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火箭隊大姚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雖然他並不像別的朝代的亡國之君昏庸無道,貪圖享樂。相反他還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可是當皇帝不是勤奮就可以的。崇禎剛一上臺除去魏忠賢的計謀策略,讓人看上去崇禎是一個睿智的帝王。可是自從除去魏忠賢以後,崇禎的智力就像減退了一樣,做出了很多讓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他優柔寡斷,對邊關守將疑心重重,還有就是沒有提前讓太子去南京以防不測。


當然明朝滅亡還有很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像小冰河時期,自然災害頻發,農民起義不斷,外面還有後金這個大難題,所換作是朱元璋估計也不免吊死在歪脖子樹上。不過今天我們不討論這些,說一下崇禎死後是誰安葬的。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曉,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看到突圍無望,在砍殺了自己的妃子和公主數人後,吊死在了煤山的歪脖子樹上,身邊只有忠心的王承恩跟著。崇禎死後,王承恩也上吊而死。李自成的軍隊進入北京城後,下令有獻帝者封侯,如果藏匿滅族。過了三天才找著崇禎的屍體,李自成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屍體停在東華門側,裝入了柳木棺內,搭建了一個臨時靈棚。“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可見崇禎確實有尖酸刻薄的一面。


後來李自成有找了口好棺材,準備以天子禮下葬,可是突然發現崇禎皇帝竟然沒有自己的墓地,一般皇帝生前就會給自己修好陵墓的。原來崇禎皇帝一開始沒找著好地方,明朝的皇陵裡好地方都被佔光了,再加上國家內憂外患,後來找著好地方了,也沒來得及修。李自成沒辦法,就把崇禎和皇后葬入了田貴妃墓中。這個田貴妃是崇禎皇帝的貴妃,反正都是一家人,所以李自成為了省事直接讓昌平州的吏目趙一桂負責,由於連年戰亂州里沒有錢,趙一桂就和當地的鄉紳湊了二百多兩銀子下葬了崇禎帝。真是寒酸啊,崇禎帝的墓可以說是最省錢的皇陵了,估計盜墓者也沒人去盜。



再後來清軍入關,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收攬人心,順治帝下令重新修繕崇禎皇帝的墓並命名為思陵。順治帝自己出了一千五百兩,吳三桂捐了一千兩,大臣們又出了點,一共三四千兩就把思陵給重新修繕了一下。後來乾隆皇帝有進行了修繕。

所以崇禎皇帝先是被李自成下令葬于田貴妃墓中,後來清朝的皇帝為了收攬人心,有從新修繕的。可是很可笑的是滿清皇帝一邊修思陵,還一邊殘殺明朝的皇室宗親,最後連已經七十多歲的崇禎五皇子朱慈煥都被康熙殺了,只能說真是可憐生在帝王家啊,尤其是亡國的帝王。


楚風說歷史


史書上記載,李自成攻破長安後,崇禎帝無路可逃,選擇了在煤山自縊而亡。李自成發現崇禎自縊身亡後,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屍體停在東華門側,書中記載以紅漆棺殯帝,黝漆棺殯周後。在《國榷》、《流寇志》和《罪惟錄》中均有記載是李自成安葬的。


順治元年即1644年5月,據《清世祖實錄》中記載,清廷入關後,下令重新改葬崇禎帝的墓地,並營建思陵建築。1644年11月,開始動工,於1645年9月, 思陵改葬等工作終於完成。



到乾隆年間,思陵修繕過兩次,建築規制上也發生了變化,順治、康熙年間,很多知識分子,不稱思陵為思陵而稱之為“攢宮”。 宋南渡後,很多人稱古時帝、後塋冢為“攢宮”。


小生聊歷史


崇禎皇帝的安葬過程,是分兩步走的,直接逼死他的李自成和幾乎滅了他宗族的滿清皇帝都出過力。

明末,君臣關係很奇葩——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也沒有擔當。這些權貴們心裡的小九九是:“江山國家是你的,金山銀山是我的,憑什麼讓我出錢保衛你們老朱家的王朝?”

於是皇帝找他們要錢,他們也哭窮,彼此在玩一個心照不宣的遊戲。最終,沒等到“勤王”的救兵,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就悽慘的吊死在了煤山的一顆歪脖子老樹上,隨他去的,只有一個貼身太監王承恩。

上圖應該比某些電視劇更真實的還原了崇禎自縊的情形。據給他收屍的人描述,崇禎穿的藍色袍服,沒有戴帽子,以發覆面,一隻腳穿著紅鞋,另一隻腳上只有白色錦襪。講真,明朝皇帝並不是像電視上演的那樣天天一身明晃晃的“土豪金”,大部分時候,是穿素色衣衫的,何況喜好樸素生活,讓皇后親手給自己補襪子的崇禎皇帝。

