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陳廷敬為什麼不參與朝臣之間的爭鬥?

十點歷史君


陳廷敬怎麼可能沒有參與到朝臣之間的爭鬥。他從政五十三年間,歷經二十八次升遷,從秘書院檢討一直做到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你認為這是他無慾無求,不參與爭鬥,老老實實,渾渾噩噩的可以做到的嗎?怎麼可能呀!



陳廷敬他只是不參與到索黨、明黨、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等這些派系的相互爭鬥中罷了。他不屬於任何一個派系,不忠於任何一個派系,他不為任何一個派系效力,只聽從於康熙,只忠於康熙和大清,只為康熙和大清效力。誰對康熙有威脅,誰對大清有危害,他就與他們爭鬥到底。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陳廷敬上疏《勸廉祛弊請敕詳議定製疏》,其言:“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當先使儉”,就是他認為現在官場上普遍存在著奢侈之風,而奢侈必將導致貪汙,只有節儉才能清廉。很明顯陳廷敬是針對朝堂上的那些貪官汙吏的,而這不就是屬於朝臣爭鬥嗎?



同年,陳廷敬又上奏疏《撫臣虧餉負國據實糾參疏》彈劾雲南巡撫王繼文,說他在戰時不用富商百姓捐納的糧草,卻去挪用庫銀,而過大軍凱旋之後,他又用富商百姓捐納的糧草以官俸的形式抵押給雲南上下官員,可這樣以糧草代替官俸的形式,就等於是少發將近九十萬兩的俸祿。如此,陳廷敬懷疑王繼文中飽私囊,於是並彈劾於他,最終導致王繼文被罷官。而這不也是屬於朝臣爭鬥嗎?



此外,當時陳廷敬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還向康熙上奏:“總督巡撫的人選應該要慎之又慎,一定要身正,且不為利慾所動的正臣,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安定”,同時陳廷敬還建議朝廷應該給總督巡撫下一道嚴令,凡其要保薦的州府縣官,必須嚴格考察他們有沒有不法行為,一旦督撫保薦的官員在任上出現任何的問題,督撫也要嚴懲。

此外,對於總督巡撫也要定期進行考察,看他是不是廉潔奉公,如果不是就要嚴加懲處。如此陳廷敬的這般做法就已經將自己放在了各地督撫的對立面,這不也是屬於朝臣爭鬥嗎?



其實總得說,陳廷敬並非不是不參與到朝臣的爭鬥中,只是他的這種爭鬥於國於民都是好事,而非是禍國殃民的那種爭鬥。也正是因為陳廷敬這般忠君愛國的爭鬥,才讓他贏得了康熙“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這般幾乎完美的評價。



“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這就是陳廷敬,一位能臣幹吏,一位鐵骨錚錚的忠臣。他也熱衷於爭鬥,但這爭鬥確是為國為民的爭鬥,為的天下,為的是大清,而不是為自己。


澳古說歷史


康熙年間名臣輩出,那時候的官場關係十分複雜,幾乎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但陳廷敬為官卻善始善終,他為官幾乎貫穿了康熙王朝的全過程。在風雲變幻的政壇,陳廷敬是一顆官場上的長春樹,死後猶獲殊榮,被康熙帝讚揚為“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那他為什麼能夠做到一身正氣,不參與一切朝臣間的爭鬥呢?



  • 首先,縱觀歷史,有很多朝代因為黨爭而逐漸走向衰弱,最終滅亡。

唐朝的“牛李黨爭”、北宋的“君子黨爭”、明朝“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爭鬥,以及清朝“明珠索額圖黨爭”,這些都是歷史上影響比較大的“黨爭”。在這些黨爭的背後,與很多朝廷中的重要官員都有很大的利益關聯,他們難免都會牽扯其中。

但陳廷敬卻是官場中的一股清流,他從不參與任何朝臣之間的爭鬥,只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過,這些黨爭的結果也證明了陳廷敬的選擇是正確的。

康熙年間,明珠與索額圖之間的爭鬥也是十分出名的,他們利用皇帝的信任招攬大全,在朝廷中拉幫結派,可最終的結果呢?明珠被革職,索額圖被處死。



由此可見,參與到黨爭其中並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那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呢?可能在陳廷敬心中,他也早已料到了這樣的結局所以才不參與這種“不利己”的爭鬥,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

  • 其次,這與陳廷敬本身的性情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官場裡,很多人都會經受不住利益的誘惑,從而做一些有違“君子不黨”的事。但陳廷敬一生為官清廉,深受康熙皇帝的重用。

