歷史上有哪些優秀的將領,一開始不被看好,後來卻一鳴驚人?

不才講史


紅軍主力長征轉移後,留在南方繼續堅持游擊戰的陳老總曾寫過一首詞提到:“天將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天將午,飢腸響如鼓,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嘆缺糧,三月肉未嘗……夜難行,野營已自無蓬帳,幾番夢不成……天放晴,對月設野營,拂拂清風催睡意,夢中念敵情……”。

陳老總當年率領的紅軍游擊隊獨立活動於贛粵邊界,這遊擊詞寫於一九三六年夏,從上述節選詩詞片段可見當時的南方遊擊鬥爭有多艱苦了,能活下來確實不容易,而除了陳老總等人率領的部隊之外,南方還有數十支獨立作戰的紅軍游擊隊。

其中,有一支比較特別的游擊隊伍也是非常艱苦的隊伍,就是粟裕等人率領的挺進師,主要活動於老蔣的老巢附近浙南。當年紅十軍團譚家橋作戰失利後,擔任軍團參謀長粟裕率領的包括傷員在內的五六百人成功突圍,利用殘部隨後組建了紅軍挺進師,粟裕擔任師長。遵義會議後為了有力配合紅一長征轉移任務,粟裕率領只有五百餘人的挺進師一頭插進了敵統治腹地浙江南部,開始了長達三年艱苦卓越的獨立游擊戰。

在浙南三年游擊戰可謂異常艱苦,因為委員長是不可能讓他人在他的家門口游來游去,因此曾多次集結重兵給予進剿,但每次都無功而返,粟裕在條件十分困難的環境下以機動靈活的軍事指揮藝術多次打破了敵人的進剿。不幸的是,挺進師僅存的一部電臺在突圍至浙南時就被打壞了,一開始便斷了與組織間的聯繫。

由於長時間沒有粟裕的半點音訊,再加上其主要活動於敵人的統治中心腹地浙江,可謂絕境求生以致於很多人並不看好孤軍作戰的粟裕認為其生存的概率極小,也難怪在抗戰爆發前夕延安方面很多人誤以為人已經不在了。但出人預料的是,粟裕不僅活下來了還創建了浙南和浙西南兩大遊擊根據地,一定程度上鉗制了大量的敵人,而長達三年獨立自主的游擊戰也磨鍊了粟裕的軍事作戰指揮風格,就是善於在險境中求勝。

抗戰全面爆發後,粟裕得以獨自指揮大兵團作戰機會並且迅速嶄露頭角,曾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江南指揮部副指揮、第一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蘇浙軍區司令等職。整個抗日戰爭主要在華中作戰打了不少戰役,如黃橋決戰痛擊敵人打開了華中敵後抗戰局面,車橋戰役以極小的代價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等,抗戰末期在天目山三次自衛反擊戰中殲滅來犯之敵一萬餘人。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留在華中的新四軍組建了華中野戰軍粟裕擔任司令員,從此開始了其一生輝煌的軍事生涯。

中原突圍戰正式拉開了全面內戰的序幕,當時延安方面指示蘇中粟裕率領的主力兵出淮南轉外線作戰,以配合陳老總的山東野戰軍奪取蚌埠至浦口間的鐵路,說白了就是充當輔助。而延安要求蘇中華中野戰軍由內線轉外線主要是出於敵我雙方兵力過於懸殊考慮,雖然粟裕在抗戰間打了不少小勝仗,但此時的他還不足以引軍委的重視,因此一開並不看好粟裕三萬餘人能在蘇中內線頂住敵李默庵十二萬人的進攻。

但是,粟裕並沒有機械執行延安的指示,斗膽直陳堅持在內戰先打幾個仗吃掉敵有生力量,然後再兵出淮南配合陳老總山野作戰,最終得到了批准。於是便爆發了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三萬人在一個半月內連續七次作戰大獲全勝,開創了內戰以來的殲敵記錄,可謂一鳴驚人。而一開始還真沒人可以想得到一個輔助通過在內線不斷地刷怪升級,最後竟然打成了CARRY,此後粟裕仗越打越大,在宿北、魯南、萊蕪、豫東等戰役中不斷地刷新了新一輪的殲敵記錄。


