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間失格》這種書有什麼閱讀價值呢?

H先森3251


《人間失格》這本書,我是在看過一部電影之後才開始關注的,電影的名字叫什麼松子,我忘了,有知道的朋友們可以在評論中標註一下。

這部松子的電影是以女性為視角的,講了這個叫松子的女人悲痛的一生。她小時候因為父親更疼愛妹妹而發展出了一種哄父親笑的技能,父親一不開心,她就做鬼臉逗父親。

最後這個人變得,不論是想要讓誰認可自己,都會不由自主的做那個鬼臉。她甘願承擔別人的過失,甘願為別人付出所有,可最後還是被所有人拋棄。她經歷了好幾段失敗的戀情,其中一段的男友更是在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以後就自殺了。

松子的一生很像《人間失格》中男主角的一生。

《人間》的男主角從小就不得不討好父親,因而必須放棄自己喜歡的,最終也放棄了自己。他有才華,卻被朋友像泥巴一樣對待,他卻不敢反抗。他習慣於討好別人的性格,更是讓他疲累不堪的時候都強撐著說笑。

《人間失格》男主角也有過幾段感情,可他連自己的真正自我在哪裡都不知道,更別提去愛別人了。他開始不在乎自己的健康和衛生,後來更是不在乎自己的事業和才華。那種被最親的人都不在乎的感受吞噬了他的一生,他不知道是什麼在支撐著自己活下去。

他或許從最開始就從沒融入過人類群體,對他來說融入人群,就必須要失去自己,就如同他小時候想要融入家庭,就必須要把自己的喜好拋開而按照父親的喜好來一樣。可是人是社會性的,他不得不融入到社會里。他就在拋開自己和融入社會中掙扎,最後走向滅亡。

這本《人間失格》寫的太深入人生,以至於我只讀了半本書就再也讀不下去了。並不是因為它寫的不好,反而是因為他寫的太好,從而讓我讀到一半時就開始害怕。

我害怕,如果自己是男主角那樣,掙扎著活,同時卻要掙扎著向死亡進發,那樣的人生太灰暗和痛苦了。

我不得不在中途中斷,然後把書藏在一堆書的最裡面,以此我才能夠逃避痛苦。我會一直好好珍藏這本書,直到我哪一天能夠充實到可以面對它了,再將它讀完。

我不知道《人間失格》的後半本講的是什麼,但是我能夠明顯感覺到那種生和死的糾纏。或許它表達的也正是那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不做惆悵客


《人間失格》寫盡了人性的惡。

一個敏感脆弱的孩子,需要親人和朋友用愛拉他一把,可惜無人看到他那顆卑微怯弱的心,只是把他往深淵裡推,最後讓他萬劫不復。

在孩子的心裡,父母是神,是依靠。葉藏的父母卻沒有給過他信賴,所以,他無法和他們訴說所遭遇的痛苦。

長大後的葉藏,被父親越推越遠,而從小缺少愛與信任的他,一直活在恐懼和不安中,他無法和別人正常的交流。

這時,他的生命中又出現了一個所謂的“朋友”,堀木帶著他吃喝嫖賭,讓他的人生正式進入了黑暗中,而他的父親也放棄了他。

葉藏也試著想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可惜堀木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拉入深淵裡。

有這樣一種人,自己活在爛泥裡,希望別人也同樣活在爛泥裡,他不能讓你過得比他好,堀木正是這種人。

如他所願,葉藏最後只能活在地獄裡。

讀完《人間失格》,好好愛身邊的人,生而為人,溫柔以待。



畫子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於1948年發表在《展望》的一篇中篇小說,也是太宰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部小說可以說是太宰治的自傳,他雖然描寫主人公葉藏自幼年至中年,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深淵的故事。但其實與太宰治自己的生活經歷非常相似。


《人間失格》這本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體現了一種關於死亡的審美訴求

縱觀太宰治短暫的一生,其主要作品所呈現出的無一不是消極陰鬱、悲情苦悶的情感基調,而“道化”與“死亡”這兩大象徵毀滅的主題也在其作品中頻頻出現。在這背後卻是人物共性的體現,而這種共性下潛藏著的是太宰治創作一生所追求的美學理想,是其對至真至美的渴求。


日本美學家今道友信曾說:

“死是最高的美學命題。”

