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萬航林


問出這個問題的人,真的有點兒幼稚啊,跟說“何不食肉”是一回事兒。

古代和近代鬧蝗災時,古代人和近代人,都是拼命捉蝗蟲,當時吃不了的,就曬乾了,存著吃。

但是,蝗蟲雖然能夠把一個地方的莊稼吃光,但這東西,吃了拉,拉了吃,還生小蝗蟲,可絕對數量,那是根本沒辦法跟莊稼最終長成的糧食比啊。

如果說,捉到的蝗蟲是一份,那最終收穫的莊稼,就是16份。這16份,除了4份交租外,剩下的12份,就是一家幾口一年十二個月的口糧啊。

鬧蝗災的時候,一定是莊稼長到七份,準備結果的時候,結果,全部被蝗蟲吃掉了。

你捉的蝗蟲再多,也最多夠吃兩個月的,請問,兩個月後,吃什麼?補種的莊稼,由於錯過了農時,本來可以收穫16分的,恐怕最終只能收穫七八份了。

除了交租的4份,莊稼剩下最多4份,蝗蟲肉吃2份,一共6個月,家裡就沒糧。

於是,剩下六個月時間,逃荒開始,也相應的,會有大量人員餓死。

這是古代科技不發達,無法有效避免蝗災造成的,最近三十幾年以來,就再也沒見過蝗災的情況。


董江波


說到這事兒,我就想起小時候第一次在課本上看到蝗蟲插畫,作者應該是採用了誇張的手法,好大一隻,和人一樣高,當時我就萬分不解,這麼大的小動物,逮住一隻就能吃好久了吧?不是說蝗災時遍地蝗蟲嗎?古人怎麼還能捱餓呢?

後來我哥抓來一隻螞蚱,告訴我這就是書本上的蝗蟲。。。。。。這麼小點還不夠塞牙縫。

不過古人不吃蝗蟲可不是因為它小,再小也是肉,餓極了連草皮樹根都能吃。但吃是能吃,卻不敢吃!

古代生產力低下,科學也不發達,太多事情不能解釋,也就自然而然的幻想出了神靈。一兩隻蝗蟲在他們眼裡是蟲子,若是撲天蓋地的蝗蟲,那就不是單純的蟲子了,是蝗神派來處罰凡人的使者。

所以一旦發生蝗災,蝗蟲過處顆粒無收,普通老百姓不但要捱餓肚子,精神上還要受到折磨——肯定是我們哪裡做得不好,所以蝗神才會降世!

不只是百姓,個別迷信的皇帝還要暗暗自責,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才會降下這種懲罰?說不定還要祭天或者下罪己詔什麼的。

但也不是所有皇帝都這麼愚昧,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信這一套,他也和題主有同樣的疑問,餓了為啥不吃蝗蟲呢?這都是肉啊!

百姓大驚失色的說這是蝗神,吃了要被降災的!太宗抓起兩隻就丟到嘴裡,活的!像貝爺一樣嘎嘣嘎嘣的吃了,嗯,味道一般,可能炸一炸會更好吃。

他本以為自己示範過後百姓就敢吃了,誰知事情向另一個方向發展。百姓們當場就跪了,更加深信他是真龍天子,崇拜愛戴。

至於吃蝗蟲?還是不敢!皇帝老爺是天子,蝗神管不到他,所以吃了沒事,咱們只是小老百姓,怎麼敢跟蝗神對著幹?

太宗收穫一片名望,無奈的回宮去了。但因為他是這樣的態度,唐朝是敢於治蝗災的,在人工撲打法、壕塹掩埋法的基礎上,利用飛蟲撲火的習性,發明了一種更狠的辦法:篝火誘殺法!

唐朝開元年間,爆發了席捲中原的大蝗災,當時的宰相姚崇就採用了篝火誘殺法,很快遏制住本次大災。

到了宋代,更發明了“據蟲除卵法”、“墾荒除蝗法”,這是防患於未然的先進理念,治災困難,那就把源頭撲滅!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能制止這樣的災難並且形成理論知識很不容易!所以說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勤勞智慧!

可能有些人還會想我們中國人這麼能吃,怎麼不直接把蝗蟲吃絕種呢?這法那法的多麻煩!