賽門之略



一開始不被看好(默默無聞),後來一鳴驚人的將軍,我立刻想到的就是戰神粟裕。


粟裕是個老革命,1927年就加入了共產黨,同年參加了南昌起義,次年又參加了湘南起義,之後又參加井岡山革命鬥爭、轉戰贛南、閩西,以及第一次到第一次反圍剿。粟裕是一位經受住考驗的優秀將領,也因為戰功,相繼出任過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等職。


在1935年1月的譚家橋戰鬥失利後,粟裕僅率500餘人突破敵人防線,再在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挺進到敵人實力雄厚的浙南地區堅持打了四年遊擊。抗戰爆發後,才加入到新四軍序列。



粟裕在抗戰期間沉重打擊過日寇,指揮過很多有名的戰役,例如“七保三倉”,“五保豐利”,車橋戰役,南坎戰役,以及抗戰勝利後的高郵戰役和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但相較於解放戰爭時期的表現,粟裕在抗戰時期的表現不算出彩,與彭德懷、林彪、羅榮桓等元帥級別的將領相比,不管是成績還是資歷都被甩開一大截。


解放戰爭爆發後,才迎來粟裕時代。內戰才拉開序幕,粟裕就縱橫馳騁在華東大地,歷時45天,消滅了國民黨軍5萬3千人,這個殲敵數字是國民黨軍在華東地區進攻人數的五分之二。而這一仗不但把敵人打蒙了,也讓粟裕開始名揚天下。


在華東這個主戰場,粟裕先後指揮過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其中的孟良崮戰役更是神來之筆,頗有虎口拔牙的意思,打破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粟裕又先後指揮過沙土集戰役、開封戰役、睢杞戰役、兗州戰役和濟南戰役等,使得山東全境基本解放,為之後順利進行淮海戰役奠定了基礎,而淮海戰役更是粟裕的神來之筆,殲敵44萬,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的統治。



淮海戰役過後,毛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可見粟裕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55年授銜時,粟裕憑戰功評為了大將軍銜。


當然也有人為粟裕評不上元帥叫屈,其實粟裕在土地革命和抗戰時期,職位都不算高,貢獻也沒有其他人大。在紅軍時期,粟裕也僅僅做到了紅七軍團參謀長的職務;在抗戰期間,粟裕也只是做到了新四軍的一師師長而已;在解放戰爭時期的五大野戰軍中,粟裕也不是主要領導人,即便當時代理華野司令和代理政委,這個“代”字就有千差萬別的差距。


元帥的考量,基本都是“老總”的級別。而粟裕在當時的資歷,還是各個時期各個隊伍的職務,粟裕都有所欠缺,但也因為粟裕在解放戰爭期間的出彩表現,所以才把大將之首的位置安排給了粟裕,也算是實至名歸。



對此,你覺得粟裕是一鳴驚人的將軍嗎?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這類將軍不在少數,又以文將為主,舉兩個典型例子:漢初韓信,三國陸遜。


其一,漢初韓信:

韓信在投奔劉邦當大將軍之前,實屬碌碌無為之輩,經常跟別人混飯吃,根本就是很平常的人,看不出絲毫的積極進取心。

韓信為了活命和避免官司,身佩寶劍卻在大庭廣眾之下受胯下之辱。



後來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韓信投靠項梁並沒有得到重用,項梁戰死後跟隨項羽,受鍾離昧推薦成為項羽的執戟郎中,多次向項羽獻計卻不被採納。

劉邦被封為漢王后投奔劉邦,仍然不被重用,只擔任管倉庫的小官。後結識蕭何後,經蕭何大力舉薦才被封為大將軍,至此韓信才開始了他的統軍之路。

被封為大將軍後,為劉邦出謀劃策制定天下大計,之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攻佔關中三秦之地。

隨後,聲東擊西虜魏、背水一戰破趙、平代、脅燕、定齊,擊殺龍且二十萬楚軍,垓下戰勝項羽,成為劉邦統一天下不可多得的人物。



其二,三國陸遜:

三國時期吳國陸遜,在一開始的時候只是孫權幕府裡的一個小吏,受孫權賞識逐漸得到重用,原本是一文士,後與呂蒙合作襲取荊州。



劉備徵吳後,東吳數次大敗,最後啟用陸遜為大都督,統領吳軍與劉備大軍作戰,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大軍,從此聲名鵲起。

之後,在與曹魏的戰爭中,石亭之戰擊敗曹休,陸遜成為三國文才武略的著名將領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他們隱忍不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成為一代名將,馳聘在歷史的疆場。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一個14歲的小孩,偷偷離家跑來參加紅軍游擊隊,卻被拒絕,最後好說歹說才勉強加入了隊伍。而在數年後,正是這個險些與紅軍無緣的小孩,在抗日戰場上率部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名震華夏。他就是開國上將陳錫聯將軍。

陳錫聯是湖北紅安人,父親早亡,自幼隨母親四處乞討為生,14歲時趁夜裡母親睡熟,偷偷跑到鄰村去參加紅軍游擊隊,游擊隊的領導看他年齡太小,個子又矮,就不想要他,但經不住陳錫聯軟磨硬泡,這才勉強讓他留了下來。


這位游擊隊的領導當時一定不知道,險些被他拒絕的這個窮小子,後來竟成為我軍一名戰功赫赫的開國上將。

參加紅軍後,陳錫聯出生入死,身經百戰,他作戰勇敢,善打硬仗,被人稱為“小鋼炮”,曾多次身負重傷,與死神幾次擦肩而過,並逐漸擔任了領導職務,抗戰前是紅4軍10師師長。

抗戰爆發後,陳錫聯被任命為129師769團團長,在師長劉伯承的帶領下,作為先遣團首先奔赴抗日前線。到達東冶後,劉伯承要離開部隊去參加會議,臨行前,他對23歲的陳錫聯叮囑到“這是我們師首次與日軍接觸,你獨自指揮部隊,一定要慎重,首戰必須要打好打響”。


師長的囑託,陳錫聯牢牢的記在心裡。他率領769團在代縣臨近戰場時,低空飛來飛去的日本軍機引起了他的注意。經過調查,在附近的陽明堡鎮外果真有日軍機場,陳錫聯親自帶人化妝前往偵查,摸清了機場的情況,他下決心打掉這個日軍機場,給日軍一個沉重的打擊。

回來後,陳錫聯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以一個營襲擊機場炸燬飛機,另兩個營負責組阻援。他滿懷信心的對戰士們說“這是我們團第一次與鬼子交火,又是打從來沒打過的飛機,我們一定要用勇敢加智慧,戰勝敵人的飛機大炮”。


入夜後,769團3營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日軍機場外,突然向機場發起攻擊,戰士們猛打猛衝,一邊同守敵交火,一邊炸掉飛機。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烈肉搏戰,3營指戰員殲滅了100多名日軍,炸燬24架飛機,順利撤出戰鬥,但23歲的3營營長趙崇德不幸壯烈犧牲。

24架飛機,這在當時是一支不小的空軍力量,陳錫聯指揮這次漂亮的夜襲戰的勝利,震動了全國,極大的鼓舞了抗日軍民的信心。

戰後,正在忻口前線指揮作戰的國軍14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誠懇的說“陽明堡打掉敵人24架飛機,是戰爭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我代表在忻口正面作戰的將士對八路軍表示感謝,感謝”!

陳錫聯沒有辜負劉伯承師長的重託,為129師在抗日戰場拿下首勝。他從一個被人勉強接受的小兵,逐漸成為我軍一名優秀將領,更是憑著陽明堡一戰聲名鵲起,最終眾望所歸被授予開國上將,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優秀的將領,在解放軍中就像褲袋裡的錐子,只要你有能力,很快就能露出來。典型例子是粟裕、韓先楚、丁偉等將領,因為作戰勇敢有勇有謀,在軍中有很好任用,發揮了最大潛能,讓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提前幾年實現了。

那麼,我們在國民黨軍隊中,能不能找到一個優秀卻不被重用的將領呢?

