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

菩萨我想对你说


话说唐朝开国时,李渊带着儿子们打天下,在这过程中,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功业不相上下,结果两王相争,骨肉相残。

在之后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率众将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属于太子一党的弟弟李元吉,最终迫使李渊禅位,李世民夺位成功。

明朝朱元璋开国时,情况也有些类似。不过,不同的是,朱元璋立的太子朱表没有这么好的福气,他在朱元璋未死之前就已经去世,所谓太子,其实已经缺位。

按这种情况,其实朱元璋应该另立其他儿子为太子,但老朱觉得这样做对不起太子(可能他和太子父子情深吧!),于是又立了长孙、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位人。

老实说,朱元璋这样的做法是很不妥当的。毕竟,长孙继位跨了一代不说,而且朱允炆一则年纪轻,二则毫无战功,也没有行政经验可言。

可想而知,朱允炆如果上位,不服的人肯定会很多。

对此,朱元璋也同样心知肚明。于是,在他的生前,老朱屡兴大狱,几乎将当年和自己打江山的猛将工程一网打尽。当有人对此表示异议时,朱元璋叹息说:

“你们这些庸人懂得什么?!我这为后来者拔除棍子上的刺啊!”

是的,朱元璋手段残忍,如此暴戾,确实是替朱允炆拔去了那些刺,但其中最大的一个刺,也就是燕王朱棣却没有拔除。

是啊,毕竟是亲骨肉,难不成也像异姓工程那样一并杀掉?这个老朱他做不到啊!

或者,在朱元璋心里,大概一厢情愿的以为都是老朱家的人,做叔叔的会辅佐侄子坐稳江山,不会造反吧?

可惜啊,老朱是打错了如意算盘。

朱允炆继位后,是为建文帝。在一些不知道算是忠臣还是蠢蛋的人的怂恿,建文帝竟然一上台就采取了削藩的政策。

这下好,本来就对朱允炆继位不满的燕王立刻被惹恼了,结果他手提几十万久经战阵的铁军迅速由北朝南,杀气腾腾之下,建文的江山也就很快易位。

事后,据说建文帝在南京城破时焚烧宫殿而死;也有人说,建文帝以焚烧宫殿为掩护,其实他已经剃度为僧人,从皇宫的地下秘密通道,跑了!

说建文帝死在了宫殿的火灾之中,这是朱棣夺位后的官方说辞。为此,朱棣还装模作样的为这位可怜的孩子举行了葬礼,庆祝他死得分体面,很是时候。

或者说,说不定在皇宫被攻破时,建文帝打算向老叔投降,但朱棣心想这事很不好办。还是杀了吧!之后再放一把火,毁尸灭迹,以掩人耳目也很难说。

当然,野史中的说法更加人性化一点,说建文帝从地下通道逃走了,故事也可以继续说下去。

这不,也有人说,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七下西洋,原因就是他听说建文帝逃到了南洋,所以要派郑和船队去把他找到,以绝后患。

当然,郑和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本来就是没影的事嘛。

至于说建文帝从秘密通道中逃出后做了和尚的故事,其中更是版本多多。事实上,在这次宫变之后,确实有人冒充建文帝,最后被人告官给宰了的记载,类似的案例还不止一起。

当然,这种事也不是明朝才有,在清朝初年,冒充明朝朱三太子并企图骗钱骗物乃至于造反的骗子、妖人,也不止一例。这种托名行骗造反的事,在历史上并不稀奇。

由此,所谓建文帝变成和尚后,一会云南、一会四川,四处流浪(旅游),甚至四处题诗的记载比比皆是,反正笔在无聊文人手里,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呗。

从情理上说,就算朱允炆逃出了皇宫,以他的生存能力,能活过三个月几乎就是奇迹了。

So,以笔者之见,这事大概率是皇宫被攻破后,投降的朱允炆被朱棣处死,然后特意放了一把火毁尸灭迹,掩人耳目,这事也就算完了。

各位读者,以为如何?


坑爹史册


建文帝,就是那个叫允文的小皇帝,不是穿越到咱们这了吗?

