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为什么会失去省会称号?

奋斗在路上的翔翔


近几年石家庄借着省会之力发展极其迅速,在全省经济排名早已超越曾经的省会保定,仅次于唐山排名河北省第二,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今天的城市规模,省会之名对于石家庄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1928年河北省成立,其置地主要是清朝时期的直隶省,此后河北省省会的称号主要在保定和天津两个城市之间更换,直到1968年石家庄才成为了河北省省会直到现在。

无论从历史底蕴还是城实规模当时的石家庄和保定有着不小的差距,正如题目中所说,保定一直以来都是直隶总督驻地,建国之后也一直是河北省的省会,实际上自康熙八年保定成为直隶省府驻地以来,此后的二百余年保定始终是直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相比之下石家庄就年轻的多,1905年和1907年,京汉铁路及正太铁路相继竣工通车,石家庄作为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在滚滚车轮带动下这个曾经的小村庄到了迅速的发展,先是取代正定成为了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后来又成为了河北省的省会。

下面我们详细说一下建国后河北省省会的变迁。

1948年11月初,为了固守平津,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收缩兵力将驻守保定的两个师撤至涿县(今涿州)驻防,解放军七纵于同年11月22日解放保定,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保定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河北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后保定依旧作为河北省省会直到1958年。

1958年经中央批准,天津由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并成为河北省省会,同年河北省省会迁往天津,中央做出这一考虑一方面是因为天津在历史上曾数次作为直隶省或河北省省会。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以天津可以带动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毕竟当时的天津具备很强的经济实力。

时间来到六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交恶,中国进行了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搬迁,这就是“三线建设”家里的老人对于这个词一定不陌生,在这种大背景下沿海地区的天津显然已不适合作为河北省省会,同年河北省会迁回保定,天津再度恢复了直辖身份。

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石家庄是解放军攻坚战夺取的第一个重要城市,又有红色圣地西柏坡,石家庄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靠近太行山地区“综合考虑才有了河北省政府迁石之举。

后来关于河北省政府驻地也有人提出再度迁回保定的想法,但是都未被采纳,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一直持续到现在。


一点点历史


保定失去省会称号主要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的。保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位于河北地理中心位置,与京津呈三足鼎立之势,一直是河北政治文化教育中心。1966年为了备战需要,中央决定省会由天津迁回保定。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保定由于处于北京南大门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焦点。江青,陈伯达等多次到保定煽风点火,致使保定成为武斗重灾区。特别是河北省军区和38军各支持一派,枪声四起,武斗频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特于是是陈伯达趁机上书中央提出搬迁省会,遂于1968年正月,河北省领导机关搬出了保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建国后保定两次成为省会,在河北认同感较强,许多省领导对保定也有较深的感情,当时许多省直部门干部的家属子女还留在保定,所以,形势稍微稳定,河北省又向中央提出省会搬回保定的请求,但当时周总理考虑到国民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省会不宜再搬迁了,保定失去省会头衔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不管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都是至关重要的。


张瀚文62451457529


揭开尘封历史!河北省会曾三度变迁,保定最终让位石家庄!

1949年7月,冀东、冀中、冀南三区撤销,恢复河北省建制,省会设在保定市。不论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还是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来看,作为河北省会,保定市有先天条件。

历史的变幻,总是让人难以捉摸。

19年间,省会这顶帽子,保定市戴了摘,摘了戴,戴了又摘,并最终花落石家庄,让保定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从此开始变得多少有些落寞。

从保定到天津

1957年9月至10月间,席卷全国的“大跃进”运动拉开序幕,盲目的“超英赶美”,致使浮夸风盛行。当时,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在农业大跃进的同时,工业现状难以满足大跃进的需要。

1958年2月,曾经是中央直辖市的天津市划入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看到了契机。天津市有着雄厚的工商业基础,仅其所有的六大棉纺厂的职工都在大几千到万人以上,而河北省的工业情况就要差很多,像石家庄大兴纱厂、高阳织布厂以及泊头火柴厂这样的工厂都能算得上是大企业。河北省希望通过将省会搬迁到天津市,实现工业带动农业,进而全面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

从天津到保定

1964年,中国周边形势有点紧张。南面,美国入侵越南,战火烧到南大门;东面台海危机不断,西面、北面形势也很紧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一二三线,依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

显然,天津作为东部沿海的一线城市,已经不具备作为省会的条件。从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全国从一线搬迁到三线的工厂约有400个。因为这个原因,1966年5月河北省会搬回保定。

基于战备需要,省会搬回保定后,其中不少省直机关分散到了周边县。譬如,团省委搬到了清苑,省妇联搬到了徐水,省总工会搬到了定兴……

从保定到石家庄

从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开始,华北五省市中的山西、北京、内蒙古、天津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单单河北省落在了后面。河北省要想成立革命委员会,只能离开保定。

除保定外,河北省可选的城市有石家庄、唐山、张家口、邯郸、邢台、承德。其中,唐山、张家口和石家庄在当时算得上是大城市。而最终选择石家庄则是因为:“石家庄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68年2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成立后,人民日报照例发表了社论,标题为《华北山河一片红》。

权威信息发布中心、历史文化传承基地、百万网友互动平台,欢迎关注“石家庄发布”!