崇禎更悲慘的地方在於,死的時候沒人顧得上給他收屍。

當時,李自成已經進入了北京內城,除了少數選擇“自殺”殉國的大明“死忠”外,更多的朝廷官員帶著細軟四處逃散,剩下的,則乖乖的跪在城門口迎接大順軍團。

李自成的手下沿著皇宮,一個屋子一個屋子的搜查,找遍了院落裡的犄角旮旯,救起了失血昏厥的長平公主和袁貴妃,給周皇后收了屍,但唯獨找不到崇禎皇帝。

此情此景下,李自成非常著急。畢竟,萬一大明皇帝順利出了城,跟南邊來的“勤王”軍隊匯合,再反殺回來,對自己的威脅,那將是極大的。

於是,李自成下令,只要找到崇禎皇帝,無論死活,都賞賜黃金一萬兩。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果然,第二天,馬上就有熱心的北京群眾提供線索,崇禎皇帝的屍體正掛在一顆老樹上,隨著春天的沙塵暴晃悠悠的飄搖。腳下還倒著一位身著蟒服的中年太監。

(這老樹的位置還在,成了景山公園裡的重點保護對象,但樹早就不屬於“原版”的了,是1981年補栽的“假”歪脖子樹。)

為了表姿態,李自成決定將崇禎皇帝按老規矩下葬在天壽山,結果竟然發現,已經當了16年皇帝的崇禎,根本就沒顧得上給自己修陵墓。

此時,躲在周國丈家的明皇太子朱慈烺也被自己的姥爺主動交出。

自信滿滿的“闖王”並沒有難為指朱慈烺,反而痛快的答應了朱太子的幾項請求——“不可驚我祖宗陵寢”、“速以禮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殺戮我百姓”。

於是,李自成的手下匆忙中找來一具高質量的紅漆棺材,和一口品質不錯的黝漆棺材,把帝后兩口子塞進了已經去世兩年多的崇禎愛妃——田貴妃的陵墓裡。

這時,大明的降官們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忙活,對於安葬崇禎兩口的事兒,互相推諉,最後,安葬崇禎帝后的任務,落到了昌平州基層官員趙一桂身上。趙一桂費了大勁,四處忽悠哀求,向北京周邊的商人和百姓募捐,得到了233兩銀子。

安葬的第一步,是要打通田貴妃陵墓的通道(帝后妃嬪下葬後,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盜墓者進入陵寢),以便帝、後棺木進入。

趙一桂請了工人,不分晝夜,用了四天時間才打開了田妃的墓道。

這一步的花費最多,打開、封閉墓道需要200兩銀子的預算,剩下的三十多兩銀子則用來搭蓋薄棚,買紙,買豬、羊、素供,結算活動人員工資,提供勞役們的工作餐等等。

不過,這樣緊著花,錢還是不夠用。因為,崇禎與周皇后都是有棺無槨(棺材外面的套),這樣實在不符合帝王下葬的禮制。

趙一桂也是為難壞了,情急之下,他一狠心,乾脆將田妃的棺木從她的槨中拎了出來,把崇禎的棺材放了進去上。然後,重新佈局,崇禎放在中間,周皇后放在左邊,田妃放到右。太監王承恩陪葬,埋在了外圍。

於是,一夫一妻一妾,一家三口,加上老僕人,以這種尷尬的形式,在地下團圓了。

墓地封門後,參與工程的基層官吏和勞動人民們實在是看不下去,又現場集體捐資五兩銀子,給崇禎的陵寢外圍包了一圈五尺高的圍牆。

而此時,當年被崇禎皇帝寄予重任的大明權臣們,還在專注於“更重要的事兒”。

之後就是大順匆忙撤離,滿清入關,大明的臣子們跪完大順後,又帶頭跪在北京和南京城門,連續兩年,分兩批次迎接了大清軍隊,幾乎沒人再關注過悽慘落幕的崇禎夫婦。

這時候,某些外族人倒顯得更有骨氣。比如,一名朝鮮崔姓大使拒絕向清朝統治者進行朝賀,之後,在兵荒馬亂中來到崇禎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將自己餓死在了崇禎的墳頭,為崇禎和大明王朝殉葬。

再接著,清朝皇帝正式平定中原後,一面為了斷除後患,對明朝宗室男丁趕盡殺絕;一面為了籠絡漢族老百姓,尤其是漢族知識分子,開始高調的為崇禎皇帝修建陵寢。

清統治者對剛烈殉國的崇禎帝后兩人還是比較敬重的。把崇禎皇帝諡為“莊烈愍皇帝”,周皇后諡為“莊烈愍皇后”。將田貴妃幕改為思陵,並拿出預算,按帝王陵寢的規格,對思陵進行擴建。

然而,開始的時候,進展並不順利。

畢竟,給前朝殉國的帝后修陵墓,屬於“高風險”活動。誰要是賣力幹了,表現出對明朝的懷念和熱情,那不就等於在找死嗎?

於是,清朝的工部和負責內務的太監們相互推諉、扯皮,誰都不願意出頭,更不想擔責任。再加上資金缺口,於是,擴建陵墓的事兒,拖了好幾年。

此時,原明朝司禮監秉筆太曹化淳,冒著生命危險,向順治皇帝反應了這個問題。

正在成長中,非常崇尚漢族文化的順治帝,出於個人感情上的“共鳴”,對崇禎陵墓的重建工程還是比較上心的。於是,下令立即營建思陵,不得以各種藉口拖延,如果再遇到扯皮情形,必定重辦相關官員(“如再延諉,定行重治”)。