那天,他叔叔带领大军人马,浩浩荡荡杀进京城。他和那个鬼精鬼精的“仙仙”被老管家领着,钻进一个破庙。然后,打开他爷爷临死前给他的“秘籍”,见上面写着“赶快从地道里逃跑。”于是,他俩分别穿上和尚、尼姑的衣服。

记不清是跑之前,还是跑出去后,他手里抱着的那个玉枕头,突然发起光来。那个光慢慢变成了“龙卷风”,越来越大,就把他俩卷了进去。再后来,不知道卷哪去了。

一次,我在北京人民公园玩,突然,看见一道光从天空射下。仔细一瞧,竟然有个古代女子,从上边飘了下来。在北处方向,又发现有个古代男子,从天空中“砰”落在一辆汽车上。后来,有人说,他俩就是穿越过来的建文帝和“仙仙”。

再后来,他俩跑哪去玩,就不知道了。


0大木瓜0


朱允炆到底跑哪去了,这一直是千古谜团,一直有人想要解开这个谜团,但几百年来,迷还是没解开。朱棣曾暗地里在全国调查,甚至还派船队七下西洋,但到朱棣死,也死不见尸,活不见人。仿佛凭空消失了一样,他到底跑哪去了呢?

官方的记录是没找到朱允炆,但民间却有几种说法记录了他的去处,比较靠谱的有四种。

第一种说法是死于乱军中了,当朱棣的军队打入南京城时,朱允炆的大臣和属下跑了个光,他也乔装成难民和难民一起朝城外逃命,当朱棣的军队进城时,把他当难民误杀了。由于死人太多,掩埋时也没人注意他是朱允炆。于是,他失踪了。

第二种说法是朱允炆在军队进城前就已逃出了城,传说宫里的水池下有一条暗道,他在一名太监的帮助下从暗道逃了出来。从此隐姓埋名,逃入人烟稀少的地方。过上了农人的生活,最后老死干乡野。也算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余生。

第三种说法是朱允炆当了和尚,逃出的方法和前面差不多,但逃出来后,在手下人的帮助下弄到一张度谍,最后在一座寺庙当了和尚。从此不问尘世事,一心研究佛学,终成一代大师。

最传奇一种说法是他逃出南京后,在心腹大巨的帮助下一路向南逃,先是浙江,然后福建广东最后带着十多个心腹逃往了南洋,也就是现在东南亚一带。郑和下西洋,传说就是为了寻找他,但终无所得。。

就这样,建文帝朱允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他最终去了哪里?其实我也不知道,这只是几种野史的说法。


用户72884892758


朱元璋,大明朝开国皇帝,其有一子,名为朱标,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立为太子,朱元璋打算在自己驾崩之后,将他打下的江山交给这位太子朱标。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以他的能力,接管明朝定是一位明君。

太子朱标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都得到了当时满朝文武的认可,他成为朱元璋的继承人,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可惜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意外,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打好的算盘一下子落了空,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后,朱元璋需要在四儿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炆之间做出选择,本来朱棣的能力很强,做皇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朱元璋却偏爱自己的嫡长孙朱允炆,因为他是朱标的儿子。

朱允炆与朱棣

朱元璋再三权衡之下,下定了决心让朱允炆做自己的接班人,虽然朱允炆年龄还小,而且威望无法与朱棣相提并论,但是朱元璋认为自己可以改变这一切。于是,朱元璋拿出了自己的屠刀,开始对那些势力极大的开国功臣们动手,为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登基铺路,一时间血流成河。

在朱元璋“大刀阔斧”的帮助之下,朱允炆顺利登基称帝,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虽然很年轻,但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一上台,就开始为自己掌控权力做准备,因为朱元璋为他铺了路,开国功臣们已经威胁不到他,如今对他威胁最大的要数那些藩王叔叔了。

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开始在暗中削藩,并定下了先除掉朱棣“羽翼”,最后收拾朱棣的策略,按部就班的开始落实。

朱允炆的策略定的很好,执行的也没有问题,他成功的在朱棣不知不觉中除去了大部分的势力,最终等朱棣有所发觉时,朱允炆的形势一片大好,对朱棣进行了包围,朱棣看似已经成为了“瓮中之鳖”。

不过事情没那么简单,朱棣在暗中训练了800勇士,开始起兵造反,一时间他的旧部多有响应,同时朱棣战争经验极为丰富,通过几次与朱允炆军队的较量,居然让他站稳了脚跟,随后几年的对攻过程中,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了朱棣,最终朱棣以清君侧的口号,杀入了皇宫。

本来志得意满的朱允炆,如今一败涂地,选择了焚宫自尽。当朱棣来到大火熊熊的宫殿时,派人奋力“救”出朱允炆尸体,尸体烧焦已经无法辨别是否是朱允炆,但是朱棣却非常肯定的对外宣布了“朱允炆烧死”的消息,在“万般无奈之下”,朱棣登基称帝。

