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九華樓,如何將一條豬大腸煉成“九轉金丹”?成為魯菜名角兒

我和發小是典型的的兩個吃貨,同在帝都打拼,偶爾相聚都會聊一聊最近吃到的美食,不過帝都的琳琅滿目早已經讓我們對一般的美食提不起興趣,逐漸的我們都開始尋找更新奇的菜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從發小口中得知了這樣一道菜,名曰九轉大腸。

山東九華樓,如何將一條豬大腸煉成“九轉金丹”?成為魯菜名角兒

第一次聽這個名字,我內心猜想這大概是什麼黑暗料理,但不成想這道菜竟是中國四大菜系中魯菜的代表作,並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

大腸,一般指的是豬下水中的大腸,雖然中國自古就有食用動物下水的歷史,但對於大腸這樣的“重口味”食材,是很難登上大雅之堂的,一方面因為大腸十分難清潔,尤其是很難去除異味,另一方面由於豬大腸屬於很輕賤的食材,很多人就擔心在酒樓飯店吃有失身份。

風險歷來都與機遇並存,越是沒有被大雅之堂待見的食材,往往蘊含著創造新式美食的可能性,光緒年間的九華樓老闆杜九齡便做了這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話說當時正值清朝末年,雖然國家內政外交一片頹相,卻絲毫不影響民間飲食業的蓬勃發展,當時濟南城中酒樓林立,競爭那是十分激烈的。(下圖為濟南城老照片)

山東九華樓,如何將一條豬大腸煉成“九轉金丹”?成為魯菜名角兒

一家好的酒樓想要吸引來顧客,將傳統菜式做好做精只是基本功,在此基礎上能夠推陳出新,並且還能夠獲得南來北往的食客認可,才是酒樓間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將酒樓做大的九華樓的老闆杜九齡,另闢蹊徑將新菜式的注意打到了豬大腸上,當下便與酒樓大師傅商量豬大腸的新式做法。

傳統的豬大腸做法多為滷製,這也是為何豬大腸也被很多人看做是滷煮的標誌,滷製的大腸不但可以藉助滷味抵消掉大部分異味,還可以將豬大腸本身的油膩香味凸顯出來,滿足很多人的味蕾體驗。但這樣有些偏粗狂的做法並不被酒樓認可,因為在中國曆代的飲食文化中,便一直有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見註釋1)的追求。

所以想要做出一款被人認可的豬大腸,必須在食材味道和烹飪手段上下功夫。我們知道酸、甜、苦、辣、鹹是烹飪中的五味,絕大部分菜餚都會選擇其中的幾樣搭配,並分出主次,這其中酸、甜、辣、鹹都是十分常見的口味搭配,唯獨這個苦味,很多廚師選擇敬而遠之,因為只要涉及這個味道,很多人就下意識變得難以下嚥了。

山東九華樓,如何將一條豬大腸煉成“九轉金丹”?成為魯菜名角兒

就像前文說的“風險與機遇並存”,作為酒店老闆的杜九齡能夠想到豬大腸做菜,既然就會另闢蹊徑的嘗試將苦味融入進菜品中,記過多番嘗試,杜久齡終於成功的做出了帶有一絲苦味的新式菜餚。不過剛問世的時候,這道菜的名字很是有些土氣,叫做紅燒大腸。

後來在一次酒館內部聚會上,杜九齡趁著酒興希望大家為這款菜取了個名字,於是便有人提議取名為“九轉大腸”。“九轉”一詞最初用於形容道教煉丹之術中的品級,九為至極,九轉仙丹乃為最頂級的丹藥,後來隨著玄幻小說的流行,民間對“九轉仙丹”一詞已經十分熟悉了。

九轉大腸一詞正是化用了“九轉仙丹”,同為九轉,乃是極致,前者為美食中極品,後者則為丹藥中頂級。從此,九轉大腸開始流行起來,併成為魯菜中的一道名菜。九華樓也因此成為當時濟南城十分有名的酒樓飯館。

山東九華樓,如何將一條豬大腸煉成“九轉金丹”?成為魯菜名角兒

時過境遷,百年滄桑,如今的九華樓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當中,伴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新的樓盤不斷拔地而起,曾經的歷史記憶也永遠成為了記憶,唯有這道九轉大腸,依舊不斷帶給人舌尖上的幸福體驗。

註釋1:《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舌尖上的老字號# #吃在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