石家庄发布


保定,一把打烂了的好牌。

历史总是很吊诡,前赶后错,没有后悔药。

保定是历史名城不假,可是比起省内的邯郸~赵都,承德的避暑山庄,也只是好那么一点点;与沿海城市天津又差那么一点点。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的勾腿子。”北京人市井,天津人幽默,保定人做副手管理有一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保定人的守成有余,创新不足。一五的八大厂,只有乐凯经营的不错,也有点没落了。

相对石家庄来说,省政府与部队与地方关系简单。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省会由传统的城市搬至新兴地工业城市,其中交通作为一个主要因素考量。比如河南的郑州,河北的石家庄,安徽的合肥等等。

能说保定命不好吗?河北大学,人才流失;华电归为部属院校,都令人惋惜。不要说你不是省会城市,就能把优势发展成劣势。

能说保定不争气吗?保定军校媲美黄埔。长城汽车行销全球,英利光电新能源。又让人为之侧目。历史不应成为包袱,信心来自于创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时期,保定不要再纠结为什么会失去省会城市的地位,发展好本市经济(说实话,沧州发展的都比保定好!),用实力说话,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像山东之青岛,辽宁之大连,浙江之宁波,广东之深圳,在发展中找到自信,与省会石家庄成为冀中双星!!!

回答问题,我是真诚的,欢迎点赞,转发,评论!

插图一,开往春天的列车。

插图二,未来之希望。




小城22056



保定失去省会的称号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两点组成:一是历史原因,二是地理原因。首先来谈一下第一个原因也就是历史原因,当初河北省把省会从天津迁往保定以后,那个时候正值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整体的国情都比较动荡,而此时刚刚好河北省的省会刚刚搬迁至保定市,在动荡的时期会导致省会城市保定极大的不稳定,也致使不太好管理,使得保定此时没有及时的承担其省会的作用,但此时的石家庄却稳定的发展着,基本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此时的石家庄市一步一步的发展着,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极大程度的带动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其次来谈一下第二个原因也就是地理原因,保定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地理因素,但夹在石家庄和首都北京之间,保定原本的优势项目慢慢变成了制约其发展的项目,石家庄的地理优势在此时就显现了出来。石家庄市与生俱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特别是铁路运输优势,石家庄市起到了沟通中国西北区域的纽带的作用,可谓极大的带动了京津冀经济方面的发展,这对中国的经济事业的发展及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对首都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我们知道,交通的便利与发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而相比于保定市而言,石家庄市的地理优势更加明显,更能更好的带动京津冀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因此保定失去了省会的称号。


石家庄新闻网


保定在近代几百年就是大河北的省会,现在为何失去省会称号?只能解释为;因为“保定”名字取得太好,被老天“发难”,所以,省会称号没有保住,被数次溜走。

清朝、直隶省是第一要省,它从东西南北四方拱卫着北京,从1699年起,直隶总督府设在保定,是清朝省府第一衙。

1913年,民国新政府新举措,将直隶省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结束了保定244年的省会称号。

1935年,为躲避不断南进的日本侵略者锋芒,河北省会终于重回保定。

1958年,在工业大跃进背景时期,河北省省会再次由保定迁往了天津。理由是依靠大工业城市天津推动全省经济。保定再次失去省会称号。

1966年初,中美中苏关系紧张,为了“备战、备荒”,河北省会再次回到地处冀中平原,西靠太行山的保定。可惜,省会刚迁回保定,文革动乱随即爆发,保定社会动荡,武斗和派性之争严重,不利于初来乍到的省级各部门立足工作,省会急匆匆选定了石家庄,保定再次被冷落。