此时,朱棣最怕的是“朱允炆”还活着,如果朱允炆哪一天跳出来,则朱棣皇位名不正言不顺,地位恐怕不稳固,虽然对外宣称朱允炆已死,但是朱棣自己知道,朱允炆的生死尚不明确。

朱允炆被姚广孝收留的可能大

如果大火中的尸体真的不是朱允炆,那么他就一定还活着,并且在旧臣心腹的帮助下逃出了皇宫。

离开皇宫之后的朱允炆,并没有立刻站出来反对朱棣,而是销声匿迹。在我国古代的民间,想要藏匿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民间的村落出现了一个仪表堂堂的陌生人,总会有一些风声流出,何况在朱棣有意寻找之下。

所以,朱允炆藏起在深山的可能性很大。一位养尊处优的皇帝,在深山之中自然不法生存,他落发为僧,隐藏身份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样做也需要有人收留他,帮他隐瞒身份。而这个幕后的人很可能是姚广孝。

姚广孝是一个和尚,而且他是朱棣成功登基的重要谋士,但是他没有要高官厚禄,而是选择退隐家中,没想到却遭到了他的家人鄙视,认为他身为一个出家人,不该去管帝王家的闲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姚广孝不简单,他的家人更不简单。姚广孝也因为家人的看法,而有悔意。在朱允炆逃脱之后,很有可能被姚广孝收留,也只有这样,才能多年未被朱棣发觉。

其他的流落寺庙的传说也很多,但是都没有确凿的证据,都是猜想,不过,寺庙毕竟人多眼杂,有如此特别的真命天子进入,如果不是有人庇护,走漏风声恐怕在所难免。

这就更增加了姚广孝收留朱允炆的嫌疑,因为在那一段时期,寺庙多被征用为制造兵器的场所,朱允炆在一般的寺庙很难容身,同时,朱棣还派遣了一位心腹大臣胡濙,多年以来云游四海,名没寻找张三丰,但是实际是否是寻找朱允炆,不得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要想在一个人多眼杂的地方藏十几年,明显不现实。至于胡濙最终是否找到了朱允炆没有确切说法,史料中只记载了胡濙在1423年夜里回到了京城,当时的朱棣已经入睡,但是听到了胡濙回来,非常开心,立刻起床迎接,并且几乎彻夜与胡濙交谈,最后有释然之状。这样的情况很像胡濙得到了朱允炆的消息,并且是一个好消息。或者朱允炆已死,或者朱允炆已不会再与他争夺皇权。只有这样的消息对日夜不安的朱棣才是好消息,也只有这样的消息才能让朱棣"释然”。

不过,1423年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因为朱棣在1424年就驾崩了。也就是说,胡濙是在朱棣临死前一年回到了京城交差。这样的特殊的年份,让人浮想联翩,是否是在外十多年的胡濙得知朱棣龙体欠安,所以想早点回京,免得朱棣死后自己的差事无人知晓,再无法回到京城呢?如此想来,这胡濙可能对朱棣撒谎了,他可能压根就没找到朱允炆的任何消息。

朱允炆不太可能去了海外

至于郑和下西洋是去海外找朱允炆,这一点不太实际。海外有多大?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漫无目的的航行,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当时的战乱不断,朱允炆能逃到哪去呢?他如果真的逃到了海外,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外国势力帮助他复国;一种是讨好朱棣,将朱允炆献上。结果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所以,朱允炆出逃海外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出逃也可能葬身鱼腹了。


朱允炆烧死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每个人都愿意活着,自尽何必烧毁宫殿呢?他如果出逃,出海的可能性不大,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偷渡,很可能葬身鱼腹。所以,朱允炆被姚广孝收留的可能最大,也只有这样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保住朱允炆一命。


野史日记


关于建文帝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多次,现在再仔细的说一下。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他的皇位不是来自于他的父亲,而是他的爷爷朱元璋,也就是说,朱元璋直接绕过儿子,把皇位传给了孙子,这是导火索,再加上朱允炆一上台就大力的削藩,削藩的是谁?就是朱允文那些叔叔们,把叔叔们一个个都撸下来了,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是早就有篡位想法的朱棣。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他亲自指挥军队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



这场仗一打就是打了四年建文帝虽然兵多,但是却无带兵之将,再加上他年轻阅历浅,根本就不是老谋深算叔叔的对手,最后以建文帝失败而告终,朱棣攻下都城,直倒皇宫,他本想活捉建文帝的,但是皇宫上下,他翻了个底朝天,别说人了,连一根汗毛都没见,建文帝就这么的,无声无息的人间蒸发了,关于建文帝下落的问题,以下有几种说法。

