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固收」生產放緩明顯,被動去庫存已近底部——對2020年1月PMI數據點評及債市策略

本訂閱號中所涉及的證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證券固收研究團隊編寫,僅面向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戶,用作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觀點的溝通交流。非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戶,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信息。本訂閱號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光大證券研究所不會因關注、收到或閱讀本訂閱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光大證券的客戶。

「光大固收」生产放缓明显,被动去库存已近底部——对2020年1月PMI数据点评及债市策略

本文作者

張旭/李樞川

摘要

◆事件

2020年1月31日,統計局公佈1月PMI指數。1月份中國製造業PMI為50.0%,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剛好位於榮枯線;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1%,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

◆點評

1、1月製造業PMI環比稍有回落,生產明顯放緩,企業被動去庫存已接近底部

1月份製造業PMI為50%,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處在50%榮枯線臨界點,經濟擴張態勢有所放緩。

生產明顯放緩。1月製造業PMI生產指數為51.3%,較上月(53.2%)下降1.9個百分點。從歷年統計數據來看,1月份製造業PMI生產指數一般會比上年12月份稍低,2016-2019年四年中差值最大的為2016和2018年,當年1月PMI生產指數環比上年12月分別下降了0.8和0.9個百分點。今年下降1.9個百分點,顯示製造業生產受到明顯衝擊。產成品庫存指數5個月以來首次上升,製造業企業被動去庫存可能已經接近底部。產成品庫存指數為46%,較上月(45.6%)上升0.4個百分點,5個月以來首次上升,顯示製造業企業被動去庫存可能已經接近底部。

2、1月非製造業PMI有所回升,建築業擴張明顯

1月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1%,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表明非製造業總體保持擴張。

分行業看,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53.1%,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9.7%,比上月上升3.0個百分點,上升明顯,且保持在較高景氣區間。

◆債市觀點

對比2003年SARS疫情,我們認為,疫情在第一季度對2020年全年經濟影響最大,二季度尤其是下半年後經濟基本可恢復正常。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的發展趨勢。春節前國債收益率期限利差明顯抬升,但更主要表現在短端利率的快速下行。Shibor 3M和長端利率下降幅度整體不大。對於2020年債市,我們維持之前的觀點,即認為10Y國債仍將在2.95%-3.35%區間震盪,估值中樞為3.15%,即難以明顯下行又難以明顯上行。

◆風險提示

由於此次PMI調查時點在1月20日之前,新型肺炎疫情影響尚未在調查中充分顯現,後期需進一步觀察。

事件

2020年1月31日,統計局公佈1月PMI指數。1月份中國製造業PMI為50.0%,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剛好位於榮枯線;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1%,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

點評

1、1月份製造業PMI環比稍有回落,生產明顯放緩,企業被動去庫存已接近底部

1月份製造業PMI為50%,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處在50%榮枯線臨界點,經濟擴張態勢有所放緩。

生產明顯放緩。1月製造業PMI生產指數為51.3%,較上月(53.2%)下降1.9個百分點。從歷年統計數據來看,1月份製造業PMI生產指數一般會比上年12月份稍低,2016-2019年四年中差值最大的為2016和2018年,當年1月PMI生產指數環比上年12月分別下降了0.8和0.9個百分點。今年下降1.9個百分點,顯示製造業生產受到明顯衝擊。另外,工業生產數據方面也能得到印證。高頻數據顯示,截至1月23日6大發電集團1月日均耗煤量67.71萬噸,而2019年12月均值則為74.24萬噸,環比下降9.6%。2020年1月全國高爐開工率均值(截至1月23日)66.71%,比2019年12月(69.95%)下降近3個百分點。另外,本月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3.0%,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也表明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總體有所放緩。

新訂單稍有提升,外需放緩明顯。1月製造業PMI新訂單指數為51.4%,比上月提升0.2個百分點。新出口訂單指數錄得48.7%,較上月(50.3%)下降1.6個百分點,再次低於榮枯線,外需有所放緩。產成品庫存指數5個月以來首次上升,製造業企業被動去庫存可能已經接近底部。1月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7.1%,較上月(47.2%)變動不大;產成品庫存指數為46%,較上月(45.6%)上升0.4個百分點,5個月以來首次上升,顯示製造業企業被動去庫存可能已經接近底部。大、中型企業PMI雖有下降但均位於榮枯線之上,小型企業PMI繼續位於榮枯線之下,但有所改善。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型企業PMI為50.4%和50.1%,分別比上月回落0.2和1.3個百分點,但仍均位於榮枯線之上,保持擴張;小型企業PMI為48.6%,比上月上升1.4個百分點,經營活動有所改善。

