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與典雅的雙重交響:透過宋代社會文化,談談南宋小品畫為何興盛

相比宋以往的朝代,宋在國家制度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革。而宋代國家制度轉型催生了"士大夫文化"和"世俗文化"兩種迥異的文化形式,也就是"雅"與"俗"二型

在一般認知中"陽春白雪"之"雅""下里巴人"之"俗"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審美品味,但有趣的是,始於三國,興於兩宋的"小品畫"不僅題材廣泛,受眾也極廣。"小品畫"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市井百姓,都備受推崇和喜愛,可謂是"雅俗共賞"之典範

世俗與典雅的雙重交響:透過宋代社會文化,談談南宋小品畫為何興盛

一、 何為“小品畫”

何謂"小品"?

語出自佛教,樣本為大品,簡本為小品。引申"小品"入書畫領域:"小品畫"不是特指某種題材或風格的繪畫門類,而是以畫作的尺幅為標準來界定的畫作,其常見的形式也就是人們慣知的"小巧精緻"的扇面、斗方和冊頁

"小品畫"多為即興之作,往往是作者"借物喻情"的興趣之作。"小品畫"注重"意"和"趣",筆法精妙而簡練,猶如一首詩篇,筆簡意深、耐人尋味。人們常將對"小品畫"的鑑賞稱為"讀畫"。文為讀,畫為賞,唯有畫中有文才可讀。因而,小品畫也成為中國古代繪畫當中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 兩宋時期“小品畫”達到高峰,尤其以南宋時期為最盛

再看"小品畫"的發展。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就有記載三國時期"楊修誤點成蠅"的故事,由此可推測"小品畫"的雛形可以追溯至三國年間。南北朝也有些許畫家青睞於"小品畫"的繪製。至唐代"小品畫"的形式才日漸豐富,但多依附以生活用品的形式存在,終究沒有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直到至兩宋時期"小品畫"才達到高峰,尤其以南宋時期為最盛,畫家們開始追求和構思極小畫幅的構圖。時已有以邊角之景入畫聞名的"馬一角"馬遠"夏半邊"夏圭

世俗與典雅的雙重交響:透過宋代社會文化,談談南宋小品畫為何興盛

南宋 馬遠《邀月賞梅圖》

三、 南宋小品畫興盛:世俗與典雅的雙重交響

究其興盛之根源,必然離不開復雜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文章將以"南宋"為探究點,結合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探析南宋小品畫興盛的原因。

(1) 小品之雅:畫間微透詩書意

帝王之好:宋代"小品畫"的興盛,與上層統治者的喜好有著極大的關係。宋朝歷代統治者都對書畫頗為喜好,在宋朝皇室大集天下善畫之人的社會風氣帶動下,具備一定經濟基礎的市民階層,開始追捧高雅的繪畫藝術欣賞活動

尤其北宋末期,徽宗趙佶酷愛藝術,他還發展了宮廷繪畫,廣集畫家,創造了宣和畫院。同時,畫院正式成為科舉制的一部分,被稱為

"畫學"。予官職的制度,有力的促進了宋代繪畫的興盛。而其中"命題考核"的方式促進了"小品畫"的興盛

南宋繪畫評論家鄧椿《畫繼》有記載:"命題詩""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拔得頭籌者畫的是一人臥於船尾,船伕吹笛。這幅畫意指無人渡河,船伕清閒。"竹鎖橋邊賣酒家"一題,獲勝者畫小溪木橋,橋後竹林叢生,高掛酒旗。畫雖未有酒店,卻其意深遠,表現了"鎖"字的含義,給人以無盡的回味。這激發了畫家在創作時以巧妙的構思來加以形象的描繪,也是 "小品畫"意趣的發展。

世俗與典雅的雙重交響:透過宋代社會文化,談談南宋小品畫為何興盛

宋明理學:宋明理學在南宋時期發展極盛,理學講究"即物窮理",即主張接觸事物時要窮盡其理,意指對客觀事物的考察和認知。尤其到南宋時期,理學成為正統的哲學,在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上都對人們產生了客觀的影響。

受到理學 "格物其窮"的影響,畫家更加註重觀察繪畫對象的特徵,以寫實風格為主。 宋明理學所強調"心性之感"也促使畫者融山水、花鳥、界畫為一體,並以環境襯托人物活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畫面構圖上也更加有趣味性。因而在宋明理學的影響下,南宋的"小品畫"帶有真實而精緻的藝術表現。

另一方面,宋代在詩詞的發展上也達到頂峰。詩詞和繪畫一樣,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形式。文人追求,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尤其是在蘇東坡開創了