還真能!這個人,就是黃百韜。

現在的人,一說起黃百韜,就能說他是淮海戰役中第一個被圍殲的國軍兵團司令,卻很少人知道,黃百韜在國軍中從備受歧視排擠,到平步青雲眾星拱月。

拋開黨派成見,黃百韜真的最好的軍人,沒有之一。

黃百韜是軍閥中的老油條了。黃百韜一開始參加軍隊,就當了直係軍閥江蘇督軍李純的傳令兵。黃百韜獲得李純青睞賞識,還娶了李純的貼身婢女當老婆。李純失敗後,黃百韜投入了奉系軍閥張宗昌的懷抱。到第二次北伐時,黃百韜隨徐源泉投靠蔣軍,當了師長。

按理說,中原大戰前當師長,將來應該前途不錯的。但是,黃百韜不行,因為黃埔畢業、浙江人、親戚中有大官,這些條件黃百韜一個都沒有。很快,黃百韜就進入陸軍大學第三期學習,成了光桿司令。

國民黨的陸軍大學,其實是培養嫡系的地方,從這裡畢業的人,最差也能在軍政部等部門當一個高參,黃百韜的陸大同學郭汝瑰就是這樣。可是,黃百韜不行,黃百韜想要親自帶兵,想要成為一方諸侯。

在何應欽的推薦下,黃百韜成了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的參謀長,到這裡,黃百韜總算是有自己的後臺了。也是在第三戰區參謀長的位置上,黃百韜參與策劃並組織了圍剿新四軍軍部的“皖南事變”,與共產黨結下了血海深仇。新四軍的血,染紅了黃百韜的頂戴。

按理說,戰區參謀長,凌駕在戰區內各個集團軍之上,如果下放部隊,最起碼能做一個集團軍司令,可是黃百韜不行,黃百韜下部隊,只能做一個軍長,而且是第三戰區最差的一個軍25軍。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黃百韜的仕途有多麼不順遂,黃百韜這樣的雜牌,在國軍中被排擠多嚴重。

黃百韜1944年才當上25軍軍長,可是通過短短一兩年的時間,25軍就從最爛最差的雜牌軍,成了華東國軍中戰鬥力較強的軍隊。傳統的國軍,最怕夜戰和近戰,可是黃百韜的25軍,卻最擅長夜戰近戰,長途奔襲也毫無問題。日本投降後,黃百韜所部換上了一水的日式裝備,戰鬥力再次大大提升。

換裝日式裝備,代表黃百韜的25軍已經成了半嫡系,裝備水平在國軍中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利用美國援助,國軍建立了39個美械師,就是13個美械軍,同時另一部分軍隊也建立了半美械裝備,大約是四個半軍。戴笠留下的18個總隊的交通警察部隊也是美械裝備。最悲催的國軍,連日本裝備都配不齊,只能繼續使用別的部隊淘汰下來的中正式或者老套筒。

黃百韜深知,想要混出頭,必須拿實打實的軍功出來。可是,解放戰爭第一仗就吃了一點小虧。這點小虧比起王鐵漢整編49軍(東北軍)和李天霞整編83軍,已經算是大勝了。從此,國軍中開始流傳著“黃百韜是粟裕剋星”的說法。

黃百韜25師在華東戰場,沒機會當張靈甫那樣的急先鋒,自然也不會被優先殲滅。不過,黃百韜因為善於長途奔襲,成了國軍中難得的不坑隊友的部隊。張靈甫臨死前告黑狀,差點要了黃百韜的命,從此黃百韜打仗更加賣力了。

孟良崮戰役後不久,華野七月分兵,進入了低谷期。黃百韜在南麻臨朐兩次戰役中先後救了李彌第八師和胡璉第11師,逐漸成了山東戰場的絕對主力。蔣介石發現,這個差點被槍斃的雜牌軍軍長,居然這麼能打。當華野主力離開山東戰場後,黃百韜的25師和黃國樑的64軍在膠東發動了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大掃蕩,內線作戰的華野山東兵團差點被他們連根拔起。

此時的中原戰場,爆發了豫東戰役,胡璉、歐壽年、邱清泉等兵團馳援開封,歐壽年被圍困。當時的國軍兵團,還大都只是兩個整編師的小兵團,解放軍胃口越來越好,國軍打算成立三個甚至四個整編師的大兵團。當時國軍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誰能救了歐壽年兵團,歐壽年兵團的72師和75師就併入誰的兵團!

