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賣炭翁》取代,憑什麼?

每一次課本中古詩的變動,都牽動著不少網友的心,大家總是擔心有些千年經典消失在孩子們的記憶裡,畢竟這幾年關於一些經典詩文是否要被刪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

入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賣炭翁》取代,憑什麼?

先有陝西教授建議刪除《出師表》,認為這篇表文是愚忠;後有大詩人席慕蓉公開建議刪除《愚公移山》,認為這篇文言文不環保。雖然最後這兩篇千古名作都被保留了下來,但也著實讓不少網友們捏了把汗。事實上,在2019年的新版教材中,古詩詞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量增加了,目前小學古詩詞增加了87%,初中增加了51%。

入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賣炭翁》取代,憑什麼?

不過不少眼尖的網友發現,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還是被刪了,它就是杜甫的《石壕吏》,取而代之的是白居易的妙詩《賣炭翁》。說起這首《賣炭翁》或許很多年輕的朋友不太熟悉, 但曾經這篇文章也是躺在課本中多年的作品。本期筆者就跟大家一起來品鑑一下這兩首妙詩,看一看《賣炭翁》憑什麼能取代《石壕吏》,先看杜甫的:

入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賣炭翁》取代,憑什麼?

這首五言古詩在唐詩中的分量其實不用筆者多說,它是詩聖杜甫“三吏三別”中的一首,也是杜少陵的泣血之作。寫安吏之亂的作品很多,但很少有人能達到杜甫這種水準。這首詩中所寫的事情是杜甫親眼所見,當時47歲的杜甫在赴任途中見到吏卒深夜捉丁,心中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五言古詩。

入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賣炭翁》取代,憑什麼?

全詩共12行,24句,詩聖通篇不加一句自己的抒情語,也不加任何議論,只是如實地記錄當時的情況,卻已然令人動容。很顯然詩聖是刻意這樣安排,面對這樣的悲劇,他不需要用任何高級的字眼,讀者已經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憤意和同情。後世對此詩的評價也是頗高的,《批點唐詩正聲》稱:“讀此詩泣鬼神矣”,此話不假。

在杜甫寫完此詩幾十年後,白居易的《賣炭翁》問世了。白居易對杜甫一直十分推崇,更曾表示杜甫的水平是高於李白的,他這首詩也確有模仿的痕跡:

入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賣炭翁》取代,憑什麼?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詩魔白居易通過對一位普通老翁的細膩描繪,寫盡了他的悲苦。全詩共有10行,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賣炭翁的衣著和賣炭的辛苦,其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的細節描寫是十分到位的,這一點是杜甫詩中沒有的。同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的一問,也十分直接地寫出了老翁的萬般無奈。

入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賣炭翁》取代,憑什麼?

第二部分是將老翁與“翩翩兩騎”的貴公子相對比,他們身上的“黃衣白衫兒”與賣炭翁的“身上衣正單”,他們用半匹紅紗一丈綾就換了賣炭翁一車的炭。同樣,白居易對此沒有加任何議論,只是如實描繪,就讓人心緒難平。

在認真品讀完這兩首詩後,筆者認為這次的替換其實是說得過去的,因為白居易的這首詩整體來說並不輸給杜甫。論水平來說,杜甫詩開了用樂府體寫現實主義的先河,但白居易詩的細節描寫更到位。這兩首詩無論是敘事手法,還是詩中體現的人文關懷,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入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賣炭翁》取代,憑什麼?

所以用《賣炭翁》代替《石壕吏》顯然只是正常的更換而已,是希望孩子們能接觸更多、範圍更廣的古詩詞。不過話說回來,要是兩首詩都能同時保留在課本中,那就再好不過了,大家覺得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