但平鋪直敘、脫離具體情境的對死亡的描寫都是無法引起美感的,只會是引起讀者對死亡的恐懼和消極態度。但是太宰治作品中人物“向死”與“知生”的共性,卻呈現出了審美的特質,一方面是它高度契合了日本傳統的美學思想,另一方面它對人心的剖析能與讀者產生共鳴,具有超越的意義。


2.體現了一種“向死而生”的精神力量

《人間失格》中太宰治將人性中陰暗、荒謬的一面血淋淋地呈現給讀者,他不斷地拷問自身的罪與惡,也不斷去撕裂自己內心的傷疤,以致早期讀者談起他的作品都不禁為他貼上負面標籤。


但是太宰治卻是一位非常誠實而勇敢的作家,正如三島由紀夫所言:

“太宰治刻意表現了他所想隱瞞的東西。”

太宰治將別人不願暴露的內在頹廢消沉和偽善惡意赤裸裸地曝光於世人,這種暴露既讓人厭惡又讓人佩服。以至於很多讀者讀完他的作品之後,再也沒興致去讀其他小說,因為在他們看來各種錯綜複雜的情節,無非都在掩蓋虛偽的人性。


儘管太宰治的作品多次涉及自殺,病,藥,酒等題材,但是太宰治是一個活得比很多世俗之人都清醒的作家,書中的主人公其實拼命想從這種沉淪的泥沼中掙扎爬出來,他身上充滿傷與痛。但他卻積極而渴望獲得世人的認可。

這種在鮮血中領悟到痛,在死亡裡尋求生的奮不顧身,是太宰治的自白,也是他留給世人的精神力量。


當然不同的作者還有不同的解讀方向,歡迎大家來補充~


妙摘


剛讀人間失格的時候總覺得很喪,會覺得作者心理有問題。後來讀完,太宰治果然是有問題的。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絕望過,是不會寫出這樣的小說的。

《人間失格》有一定的閱讀價值。首先是作者的身份賦予它一身魅力的誘惑力外,還有書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太宰治對這本身投入了很大的心力,是太宰治內心中最黑暗,最無奈,對人間最病態的理解。與其說讀《人間失格》不如說讀的是太宰治本人。

讀一本書時,我們要結合當時的年代,當時的社會這些前提下去讀。這樣的價值遠遠超過當下直觀閱讀的感受。

情感的宣洩。

《人間失格》中最多的是情感的宣洩,無論是從葉藏最開始那虛假的笑容開始還是最後放棄為人的資格後,葉藏都是在找一種平衡。就是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平衡。而重要的點就是在對情感上的折磨。

作者本身

《人間失格》中可以看見太宰治。太宰治的身影也時不時的出現。讀一本書其實就在讀作者本身。太宰治的內心中永遠孤寂且無喜的。《人間失格》這本身讀完,總會讓人沉默一段時間,進行思考或者發呆。這也是這本身有趣和價值。




《人間失格》感覺上很喪,其實確實喪。這看起來是一句廢話,但這喪裡包含的意義是很龐大的。不只是《人間失格》這本書有意義的,只要是閱讀就是有意義的一件事兒。


乂爻y


“我這一生出過不少醜”太宰治回憶其他的一生,在這部自傳體小說的開頭首句,平淡無味的說出這樣一句話。

至於其深刻意義或內涵,我想並沒有!

無論書內書外,太宰治多次選擇自殺,犯過諸多錯誤,他應當是深知自己早已喪失了為人的資格,只好這樣說:

“是的,很抱歉啊,作為人,我這一生出了很多醜,但是也只好這樣了。”

但,敢於揭開自己塵封的傷疤並且暴露在陽光下的,都是勇者!

在《人間失格》中多次提到:生而為人,究竟為什麼?

這個疑問貫穿了太宰治的一生,也伴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

大庭葉藏是個愛在全家大合影之中露出最大笑容的孩子,雖然他體弱多病還常年臥病在床,可依舊是保守老派的家中最活潑的一個。

可笑容不是本真純粹的,只是戴在疑惑臉龐之上的面具!

葉藏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他追問家人:“為什麼要吃飯?”

家人無奈的說道:“不吃飯會死啊!”

這句話反倒像是一種威脅,一種警告:必須這樣,不要再追問下去了!

可是人為什麼而活?依舊沒有回答。

葉藏不明白!

