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儒學是怎樣登上思想領域的統治舞臺的?

嫣然一笑992


1.儒學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由孔子建立的

2、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推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開始成為主要學說

3、隨後經歷之後儒學大家的發展,越來越興盛


用戶7532643243156喬


一統江山,君臨天下,首先應著眼思想轉變,注重解決國民的思想認識、信仰問題。立足什麼樣的思想、信仰,如何宣傳、推行也是個問題。

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思想,大都出自諸子百家的思想理論。諸子百家中有一整套治國理論的,也就是法、儒兩家而已,墨、道、陰陽、雜、兵、縱橫及名、農諸家僅在某些方面提出了某些主張。


諸子百家(圖示)

鑑於秦朝的滅亡,法家那一套已不再吃香,可供選擇的實際上也只有儒家。

建立之初的漢王朝,雖奉行黃老思想,但也並沒有抑制儒學的興起、發展。

漢武帝劉徹繼位後,開始重用儒生。為了更多、更好地選拔人才,劉徹還詔令全國各地向中央舉薦人才,當時叫“賢良方正”。

這使得儒學蔚然成風,逐漸統轄了大漢王朝的思想領域,成了當時最有影響的學派。

朝廷的三公九卿,大多是儒者或儒學的熱衷者。丞相竇嬰、太尉田粉熱衷儒學,御史大夫趙綰是名傾天下的儒學大師申培的弟子。


申培(像)

九卿中的郎中令王臧也是申培的弟子,中尉張歐雖學過法家那一套,但他為人忠厚,行事更像個儒者。

由此可見,漢武帝的三公九卿中,儒家學者佔了絕對的優勢。

社會加朝廷,兩個層面的優勢加在一起,有力地助推了儒學的崛起。

於是乎,一場尊崇儒學的活動在王臧、趙綰的策劃下,於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拉開了帷幕。


趙綰(劇照)

竇嬰、田蚡大力支持。年過八十的申培也被請到了長安,顧問儒學。

儒學的興起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期間,也經歷過挫折,遭受過打擊。

當時,漢武帝劉徹的操有實權的奶奶竇老太太,喜歡的還是在漢朝初年盛行的黃老思想,即遠古的黃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

這一思想的精髓是“無為而治”,它是漢初的基本治國思想,它使大漢王朝的社會秩序得以穩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促成了“文景之治”這一盛世的出現。

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分封的諸侯王們或明或暗地對抗中央,所以迫切需要通過加強中央的權力來打壓地方實力。這樣,黃老思想就不再有多大的效用。這也就導致了劉徹和太皇太后的思想分歧。

當御史大夫趙綰提出竇氏不應再幹涉朝政時,老太太惱了,怒了!


太皇太后竇氏(劇照)

於是,老太太逼迫漢武帝劉徹廢除了剛剛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罷免了自己任命的丞相、太尉等一些重要官員,然後由太皇太后寵信的人接替了這些重要職位。

這對漢武帝劉徹來說,雖然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他並沒有喪失信心,失去鬥志,而是抱定宗旨,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漢武帝劉徹(像)

公元前135年,隨著太皇太后的壽終正寢,漢武帝劉徹全面接盤了大漢政權。儒學,儒家思想獨佔鰲頭的機會來了。

為了治理好國家,漢武帝劉徹虛心向那些有名望有才學的文人學士請教。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一百多名文人學士應徵到了長安,接受漢武帝劉徹的策問。

他們當中有一位來自廣川(今河北景縣)的名叫董仲舒的儒生,是研究《公羊傳》的。

他給漢武帝上了著名的《天人三策》,提出了“大一統”思想,並請求朝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像)

漢武帝非常欣賞這一觀點,很快照準了。

這樣一來,儒學於漢武帝元光元年,登上了中國思想領域的統治舞臺,直到清朝的大龍旗落下,歷時兩千多年。


老王頭談歷史


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他的思想對華夏民族文化文明影響至今,在漢代以儒家思想統治社會有劉徹,董仲舒,王明陽等