我只能說,“吃貨拯救世界”只是個段子,真想靠“吃”治蝗災是不現實的,相當可笑。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災荒時候人一旦被餓急了,連觀音土都能吃進肚子裡,怎麼可能會放過蝗蟲?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

你能抓到蝗蟲嗎?

蝗蟲確實是有營養的高蛋白食物。

但是,這種食物還有一個特點:飛行速度快。換言之,它們不會老老實實地等著你去抓。

蝗蟲漫天飛舞,便如黑雲壓境。這種蟲子都是成群結隊地高速移動,瞬間就能啃食完糧食,然後快速飛走。

在這種情況下,不是你想不想吃的問題,而是你根本抓不到、吃不到的問題。

更不用說,蟲子再好吃也不頂餓,只能管一頓飯,你的糧食被毀了可就一切都完了。

直到現代社會,蝗災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舉個發生在發達國家的案例吧:

2010年,澳大利亞爆發蝗災,直接作物損失高20億。

澳大利亞的經濟很發達,農業也非常系統化、科學化。但即便如此,面對蝗蟲都是束手無策。

這就說明——蝗蟲移動的速度有多快!現代都是如此,更何況是古代社會呢。

事實上,人們現在所吃的蝗蟲,也不是從蝗災中捕獲的,而是農業基地的大棚裡養殖的。

總而言之,請不要問這種“何不食肉糜”的問題。


HuiNanHistory


俗話說“久旱必有蝗”,蝗災一直伴隨著歷朝歷代的發展和更替。《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這麼多的蝗災對百姓生活甚至王朝更替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影響,那麼古人難道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首先,古代人迷信,蝗災的時候蝗蟲鋪天蓋地的壓下來,當時的百姓根本沒有有效的辦法。百姓就很自然的把這種無法解釋又無法抵抗和改變的災難“神化”,認為這是上天的一種懲罰。解決辦法就是祭祀“蝗神”等守護神,來祈求風調雨順。古代信息不通,這種迷信很難徹底消除,都把蝗蟲當神了,怎麼能吃呢?

其次,蝗災的時候蝗蟲數量過多,古代又沒有有效的捕殺手段。所以就算吃也吃不完,想要靠吃掉蝗蟲來緩解災情是不可能的。蝗蟲確實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現在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之一。但是不要忘了,蝗蟲說到底是蟲子(正兒八經屬於昆蟲綱),在古代的環境下吃蝗蟲和吃蟲子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並不是我們今天吃到嘴裡的美味,古代很少有調味料,更不會有植物油用來炸蝗蟲。

百姓餓的不行,自然也是什麼都吃,蝗蟲也不在話下。李世民就吃過蝗蟲,當時也是迫於種種壓力不得不吃。其實他也不想吃,因為吃蝗蟲很容易生病,尤其是死了一段時間的蝗蟲,原因不言而喻。古代的醫療技術並不發達,對於微生物感染等疾病完全束手無策。

北宋的時候范仲淹就曾說過蝗蟲可以曬乾了來吃。但歷史證明並沒有改變什麼,只能說明百姓其實是知道蝗蟲能吃的。雖然鬧了蝗災,但多數情況是不會當時就餓死人的,因為蝗災的持續時間相對較短。憑藉之前囤積的糧食很容易熬過去,這時百姓多用蝗蟲餵豬,餵鴨子,由於蝗蟲確實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被餵養的牲畜往往長得很快。

最後,蝗災只是災難的開始,下一季的糧食顆粒無收才是真正餓死人的原因。開頭說“久旱必有蝗”可見蝗災往往伴隨著大旱,旱災剛過蝗災就接踵而至。這對以種田為生的百姓是毀滅性的打擊,旱災到了最後,蝗災就成了壓垮百姓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就遠不是吃蝗蟲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了,只能依靠之前囤積的糧食了。

說了這麼多,最後筆者正面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古人是知道蝗蟲能吃的,而且在一些地方遭遇蝗災時是真的以蝗蟲為食的。不是規模較大的大災,或者朝廷吏政特別混亂,是不會出現餓死無數人的事情的。不然以這個蝗災頻率,多少人也不夠死的。那麼在大型的天災人禍面前,蝗災往往不是致死的元兇。長期乾旱等影響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的大災才是元兇,蝗災往往只是壓倒百姓的最後一根稻草。


鄧海春


先說說當代的一次蝗災。

2017年9月,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太保莊街道驚現大量蝗蟲,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這些蝗蟲如黑雲壓境一般,黑壓壓蓋入農民的莊稼地,肆意啃咬著馬上結穗的玉米,數分鐘不到,一顆顆玉米就只剩下了玉米杆。



農戶們望田興嘆,今年的收成完了,孩子的學費沒了!這日子可怎麼過呀!