"文人畫"這一詩畫一體的特殊形式,將詩詞提在畫上,相得益彰。由此可窺見宋代優雅精緻的社會文化。小品畫在此基礎上發展,追求意境和細膩,精緻地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來抒發情感。

(2) 小品之俗:紙上盡顯人生味

商品經濟發展: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即便戰敗於金,南宋定都"臨安",戰亂並沒有使經濟貧困,反之,商品經濟的大發展使"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南宋"小品畫"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首先,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宋代的服務業都呈現出明顯的商品化色彩。以"典雅"著稱的藝術作品,也逐漸出現了商品化的趨勢

《東京夢華錄》記載有:"角樓街巷東街北,曰潘樓酒廟,其下毎日自五更市合,買賣衣物、書畫、珍玩、犀玉。"這也伴隨著市井百姓的經濟水平的提高,物質的滿足也促使他們開始追求一定的精神喜好,"小品畫"也因此在民間逐漸興盛

北宋滅亡,南宋建立,使大量勞動人口和技術南遷極大地促進了南方手工業和農業的發展:紡織業的迅速發展,促使絲織業的繁榮。絲織品也是"小品畫"的一個重要載體:如以上乘的書畫作品作為緙制的對象製作緙絲(繼而製作車屏風等擺件),大件作品耗時繁雜,使得畫幅小巧精緻的"小品畫"深受喜愛。

世俗與典雅的雙重交響:透過宋代社會文化,談談南宋小品畫為何興盛

戰亂後畫家流入民間:如前文所提,北宋末宋徽宗創立宣和畫院,但隨著北宋的滅亡,畫院畫家經過輾轉逃亡,逐漸集結於南宋的都城臨安,繼續為皇室創作。但在流亡的途中,亦很多畫師流入民間。

這也促進了南宋時期 "小品畫"的創作和發展:一方面,高技的畫師們在民間從事書畫之事,帶動了百姓對於"小品畫"的審美和喜好;另一方面,市井的生活百態和多姿多彩也為創作者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靈感來源

(3) 雅俗共賞:文化發展和廣泛的社會需求的共鳴

南宋"小品畫"的發展是基於其一定的 "文化動因"。首當其衝便是"選賢"。隨著科舉制度在隋唐的創立和發展,一改過去氏族壟斷官僚的做法。

到宋朝,科舉已經有所放寬:其錄取和作用的範圍擴大由士族階層發展至平民階層。

一方面,這使得宋代的官僚階層已經從世家貴族轉向了文人墨士。文人往往具有極高的精神上的追求和發展,這帶動著宋代的價值審美向"典雅"和"精準"靠其。而另一方面,宋代的體制改革讓更多的平民階層走入仕途,這也將世俗的喜好帶入"上層",繼而也隨之而被"上層"所接納。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物質需求也帶動著"小品畫"的興盛。"團扇"為例,團扇不僅在女性階層、日常禮儀及戲曲舞蹈中使用廣泛,甚至連新興的士大夫階層,也是有持扇的風尚。團扇可謂是成為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根據吳自牧《夢梁錄》的記載,南宋臨安有專門製作團扇的"扇子巷"。上至士大夫階層,下至百姓都有需求的團扇不僅帶動手工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對"小品畫"的傳播:

"小品畫"被廣泛應用於扇面內容的製作上

世俗與典雅的雙重交響:透過宋代社會文化,談談南宋小品畫為何興盛

南宋"小品畫"的發展離不開其廣泛的社會需求,這不僅僅體現在一些小型置物的物質需求上,它也體現在南宋的室內裝飾和傢俱上。

《夢粱錄》

載:"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留連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掛四時名畫,裝點店面……向紹興年間,賣梅花酒之肆,以古樂吹《梅花引》曲破賣之。"表現時人賞畫成為一種風尚。"小品畫"大多是用於裝飾,實用性較大,也常被製作與屏風(包括但不限於掛屏、枕屏等),這可以在今流傳的諸多畫作中可以窺見一般。

結語:

在中國古代繪畫的歷史中,宋代可謂是獨特的"轉折點",從風格和題材上看,"風俗"題材的大量出現,"文人畫"的出現等都促使著宋代的繪畫將"典雅"和"世俗"融合,"小品畫"就是在這樣一個轉折點的背景下逐漸興盛的。"典雅"是士大夫們孜孜追求的精神理想,"世俗"是平民化的體現:"小品畫"寥寥數筆,便可引人入勝,典雅之所至;盈盈幾尺,便畫出市井百態,世俗之所興。從這樣一個"小品畫"交融"典雅"和"世俗"的興盛歷程,亦可以看到宋代社會文化成就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