胡璉背後有陳誠、邱清泉背後有何應欽、黃百韜背後有顧祝同,黃百韜背景最差,打仗也最賣力。距離睢縣杞縣最遠的黃百韜25師只是加入了一個快速縱隊就敢往華野的包圍圈裡面衝,一塊都被包圍了。

可就是這次,註定了黃百韜能一鳴驚人,獲得青天白日勳章。戰鬥中,黃百韜親自登上坦克,對解放軍發起反擊,多次奪回陣地。解放軍原本最擅長的夜戰和近戰,在黃百韜身上又施展不開。隨著胡璉和邱清泉在外圍越來越近,華野只好撤圍而走。

黃百韜就這樣救下了整編72師,以日械三流部隊的實力,打出了五大主力的戰績。後來72師也如約加入黃百韜兵團。

因為黃百韜在豫東戰役中的特殊貢獻,蔣介石不僅授予了青天白日勳章,還給了一個17號覲見令牌。在國軍將領中,從備受排擠到眾星捧月,黃百韜是蠍子尾巴——獨一份!

樹大招風,黃百韜也因為豫東戰役成了華野戰將臺上的第一號人物。

令人鬱悶的是,黃百韜戰死後,蔣政府十分貼心的送上了鉅額撫卹金——10萬金圓券,可以買到半斤糧食,不夠家裡一頓飯吃的。

黃百韜是最好的將領,只是這死的太不值了!


歷史知事


公元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既岳飛被冤死第二十年,金主完顏亮舉全國之兵南下侵宋。南宋在秦檜的禍害後邊防荒廢、將領遲暮、戰備不足,兩淮防線(淮河以東至陝西)很快全部崩潰,金軍主力部隊抵達採石,準備直逼建康。


趙構也沒有想到用搖尾乞憐,苟且偷生換來的短暫和平,馬上面臨生與死的考驗,第一反應就準備跑路,幸虧宰相陳康伯、兵部尚書楊椿等人死力勸諫,高宗才決定親征,抵抗外敵。

金敵敗盟,天人共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聖意堅決,則將士之意自倍。

本意是:金國撕毀盟約,讓全天下人憤怒。朝廷是有進無退,只要皇上堅決主張抗金,將士們自然會士氣倍增。

在南宋主站派強勢引導下,宋高宗命令葉義問巡視江淮兵馬,虞允文為參謀軍事。而淮西的原守將王權被罷免官職,負責接替王權的李顯忠還沒有上任。虞允文就這樣戲劇性的成了採石戰場最高指揮官。


虞允文:紹興二十三年始登進士第,任職:中書舍人,類似現在的秘書長。

按照在採石狙擊金國的軍事部署,李顯忠才是首選指揮官,怎麼也輪不虞允文。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何況這位書生沒有經歷沙場,更沒有作戰經驗,可偏偏這位書生立下不世之功,救南宋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

虞允文到達採石後才發現情況岌岌可危,長江對岸的完顏亮集結近四十萬大軍隨時可以渡江,而負責採石的南宋守軍群龍無首,鬥志全無。當然虞允文可以選擇等李顯忠上任,再做出決斷,可是形勢嚴峻,已經容不得虞允文猶豫不決,他選擇臨危而上,主動接替指揮權調動大軍,鼓舞士氣:

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眾曰:"今既有主,請死戰。"或曰:"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虞允文召集軍士說到:“金帛、誥命都在我這裡就等各位立功了”,也有人質他越權指揮,而虞允文回答到:“已經威脅到國家安危了,我們沒有別的選擇,更不能逃避”。虞允文用自己的氣節和忠義鼓舞了採石守軍,凝聚了眾將士抗金決心,也正是這次出色的政治工作給采石之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採石攻防戰拉翌日開序幕,虞允文親自上前線指揮指揮戰鬥,利用有機地形佈局兵馬。金軍不擅長水戰,錯誤的使用戰船,而虞允文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利用宋軍海鰍船優勢,採取衝撞戰術,擊沉很多金軍船艦。即使發揮了戰略前瞻性,可仍然有很多金軍壓迫採石防線,在緊要關頭,虞允文激勵宋將,誓死抵抗。

允文授以旗鼓,從山後轉出,敵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勁弓尾擊追射,大敗之,殭屍凡四千餘,殺萬戶二人,俘千戶五人及生女真五百餘人。

雙方開始你來我往的攻防拉鋸戰,最後虞允文突發奇想,召集江州潰敗的宋軍巧妙設疑兵計,金軍聽到密密麻麻的擂鼓聲,以為宋軍有埋伏紛紛逃命,虞允文命令弓箭手緊追不放,最後大敗金軍。

虞允文在採石大捷扭轉了金宋攻防態勢,打破了金國試圖強行南下的斬首行動。完顏亮壓根沒有想到自己會輸在一個書生手裡,更沒有想到的是金國在採石失敗後陷入長期內亂、易主奪權,沒有能力繼續侵略南宋只能退兵。最驚喜的恐怕是南宋統治者了,引用劉錡說的一句話:“疾何必問!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乃出書生手。”

參考文獻:《宋史·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我不是易中天


像這樣的將軍,外國的雖然不是很清楚,但中國歷史上還是有好多的。我列舉三個大夥比較熟悉的。

1.韓信

韓信起初就只是一介平民,平常也沒什麼事做,連吃飯都是別人接濟的,相當於無所事事,混吃混喝的那種。雖然也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不知如何施展。

後來秦末亂世,烽火連天,韓信去投奔項羽,但沒有受到重用,還經常遭受嘲諷。後來又去投奔劉邦,經蕭何舉薦,劉邦任用韓信為大將軍。


雖然韓信做了大將軍,但在劉邦的軍中,韓信並不受歡迎,好多跟隨劉邦多年的老部下不服氣,憑什麼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來做大將軍,還要聽他的號令。

當然了,最後韓信也沒有辜負劉邦的信任,慢慢地開始發揮他的軍事才能。明修棧道暗渡成倉出漢中、背水一戰破敵軍、四面楚歌敗項羽、垓下之圍結束戰爭。幫助劉邦得了天下。

韓信因為用兵如神,而被後人稱為“兵仙”。



2.關羽

劉關張三兄弟結義後,前去會盟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國賊董卓,但因身份低微,不怎麼受歡迎。後來華雄叫陣,連斬十八路諸侯多員大將,嚇得十八路諸侯無人敢出戰,只得龜縮在城裡。

後來關羽主動請纓戰華雄,自報了自己馬弓手的職位,被十八路諸侯一頓恥笑和羞辱,還說讓關羽這個馬弓手出戰,丟了各諸侯的顏面。



最後關羽溫酒斬華雄,砍了華雄的頭,扔到十八路諸侯面前,讓人刮目相看,從此名聲遠揚,天下人人皆知。


3.呂蒙

吳下阿蒙的故事大夥都知道,講的就是三國東吳呂蒙的事。呂蒙起初只是一介武夫,在東吳孫權麾下就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將軍,沒有文化學識。



在東吳跟其他將軍比起來,就是很不起眼的一個。後來孫權勸他多讀書,多學點知識,呂蒙也就勤奮學習,果然沒有辜負孫權的厚望,懂兵法、會用計謀。

最後呂蒙在東吳眾將中突起,成為東吳的大都督,統領東吳所有兵馬,奪得荊州,斬殺關羽,名震天下。


南影小生


戰國四大名將的李牧,長期駐守雁門關,他最開始只是訓練士卒騎馬射箭,命令手下小心看好烽火臺,但不允許出戰,看到匈奴人來了趕緊躲回城裡,有膽敢出戰者,直接斬殺。於是匈奴人每次來襲,都無功而返,這樣過了好多年,趙軍也沒什麼損失。於是匈奴人,趙軍都認為李牧是個膽小怯戰的人,趙王也很生氣,就派人取代了李牧。