在大清國皇帝的壓力下,思陵終於開工了。

承擔修築思陵的官員們,每天都過的膽戰心驚。很明顯,他們面臨著兩難的境地——如果再拖延應付,不但會再次激怒順治皇帝,別人也難免在背後指責他們沒良心;而如果按照十三陵的標準修的太完美,又會被按上心懷前朝的帽子,容易被拉出來“秋後算賬”。

最終,明思陵被修的不倫不類。雖然跟傳統帝陵一樣,建了無馬道、宇牆、寶城牆、城臺及重簷歇山頂式的明樓,但崇禎皇帝墓前的五供(石頭祭器)卻與其他大明皇帝有很大差異。首先,五供體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其次,論式樣,更接近於給太監用的祭器(下圖)。不過,在陵園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朝帝陵的待遇是一樣的,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和財政預算。思陵配有司香內使(守陵太監)二名、陵夫八名(可帶家屬),照役給予香火地畝(國家安置房產和田地)。每年春秋二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廷每年還委派專員出差,定期赴十三陵巡視,進行檢查修葺。甚至在18世紀末的乾隆晚期,還進行了一次對思陵的大規模修繕和擴建工程,直到19世紀末,清朝都堅持著對明帝陵的祀享。

清滅亡後,思陵在戰火和盜墓賊的侵擾下,殘毀的十分嚴重,隨葬品被掏乾淨,帝后兩人和田貴妃的屍體也早就不知所蹤。尤其是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為修炮樓,竟然大規模拆毀了陵園地面的亭臺建築。

最終,思陵被各路人馬折騰的空空如也,僅淒涼的留下了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等實在拿不走,不能變現的大物件。

好在,咱們又下功夫依據史料記載,重新修葺了思陵,使其恢復了一些往日風采。目前,思陵屬於明十三陵的重要景點之一,每年的門票收入也相當可觀。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崇禎帝,本名朱由檢,是大明第16位皇帝,也是大明最後一任皇帝,生前曾除掉作惡多端的魏忠賢。

說到崇禎帝的死,還要讓我們將時間的指針回撥到1644年!

1644年,闖王李自成帶領義軍攻入北京城,太監張殷勸崇禎帝投降,崇禎帝二話沒說,拿劍刺死了這個軟骨太監,然後,

下令賜自己的周皇后和嫂子懿安張皇后上吊自盡,接著,他又聲具淚下的指著自己的女兒說“你為什麼要生在帝王之家啊”,說著,左手擺出衣袖遮住自己的臉面,右手拔劍殺掉了自己的女兒,然後,殺掉嬪妃數人。

之後,崇禎帝召集百官,緊急集合,似乎要做最後的安排,可惜,百官無一人前來,只聽崇禎帝感嘆一聲:“諸臣誤朕,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說罷,崇禎帝登上煤山,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景山,在一棵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左腳赤裸,右腳著一隻紅鞋,身邊只有提督太監王承恩一人,這王承恩很是忠誠,見崇禎自盡,自己也吊死在了歪脖樹旁邊的海棠樹下。

一代帝王崇禎帝,就這麼死了,身邊唯一的太監也死了,而且,崇禎死前,沒有為自己修建陵墓,那麼,他死後,埋在哪裡呢?又是誰安葬了他呢?且聽@讀史三悟 娓娓道來。

1. 李自成遵守禮儀,下令厚葬崇禎帝

李自成攻克京城後,四下尋找崇禎,大有“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之意,義軍將皇宮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有發現崇禎的身影,最後,義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此時,崇禎和太監王承恩已吊死了三天。

李自成聞訊趕來,看到崇禎帝披頭散髮,在歪脖樹上吊著,趕快命人將崇禎帝和太監王承恩的屍體放了下來,此時,李自成發現崇禎帝藍色袍服上寫著一行字,讓義軍不要傷害無辜百姓。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帝“藍色袍服”上面的話

大概是李自成看到崇禎帝藍色袍服上的那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後,被崇禎帝憂國憂民的一腔熱情所感動,於是,命人將崇禎、周皇后、太監王承恩的屍體裝入柳木棺內,併為崇禎帝的梓宮刷上紅漆,為周後的梓宮刷上黑漆,而且還為崇禎換上翼善冠、袞玉及滲金靴,然後,李自成又下令,將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送往昌平州,並安排昌平州的官吏按照帝后的規格安葬崇禎和周皇后。

由此可見,李自成雖然起義反明,但是,他內心之中,還是遵循禮法的,他下令厚葬崇禎的做法,值得稱讚。

2. 昌平州府無錢安葬崇禎,趙一桂募捐安葬

順天府昌平州署吏目趙一桂為開壙捐葬崇禎先帝及周皇后,共歸田妃寢陵事,恭照明陵坐當昌平州天壽山。
----清康熙年間譚吉璁《肅松錄》

雖然李自成下令讓昌平州安葬崇禎帝,但是,明朝後期,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戰亂四起,昌平州府銀庫空虛,沒有經費安葬崇禎帝和周皇后,只得將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暫放在東門外的關帝廟內。

這該怎麼辦呢?總不能違反闖王的命令吧,何況,死者為先帝崇禎和周皇后,於情於理,昌平州的官吏都要厚葬兩人。

這時,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趙一桂想出了一個辦法----募捐

!趙一桂聯絡了當地的士紳,給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成功說服了包括自己在內的10位士紳捐款出資,厚葬崇禎。加上自己的一份錢,趙一桂共籌資金三百四十千,雖然不多,但是,也算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崇禎帝生前沒有為自己修建陵墓,指望這三百四十千修墳造塋也無濟於事,但是,崇禎畢竟是一國之君,總不能草草下葬吧。這個問題又該怎麼辦呢?