如今,北京是辐射力强大的一线大城市,邻近省会与它保持适当地域距离是恰当的。石家庄与保定比,地域上距北京更远,作为省会更合适。保定要再获得省会称号,已经没机会。


谌人


为什么保定市会失去河北省省会地位?这个问题让现在的保定人来回答是既无奈也心酸。

河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蕴育了两个超级大城市,省会因政治与时代需要也是数易其地。保定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她在省内的区位优势也坐了几百年省府,建国后国家出巨资打造的西郊八大厂奠定了保定的工业基础,那时保定火车站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后,因多种因素省政府搬离了保定市,从此也就风光不在,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改革开放后国企是日渐衰落,人才大量外流,没有财力支撑的市容市貌也是差强人意。可喜的是近几年一大批私企如旭日东升,璀璨耀目,重塑了保定形象。雄安新区的设立使古城又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愿全市人民抓住机遇再创辉煌。


老贾😀


各方面因素都有吧。河北省会即使建国后也屡次变迁,只要天津不是直辖市,省会肯定要迁到天津的,天津变成直辖市,省会又往保定搬。最后由于文革武斗的原因,从保定搬到了石家庄。其实石家庄从1940年代以后就开始超过保定了,成为一个中小型的工业城市,而保定只是一个消费城市。建国时石家庄人口大概18万人,保定10万多人,而天津是有接近200万人口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所以有了天津,石家庄保定都没戏,没有天津了,保定是传统省会,基础比石家庄强。但论人口,工业,交通,那时的石家庄已经全面超过保定了。所以最后河北向中央请示省会是否要搬到保定时,中央指示“石家庄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保定没做成省会既是运气原因又是地理位置在当时落后于石家庄,两重原因都有。


宋朝六先生


原石家庄小镇隶属河北保定边迹小村,国家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线沿小镇通过,石家庄东临华北平原,西邻太行山脉,南有黄河之水,战略位置具得天独厚。保定府河北省会历史源源,两地比肩孰轻孰重,说法很难服众。

1970年河北省会搬迁石家庄,可以说是历史中的机遇巧合必然

原河北省会立于保定后搬迁于天津,中越反击战前夕因天津战略位置问题又反转搬回保定,几经周折二十年过去,文革后期革委会建于石家庄,自然政府机关也相继搬入石家庄,

尔后,政府所在地几经交涉(具体人和事已有多篇文报道)由国家拍板,河北省会省会不再搬迁。河北省会石家庄一路走来发扬光大


艺联328


保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是传说中帝尧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和中山国都曾在保定境内建都。西依太行山脉、东为冀中平原、北控三关、南通九省的保定自古以来就素有”天下通衢“、”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由于这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使中原门户洞开,所以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后在当时的清苑县设”保塞军“。公元981年保塞军升级为保州。1275年元朝改保州为保定路,保定由此得名。历史上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1386年明朝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邻近京城的保定设置保定巡抚署。崇祯十一年(1638年)设保定总督,同时置保定总监军。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直隶总督的驻地保定至此成为直隶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清代的直隶省版图主要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同时囊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各一部分。直隶总督在清代督抚之中是最为位高权重者——集军事、行政、盐业、河道等各项权力于一身,到了近代以后还身兼掌管外交、海军等事务的北洋大臣,其权力已超过了直隶省的范围之内,因此设在保定的直隶总督衙门被称为省府第一衙。

始建于清雍正七年的直隶总督衙署号称”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这座衙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位帝王,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直至最终灭亡的全过程。历任总督中不乏像雍正朝的李卫以及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我们熟悉的人物。其中在此任职25年的李鸿章为历任直隶总督中任职时间最长者,他在任时期也正是直隶总督的权力极盛时期。保定的文化古迹号称有”三宝“——”一文、一武、一衙署“。除了直隶总督衙署外的一文一武分别指的是莲池书院和保定军校。莲池是元代汝南王张柔所建,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园之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任直隶总督李卫奉雍正皇帝的旨意在此创建莲池书院,清末状元刘春霖、清史馆总纂王树楠、中华民国副总统冯国璋就曾就读于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在保定创办了北洋陆军将弁学堂,1906年建保定陆军军官学堂,1909年更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1912年陆军预备大学堂迁往北京,袁世凯在保定始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俗称保定军校)。保定军校及其前身为近代中国贡献的军事人物有:熊秉琦、靳云鹏、吴佩孚、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张群、李济深、叶挺、董振堂、邓演达、熊式辉、张治中、傅作义、唐生智、郝梦麟、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钱大钧、刘峙、薛岳、蔡廷锴、蒋光鼐......