陳廷敬出身名門世家,飽讀詩書。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在他身上有種不同與其他人的官場氣息。他19歲考中進士,22歲成為翰林院的學士,39歲已是康熙皇帝的老師。他熱愛文學,擅長寫詩作賦。
陳廷敬為官盡職盡責,極具政治智慧。陳廷敬手下其實有很多弟子,如果他想玩弄權術的話,肯定也可以在官場掀起一場“腥風血雨”。但他卻從來沒有這樣的野心,他只為君想,只為天下百姓著想。從而這也避免了很多的政治風險,也為自己在康熙帝的心中樹立了一個幾近完美的角色。


清官多酷,他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卻精明能幹;能官多專,他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他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這是後人對他的一段評價,從這段話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他的政治智慧。

在陳廷敬的為官生涯中,他一步一個腳印,從文淵閣大學士到吏部尚書,仕途坦蕩。他勤勤懇懇,不爭不搶,忠心不二,深得聖心。也正是做到如此,才能讓他最終保全了自己,從而在政治風雲中獨善其身。


(陳廷敬為官生涯)

《清史稿》中記載,陳廷敬去世後,康熙皇帝深惜之,親筆為他寫下了輓詩:

世傳詩賦重,名在獨遺榮。去歲傷元輔,連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勵,國典玉衡平。儒雅空階嘆,長嗟光潤生。”

在清朝很少有朝臣能夠像他一樣得到皇帝如此眷顧。這除了與他的政治智慧有關外,也與他的為人有很大的關係。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做那顆官場上的長春樹,屹立於政壇之上而不倒。


小姐姐講史


封建社會,許多帝王都習慣以提倡禮儀教化來治國。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按照禮法辦事,經常有人會受到各種利益誘惑,便忘記“君子不黨”的倫理道德,開始結黨營私。

對陳廷敬而言,朋黨是一個與他完全不相關的詞語,其一在於他為人低調,很少有社交上的往來;其二在於他沒有貪念,不會為了個人私利而擴張自己的勢力,他是康熙王朝少有的公忠體國者。

朋黨,主要指的是結黨營私者。歐陽修曾說,因志同道合而在一起,只討論興趣愛好,不謀私利的人不在此列;那些正直忠義,人品端正,在一起討論如何忠君愛國的君子也不在此列。

很明顯,陳廷敬和他交往之人的關係屬於歐陽修所提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與龔鼎孽、李天馥、汪婉初等人討論古今文學,除了提升文化修養,增加學術見識,別無其他。

互幫互助是傳統美德,而這種美德一旦過多牽扯利益,其原始意義就發生改變。朋黨的產生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一旦不同朋黨出現利益衝突,黨爭就會開始。

朋黨之爭是古代朝堂上的一大弊端,不但會讓臣子產生“親疏之別”,對“親”者鼎力支持,對“疏”者窮追猛打,還會使朝廷局勢變得動盪。歷史上,許多朝代的滅亡都與黨爭脫不了干係,比如唐朝的“牛李黨爭”、明末的“東林黨與閹黨之爭”。

陳廷敬心裡十分明白,結黨營私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好處,反而會讓康熙不信任。他也清楚,他已經身居高位,結黨不僅會引起皇帝懷疑,而且會打破原有的平衡勢力。

雖有不少人試圖拉攏過陳廷敬,借他的地位謀取私力,但他從未開過“一道門”。

康熙年間,最嚴重的爭鬥是明珠與索額圖之爭。康熙剛即位時,鰲拜雖也“威風一時”,但他畢竟是一介武夫,背後沒有皇子撐腰。而明珠、索額圖就不同,他們背後分別是大阿哥與太子,也就是說,他們的爭鬥背後,事實上就是皇位之爭。

索額圖與明珠各為其主,且勢力越做越大,為了擴張各自力量,兩人間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由於他們都是康熙所倚仗的重臣兼外戚,在朝廷很有地位,朝堂上的一些臣子便開始盤算哪邊勝算大,明裡暗裡開始“選邊站隊”。

在索額圖與明珠鬥法時,陳廷敬選擇了明哲保身,始終中立。對於雙方的拉攏,陳廷敬一直無動於衷。他知道索額圖與明珠的行為早已超越貪贓枉法,涉及到大清的國本。所以,陳廷敬只能選擇公忠體國。

事實證明,陳廷敬的選擇是對的。明珠與索額圖最終都為其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明珠被罷黜,索額圖成了大清第一罪人,連同他們的黨羽也被牽連。而一直保持中立的陳廷敬卻穩如泰山,依舊受康熙的信任。

以利益為基礎而形成的朋黨看似穩固,其實很脆弱。一旦出現風吹草動,讓他們無法得到好處,很快就會作鳥獸散。

縱觀朝堂歷史,結黨營私的表現形式很多,但最終卻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身處爭鬥之中,陳廷敬卻一直獨善其身,不為眼前利益所動,終能平安落地。