無巧不成書。崇禎生前十分寵愛田貴妃,在昌平州的鹿馬山為田貴妃修建了陵墓,田貴妃死後就葬在了這裡,於是,昌平州的治喪委員會就決定將崇禎和周皇后安葬在田貴妃的陵墓裡,這也算是讓田貴妃與崇禎合葬吧。

治喪方案決定後,趙一桂便帶上這三百四十千資金,撥夫造壙,實施安葬事宜。

四月初四,

趙一桂帶人掘開田貴妃的陵墓後,將田貴妃的屍體右移周皇后的屍體安置在左邊,用田貴妃的棺槨改為崇禎使用,居中安置,三棺之前各設香案和祭品,點上萬年燈,關上石門,但是當時沒有封土

四月初六,趙一桂又帶領昌平州百姓和捐款的士紳前來祭奠,一時之間,哀聲四起,在場人員無不痛哭流涕,然後,又安排當地民工,自備掀掘筐擔,平墳封土,之後,趙一桂和生員孫繁祉又捐款5兩,買磚修築墳牆。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為崇禎捐款造墳的10名捐款人,除趙一桂之外,他們分別是:孫繁祉,劉汝樸、白紳、徐魁、李某、鄧科、趙永健、劉應元、楊道、王政行。

不得不說,這些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是他們為崇禎找到了最終的歸處,著實是一種善舉。

3. 清朝入關,重修崇禎墓

清朝入關後,為了籠絡明朝遺老,緩解各種矛盾,順治帝特意從朝廷中撥出銀兩,按照皇陵的規制,為崇禎修葺陵墓,還下令讓降臣金之俊為崇禎撰寫碑文,同時,為了感念太監王承恩的忠心,讓李霨給當時陪著崇禎一起死的太監王承恩撰寫碑文。同時,將崇禎的陵墓改為“思陵”

,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又拔出資金,為崇禎修葺陵墓,改建了明樓和祾恩殿,建起了寶城圍牆。但是,思陵的規模還是要比其他帝陵狹小很多

崇禎生前勤勤勉勉,生活樸素,雖然躊躇滿志,重整國綱,但是,積弊難反,終歸還是做了亡國之君,在他死後,老對手李自成下令為他厚葬,趙一桂募捐實施,清廷加以修葺,這也算得上是對他的一絲安慰吧。

各位讀者朋友,您認為崇禎之死,悲壯麼?歡迎在評論區和@讀史三悟 一起交流!


讀史三悟


分享一個小故事吧,雖然我不知道真假。

以前去北京十三陵參觀,在景區遇到了一個賣飲料的大哥,這哥們說自己是悼陵監村的。悼陵監村是清朝給按照明朝的規矩,給崇禎設置的守墓村子,所以他跟我講了一個小故事。

清軍入關後給收斂崇禎遺體,發現崇禎的頭不見了,而且在北京周邊也找不到,就只好打了個金腦袋給崇禎按上,然後崇禎發喪,並按照明朝的規矩給崇禎弄了個思陵村守墓。

有一天,村民發現崇禎墓被盜,棺木被打開,金腦袋不翼而飛。村民們很害怕,不敢去報告官府,所以把盜洞堵上,又用榆木給崇禎做了個腦袋按了回去。之後村民就把村名改了,也就是悼陵監村,也就是取盜陵監的諧音。

當然這就是個民間傳說,真假不知,除非是把崇禎的陵墓打開,看看崇禎有沒有腦袋就可以了。不過,誰又在乎呢。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分三次,李自成和清朝廷都有份。

李自成找到崇禎帝的屍體以後,先是用門板停在東華門內側,給搭了靈棚。第二天重新改殯,以紅漆棺殯帝,黝漆棺殯周後。崇禎帝頭戴翼善冠,身著袞玉滲金袍,周後亦依制加袍帶。

也就是說,為崇禎帝入殯的是李自成。

停靈期間,只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農民軍將他抓住見李自成。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勸李國楨投降。李國楨說:讓我投降必須答應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應。

李自成決定打開田貴妃墓,把崇禎帝和周皇后葬入。但是昌平州“鈔庫如洗”,而葬期又十分緊迫,時任署昌平州吏目的趙一桂組織募捐,有十人捐錢共350千文(約合銀233.6兩)。就用這筆錢,在崇禎十七年四月初六日,把崇禎帝后梓宮葬入陵內。趙一桂、孫繁祉又捐銀五兩,買磚在冢周修築了五尺高的圍牆。

所以說,崇禎帝入葬是昌平地方官趙一桂和地方鄉紳出錢,按照李自成的指令做的。

等到滿清入關,也就是入葬一個月以後,清廷就下令營造崇禎帝陵寢,並且命名為思陵,但工程遲遲不能開工。原明朝司禮監曹化淳一再上書催促,工程終於於當年11月開工,第二年,也就是順治二年9月完工。耗銀大約三四千兩,其中1500兩是順治皇帝所賜,其餘為內外官員捐獻。平西王吳三桂還曾捐出1000兩。

