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孩子目的真的這麼功利嗎?

文丨福林媽咪

北方過節酷愛吃餃子,過年更是如此。北方的餃子已經不僅僅是一頓好吃的飯那麼簡單了,而是多了很多情感的承載。

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正是團圓的節日氛圍。

而今年,有這樣一幕讓我深受觸動。

“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孩子目的真的這麼功利嗎?

我們家平常是不怎麼吃餃子的,所以每次節日吃餃子感覺還算新鮮,是個大事。於是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煮好了餃子,第一碗都要端給爺爺奶奶吃,儘管每次小福林都期待的不得了。

昨天中午包餃子吃,第一鍋下水煮了兩碗,還沒等我叮囑兒子不許吃,福林已經主動說到,我給爺爺奶奶端過去。

這一瞬間,我突然看到了一些傳承,因為我家這個習慣,正是我從我爸媽那裡養成的,現在也輪到福林接受繼承這一家風了。

我想起當年那個著名的廣告,孩子看見媽媽給老人洗腳,於是晃晃悠悠端著一盆水過來,站在門口對開口說,媽媽洗腳。

孝順這個詞,正是在這樣言傳身教中不斷傳承的。


講究孝道,這是東方文化中突出的現象,很多人批判,傳統的“孝道”太過強化父母的地位,忽視孩子的個體意識。

例如,在《弟子規》中,就有很多現在看來十分過分的要求: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

“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孩子目的真的這麼功利嗎?

父母責備,就一定是孩子的錯,孩子自作主張做一些事就是不守孝道,如果父母愛我那我孝順父母是正常的,父母不喜歡我我孝順他們這才叫真正的孝順呢。

這本《弟子規》確實對孩子非常嚴苛,以現在的觀點看確實有很多不合理之處,不過《弟子規》編與清代,雖然是脫胎於儒家,但發展到清朝的儒家思想,確實有了一些問題,但這並不代表就是“孝順”二字全是糟粕了。

我們在強調現代親子關係時,往往只拿來了西方尊重孩子的一部分,卻沒有拋下我們自己傳統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責任的一部分,以至於出現像陳銘在《奇葩說》中提到的那種情況,我們不能一邊宣揚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一邊強調應該給孩子足夠空間和權利。

詹青雲說,我們中國的家庭父母為孩子付出太多,為了成全孩子的未來,父母要犧牲自己未來,而到了孩子長大,有了孩子,又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未來,這樣一代代成全下去,究竟又成全了誰呢?

事實上,是成全了的,一代比一代強,這就是我們很多家庭所追求的,也是實現了的。

“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孩子目的真的這麼功利嗎?

每個孩子都是踩在上一代的肩膀上在往前走,多少家庭都在不斷奮鬥,追求的正是一代更比一代好。

很多農村的孩子,通過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後來成為老師,成為工程師,他們的孩子能夠有比父母小時候更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資源,成為CEO成為科研人員……讀書正如一道青雲梯,讓很多家庭一步步向上。


也有的人消極的說,父母生孩子,對孩子好,都是為了讓孩子替自己做自己沒做成的事,為了讓將來讓孩子幫自己養老。

不否認有這樣的父母在,有這樣的實際情況在,但是我們大多數人身邊,父母是真的一心為了孩子的。

拿我自己來說,我是女兒,從畢業第一份工作開始,父母就沒考慮過說孩子現在能掙錢了,可以還給父母多少,依然像從前一樣照顧著我,也不肯接受我塞給他們的紅包和銀行卡。

“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孩子目的真的這麼功利嗎?

上次還猛然看到父母床頭下有兩張保險單,是他們倆價值不菲的養老保險。孩子小事照顧孩子,孩子大了幫襯子女,自己老了不麻煩子女,我想這是很多普通家庭父母相同的心態吧。

對待女兒,很多家庭都是這樣。我們這裡在女兒出嫁的時候還會有這樣的習慣,向南方要的彩禮會悉數存進銀行卡,有的還會補貼上一些,讓女兒出嫁時帶走。


孝順兩個字,在今天的社會,其實沒有那麼苛刻的標準,也沒有那麼古板的規矩,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對父母心懷感恩。

而這其實也來自於孩子的本能。

“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孩子目的真的這麼功利嗎?

孩子一兩歲時,會把沾滿自己口水的糖遞給爸媽吃,三四歲時,會願意幫爸媽扔個垃圾拿個水,七八歲時,看見爸媽生病會想要照顧,十幾歲時,會知道為了讓爸媽不操心而不做錯事……

記得上高三時,有一次班會,老師問同學們,你們都是為了什麼而努力學習,老師問的認真,同學們回答的也走心。老師讓舉手,為自己而學習的有多少,有大概四分之一的同學舉手,老師又問,為父母而學習的人有多少,班裡默默的舉起一大半的手。

父母讓孩子努力學習是為了孩子,但年少的孩子哪裡能體會學習和不學習對未來究竟有多大的差別,他們願意承受高三巨大的壓力拼命學習,卻也是為了父母。

這就是親子之間彼此的情感,雖然沉重,但也踏實。

“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孩子目的真的這麼功利嗎?

不過到了孩子成家立業,親子之間的感情會出現一次危機。

都說有了媳婦忘了娘,其實很簡單,原來孩子是屬於這個家庭的,後來孩子屬於新的家庭,不變的是我們很多人心裡仍然以家庭為重,但是前後兩個家庭卻不是同一個了。

看著孩子組成自己的新家庭,也是父母需要學會面對的一課。

而孩子在這個轉變中如何對待父母,和小時候看到的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上一輩有直接的關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有了家庭後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自然會參考小時候看到的模式。


西方文化中的家庭觀念和我們有很大不同,孩子18歲成年便不再管他,週末有個家庭聚會很開心,將來養老也不指望孩子,親子之間的關係沒有那麼厚重,多了輕鬆與自由,也很好。只是這樣的家庭模式和我們幾千年來所薰陶的觀念並不相同。

“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孩子目的真的這麼功利嗎?

讓爸爸媽媽們不為孩子付出那麼多,恐怕做不到。

那天在看到一個這樣的評價,我們中國人和其他民族的不同,在於我們不光為自己這一代活著,我們為了以前的人活著,也為了以後的人活著,這種“瞻前顧後”,也許正是中華文化綿延不息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