秋媚讀史


大臣-陳廷敬。他不同於明珠的油滑機智,也不同於索額圖的老謀深算。他在這部劇中戲份不多,但是每次出場總是能給人帶來一股極強的正能量,讓人不由得為之振奮,同時,他在所有的朝廷大臣中,也是康熙為數不多可以推心置腹的一位大臣。

image.png

  在《康熙王朝》中,陳廷敬一開始出場是在滅鰲拜,那時康熙還未親政,陳廷敬就已經作為康熙為數不多的心腹,來與鰲拜的黨徒作鬥爭。陳廷敬每次在朝廷的發言都能令整個朝廷振聾發聵,要擁護康熙親政的時候,陳廷敬不畏權勢支持皇帝親政:“皇上大婚已過,按大清律例,該召集天下,皇上親政乃眾臣所歸,萬民所願”。細細品來,再和其他大臣比較,陳廷敬的言辭中是唯一不帶有諂媚和其他感情色彩,言語平平,不如其他官員有著更多情緒的渲染,但完全是處於對朝政的尊重和皇帝的忠心。由此可見陳廷敬的立場是堅定的:就是擁護皇上,初心也是很純粹:就是穩定朝綱。

  滅完鰲拜就是平定三藩,這一部分應該是陳廷敬在整個電視中最出彩的一部分,他當時掌管戶部,事無鉅細,對自己本職工作做的相當到位,更深知三藩對國家和百姓的危害,不顧其他大臣的臉色和反對,堅決擁護撤藩。並當朝立軍令狀承諾籌措軍餉。在朝堂上的與索額圖的對話更是令人拍案稱絕,索額圖質問陳廷敬,去年地震垮了後宮,太皇太后要修宮殿,為什麼他那時候說沒錢。陳廷敬眼睛看都不看索額圖,義正言辭的像康熙稟明:“如果皇上此刻要築宮殿,臣還是說沒錢,如若要整頓軍備,臣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挖出銀子來!” 當時康熙聽完之後,笑的真是樂呵呵的,馬上賞了陳廷敬黃馬褂。有這樣的臣子,這樣的為人,真是大清之福,康熙之幸運。我相信不止的康熙心裡高興,觀眾們看了之後心裡都會為他豎起大拇指。這樣的人,正氣沖天又不會扎人,心中的正義如皓月一般,人人可見,無怪康熙會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託付給他。

image.png

  陳廷敬的辦事能力也是相當了得,我認為他的政務能力要高於明珠和索額圖的,在私下商議滅鰲拜之時,陳廷敬表示:“鰲拜雖有司馬昭之心,但要數說他叛逆的實際,卻也不多,驟而殺之,定會朝綱大亂,還是要設法拿下活口,審明實據,昭告天下,再予明正典刑方是上策”。對任何人,他都能保持一種客觀公正的大局觀,最後毫無疑問,鰲拜的下場正是當夜陳廷敬所言,有理有據,一針見血,穩妥可行。包括在後面剿滅葛爾丹,急需押運糧草,面對索額圖以國庫無糧的阻撓,陳廷敬直接指出東平官倉有糧,可先行押送,並且不忘提醒張廷玉需要索額圖的批條才可開倉放糧,真的可謂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多餘的枝結,做事滴水不漏,不給索額圖任何耍滑頭的機會。

  正是基於陳廷敬的人品和能力,康熙才對陳廷敬表現出了一種不同於任何大臣的信任,在收復臺灣的時候,索額圖的手下為護主,扣押了兵部的三道急疏。康熙知道後大怒,唯一留下陳廷敬一人,將此事吩咐下去,交給陳廷敬去辦。因為他了解陳廷敬的人品,也深知在整個朝廷中,只有陳廷敬不參與任何黨派,不屬於任何體系。包括後來,陳廷敬要求自己去臺灣督戰,康熙對陳廷敬說:“你年事以高,還是留在上書房吧,朕離不開你”,幾句淡淡的話語,已經不是簡單的心腹大臣可以形容的了。

image.png

  陳廷敬正是憑著自己的卓越的人品和辦事才能,陳廷敬才能和明珠索額圖坐到同一個位置之上,也正是因為他心裡只有國家,所以才能不被任何一派拉攏過去。他不同於明珠之滑,索額圖之奸,陳廷敬表現出的,完全是一種老成謹慎,正直清廉的正面形象。想起陳廷敬,不由得就想起周培公和姚啟聖。周培公才華橫溢,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但是遭到滿朝的彈劾,最後不得已被髮往盛京。姚啟聖比周培公要聰明油滑,但是也一直處在和整個朝廷頂牛的狀態,三起三落,連康熙都想殺而未能殺之。從康熙與周培公、姚啟聖、陳廷敬的關係也能看出來這種結局的不同。陳廷敬從始至終都是心懷國家,做事有原則,每次有他的存在都會讓人心生正義,安全感倍增,康熙在心裡恐怕都以之為榜樣和標杆,別人想要誹謗他恐怕只會自取欺辱。

  最後看到這樣一句話,可能評價陳廷敬最合適: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