然而,劇情突然反轉了!農民的臉瞬間陰轉晴天!

原來,農民們發現了商機,這些蝗蟲居然10塊錢一斤,堪比豬肉價格。附近小商小販聞風而動,紛紛趕往峽山區收購蝗蟲。



這不是天降災害,這是天降人民幣啊!

一時間,農民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有的老婆孩子全家齊出動,紛紛舉著網、拿著筐兜蝗蟲。甚至晚上也不休息,拿著手電筒捉蝗蟲,峽山區到處燈火通明,就像過節一般。

後來,有記者採訪農民:“蝗災影響收成嗎?”

農民回答:“肯定影響,不過這蝗蟲收入遠遠超過玉米,他一晚上能抓到300多斤蝗蟲,算起來就有3000塊錢收入,而一畝地玉米才不到1000塊。還是抓蝗蟲來的值啊。”



蝗蟲們一臉蒙圈,難道走錯片場了嗎?老祖宗的法子怎麼不靈了啊,以前到哪都耀武揚威的,百姓不是磕頭就是燒香,這次栽了大跟頭,全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

時代變了啊!

蝗蟲,俗稱螞蚱,富含蛋白質,營養成分堪比牛肉,用油炸後,味道既香又脆,堪稱人間美味,油炸螞蚱成為大排檔不可或缺的美食。

三五好友,點一盤油炸螞蚱,再要一盆麻辣小龍蝦,再來一箱啤酒,吹著夏日的涼風,聊著幽默段子,別提多爽了!



這是現代,在古代可不是這麼回事!

古代,蝗災就是天災,這個災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地震、洪水、乾旱屬於偶發災害,但蝗災屬於頻發天災,平均兩到三年就爆發一次。

有一種說法,叫作大旱之後必有蝗災。蝗蟲喜歡乾旱的環境,特別是湖水或者河水乾涸後,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為蝗蟲的最佳繁殖地。

蝗蟲爆發之時,遮天蔽日,猶如黑雲壓境,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古代農民,拿這種天災毫無辦法,只能望蝗興嘆!



蝗災之後,農民無糧可食,或四處討飯,或賣兒賣女,成為流民。這些數以萬計的流民,政府如果沒有辦法妥善處置,極易生變。

有史以來,數次爆發的農民起義,很多都因蝗災而起。如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等等。

古人認為一切的災禍皆因人而起,蝗災是上天降下的災禍,以懲罰無德的世人。唯有祭祀或者祈禱方能消解上天的震怒,於是各地建起了許多蝗神廟,百姓爭先祭拜。



如此說來,百姓視蝗蟲為神蟲,自是不敢食用蝗蟲的。但也有不迷信的,唐太宗就曾親口生嚼蝗蟲,以示抗擊蝗災的決心。

唐玄宗時期也爆發了蝗災,唐玄宗修德、祭拜、節慾等招數都用完了,還是無濟於事。軟的不行只有來硬的,宰相姚崇建議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引誘蝗蟲,然後舉火燒之。

唐玄宗採納了建議,還下旨凡事滅蝗不利的,一律就地免職。在全民皆兵的打擊下,蝗災得到了控制。


一半秋色


蝗蟲能吃嗎?能!這一點不是現代人發現的,恰恰就是古人發現的,試想一下,當餓極的時候,人們能吃觀音土、能吃樹皮,甚至易子而食,蝗蟲為何不能吃?

蝗蟲的肉質鬆軟,味美如蝦,由於其侵害性大,在世界多地均視為災禍與毀滅的象徵,但同時,世界多地都有以蝗蟲做食品的習慣,更別提以吃聞名的中國人了,中國擁有悠久的食用蝗蟲歷史。

既然大家知道蝗蟲可以吃,為什麼還會有很多人餓死?是蝗蟲不夠吃嗎?