另外,本月購進價格指數為53.8%,較上月提升2個百分點;出廠價格指數為49%,較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企業原材料購進價格明顯上升,但是出廠價格都有所回落,不利於企業更好的實現盈利,未來還需要持續關注製造業價格變化。

「光大固收」生产放缓明显,被动去库存已近底部——对2020年1月PMI数据点评及债市策略
「光大固收」生产放缓明显,被动去库存已近底部——对2020年1月PMI数据点评及债市策略

2、非製造業PMI有所回升,建築業擴張明顯

1月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1%,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表明非製造業總體保持擴張。分行業看,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53.1%,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9.7%,比上月上升3.0個百分點,上升明顯,且保持在較高景氣區間。

「光大固收」生产放缓明显,被动去库存已近底部——对2020年1月PMI数据点评及债市策略

債市觀點

目前,全國正在上下一心對抗新型肺炎疫情,大家在期待疫情出現數字拐點的同時,也在思考經濟會受到何種程度的衝擊。對比2003年SARS疫情(2003年我國四個季度GDP增速分別為11.1%、9.1%、10%和10%),我們認為,疫情在第一季度對2020年全年經濟影響最大,二季度尤其是下半年後經濟基本可恢復正常。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的發展趨勢。

另外,春節前國債收益率期限利差明顯抬升,但更主要表現在短端利率的快速下行。Shibor 3M和長端利率下降幅度整體不大。對於2020年債市,我們維持之前的觀點,即認為10Y國債仍將在2.95%-3.35%區間震盪,估值中樞為3.15%,即難以明顯下行又難以明顯上行。

風險提示

由於此次PMI調查時點在1月20日之前,新型肺炎疫情影響尚未在調查中充分顯現,後期需進一步觀察。

►利率債(張旭/李樞川)

債券市場以穩為主——2019年下半年利率債投資策略

《保險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與《理財新規》間的差異

辯證地看待通脹——讀《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體會

MLF緩解了流動性的約束和“兩部門決策機制”所帶來的問題

如何看待LPR對降低貸款實際利率的作用?

為何9月貸款利率不降反升?

辯證地看待通脹——讀《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體會

地方債發行全掃描

三維度評價地方政府綜合實力

“殭屍企業”出清,關鍵是打破“休慼與共”!

從流動性傳導的角度理解較低準備金框架

“債務置換”有四種寫法,你知道麼?

上調準備金利率有助於疏通貨幣政策傳導

隱性債務會不會被兜底?

既要居安思危,又要往前一步 ——2019年下半年信用債投資策略

行業層面的信用資質變化

房地產發債主體基本面的新變化

房地產企業信用分析框架

2019年城投平臺資產整合特點

刻不容緩!288個地級市政府債務全掃描

企業的金融資產該如何審查?

融資擔保債券怎麼看?——融資擔保債券特點及代償能力分析

破產重整的理想與現實——債券違約專題研究之八

解碼同業業務的興衰更替

►可轉債(鄔亮/邵闖)

醫藥行業轉債彈性與配置兼具,關注安圖、現代——光大證券重點行業可轉債研究系列之七

電子行業正股震盪,轉債可關注細分賽道領跑者——光大證券重點行業可轉債研究系列之六

汽車行業轉債博弈下修為主,重點關注旭升——光大證券重點行業可轉債研究系列之五

公用事業行業轉債數量大幅增長,正股市盈率處於低位——光大證券重點行業可轉債研究系列之四

紡織服裝行業轉債數量漸長,存量券正股市盈率偏低——光大證券重點行業可轉債研究系列之三

輕工製造行業景氣度提升仍需時日,當前轉股溢價率偏高——重點行業可轉債研究系列之二

光大固收

EBS固收是由光大證券張旭團隊運營的公眾號~非常感謝您的關注~歡迎與我們交流觀點~

張旭(利率)13522568130

本訂閱號是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簡稱“光大證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團隊依法設立、獨立運營的官方唯一訂閱號。其他任何以光大證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團隊名義註冊的、或含有“光大證券研究”、與光大證券研究所品牌名稱等相關信息的訂閱號均不是光大證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團隊的官方訂閱號。

本訂閱號所刊載的信息均基於光大證券研究所已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僅供在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研究觀點的及時溝通交流,其中的資料、意見、預測等,均反映相關研究報告初次發佈當日光大證券研究所的判斷,可能需隨時進行調整,本訂閱號不承擔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義務。如需瞭解詳細的證券研究信息,請具體參見光大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

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投資者不應將本訂閱號所載內容作為投資決策依據,本公司也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閱號所載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訂閱號所載內容版權僅歸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機構和個人未經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轉載、刊登、發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權行為給光大證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光大證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