之後到來的將領,一改李牧龜縮防守的模式,每次匈奴來襲都主動迎敵,結果趙軍不是匈奴的對手,損失慘重。趙王一看還是換回李牧吧,至少沒有損失,於是命令李牧回到前線。但是李牧推脫有病拒不赴任,趙王只好親自去請李牧。李牧看到趙王來了,也說了實話,如果大王一定要我回去,那就一切按我的辦法來。趙王同意了李牧的要求。

於是李牧再次回到邊關,一切照舊,還是匈奴來了就躲進城。這樣又過了幾年,匈奴已經完全不把李牧當回事了,而邊境的趙軍好吃好喝還有賞賜,就是沒仗打,都主動要求和匈奴決戰,士氣十分高昂。李牧等的就是這個時機,於是抓緊備戰,每天訓練士卒,儲備物資。

到一切準備就緒,李牧派人在邊境上大批量的放牧,吸引匈奴人來掠奪。果然,匈奴聽到消息先派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假裝抵禦失敗,這下匈奴徹底放心了,於是大隊人馬入侵掠奪。李牧早就設下包圍圈,埋伏了大量精兵,匈奴根本沒想到李牧會埋伏他們,結果被打的大敗,損失了十多萬人馬。這一仗之後,匈奴十多年不敢入侵趙境,李牧也因此一戰成名。


大黃扯點歷史


我的答案是:東吳大丞相、大都督陸遜!

陸遜是屬於典型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將領,未成名前被敵將輕視,被己方將領嘲笑。


1、被關羽輕視

荊州作為吳蜀軍事必爭之地,對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時也委派了各國最強的戰將作為一線指揮。蜀國派出了大名鼎鼎的戰將關羽,而吳國也派出有勇有謀的呂蒙,兩軍長期對峙,不相上下。

呂蒙於是向孫權提出奇策,假借生病為由,調離荊州防線,換來一位未經成名的書生將軍“陸遜”,以此來麻痺關羽。

此招一出,果然大獲奇效。陸遜鎮守荊州防線,讓關羽的“敵意”消去一大半,對初出茅廬的陸遜似乎很放心,也很不以為然,大肆抽調部隊北上和曹軍對抗。

最終,關羽也因為自己的大意失掉了荊州和性命。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記載,關羽對陸遜的一些輕視行為:

1、(陸遜)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
2、羽覽遜書,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


2、被劉備所“辱”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又一場採用火攻的戰事,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吳國通過這場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孫權也在戰後順利登基稱帝。

作為此役的主將陸遜,也是首度顯身手,讓劉備吃了一次“大虧”,甚至讓劉備憤恨的說出:

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大意思就是,我竟然被一個不知名的年輕人打敗了,還敗的這麼慘,做他的手下敗將真的是太恥辱了。

可見劉備當時對陸遜是多麼的藐視。


3、被己方將領嘲笑

同樣在夷陵大戰之前,陸遜的功績並沒有什麼亮點,也無法讓一眾吳國老將服從,而且他的戰略也多遭人否定、嘲笑,甚至公然違抗軍令。

1、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
2、當御備時,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持。不相聽從。
3、及至破備,計多出遜,諸將乃服。

未破劉備前,吳國將領是瞧不起陸遜這個書生將軍,但是到打敗劉備之後,吳國諸將則是刮目相看,不服不行。


這就是陸遜的“一鳴驚人”!

孫郎談古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徐向前將軍,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他是中國工農紅軍最著名的高級將領之一。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在黃埔軍校期間,校長蔣中正並不看好他,但是,後來,徐向前發展成為一名叱吒風雲的軍事將才,山西軍閥閻錫山曾經高度評價徐向前時說:“誰擁有徐向前、誰就擁有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