還真是,人類的能量主要來源於糖類,在飢餓時,最需要補充的是糖類,比如富含澱粉的米飯等,而蝗蟲富含蛋白質,據《食用昆蟲與菜譜》中介紹,蝗蟲體內含有蛋白質73.5%,此外還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有的糖類較少,能夠提供的能量較少。

當然,蝗蟲再高蛋白也不全是蛋白質,糖類是有的,只要足量,人也餓不死,比如天天給你吃蝦,你也能夠撐很久一樣,關鍵是蝗蟲不夠量

從食物鏈效率來看,食物鏈越長,能量消耗越多,因為自然界的食物鏈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間,永遠不可能到百分之百,受此限制,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最多不超過五個,再長基本等餓死。

原來的能量傳遞是從作物到人類,現在中間多了個蝗蟲,能量損失驟增,而且作物未成熟,能量只會更低。人類想要維持生命所需,所需要攝取的蝗蟲質量,要遠遠超過原本需要攝取的作物質量。

要想人類存活,那就必須讓蝗蟲的總質量超過作物總質量,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蝗蟲就是靠作物養活,減去能量損耗,蝗蟲總質量肯定低於作物總質量,還是遠遠低於。

而且蝗蟲的活動能力很強,吃完莊稼就跑了,人們怎麼將他們全部抓住?最多隻能抓住部分,維持一段時間的需求。

也就是說,單靠吃蝗蟲,人類是不可能全部存活的,這種例子,在史書上比比皆是,比如《潞州志》卷三《災祥志》有載:“(元)順帝至正十九年,晉寧、潞州及壺關、潞城、襄垣三縣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又罄,則人相食。

如果能夠靠吃蝗蟲度過蝗災,蝗災也不成為“災”了。


平沙趣說歷史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地區發生蝗災。百姓只知設祭膜拜,卻不敢捕殺蝗蟲,任由蝗蟲嚼食禾苗。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民眾對蝗災的態度,認為是老天爺懲罰人們的惡行所降得災害,是自己作孽造成的結果,不敢輕易捕殺,害怕帶來更大的災禍。

即使有些人以此為食,也只能解決一時之困局,不能解決由蝗災造成的長遠災難。

蝗蟲在當時的條件下不能長時間儲存。

蝗災來臨是極快且迅速的,造成的災害是長遠的,捕捉他們的數量不足以解決長時間的饑荒。

綜上所述,古人由於愚昧而不會捕食蝗蟲是一個原因,其次,即使捕食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荒問題。


風正輕搖雨自飄


有部分是害怕,祭神去了。當然,即使吃了蝗蟲也沒用,不夠。

——

古代信息傳遞和交通的速度相對於現代較慢,而蝗蟲的移動速度很快,往往是蝗蟲過境後才後知後覺,等眾人前去捕捉時,蝗蟲群也飛走得差不多了。所以古代不可能通過捕食蝗蟲來防災減災。

——

在能量傳遞裡。從植物儲存的能量開始算,從進入人體為終點。中間的過度物種越多,能量損耗越大,傳遞效率大概在10%~20%之間。

以最高的能量傳遞效率來計算的話,設植物儲存的能量為1,那麼原本人直接吃地裡種出的糧食,最多能夠獲得0.2的能量,而蝗蟲吃未成熟的糧食,蝗蟲最多獲得0.2的能量,人再吃蝗蟲,人最多隻能獲得0.04的能量。【這也是食物鏈級別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的原因。】

無法吃到糧食而吃蝗蟲的話。原本養活100人的量,經過蝗蟲之口,吃蝗蟲最多隻能養活20人,還有至少80人的糧食缺口

——

而且蝗災多發生於夏秋之際,糧食儲存的能量多未達到頂端,蝗蟲一過,夏天還可能補種,秋天就基本絕收。

至於蝗蟲還會吃其他植物。蝗災本身還多發於大旱之年,其他植物本身就產量少,再經過蝗災,量更少。如果蝗災一半吃其他植物,滿打滿算,人最多也只能獲得0.08的能量,遠遠比不上吃糧食最多獲得的能量