葉藏只是在家人鄰居和周圍每個人中充分感受到人性的虛偽不堪和生活重負,並且看到自己內心深處若隱若現的恐怖。

他學會了演戲,他是偉大的表演者,那個年代成熟的戲精。

他能依靠頑皮活潑騙過所有人!騙過家人、同學、甚至是老師校長。雖然學業不精的他還是依靠笑料為班級帶來了這樣多的歡樂!成為每個人的“朋友”。

可面具戴的越久,就越發與皮膚黏合的徹底,撕扯的時候會更疼痛。

葉藏這樣小心翼翼的討好每個人,除了他自己!

為了所有人,葉藏就如同一個黑色的球體塗抹上一層潔白的油漆,人們喜歡你的潔白無瑕,卻始終無法接受你真實的黑色。

於是,當一個人看透他面具下的黑色時,葉藏汗毛豎立,噤若寒蟬。

瘦弱乾澀的竹一比搖搖欲墜的落葉還要不堪,可他有著看透世事本質可怕能力,葉藏的套路招數絲毫瞞不過他,葉藏才知道,竹一是和自己同樣的個體。

葉藏步入繪畫大半是因為竹一的影響,他們因能看到畫中的妖怪——一種人心最陰暗的表達——所大為感動,二人相繼畫出自己的心。

竹一更像一個預言家,或者葉藏的宿命。竹一說他“肯定會讓女人充滿著迷。”這句咒語,後來在時間的檢驗下悄然印證。

當葉藏稍稍長大後,好像變成了一個對女性有特殊磁力的磁石,從他出現在某個地點的一剎那,便散發著弔詭的力,那些女人,不由自主的走來,伸出手掌愛撫他,用唇親吻他,將他摟抱在懷裡。

但葉藏的愛情充滿不堪,或者他終究不配擁有,這一切始終讓他不安。

慾望或愛(葉藏不認為這是愛)都不能滿足他,隨著性的歡樂而來的是一把利刃撕裂的精神創口,不能癒合,無法癒合!反而會在每一次歡愉後反覆被撕扯。

他曾經租住房屋的老闆娘家的大女兒為他撰寫了許許多多的情書。

他鄰居將軍家二十歲出頭的女兒對他眉目傳情。

隨便哪個酒吧招待或妓女,都與葉藏存在千絲萬縷的干係,可葉藏呢,不止一次的逃了,沒有一聲告別,沒有一個理由。

因為葉藏的感情異常脆弱,他真正投入的幾次感情都失敗了。

同常子自殺,常子死了他沒死,這件殉情故事鬧得滿城風雨,導致他與保守傳統的家庭斷絕了聯繫。

同單身媽媽靜子同居,但這一切的一切,卻因為在他透過玻璃窗,看著屋內臉龐上幸福洋溢的母女倆時,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和她們的差異是水火不容的。

葉藏後來又和良子結婚,良子出軌,葉藏心如刀絞,在一次宿醉後回到家,看到冰箱內的安眠藥後,兌入半瓶水喝下然後入睡。後被人救起來,最終還是逃了。

葉藏每一次愛情都沒有過喜悅和幸福,幾乎都是爛醉如泥的癱倒在某個同樣醉酒的女人懷裡,因肉體的慾望相互撫慰,隨後在半夜朦朧之中醒來暗暗流淚。

那個“真摯的朋友”堀木,只不過是個能一起喝酒、玩女人、雜耍,並且總希望從葉藏這裡借五塊錢的人,或者是太大條、太巨大的差異讓兩人走在一起的,可是堀木從來不能真正理解葉藏的一切。

無所謂的,一切都抵不過死亡,但在太宰治這裡,就算死亡,也是冷冰冰的絲毫不足以使人憐惜。

“我決定去死了啊”。

就這麼簡單。

於是葉藏和常子跳入鎌倉的海水裡,但死前常子將腰帶疊好放在岩石上,因是向朋友借的,而葉藏也脫了斗篷,放在岩石一處。

死亡對有些人來講並不可怕,在即將揮手告別世間萬物的分離之際,不能忘懷的是友人的借予之情,至於其他諸如親情、友情,或在生命消失後也隨我的一切一同飄散遠去。

在多次自殺後,1936年太宰治被送進精神病院,可笑的是他的哥哥和“朋友”堀木哄騙他去的,這段經歷讓他原封不動寫進書中:

“葉藏被鬆緊精神病院後,甚至還在冰冷的白色金屬床沿邊和潔白床蓆間,對每一個過往的醫護堆笑諂媚,親和有禮,謙卑恭謹。他不覺得自己是精神病,就像周圍每一個精神病一樣。”

而這是根深蒂固,自幼而存的——葉藏從來不想反駁什麼。是一個精神病人有什麼問題?