第一:出家当和尚了

建文帝朱允炆据说兵败之时,发现了爷爷朱元璋留下的一个小箱子,他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是一件袈裟和僧袍,并且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从后门溜出去,去皇觉寺出家为僧,因为朱元璋知道他这个孙子比较宅心仁厚,最对不住他那些叔叔的,如果情况一旦有变,这是他留给孙子的唯一后路,所以朱允炆就按照爷爷的指示,真的出家卫生不问世事了。

第二:朱允炆拿着穿过玉玺在一个小岛上,又建立了一片家园。

据说朱允炆预感到叔叔将要打过来了,所以就带了几瓶水桶,拿着全国玉玺,乘着小船逃到了一座小岛上,在那里他又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快快乐乐的生活。

第三:朱允炆被烧死了

也有人说朱允炆最后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烧为了灰烬,当朱棣找到他的时候,只发现一具烧焦的尸体,形似朱允炆,但是朱棣这个人疑心比较大,还是不相信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侄子。


总结:朱棣派郑和7次下西洋,明朝建立外交其实就是想寻找侄子的下落,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耗费人力物力之大让人瞠目结舌,但是不管怎么样绝地三尺还是没有找到朱允炆,恐怕这也永远成为一个谜了。


佳宁谈历史


在这里我得反驳一下你的问题,什么叫"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

郑和最远也就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连美洲大陆的影都没见着,还搜遍世界?

朱棣其实找到了建文帝,在他临终前一年。朱棣派出寻找建文帝的有两个人,其中一人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他就是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人,此人历仕六朝。他的名字叫胡濙。正是他找到了建文帝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下令指派胡濙去暗访建文帝下落,胡濙当时并不是靖难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后,官职仅为给事中,没有任何背景。无人问津,同时也无人在意。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朱棣才会派他去寻找建文帝。

当然,朱棣照例要给他一个寻找借口"寻找仙人"

“并访仙人张邋遢(注),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在十四年暗查走访的过程中,他除了帮明成祖朱棣寻找建文帝下落之外,也在担任着锦衣卫的工作,帮着朱棣查访民间的情况,甚至在老母亲去世后,皇帝都下令他不准回家丁忧,并封他担任礼部左侍郎。这其实这只是朱棣对他的政治回报而已。他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建文帝,只能回朝继续做他的官。

三年后,永历十七年,胡濙接到命令出巡江渐一带。其实他的任务已经不言而喻,我们有理由相信,朱棣凭着强大的锦衣卫情报网,知晓了建文帝就在江渐一带活动。

永历二十一年,胡濙回到宣府向朱棣复命。

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一一《明史.胡濙传》

  1. 分析一下上面这段话,"驰谒"表示的是骑着马拜见皇帝,那么是什么事情能够让向来"喜怒不幸于色"的胡濙急成这样子,到宣府都不休息一下,就直奔朱棣所在,联想到胡濙的任务,大家应该猜到了吧。肯定是找到了建文帝了!不然也不至于让朱棣"急起召入"了
  2. "漏下四鼓乃出"四鼓,报更的鼓声敲了四次,古代一个更次敲一次鼓。四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两点左右。文中说到"悉以闻奏之"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一段对话,但我仍然猜测:建文帝是活着的!
  3. 因为如果单纯的找到建文帝,并且确认他死亡的话,谈话是不可能持续到夜里两点的,毕竟汇报个死讯撑死不过几十分钟。更大的可能性是:胡濙找到了建文帝,并且建文帝托胡濙带话给朱棣:"我们叔侄俩不要斗了,你当你的皇帝,我当我的平民,从此以后两不相见"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建文帝死了,但不管怎么样,朱棣都找到了建文帝。

毕竟他终于疑始释,那个让他寢食难安的人,终于不与他斗了。

‼️以上所说仅为个人意见,但还是经过科学的论证的。

永历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北征回师途中,朱棣卒

注:张邋遢(张三丰):张三丰,元末明初的武术家,武当派创立者,是辽东懿州人(一说福建邵武人),名君宝,字全一,三丰是其号。因其不在意衣着外观,穿着不修边际,所以江湖人称张邋遢。


朴鲤


朱允炆去哪儿了?这是宇宙级的谜团。

朱棣攻入南京城后,发现皇宫一片火海,士兵灭了火之后,七手八脚地抬出了一具又一具的尸体。

朱棣傻眼了,这些尸体烧的面目全非,黑炭一般,是男是女都分辨不清,更别提辨别是不是朱允炆了!