北洋政府时代沿袭了清代的直隶省建制,尽管袁世凯名义上也承认南京为中华民国首都,但在整个北洋时代北京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中心。这一时期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被设置成为独立的京兆省,而直隶省会在1913年由保定迁往晚清时期北洋大臣的驻地天津。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同时撤销京兆省建制,北京并入河北并被确定为河北省会,但在两年后又将河北省会迁回天津。1935年6月6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下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日本随即在天津成立了伪河北公署。1937年9月24日日军侵占保定。1939年伪河北公署由天津迁往保定。日本战败投降后保定光复,国民党河北省政府驻保定。1947年10月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北平。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12月6日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成立,保定成为河北省会。

事实上近代以来保定的政治地位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1870年11月清政府撤销了复杂和外国通商事务的三口通商大臣,将洋务工作转交直隶总督一并处理,原通商大臣衙署改为直隶行馆。此后每年海口春融开冻后由保定移驻天津,冬季封河后则返回保定,如遇天津有紧急事务处理也不必拘泥于封河后回省办公的定制。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直隶总督在保定、天津之间轮转的惯例,直隶形成了事实上的保定、天津双省会格局。这在全国是首例,也是特例。随着国门的进一步开放外交、海军等工作显得越发重要,作为沿海港口的天津的政治经济地位更加突显,而位于内地的保定的政治地位则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保定的城市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人口锐减,经济衰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5年国民政府将河北省政府迁到保定才稍有改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天津被确立为直辖市而从河北省分化出来,保定被确定为河北省会,但没多久河北省政府决策层的目光将聚焦到如今的河北省会石家庄。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在河北省的石家庄交汇,石家庄就此成为铁路枢纽城市。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石家庄市西北部的平山县的西柏坡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因此石家庄又有“新中国的摇篮”之称。1948年5月9日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其政治中心地位开始初显。1954年1月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今国务院)提出申请:我省自建省以来省会即设于保定,该市虽经几年来的恢复发展,但由于缺乏工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将来也不大可能成为工业城市。而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有计划建设时期,省的领导重心必须向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转移。省会设于保定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省的领导工作。我省的石家庄市地处平汉、正太两铁路干线的交点,工业比较发达,也将是全国重要工业城市之一,且为军事要地,在国家建设发展中该市必将成为全省经济文化中心。为便于更好地领导工业,推动全省建设工作,特呈请将省会迁往石家庄。该请示上报后华北局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均批准同意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石家庄。但这时正值一五计划实施的关键时期,1955年8月河北省委在多次研究后决定:为贯彻中央”厉行全面节约,反对一切浪费“、集中一切力量完成一五计划的精神故暂缓迁建省会。

1958年2月6日国务院通过决议将天津由直辖市改为隶属于河北省的省辖市,河北省委认为:天津作为一个大工业城市对河北省的工业化建设将是一个重要依托,于是将省会又保定迁往天津。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国防安全一度面临极其严重的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大力封锁我国,与此同时中苏关系的恶化使北部边境也面临严峻的战略形势,考虑到天津作为沿海城市在战时状态下将直接处于最前线,于是河北省委研究后决定将省会迁回保定。同时省会回迁保定也利于更好地面向农村,尽快把粮食生产搞上去,以相应中央为防备潜在的战争威胁而提出的”备荒“方针。1966年5月河北省委、省人委、省直属机关及河北大学等单位陆续迁回保定,为防备当时潜在的战争威胁而特意在省会回迁过程中制定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省委、省人委回迁保定,但河北省各直属机关并没全部回迁保定,而是分散在保定周边20多个县:省教育厅在定兴县,省交通厅在安新县,省卫生厅在高碑店,省商业厅、省供销社在定县,省水利厅在安国县,省粮食厅在徐水县,省直属机关工委在任丘县,有的部门甚至远在张家口和邯郸。1967年1月中央决定将天津由省辖市又改回直辖市。

河北省会回迁保定后不久就在文革的政治运动风潮中遭受严重破坏,而此时的石家庄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工农业生产一直稳步增长,为支援京津做出了贡献。随着保定局势的动荡已使河北省委难以开展正常的工作,于是迁移省会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除保定外,当时河北省可选的城市有石家庄、唐山、张家口、邯郸、邢台、承德。其中唐山、张家口和石家庄在当时算得上是大城市。而最终选择石家庄则是因为“石家庄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北省会的确立问题甚至引起了中央的关注:1970年9月29日在石家庄考察的毛泽东主席向当时的河北省革委主任李雪峰询问河北省会究竟设在石家庄为好,还是设在保定或天津为好。李雪峰处于战备的考虑回答说:”石家庄离太行山近,太行山很深,从战略安全上看还是石家庄好“。李雪峰在日后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于是他提议将河北省会设在保定一事受到质疑,接任的河北省革委主任刘子厚鉴于这种质疑的声音而向中央请示河北省会是否迁回保定。中央政治局随即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周总理鉴于河北省会的频繁迁移已干扰到河北省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而特意批示:河北省会不要再迁。此后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一直延续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