葉藏曾經躲避的世界——充滿酒精、菸草、肉體、金錢的世界,以及戴著讓人鬨然噴笑的虛偽面具的生活狀態,早已如此令人厭惡。

如同竹一預言所說,自己身處精神病院,就是逃離了充滿罪惡世界的沒有女人的地方。

但逃避罪惡是不可能的,葉藏自幼懷疑生命和規則,乃至人與人之間脆弱的關係紐帶,同時對人心中的黑暗充滿恐懼,他不清楚人生的意義。

在精神病院活著,直到結尾處葉藏說:“今年,我二十七歲了。白髮陡然增長,許多人都以為我已經四十歲了!”

葉藏沒能在重重迷霧之中找到光明的方向,反而是放縱,在柔軟的夜風撫慰下而對外張開了懷抱,這也正是《人間失格》的核心,一個人如何一步一步步入深淵,喪失了為人的資格。

《人間失格》是一本反面教材!可太宰治說不得不這樣。

因為一切都過去了!因為我這一生出過很多醜,但是隻有經歷了,才能說過去了。

當你呱呱墜地時,周遭的一切皆是疑惑,你充滿好奇,在成長的過程中,你不能得到一個解釋。

你會做不想做的事,不喜歡的功課,不熱愛的職業,不得不做的選擇。周圍充滿你不想交際的人,你要回答不想回答的問題,解釋不想解釋的原因。你會任性,你會氣憤,你還要做許許多多的錯事,傻事。然後懊惱、啜泣。

啊,我們如同太宰治一樣,在這一生之中著實沒甚麼可拿得出手的談資,若非要寫幾筆,那麼這些苦難錯誤的經歷也許更適合。

人就像飄零在大海之中的孤木,乾燥的內心終究執拗不過大海的侵泡,你遲早會腐爛到最裡面,然後,你卻大聲對外呼喊:我就是這樣的,我就是充滿潮溼喜愛海水的一塊木頭。其實呢?你早被蛀蟲侵蝕,從裡到外被鹹味的海水泡爛了.....

太宰治用《人間失格》寬慰你,使用語言撫平你瑣碎生活中的傷痕,告訴你要接受這一切,但永遠不要與磨難和罪惡握手言和。

太宰治不希望葉藏死,也不希望你們死,太宰治告訴你們更應該瞭解自己,瞭解世界,不停步的去追問,去思考,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彷彿在柔和的對你訴說著:

“千萬不要失去你最珍貴的東西,喪失了作為一個人的資格!”


匠香


就《人間失格》思想而言,日本小說極為擅長剖析人物心理活動,細膩精準,且負面多於正面,這在東方文化圈中是十分特別的,而太宰治的一系列作品對人物內心的解剖因為其深入甚至價值觀上有悖大局,但是又無比真實和普遍。令人驚異或是發人深思,這是我認為的思想價值。

而就形式等問題,文學與其他學科有一點不同在於,文學產品的產出是不以或者不過度以形式是否創新,內容是否有新意為評價標準的。就像現代人填詩詞一樣,雖是舊瓶裝新酒,只要酒好,舊瓶也跟著沾光。而特別是很多理科學科,他們的任務就是無限擴展人類已知事物的邊界。這是二者的顯著不同 就《人間失格》一書。

寫作手法上,謀篇佈局上如您所說,可謂上乘但實無新意,鑑定一部作品的價值,往往不能夠給它全方位打分,只要有一方面深入人心,那就是有獨特價值的作品了。 《人間失格》為代表的許多日本小說,特別是私小說在判斷文學價值方面,有一點不能忽視,便是帶給人的積極價值的多少問題。

畢竟,作品往往留給後人看,作者有表達意圖,作者一定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看,那麼,他本意想要表達什麼就顯得比較重要,是否利於人類發展?思想進步呢?