朱棣坐立难安,愁眉不展,他担心朱允炆没死,或者逃走了,那就麻烦大了!

要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按理说,“君侧”清理干净之后,皇位应该由朱允炆继续坐的。

可是,朱允炆却无端消失了,朱棣能不着急吗?朱允炆死了还好,一了百了,可要是不死,得赶快找到他,把他弄死呀!

于是,朱棣派了两支队伍出去寻找,一明一暗,一支走水路,一支走旱路。

水路,派的是太监郑和。郑和七下西洋,名义上是推广中华文明,促进人类发展,但实质上是找朱允炆,可是找了许多年一无所获。


旱路,派的是胡濙(ying)。

胡濙,25岁考中了进士,朱棣继位之后,提拔他干了户科给事中。然而,朱棣提了他之后,并没让他干具体业务,而是让他四处探访“民情”。


当然,探访“民情”是幌子,胡濙探访的是朱允炆,而且一找就找了16年。

16年,人生能有几个16年,胡濙小半辈子都在找朱允炆了,那么他究竟找到了朱允炆没有?

近年来,有学者查阅大量文献以及实地考察之后,得出了惊人结论:1423年,朱允炆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

这是真的吗?

极有可能!


1423年的一天,胡濙一人一骑急匆匆地赶回京城,到了京城之后,顾不得回家报个平安,快步往皇宫里头赶。

此时已是深夜,朱棣已经就寝了,但胡濙等不及了,哀求值班太监速速禀报,十万火急。

太监不敢怠慢,急忙一层层地向上禀报,三分钟后,太监宣胡濙觐见。

胡濙进宫之后,发现朱棣衣冠不整,穿着睡衣就出来了,胡濙刚要行礼,朱棣忙说免礼,抓紧说吧!

胡濙使了个眼色,朱棣屈离了左右,现在只剩下君臣二人了,胡濙一五一十地交待了他所见到的一切,二人彻夜详谈,直到凌晨四点,胡濙才从宫里出来。

具体谈的什么,只有胡濙知道,朱棣知道,再无其他人知道。


据后人猜测,胡濙如此火急火燎,说明他一定找到了朱允炆,而且当时的朱允炆已病入膏肓,命不久矣,这也侧面印证了朱允炆死于1423年的说法。

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子的,朱棣听闻朱允炆没死之后,先是大惊,而后又听见朱允炆命不久矣,这才长舒一口气,长叹一声:

“就让他自生自灭吧!”


一半秋色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


和清代相比,明代所留疑案不多,建文帝失国生死之谜算是最大的一个。

建文帝名允炆,是太祖朱元璋之孙,皇太子朱标之子,洪武二十五年,36岁的朱标病逝,让倾注一腔心血的朱元璋措手不及,只好把希望寄托到14岁的嫡孙朱允炆身上,为给孙子铺路,朱元璋诛杀了很多功臣良将,此时32岁的朱棣还不敢对皇位有奢望。

1398年,朱元璋死,朱允炆继位, 这个英姿勃发的青年皇帝多了几分书生气却少了几分雄才大略,他一心想建功立业,环顾四周,大臣们被太祖收拾的服服帖帖,能威胁他帝位的就是这些叔叔们了,在兵部尚书齐泰、侍读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削藩,齐王朱樽等四个亲王或被囚禁,或被废为庶人,或自焚而死,只有封地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血战,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焚死,一说逃亡。

建文帝“自焚说”出自朱棣之手

朱棣既然取了天下,建文帝无论生死都必须死,有他在,朱棣的皇帝就名不正言不顺,大臣们多次的“劝进”,朱棣装模作样的拒绝,最终他还是上当了梦寐以求的皇帝,接来下就是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了。

朱棣既不给建文帝谥号,也不承认他的年号,更是把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意思是他是从太祖高皇帝那里继承的地位,而不是从侄子手里夺来的。

他指示大臣们销毁建文帝的一切档案,把历史改成这样子:“靖难”军队到达南京金川门,“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出,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朱棣称呼侄子为“建文君”,这就表示他不是合法继承人,所以无脸见人,才畏罪自杀。朱棣笔锋一转,说自己高风亮节,派太监前去救援,无奈来不及,只好把“建文君”尸体从火中找出,朱棣哭着说“痴儿呀!我是来帮助你当一个好皇帝的,你怎么就走上绝路了呢?”,然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朱棣登基后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说“不期建文君为权奸逼胁,阖宫自焚”,自此,建文帝自焚说就成了定论,但是“自焚说”漏洞很大,连朱棣自己都不相信建文帝真的死了,《明史 ·胡传 》 记载,朱棣怀疑建文帝逃亡,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借寻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为借口,暗中查找建文帝踪迹。胡在外十四年,回朝后,给朱棣报告,说建文帝出海了,于是就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之事,如果朱棣相信建文帝自焚,何必兴师动众呢?