丁佔愛


西漢前期,封建統治者迫於經濟凋弊、民心思治的社會形勢,以退為進,奉行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試圖達到無為而治。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有為政治,統治思想也必然面臨新的抉擇。公元前134年,董仲舒以賢良對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統治也應遵循“大一統”的“常經通誼”,而“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因此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從理論上闡明尊崇儒學的思想統治原則,受到漢武帝賞識。隨後武帝採取一系列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確立了儒學在官方的統治思想地位。




國學紫薇


中國歷史上的儒學,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應該在漢武帝時期。此前,“黃、老”無為而治的理論一直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基礎,人們有相對的言論自由,國家的統治也沒有特別強調中央集權。到了武帝時期,由於連年對匈奴作戰,國家的政治經濟都面臨著很嚴峻的局面,漢武帝認為必須特別加強中央的集權統治,實現舉國上下的思想統一,所以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學成為了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基礎。


王振普486


漢武帝時,出現了儒學大家,名叫董仲舒。漢朝人歷來遵從黃老之學,對儒學很反感。董仲舒見到漢武帝,力陳儒學對於統治天下的好處,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著作很多,流傳至今的只有《春秋繁露》,其中的“天人三策”是他思想的精華。他要求人民服從皇帝,建設“大一統”的國家,即“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

董仲舒的哲學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一生可用一個對聯來概括:上承孔子,下啟朱熹,始推陰陽,為群儒首;前對漢武,後相江都,初倡一統,罷百家書。


哲學驛站


儒學是漢武帝時期,從春秋時代百家爭鳴脫穎而出。其思想迎合了漢武帝改變西漢王朝一直以來以"無為"之道的黃老治國方略,選拔有識之士,銳意進取,改革死板無用的政策,更行朝服按品級分別顏色,選拔賢能擔當重任,而不是按世襲爵位封賞進爵,改革鑄幣制度,收歸國家,積蓄財富,經過七王之亂的平叛和武帝時期的推恩令並不斷加強中央政權對國家資源的掌控,為後來北掃匈奴做了充分準備。

可以說儒學的上位是哪個特殊歷史時期武帝的選擇,為了強國的統一指導思想,而儒學提倡的尊王攘夷和 君為臣綱等有利於皇權加強的思想完全迎合了武帝的意圖,這樣的特殊歷史時期為了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的發揮弘揚在幾百年後的弘揚廣大提供的契機,從此作為影響中國文化兩千多年的重要思想意識


希望之帆5


中國古代社會從春秋戰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一直是亂世,民不聊生。但亂世也出現了思想的開放與精神的爆發,天下都希望“定於一”,包括儒家。始皇帝重用法家統一天下,卻不體恤民生,從而導致陳勝、吳廣、項羽等揭竿而起,最終劉邦統一天下,但社會經濟已經千瘡百孔,就連劉邦自己的座駕都不能湊出4匹純白色的馬,可想當時的經濟是如何的糟糕。

所以劉邦統一天下後和他的智囊團決定採取道家的黃老之術治理天下,也就是無為而治。最終經過劉邦、呂后、文帝、景帝幾代有為之君的治理,整個社會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國家也是空前的富庶。

但隨之而來的也有很多社會問題急需解決,國內的大小諸侯、多年的匈奴問題,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這個時候董仲舒適時的對春秋戰國的儒家做出了適應統治的解釋。所以最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使儒家文化走向思想領域的統治舞臺。


御風隨行


儒家與其說是思想,還不如說是一套行為規範,他是重徳思想,但其他哪一家不重德啊。他有歷史貢獻,比如維持了長期的社會穩定。但他對思維的抑制何其嚴重啊,他抑制了辯證思維,邏輯思維這些都是科學思維的基礎,沒有科學,如何認識世界啊,不論技術或思想,認識世界都是基礎


紫尚文史


西漢漢武大帝統治時期,重用賢臣儒生董仲舒,採納了他的建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從此儒家思想正式開始推廣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