這些如您題目中所講社會價值問題,中國自古就認為“文以載道”,社會價值與文學價值是不可脫離的,如果脫離,潛臺詞就變成了文學價值不包括社會價值。如果作品失去社會價值,狹義的文學價值也會不值一提,更別說流傳千古,供後人評判了。


名人言記


它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於“誠實”和“直白”,《人間失格》在創作風格類似於《懺悔錄》那樣的直白,眾所周知,《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一部自傳小說,其內容與他的人生經歷都是吻合的,但它又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像《懺悔錄》這樣的自傳。太宰治在對自我的剖析上依然採用了虛構的創作手法,所以,它真真假假,有虛有實。

傳統意義上的主流小說一般都以歌頌世間的真善美為永恆的主題,對人性中的罪惡、怯弱以及陰暗的一面都採取的是蔑視和批判的態度,但是在《人間失格》這部小說中情況發生了改變,太宰治既沒有歌頌真善美,也沒有批判人性的罪惡與陰暗,而是刻畫出一個怯弱、自卑和無能的人物形象,赤裸裸的把人性當中怯弱與陰暗的一面展示出來,當真善美不再被歌頌,那麼人性中罪惡與陰暗的一面也就暴露無遺。

而失去了真善美的人類世界還剩下什麼呢?這是《人間失格》這本書提出的審問。


佇立在廢墟上的生命之塔

不同勞倫斯在《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渴望的“在廢墟上重建家園”,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展現了一幕生命在廢墟中逐漸沉淪的景象,如果說勞倫斯在《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依然執著於尋求一種生命的力量,那麼太宰治則闡述了這種生命的力量是如何消逝殆盡的。

在《人間失格》一書中太宰治刻畫了一個已經擺脫道德的原始世界,在這個沒有任何道德可言的原始世界裡,真善美已經消逝殆盡,餘下的只有人性中的醜惡與欺詐。書中的阿葉在這個原始世界裡由於已經失去真善美對自己的關照,所以他的每一種行為和舉動都充滿了迷惘的荒誕,他與自己的朋友倔木廝混在一起,明知道兩人之間沒有友誼卻怯於遠離,兩人終日在妓院鬼混。

而與女人之間保持的不正當關係更是宣佈了道德在這個原始世界裡的破產和消亡,在沒有遇到常子之前的阿葉對於道德是陌生的,他與女人之間的關係也充滿了無意識的困惑,他並不去主動追求,而是被動的接受,被動的去討好,他被束縛在道德無法關照自身的罪惡世界裡無法獲得解脫。

而與他保持不正當關係的常子被倔木輕薄時,他也表現出那種無動於衷甚至厭惡反感的態度,道德在這個世界裡的缺失導致了他在精神上的麻木和迷惘,反而是在沒錢付賬時由於常子漫不經心的一句話被激起了羞恥心。

於是,死亡降臨了,死亡成為洗刷掉恥辱的唯一途徑,依照阿葉的話來說:我的生活充滿了恥辱。

常子與阿葉相約自殺,前者要從這個世界的殘酷中解脫,而阿葉則是為了洗去自己心中的羞恥。


純潔被玷汙後的徹底沉淪

然而,滑稽的是阿葉得救了,常子卻死了。如果說這時候的阿葉因為心中產生了一種道德上的羞恥感而略有收斂自己的行為,那麼他與離異少婦靜子生活的一段時間象徵了太宰治曾試圖與世界和解的渴望。

但是這種渴望在對世間的巨大不解和恐懼之下立馬又煙消雲散,在面對繁子想要一個真正的爸爸這個願望面前,阿葉落荒而逃,罪惡的他在道德的映照下暴露出了可憐的嘴臉,面對靜子母女的信任,他選擇了逃離。

這是道德開始在他內心覺醒的時刻,但道德出現並不是為了改變他,只是讓他看到自己的罪惡,而與良子的結合則依然充滿了輕佻與謊言,面對這個純潔的少女,阿葉的心中略微了鬆動,他試圖改邪歸正,來一場與這個世界一決勝負的戰鬥。

純潔的良子顯然予以阿葉在這個原始世界一絲難得的安慰和力量,但對這個原始世界來說,純潔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東西,就像一面白牆很快會被潑上汙穢的臭水。當良子因為過於信賴他人而被玷汙時,道德在這個世界便來到了真正破產的時刻。

純潔無瑕的信賴之心,難道真是罪惡之源?