不但朱棣不信,就是他的后人也不信,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后就下诏为建文帝朝的大臣建立宗祠,并给他们的后裔抚恤金。他还和内阁大臣们讨论此事,首辅张居正如实回答:我朝历史没有记载此事,听前朝老臣说,靖难之师进京,建文帝化妆逃亡,正统年间,有一个老和尚在云南驿站墙壁题诗“沦落江湖数十秋”,御史召见此人,老僧说“我想叶落归根”,经查验才知是建文帝。张居正的说法在《明神宗实录》中有记载。

明朝中晚期,建文帝下落已经不再忌讳,祝允明 《野记 》记载:建文四年六月,南京金川门失守,建文帝长吁短叹,想自杀以谢国人,翰林院编修程济说,不如出走,少监王钺提醒皇帝,高皇帝升天前留有宝匣,交代:如有大难,可以打开,众人赶到奉先殿左侧,打开宝匣,有度碟三张,分别写有“应文”“应能”“应贤”,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和银元宝十锭。

第一张“应文”度牒上写道“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程济为皇上剃头,换上僧衣,吴王教授杨应能表示愿意剃度,随帝流亡,监察御史叶希贤说,臣名贤,无疑就是“应贤”,便剃度改装随从,建文帝带9人前往鬼门,在神乐观乘船到太平门,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赶来,二十二人开始了流亡生涯。

途中不拘礼,以师弟相称,五人随从建文帝,其余人遥相呼应,第一站来到吴江县史彬家中,后到襄阳廖平家,很快朱棣的人跟踪而至,建文帝只好前往云南,后来听说朱棣派人打听建文帝下落,于是,便决定遁迹深山。

工部尚书严震以出使安南(越南)名义到云南探访建文帝踪迹,一天,偶遇建文帝,相对而泣,建文帝文“你准备如何处置我?”严震说“皇上自便,我自有办法”,夜晚就在驿站自缢身亡。建文帝只好再次躲进白龙山,长期野外生活,身心俱疲,夏天又患上痢疾,不敢出山觅食,狼狈不堪,史彬三人赶来,情况好转,三人辞别,抱头痛哭,建文帝交代,盘查严格,不必再来。

永乐十二年三四月,跟随建文帝的杨应能、叶希贤相继病逝,建文帝收一弟子,赐名”应慧”,感到危机迫近,便口述流亡过程,程济笔录成《从亡传》,建文帝写序,藏于山洞中。

此后几年,建文帝奔走于云南、贵州、四川,永乐十八年十月,登上峨眉山,赋诗一首,永乐二十二年,东行途中遇到史彬,便下江南,到史彬家中。

匆匆间,朱棣死、仁宗继位,一年后,仁宗死,宣宗继位,十年后英宗继位,正统五年,在关系的建文帝决议东行,流亡中,诗兴大发,赋诗一首,却被一和尚偷走,用此诗冒充建文帝,被藩司拿下,押解回京,被御史识破身份,判处死刑。

建文帝告诉御史事情,皇帝立即派前朝老太监吴亮探虚实,建文帝脱口叫出吴亮名字,吴痛哭流涕,皇帝下令,将建文帝迎如宫中西内养老,宫中人叫他“老佛”,寿终正寝,葬于西山,不封不树,只有一座无名墓。

以上所言,都是野史传闻,不能印证,由于建文帝档案被毁,《明成祖实录》又是谎话连篇,而乾隆时出版的《明史》记载,写了建文帝焚死后,加上一句“由地道出亡”,依然是一团迷雾,转眼几百年过去了,这个迷雾再也无法化解了。


葛大小姐


按照刚播出的热剧《大明风华》来看,建文帝朱允炆似乎是遵循朱元璋遗愿,得到“剃刀一口,僧袍一袭”,从地道逃生了。按照后来朱棣派胡濙和郑和大肆寻找看来,似乎的确是这样,但真相是这样吗?