也就是說,現有思陵的地面建築是清廷建的,陵墓的封土和寶城也是這個工程的一部分。這不叫“重葬”,只能算“重封”。

到乾隆朝,清廷還對思陵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繕和改建。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帶著貼身太監,主僕二人吊死在北京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崇禎皇帝死後。有一個人後葬了他,讓他成為北京明十三陵的一員,說出來大家也許不行,厚葬崇禎皇帝的不是別人,正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李自成。

由於天啟皇帝朱由檢無子,便由其弟弟17歲的朱由檢接任了皇位,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啊,放在現在來說還是個未成年人,在他上任之初,滿腔的熱血,一腔的抱負,一心想把在風雨中飄搖的大明整治好,所以這個17歲的少年就廢寢忘食的工作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勞模。



但是大明的後期比他想象的還要糟糕,有一個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爺爺萬曆皇帝,還有一個只會做木匠活,不務正業的哥哥天啟皇帝,當時的大明朝已經千瘡百孔,慘不忍睹,但是他還是不想放棄,他想憑藉一己之力來扭轉這個讓他不忍直視的局面。


但是他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是太過於急於求成了,這也不能怪他,山海關以外有滿清軍隊虎視眈眈,山海關以內有李自成張牙舞爪,內憂外患讓崇禎皇帝苦不堪言,再加上大旱,蝗蟲災,老鼠災,瘟疫,百姓的日子已經過不下去了,天災人禍似乎連老天爺也不讓這個少年有好日子過。

崇禎皇帝一次一次的在吶喊,他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老祖宗朱元璋能幹到的事他幹不了?難道是他生錯了時候,人倒黴了,喝口涼水都塞牙,崇禎皇帝在堅持了17年之後,終於忍不住了,1644年的一個傍晚,李自成大兵壓境,這也成為壓死崇禎皇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實在是堅持不住了,寧肯站著生絕不跪著死,崇禎皇帝選擇了自縊身亡,大義凜然的,結束了他這輝煌的一生。


雖然逼死崇禎皇帝的罪魁禍首是李自成,但是他還是要找他派人在北京城連續找了三天,終於在煤山的一棵微博的樹上發現了已經死去多時的崇禎皇帝和貼身太監,李自成發現崇禎皇帝的時候,還在他的衣服上發現了幾行字,這幾行字共有68個,是崇禎皇帝咬破手指寫的血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李自成對這些字不屑一顧,他厚葬了崇禎皇帝,讓他成為了明十三陵的一員,真是成也,李自成敗也李自成,這結局很讓人驚訝,崇禎皇帝做夢也不想不到,最後是自己的仇人埋葬了自己,讓他入土為安。


佳寧談歷史


導讀:明朝的皇陵只有崇禎皇帝的思陵是個例外,因為作為明朝的末代皇帝沒有人給他大費周章修建帝陵。在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後,先是李自成給他草草的收斂起來葬入田貴妃的墓中,所以說思陵是由貴妃陵寢升級到帝陵的。到清朝入關後為籠絡漢族人心才在原來的基礎上做帝陵改葬和地上陵墓建築,這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思陵樣子。


歷史背景: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末年,內憂外患國家已經日暮西山。國內的農民起義軍如火如荼,關外的後金政權咄咄逼人。當李自成的起義軍兵臨城下的時候,絕望的朱由檢上吊自殺,死時披髮跣足留書寫: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大明王朝轟然倒塌。


崇禎皇帝的安葬

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野心勃勃的攻入紫禁城打算俘虜崇禎皇帝然後搞個改朝換代的儀式好顯得大順順理成章的繼承大明。但是始終沒有找到崇禎,於是李自成發佈明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因為這個和朱棣和建文帝的靖難之役不同,必須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後來發現原來剛烈的崇禎皇帝早就自殺殉國了,真實的踐行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根本不給李自成這樣的反賊這樣的機會。李自成在北京東華門外設置靈棚,把崇禎皇帝和皇后的裝殮到棺木中停靈。還不錯崇禎和皇后入殮的時候穿戴依然按照禮制,帝后分別用紅、黑柳木棺材成殮。

但是由於崇禎屬於自殺,所以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大明王朝轟然倒塌的一天。況且死的時候才三十多歲,所以根本沒有給自己準備陵寢,有限的錢財都拿去平定叛亂了。弄的自己身後都沒有地方可以安葬。

李自成也是為了籠絡人心,他還打算讓自己的大順王朝能夠綿延百年呢。所以也比較仁義的依照天子禮儀安葬了崇禎。但是他不可能從搜刮來的鉅額白銀在重新給崇禎打造陵寢,那得多少年啊。所以他挖開兩年前去世的田貴妃的陵墓,把崇禎和皇后葬到了田貴妃墓中。這田貴妃墓的規格肯定不夠天子墓的標準,也就湊合算了。因此崇禎的思陵是唯一由貴妃墓升級過來的。



那麼我們來說具體安葬的寒酸狀況,由於大順政權沒有撥付專項資金來修陵和安葬。所以進展緩慢,然後只能組織募捐。十個人走了兩百多兩銀子這就是安葬崇禎皇帝和皇后的所有費用了。再次祭奠完成後下葬關閉墓室。由於田貴妃去世後僅僅兩年明朝就滅亡了,所以地上建築都沒完工。等崇禎下葬後,大夥又湊了五兩銀子給壘了一圈圍牆。安葬工作就算完成了,作為大明王朝的末代帝王確實非常寒酸的沒有哀榮的帶著對江山的眷顧去了。


