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的鱔魚養殖田,鱔魚陸續出現零星死亡是什麼原因?

下雨2386


鱔魚,就是我們常說的黃鱔,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市場價值不低的水產品。很多人發現魚類市場基本上已經飽和了,發展的前景不大,轉而選擇黃鱔作為養殖的對象。然而,新手養殖鱔魚常常會遇到成活率低的問題。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基於養殖田是新開的以及鱔魚只是零星死亡這兩點分析,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天。

鱔魚養殖田消毒不夠徹底

新開的養殖田,很有可能以前埋藏了很多的秸稈,比如稻草、麥稈或者玉米杆等其他農作物秸稈等,改造成養殖池需要放水進入,加上高溫,大量秸稈和雜草等物質腐爛發臭,水質遭受汙染,誘發水蛭等寄生蟲和病菌的發生。然而,消毒措施又沒有做到位,導致鱔魚在養殖的過程之中,因體質不一樣,先後出現染病死亡的情況,變會出現鱔魚零星死亡的現象。

那麼,如何給鱔魚養殖田消毒呢?建議按照每平方米使用100克生石灰的標準,對養殖田進行潑灑消毒,等藥性過後再投入鱔魚苗。此外,在鱔魚養殖的過程之中,可使用漂白粉對食場和用具定期消毒。



此外,還有一些在養殖過程之中管理疏漏導致鱔魚死亡,如下:

管理疏漏,導致鱔魚死亡

在投放鱔魚苗的時候,使用破損的篾簍盛裝黃鱔,導致黃鱔的體表被劃傷。受了傷的鱔魚容易被病菌感染,誘發病害,而養殖戶有沒有發現,採取救治措施,導致黃鱔在隨後的養殖之中慢慢死掉。話說回來,即便是發現鱔魚苗受傷了,一般的藥物也很難治療。

還有密度過大,也是導致鱔魚零星死亡的重要原因。密度過大,也會導致鱔魚死亡。因為鱔魚體富含粘液,密度大就造成粘液越積累越多,而這些粘液可通過水中的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氣,致使養殖田的氧氣相對缺乏,出現鱔魚零星死亡的問題。

那麼對於鱔魚養殖密度的問題,建議1平方投放2斤鱔魚苗即可。



好了,以上關於鱔魚苗陸續零星死亡的問題,就分享到此,歡迎評論探討交流。


終歸農村


黃鱔養殖失敗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亂購苗種,選苗不準確。許多養殖戶外地購買的所謂“人工養殖”苗種或其它所謂“優質”苗種,實為收集的野生苗種,而且這些苗種因暫養和多環節貯存、運輸等不科學操作,養殖中會死亡,因此應該自己在本地選購優質苗種,既經濟,質量又有保障。

    2、選擇的品種不對。從外觀看黃鱔有深黃大斑,土紅大斑、淺黃細斑、青灰細斑等類型,只有選擇前二種才有較快的生長速度,人工養殖才能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3、大小黃鱔混養。同一池中大小混養,小鱔不敢爭食而體質衰弱甚至死亡。餌料不足時,大鱔吞食小鱔。因此大小鱔混養,雖大鱔長速快,但池塘總產量低。

    4、池水過深。因黃鱔體內無鰾,不能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以露出水面呼吸空氣。池水過深,黃鱔需頻繁遊至水面呼吸而消耗大量體能,影響正常生活生長。

    5、忽略培植水草。水草能為黃鱔防暑降溫,淨化水質。沒有水草的鱔池無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養殖黃鱔也難以成功,或難實現高產量高效益。

    6、頻繁換料。常有養殖者因餌料無保障,常改換餌料種類投餵。黃鱔飼料應有一定的穩定性,突然改變飼料種類,黃鱔難以適應而拒食,會影響正常生產生長。

7、鱔池施糞肥,破壞水質,誘發疾病。

    8、有的養殖者用麥麩、菜餅、豆渣、米飯、青菜等植物性素食飼餵黃鱔,嚴重飢餓缺餌時,黃鱔也會少量吞食,但營養上卻滿足不了黃鱔生命活動的需要,更談不上生長增重,久之引起黃鱔逐漸瘦弱和發病死亡。

    總結:以上的亂購苗種,選苗不準確、池水過深、忽略培植水草、大小黃鱔混養、選擇的品種不對以及頻繁換料都是黃鱔養殖失敗常見的原因,希望同過本次的介紹,對廣大讀者有所幫助。


大浪知視


稻田裡放養黃鱔,沒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只須控制放養的數量。稻田中的水、陸昆蟲及其幼蟲就足夠當作飼料,無需另外投放飼料。這樣既有利於水稻生長,提高水稻產量,又可收到一定數量的黃鱔。稻田養殖黃鱔的成敗關鍵在於田埂是否加固、加高和有無滲漏。所以,放養黃鱔的稻田,要預先加高、加固田地埂,發現有漏水現象要及時修補,以防黃鱔外逃。同時,稻田所用農藥對黃鱔有影響的有蘇化203、敵敵畏,其次是樂果、223乳劑,而除草醚、馬拉松等農藥對黃鱔基本上沒有影響。


低音君哥釣之道


密度過大,是鱔魚死亡的主要原因,增加增氧設備,使水體清新,可大大減少損失。


小幸運166768232


水要定期更換,不然含氧量會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