朱允炆立储与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太子朱标之子,太祖皇帝朱元璋之嫡孙。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外巡回京后患病身亡,经营了二十五年之久的“大明国本”随之破碎,为了确保皇权的和平过渡,朱元璋并没有选择“兄终弟及”的方式选拔皇位,而且采用了传统的“宗法制”册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从法理上他给大臣及儿子们一个解释。

自我创天下而以天下传之庶孽,万世而下有庶夺孽抗宗者,我开其乱也。乱传而万世之传,足虑焉!

但同时朱元璋为了考虑自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又重新把历史淘汰已久的分封制拿了出来,分封诸王保卫边疆以拱卫中央皇室。想法虽好,奈何这都是朱元璋的一厢情愿。可是这对朱允炆来说是却无疑是一场人生悲剧,左手是朱元璋交给他的江山社稷,右手的兵权将符又被交到各地藩王,朱允炆坐的这个江山,简直是随时爆炸的火药桶。

朱允炆就这样被推上大明权利巅峰之时,面临的也将是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

朱允炆在历史上的评价为“帝生颖好学,性至孝”是少见的“仁柔之君”。洪武二十八年,朱允炆见朱元璋时就提出一个问题:“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沉默半天无语反问朱允炆。朱允炆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如不可,则削其封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举兵伐之。

”朱元璋听后,表示同意。从这时起,朱元璋也有了削藩的想法,只不过他死的太快,终究没有大的动作,只是布置了几个文臣给朱允炆使用,这就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这三人在建文帝新朝左右了朱允炆短暂的政治命运,他们迫不及待的裹挟着建文帝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削藩之路。然而事实上证明,一万名空谈的文官也顶不上一个朱棣厉害,不久朱棣以“清君侧之恶”为名,举兵八百反抗朝廷,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手握一手天牌的朱允炆竟然将牌局打的稀烂,燕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建文四年,攻入南京城。

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唯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史学家们用春秋笔法说明了建文帝的结局,就是“阖宫自焚”,那是否以为这就是最终建文帝的结局了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建文帝的结局无非就是两种说法,主要是“自焚而死”和“密道逃亡”。

建文帝的结局,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上最大的疑案,在野史、小说中可以看到后人对其结局的无限猜测。

关于建文帝自焚而死。

根据《太宗实录》和《明史稿》所记载,建文帝的确在燕王大军入城后,纵火焚宫,朱允炆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跳入火中自焚者甚众。朱棣看到宫中火起,遂命人前来抢救,但终究只在残垣断壁中找到朱允炆的尸骨,燕王不胜悲切,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清君侧”,并无加害之心。事后,朱棣以帝礼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以上是永乐年间的正史所记,按道理应该是比较权威的,但事实上建文帝时期的档案被全部销毁,皇帝起居录被大量修改,就像后人所说的“建文一朝之政治,其真实记载已为永乐时毁灭无遗……成祖以为罪则罪之,既篡之后,谁与抗辩?”从这里看,建文帝不一定肯定是“自焚而死”,或许是被朱棣谋杀呢?又或者是真的密道逃亡了呢?

另外还有可疑之处就是当时朱棣并没有找到象征帝国权利的玉玺,另外尸骨虽然已经焦黑不堪,但确定与建文帝身高体型不符,还有就是崇祯帝曾想为建文帝拜祭,居然无人知晓其坟冢,恐怕本来就没有这个坟冢吧。那么为了坐实朱棣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就算建文帝不死,也必须要把他“写死”,这大概才是正史中的真相。

关于建文帝密道逃亡。

至于这种说法,民间传言有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大明风华》中所演绎到的:朱元璋给他准备好的后手,一把剃刀、一袭僧衣、一封遗书。遗书上面写道:“

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于是建文帝按照太祖皇帝指示,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做了云游和尚。

朱棣也深知建文帝不死,自己的正统皇位就要受到威胁,所以上台之后不间断的探访建文帝下落。

  • 他首先派遣户部给事中胡濙以查访仙人张三丰为名,前后共二十余年。
  • 派遣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探访建文帝是否出海?
  • 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关起来审问长达十多年,目的就是逼迫他供出建文帝下落。

从这些措施可见,建文帝的确是外逃无疑。

关于建文帝的行踪,多地都曾有疑似记录。《胡濙传》记载,他暗访郡、乡、邑长达十六年,搜寻建文帝下落。永乐二十一年七月,“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是什么样的消息居然让精神不佳的永乐皇帝居然谈这么长时间,而胡濙所奏对的应该是建文帝的事情。与之相对的是,此不久胡濙在江苏吴县穹窿山查访到建文帝已死的消息,死后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胡濙过去查证,确定无疑,于是回禀永乐帝,“帝遂释疑”。

另外,浙江兰溪皇回山据说也是建文帝出家之地,现在寺内还有古碑遗迹,并且供奉着建文帝和杨应能、叶希贤两人,同时留有诗句:“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归”,表达了失去江山的无奈和忧伤。

再有就是建文帝出海说。这种说法也颇有市场,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至今还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日,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据说当时建文帝辗转出海留居此处,才有的这一习俗,这也大概正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吧。

所以说建文帝密道逃亡则是很有可能的!