清朝入關後再次修繕

順治元年滿清入關遷都北京,為了籠絡人心和迅速穩定社會秩序。清朝決定重修思陵,一來是昭示大明已滅;二來是給老百姓看我們是善待前朝皇族。我們是從大順政權手裡得的天下,不是大明。

順治時期主要是的修建主要是對思陵營建、張皇后改葬德陵。就這點事磨磨蹭蹭的弄了多半年到了順治二年才完工。到乾隆時期重新修繕了一番,所以才是我們現在大致看到的樣子。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崇禎,一個最不該是亡國之君的皇帝。

崇禎是明朝自洪武皇帝之後最勤政的一位皇帝,據《野史無文.烈皇帝遺事》所載,崇禎皇帝因憂慮國事是“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每日雞叫就起來,理政是理到深夜都未睡,致使積勞成疾。在當時崇禎白天幾乎都是文華殿批閱奏章,接見群臣,商討朝廷軍國大事,直到晚上,他亦從不鬆懈,他繼續在乾清宮批閱奏章,遇到重大軍情時更是連續幾晝夜都不休息,日夜處理軍情。此外,崇禎也是除朱元璋外,明朝最節儉的皇帝,當政17年,宮中沒有進行任何營建,吃穿俱不講究。



同時,崇禎也是一個能控制住自己慾望的皇帝,為了處理政務,他甚少在後宮享樂。《野史無文.烈皇帝遺事》載:“宮中從無宴樂之事。近御宮人有夫人、婢子、常在、大答應、小答應等號,上皆正色臨之,無一戲言。田貴妃婉慧得上意,亦少進御”,崇禎在位期間,後宮從無宴飲一事,而對於男歡女愛之事,崇禎也是甚少接觸,即使是最寵愛的田貴妃,亦也是很少與她歡好。

如此,一個既不是怠政之君,亦不是好色之君的崇禎,他卻偏偏就當了亡國之君。



1644年4月25日,隨著明朝都城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禎自覺對不起列祖列宗,也不願意被李自成俘虜,喪失皇帝威嚴,遂於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臨死前崇禎皇帝在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直到死,崇禎都沒有忘記黎民百姓,說實在的,崇禎實不該做一個亡國之君。

崇禎死後,其遺體曾先後被兩個政權安置過,其一是李自成的大順,其二是順治的大清。當然這兩個政權對於崇禎遺體的處置並有些不同,(農曆)三月二十一日,在崇禎皇帝的遺體被李自成軍發現後,李自成就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崇禎和周皇后的遺體移出宮禁,停在東華門側,裝入棺內,然後搭蓋了臨時靈堂。這時,李自成對崇禎的遺體可以說是很敷衍的,絲毫沒有表露出任何該有的尊敬。



不過後來在襄城伯李國楨的血諫下,李自成才答應用天子之禮去對待崇禎。二十三日,李自成下令重新改殯,以紅漆棺葬崇禎,然後為崇禎戴上翼善冠,穿上袞玉滲金袍。但因崇禎死前,其陵寢並未修建完畢,而李自成又不願意花費巨資替崇禎繼續修建其陵寢,所以最後崇禎只能葬在本來是為田貴妃所修建的陵墓中。

同時也因李自成並未真正將崇禎下葬之事放在心裡,而被交代負責此事的順天府官李票雖責令陵寢所在地的昌平州官吏:“即動官銀催夫速開田妃壙,合葬崇禎先帝及周皇后梓宮。四月初三日發引,初四日下葬,毋違時刻”,但也戰事四起,昌平州的府庫早已是空空如也,再加上朝廷所交代的入葬時間又臨近,因此無奈下昌平州的官吏只能是“著該州各鋪戶捐挪應用,事完再議”,即讓昌平州的商人捐款。



可說實在的,朝廷尚且沒錢,百姓又能有多少錢呢?因此,即使昌平州官吏四處募捐,最終也只得白銀233.6兩,也就說堂堂崇禎皇帝,他最終的葬禮花費只有百餘兩的預算,這是何等的悲哀。

僱夫頭楊文包攬開挖、掩埋隧道,用銀200兩;搭蓋薄棚三間、小棚兩間,用銀四兩五錢;從紙鋪買紙用銀一兩八錢;從豬戶買豬用銀四兩五錢;從羊戶買湯羊二隻,用銀一兩六錢;從攢盒鋪買素供二桌,用銀一兩;從飯鋪買面及大米飯,用銀一兩;犒賞伕役,用銀二兩四錢;打造開啟玄宮石門用的拐釘鑰匙及石匠開門,用銀五錢;伺候送柩員役酒飯等,用銀五兩五錢;買細連繩用銀四錢;木匠工價用銀四錢;打掃靈棚人夫用銀二錢五分;順天府來人飯錢用銀一兩一錢。