純潔無瑕的信賴之心,難道也是一種罪過?

這是太宰治通過在書中的審問,這番審問象徵著這個原始世界的徹底沉淪,當真善美成為這個世界的稀缺產品時,還有什麼東西值得珍視和信賴呢?顯然是沒有的,於是主人公日漸的沉淪,墮落,沉迷於嗎啡之中,直至染上肺結核,最後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裡居住下來,在這裡,他仍然沒有逃過世間的罪惡,其間還被那個近六旬的傭人侵犯。


廢墟上的生命悲歌

《人間失格》這本小說是日本無賴派文學作家太宰治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他以阿葉這個極為怯弱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日本社會在二戰後普遍出現的社會秩序混亂和價值體系崩滅後的民眾形象與社會狀態。

戰爭的失敗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傷痛,還有精神上的恥辱,在失敗和恥辱的雙重夾擊下,日本社會瀰漫著低沉、消極與自我否定,乃至秩序混亂的面貌,人們在精神上無所依靠,道德與價值體系的崩滅導致人們猶如行屍走肉一般遊蕩在這片原始世界。

而無賴派作家則試圖在這種沉淪與墮落中重新迎回世間的真善美,他們以這些近乎頹敗風格的文字通過在怯弱與迷惘、痛苦和沉淪中對世界發出拷問,正猶如書中的審問一樣:純潔無瑕的信賴之心,難道也是一種罪過?

純潔沒有錯,信賴也沒有錯,錯的是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價值取向,二戰時期的日本在以天皇為精神領袖的帶領下走上一條軍國主義道路,純潔的人民受到了欺騙,信賴之心遭到了利用,戰爭失敗後,恥辱籠罩了日本國土,但這是民眾的罪過嗎?

無賴派作家試圖以一種荒誕不經的故事形象去說明這一點,並以此否定舊有的文化價值體系,他們通過描寫刻畫出人身上的種種醜惡與怯弱之處,不以直接宣揚真善美的方式重振社會價值,而是通過刻畫人們軟弱與無能的一面完成了對這種恥辱的轉移,在轉移的過程逐漸肯定真善美的價值。

無賴派作家,尤其以太宰治為代表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日本在二戰後的社會道德和價值現狀,儘管試圖迎回生命的真善美,但字裡行間無疑洋溢著時代的消極和頹敗氛圍。以今時今日的眼光再去評判這本書的價值就會發現它受到追捧的緣由恰恰就在於深刻挖掘了人內心深處軟弱的一面,而這種軟弱又宣示了人們對真善美乃至幸福的渴望與無力,而這種無力正是當生命處於廢墟上時的一首哀婉的悲歌。

而對於現今的讀者來說,《人間失格》一書顯然具有著更加複雜的解讀意義與價值。


文化十分鐘


別跟我說什麼堅強努力勇敢善良高尚富貴~活著就是到處扮高興~實在高興不起來的時候就假裝滿不在乎~如果你不想“活著”而“不高興”~那就對活著也滿不在乎~感覺辛苦是因為“太注重”了,越發注重什麼,遑論前景如何,就已越發被什麼所累~於是壓抑焦慮~是因為要求“活得滿意”~不要求滿意~滿不在乎地對待各種不滿意~不擇優莫博贊~也不想青史留名~精神上就不覺得那麼苦~過好每一天?不可能的,撿到一點是一點,撿到什麼是什麼。反正沒有誰能支配天意~姑且相信“功到自然成吧”~李耳


在下不才令您失望


有。每一本書籍都有它獨擋一面的價值。只有自己用心的去領略才能發現裡面的美。一個作者既然能夠把它出版成書,必然會有它的理由。書中不管是勵志也好,言情也罷,總之,它都在闡述著一種感悟。一種想要傳遞給世人的能量。當我們拿著一本的時候,不要直觀它的書名,只有自己認認真真的把它閱讀完以後,再來評論有沒有可讀性,有沒有欣賞的價值。🌹



幻羽紫薇的美文世界


讓你別自殺,讓你好好活著,讓你知道人間是多麼的醜惡,但還是要繼續努力掙扎下去,既然你選擇來到了人間,又何必那麼的糾結是死還是活的問題呢?何必在意別人眼裡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