结语:时过境迁,真相也许早就被掩盖在无数的谎言虚构的历史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疑案。如果有更多的路可以选择,我相信建文帝还是会选择这条唯一的路,这就是他的命。生在帝王家既是幸运,也是厄运,但无论如何他必须要抗争,这也是唯一活路,然而终究还是以失败告终,至于死了还是活着,已无关大局了,谁又会真正关心他的死活呢?怕是已经没有了!


望风瑟瑟


建文帝朱允文是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的次子,最后被选成了皇位继承人。其实由朱允文继承皇位,本来就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一个继承人,非要选择年幼软弱的孙子来继承皇位呢?朱棣造反之后,建文帝朱允文又去了哪里呢?关于朱允文的下落主要有三种说法。

朱允文的父亲朱标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继承人,朱允文和父亲朱标一样软弱,但朱元璋不喜欢朱标的软弱,却喜欢软弱的朱允文。

朱标是大脚马皇后和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元璋其实不太喜欢朱标,因为朱标处理事情总有些心慈手软,和自己很不像。反倒是燕王朱棣在北京守土有功,又有魄力。不过由于朱棣生母地位低微,所以朱元璋也没有考虑他。最后朱元璋为了防止儿子们因为皇位,手足相残,所以立朱标为太子。

朱标很不幸在还没有继位时就去世了,这一年仅仅37岁。朱标去世时他的二儿子朱允文15岁,朱标的大儿子英年早逝,所以朱允文也算是朱标的长子。

朱标去世后,朱允文整日守孝,日渐消瘦,朱元璋对他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朱允文的孝心朱元璋看在眼里,从此越来越喜欢朱允文了,所以随后就立朱允文为皇太孙,继承皇位。

朱元璋也清楚,朱允文性格懦弱,他继位恐怕会遇到很多不服的大臣,所以朱元璋决定大开杀戒,开始屠杀一大批功臣。

朱允文在位4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号造反,朱允文失踪了,一位皇帝身边千万人服侍,怎么就失踪了呢?那么朱允文到底去哪了呢,关于朱允文的下落,其实主要有下面3种说法。

说法一,《明史》记载,朱允文于火中自焚。

《明史》记载:“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根据《明史》中的说法,朱允文是在朱棣起兵后自焚身亡了。

关于这种说法史学家历来不太认可,因为《明史》是明朝官方史书,只有记载朱允文死了,朱棣才可以继位,而朱允文的尸体又没找到,所以只能说是自焚了。

朱允文性格懦弱,自焚的可能性并不大。当然关于朱允文自焚的说法,《明太宗实录》里也有记载。不过《明太宗实录》还是朱棣的史书,可信度不高。

说法二,《明神宗实录》记载,朱允文潜心修佛,远离红尘俗世。

《明神宗实录》记载:“国史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

这种说法是朱允文逃出京城,偷偷躲在庙宇中一心修道,不问俗世。

朱允文饱读诗书,深信儒学,所以流落寺庙的可能性还是挺大。

不过这里面又有一个矛盾的地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朱棣难道不会找到朱允文吗,如果被朱棣找到了朱允文还能活吗?

关于朱允文下落,最有可能的就是最后一种了。

说法三,郑和下西洋,原来是寻觅朱允文。

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在古代,每次飘洋过海,都要花费不少钱财,当时的明朝经历了战乱也并不富裕,为什么郑和要7次远行呢?

当时有一本书叫《郑和出使水程》,后来这本书被朱棣毁了,传言书中记载了郑和在海外寻找朱允文的事。

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其实是去寻找失踪的皇帝朱允文去了。言外之意,朱允文在失败后,逃离了京城,流落海外。

这种说法可能性较大,因为朱允文想要活命,那么只能远离明朝疆土。

朱允文生死成谜,后世也多是猜疑,至今朱允文下落依旧是个谜团,大家如何看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