就這樣,百餘兩白銀就完成了崇禎的入葬儀式。此時身為崇禎的陵寢,帝陵該有的建築、祭品等,田貴妃陵是一概都沒有,甚至最開始連圍牆都沒有,最後還是靠趙一桂、孫繁祉捐出的白銀五兩,才有了一道五尺高的圍牆。由此可知,李自成對於崇禎的遺體並未有什麼過多的尊重,一個皇帝葬在給貴妃修建的陵寢中,這本來就是一種羞辱。不過想來也是,畢竟李自成是造反派,再加上他又是草莽,對於崇禎這個亡國之君他自然不會有太多的尊敬。



再之後李自成被清軍擊敗,清朝入主北京後,有別於李自成對於崇禎皇帝的處置方法,清廷對於崇禎的遺體是恭恭敬敬的,皇帝應該享受到的待遇,清朝都給了崇禎。首先清朝入北京後,就將崇禎埋葬的陵墓命名為“思陵”,並開始營建地上園寢建築。

當然不要這樣就以為清朝有多仁義,其實清朝這麼做,是有他的道理的。當時崇禎雖死,但中國南方地區依然還是明朝的疆土,同時此時清朝雖入關,但統治並不穩,其統治區內還是有著很多忠於明朝的勢力。因此,為了拉攏依舊忠於明朝的這些勢力,清朝對崇禎還算是禮遇有加,皇帝該有的禮遇,清朝都給予他。



不過清朝皇帝雖禮遇崇禎,但因種種原因,思陵的營建並不順利。首先,負責營建思陵的官員並不賣力,致使思陵的營建工作是一拖再拖。當時總理冉維肇,管理高推、王應聘三員內官因“故君之事,既無賞可冀,又無罰可畏”,所以並未將思陵一事放在心上,都過了三秋了,冬至都快來了,開工仍是了了無期,後來在順治帝的嚴斥下:“思陵作速經營,已奉有旨,該監何得玩洩?冉維肇等姑且不究,著即刻期赴工,先開隧道,其餘俟來春報竣。如再延諉,定行重治”,

說再翫忽職守,定重責,思陵的建造才開始。

但是隨後又出現工程所需銀兩不能及時到位的情況。原本朝廷撥給思陵修建工作的銀兩應是3000兩,其中包括朝廷賜陵地租銀的1500兩,及文武百官及內臣捐助的1500兩。但是實際上在思陵都開始動工時,負責修建思陵的工部其所掌握的銀兩隻有1000兩,而真正到直接負責建造的工所中更是隻有110兩,如此沒有錢,就算官員想修建思陵,也是修建不了的。



而後,直到十二日,在順治帝“知道了,餘銀修造事宜,工部看議具奏,欽此”的批示下,及隨後不久平西王吳三桂又捐銀千兩,助建思陵,思陵的營建才得以順利進行。

當然,總得說,不管清廷是出於何種目的,崇禎死後好歹是有個名正言順的帝陵,不至於落了個葬身妃嬪陵墓這樣的結局。


澳古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崇禎?大明老朱家最後一任皇帝。咋說呢大明終其一生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諾:“君王社稷死,天子守國門”。簡單的說,這都城擱那,皇帝就蹲那,沒有啥逃跑不逃跑的說法,您要是把這都城攻破,這也就意味著皇帝就要死了。

而且這老朱家的大明朝是唯一不整啥和親不和親的事,你瞅著老朱家的大明不順眼,來呀!咱陪你練練沒問題。個頭大哇咋的咧,讓老朱家拿自家閨女當擋箭牌?這事還真沒幹過,也不惜得幹,那叫丟人!有本事你把老朱家按地上往死了杵,言語一聲就不是老朱家的人。

而且這主從來不整啥割地不割地的事。有那個不要臉的你要是瞅著那一塊入了你的法眼,沒問題啊,擼起袖子咱幹一局,打趴下沒關係,老朱家的人還得想辦法咋弄回來,祖宗的產業咋說丟就丟,沒聽過。

這和滿清的皇帝可區別大發了。逃跑割地賠款,他一樣都沒落下可佔了全乎。敵人還沒有瞅見影子呢,就先一步把自己個的都城撂下來就跑,咸豐就是頭一個,這後來幾乎就成了慣例。後來那割地賠款的事不用俺聊,大傢伙比俺都清楚。

這事不能聊,一聊就摟不住火,分分鐘鐘的就跑偏了,離咱這題就十萬八千里了。

好咱接著題主的問題聊。

咋說呢?崇禎帝不是亡國之君,但卻有著一大幫子亡國之臣。李自成之所以能分分鐘鐘的就把北京城給開了,這就得拜謝大明兵部尚書張縉彥。這人打小就聰明,有著神童的美譽,見風使舵,瞅著風就能聞見人放的那啥味來,隔天的那大蒜味都能給你文出來。

就是這張縉彥把那城門洞給開了,帶著一幫子文武百官跪地上給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磕頭,在前頭一路小跑牽著劉宗敏的馬頭,進入了紫禁城。

當時的張縉彥頭磕地上,笑的跟朵菊花似的,就差給人家劉宗敏賣個萌啥的了。後面大傢伙也知道了,崇禎帝擱煤山上吊死在了歪脖樹上。

而李自成呢開頭幾天還能約束自家的手下,大明的那些個縮頭烏龜一樣官員還以為,自己個只是還了個主子,能接著伺候李自成,延續自己的榮華富貴。

可那張縉彥不愧是打小就有神童的美譽,瞅出來李自成不按好心,轉頭撅著屁股就跑路了。後來大傢伙也知道,李自成通過酷刑和抄家殺人,算是從這些大明的官員身上拔下為了老多銀子,當軍餉去了。

而那提前跑路的張縉彥算是躲過一劫,跑到南明的地頭上繼續忽悠,弄了老大一官,當然也沒得意多久,就被滿清給整趴下了,這就哆哆嗦嗦的認滿清為新主子。就他這樣的要兵沒兵,要腦子卻長了一堆反骨的傢伙,人家瞧不上他,一腳丫子就踹到了寧古塔喝西北風去了。

最後哀嘆自己個生不逢時啊,弄了一本書《東京》算是整了一點貢獻吧!