所以蝗災在古代很難撲滅。只能在爆發前抑制蝗蟲繁殖。和爆發後,從別的地區運糧過去補救。


黑眼歷史觀


古代每逢旱災、澇災和蝗災的時候就是朝廷最頭痛的時候了,因為朝廷必須要出工出力去救災,如果救災不及時的話地方的百姓就會死亡無數。旱災和澇災都很好理解了,一個是天下大旱,土地乾涸,百姓沒有糧食吃;一個是水災,不早說古代,就是現在出現了水災依然會傷害很多的百姓。今天就來說一下蝗災吧,蝗災顧名思義就是蝗蟲成災,為何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呢?為何古人不吃蝗蟲呢?



古代生產力低下,百姓賦稅嚴重,沒有收成就沒有了食物

古代的百姓雖然都有田地,但同時他們的生產力是無法和現代比的,他們不僅更重工具落後,而且種子的水平遠不及現代高,因此古代人勞碌一輩子也很難致富,甚至能夠餬口就是他們的夢想了,不然古代也沒有那麼多的農民起義發生,農民們是餓的連口吃的都沒了。

在古代百姓種地都是要向朝廷繳納賦稅的,而繳納的賦稅就是種的糧食,本來正常的賦稅百姓還能夠接受,但是經常有貪官汙吏作祟,百姓索要承擔的賦稅往往高於朝廷所定的標準,因此百姓面對苛捐雜稅,他們大多時候只能吃個半飽,碰到饑荒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會有庫存糧食的,若是得不到救急,只能活活的餓死!



貪官汙吏私吞賑災糧食

每逢大災的時候朝廷必定是要下放糧食賑災的,但是很多時候朝廷所能拿出來的糧食是不足以滿足所有災區百姓的,因為朝廷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再加上貪官們的層層剝削,朝廷本來不多的賑災糧食到百姓手裡的就更少了,甚至有時候百姓壓根就見不到朝廷賑災的糧食。因此貪官的存在害死了無數的災區百姓!


災區百姓何止吃蝗蟲,但凡能吃的都會吃

蝗蟲災區的百姓何止會吃蝗蟲,他們甚至把草根和書皮都給吃了。蝗蟲在傷害農民糧食的時候成群結隊的,但是蝗蟲很快就過去了,很多時候蝗蟲幾分鐘就可以吃完一塊農田的糧食,百姓根本捕不到多少蝗蟲。話又說過來,一隻蝗蟲誰都能捕到,但是發生蝗災的時候蝗蟲可是不可計數的,誰敢去捕蝗蟲呢,很可能蝗蟲沒吃到,自己反而成了蝗蟲的糧食了!


唐朝的長老


蝗災大家都知道怎麼回事,就不詳細說了,說一下為什麼古人不知道吃蝗蟲。

古人不吃蝗蟲,不不不,人餓極的時候,不要說肉,不要說什麼肉,哪怕草根樹皮,觀音土都吃,何況蟲子呢。

哪怕是生吃呢,總比餓死好啊,但是重要的不是逮著蝗蟲吃,就算吃,你能吃幾頓,蟲子吃完這片地裡的莊稼就飛到其他地方去了,難度還要追著抓著吃嗎?怎麼追的上呢?

還有,蝗蟲是會飛的啊,人可不會,隨便你去抓,能抓多少,能吃幾頓,吃到蝗蟲飛走了,怎麼辦?莊稼也被蟲子吃完了,以後吃什麼,去哪找蝗蟲吃?

蝗蟲沒那麼好抓的,如果真的可以把蝗蟲大部分抓完,那吃不吃它也無關緊要了,抓了大部分,剩下一點蟲子,莊稼還可以保存下來一些。

所以,吃不吃蝗蟲不主要,主要的是如何保護好莊稼,因為蝗蟲不好抓,更不可能抓完,而保護好莊稼還是要抓蝗蟲,這就是一個死循環,所以哪怕抓到的蝗蟲可以讓人飽餐幾天,那以後沒有莊稼的日子,依然還是要有無數人被餓死,這個在當時基本無解,只能寄希望於風調雨順,家有存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