乾隆編那貳臣傳中啊,他就是其中一個,也算是榜上有名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大明的官員都是縮頭烏龜轉世嗎?”

那倒不是,崇禎帝的眼神不好,找的人都是烏龜轉世,但還是有很多好官員。當年追隨崇禎帝自殺的官員舉家自殺的有七百多家,那太監自殺的也有上千,拼死和李自成戰鬥致死的也有千人以上,宮女自殺的也有三百餘人。

得,咱這一說就說的有點遠了,咱接著題主的問題接著聊。

崇禎的事

話說,絕望的崇禎帝吊死在煤山,死的時候,光著左腳,右腳蹬著一隻紅鞋,在一件藍色的衣服上留書說:“他這人當皇帝十七年,也算是勤勉,但奈何朝堂養了一幫子吃嘛嘛不夠,幹嘛嘛不行的神童,最後導致那李自成進了北京城。這事說起來就慚愧,真真的沒臉見老祖宗,只好拿頭髮把臉遮起來去死。你李自成拿俺的屍體隨便,切了剁了都成,但不要傷害百姓就成!”

而這時間點上的,李自成滿北京城找崇禎帝,就想著整個啥儀式的,也好名正言順的來個繼承大明江山啥的,還整了一通告:“把崇禎帝獻出來,賞一萬金,給個伯爵噹噹,如果把崇禎帝藏起來,抓到了就滅族!”

結果崇禎帝已經吊死在了煤山,根本就沒有給李自成這機會。

那麼為了彰顯一下大肚,李自成就擱北京城那東華門外邊,搭了一草棚子,說是靈堂其實是示眾。把崇禎帝和皇后用兩扇門板給抬出來往那一擱,回頭又重新整了兩副柳條木棺材。

四天後,給崇禎帝整了一口紅漆棺,給皇后整了一口黝漆棺。以帝后的身份給倆人整了兩套衣裳。

這倆具棺槨這一停就是好幾天,只有襄城伯李國楨前去弔唁,跪地上大哭,磕頭都磕的滿臉是血,此後就沒有人了。

李自成想要招降李國楨,而李國楨提出了三個條件:“一大明皇帝的陵寢不能碰,二用天子禮葬崇禎帝,三不能加害太子和二王。”

李自成到也痛快,都答應了。這就有了後來崇禎葬入明十三陵中思陵的事。

思陵

但崇禎帝活著的時候,就沒有給自己修啥陵墓。畢竟當時大明缺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他就沒有顧的上這事。

這咋弄呀?這就只好把崇禎帝和他的皇后埋入兩年前下葬的田貴妃的陵墓中。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和貴妃的合葬墓。

這葬可以,但李自成沒錢,只能募捐。得,就為這事衙門口給了一批條,讓到地方上募捐。

募捐的時候就十個人,一共捐了233.6兩。

就是用這點錢,開了田貴妃的墓,把三人的棺槨擱在棺床上了事。為了像那麼回事,還在地面上搭了五個棚子。然後弄了兩隻羊一頭豬,算是祭祀了一下。

後來又召集了百多個人給崇禎帝堆起了墳頭。後來辦這事的趙一桂和孫繁祉又捐了五兩銀子,買來了磚頭瓦塊的,圍著這墳頭起了一道五尺高的圍牆,這就算完事了。

後來李自成連個根據地都沒有,分分鐘鍾就讓吳三桂之流帶著滿清給秒了,接著吳三桂為了表達忠心,活捉了南明的皇帝,怕押解路上出現啥岔子,這吳三桂又把自己以前的主子用弓弦給勒死了。得咧,這大明也就結束了,而滿清就正式的入駐了中原。

那麼滿清為了籠絡籠絡人心,這就把崇禎帝那墓,就命名為思陵,所以思陵是打這開始叫出來的。

而且還在地表上營建園陵建築。

這事估算得用銀子三千兩。其中奉旨撥銀一千五百兩,文武百官募捐一千五百兩。可這奉旨撥的銀子,這工程所就不知道從哪裡去領,而那募捐的也就只達到了六百五十兩。後來這拖拖拉拉的整一年多,才籌集了一千兩,這離那預估的款項差著老大一截。後來吳三桂又捐了一千兩,得咧,這就湊活著開了工。

這到了乾隆手上的時候,又進行了一次修繕。其實也就是表面文章而已,頂個名頭。這事就結束了。

所以是誰把崇禎帝葬到了思陵,應該是李自成,因為當時沒有李自成點頭,誰也不敢啊。但實際操作不是李自成是趙一桂。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