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新發現: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TOI 700 d 是在宇宙中,與我們生存的地球相鄰的一顆行星,並且具備良好的維持生命生存的能力。

美國宇航局新發現: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派森特·瑞恩比

美國宇航局的苔絲特派團探測到第一個地球大小的外行星,它在其寄主星的宜居區中、並沿著寄主星的運行軌道飛行。這一奇妙的星球在銀河系中,就位於地球的附近。

這顆被命名為TOI 700 d的星球,它的體積是地球的體積的1.2倍,且坐落於在其恆星的宜居區中,這就意味著它很有可能在它的表面上提供水資源——這是維持生命活動的至關重要的元素。儘管在過去的十年中,關於外行星的發現在極速增長,但是幾乎沒有類似的這類星球被探測到。這一罕見的發現,使天文學家距離成功地探尋到可能有生命存活的星球,更進一步。

美國宇航局新發現: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TOI 700 d與地球的對比

在檀香山召開的、第235屆由美國天文學會舉辦的會議中,宣佈了這一全新的發現。

TOI 700 d的世界

TOI 700 d圍繞這一顆名為TOI 700的小恆星運轉,而這顆小恆星坐落於劍魚座附近,距離劍魚座有大約100光年的距離。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2/5,其表面溫度則是太陽表面溫度的一半。這顆小恆星周圍有三顆行星沿著其軌道環繞,包括TOI 700 d,而TOI 700 d完成一整圈的環繞則需要37天的時間。

美國宇航局新發現: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起初,這顆小恆星被天文學家們誤認為,它與我們的太陽更加相似,這就意味著天文學家們猜測它的行星們將會更大、更炙熱,從而排除了它的行星存在適宜生命生存的可能性。但是,苔絲的研究組人員更正了這一錯誤,並且通過使用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觀測到該行星在其寄主星面前運行的情況,確認了TOI 700 d的這一發現。

美國宇航局新發現: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參與這一研究的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艾米麗·吉爾伯特在聲明中提到,“當我們修正了這一恆星的參數時,它的行星們的大小下降了,隨後我們意識到,位於最外側的行星,與地球的大小相似,並且處於宜居區域。”

“此外,在11個月的數據中,我們並沒有探測到恆星產生的耀斑,這增加了TOI 700 d適宜居住的幾率,並且可以使建立其大氣層和地面狀況的模型更加容易。”

美國宇航局新發現: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圖片為宜居區內的TOI 700 b、TOI 700 c和TOI 700 d三顆行星的運行軌道)

TOI 700 d 是其系統中最外側軌道中的一顆行星,也是其恆星宜居區內的唯一一顆行星。

TOI 700 d 是其行星系統內最外側的一顆行星,也是唯一一顆在其恆星宜居區內的行星。它的小型寄主星將太陽提供至地球的能量中,大約86%的能量提供給了TOI 700 d。

在這一系統中的其他的兩顆小行星並不具備宜居的條件,主要是由於他們與其寄主星過於接近。TOI 700 b,可能是一顆充滿岩石的小行星,幾乎與地球大小相同,繞行軌道一圈的週期是10天,然而TOI 700 c,多由氣體組成,其體積是地球的2.5倍,以及它的繞行週期是16天。

美國宇航局新發現: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TOI 700 b、TOI 700 c、TOI 700 d在行星軌道上的對比、以及體積大小差異、和週期差異對比

美國宇航局新發現: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TOI 700 b、TOI 700 c、TOI 700 d和他們的寄主星在太空中的位置

這三顆行星可能與其寄主星都存在潮汐週期性的聯繫,這意味著他們在運行的過程中將會旋轉一次。這還表明一側的行星可能會持續地一直面對著它的寄主星。這也可能意味著TOI 700 d的雲層形成狀態和風型與地球上的情況大不相同。

外行星的探索還在繼續

苔絲自從2018年4月發射起,就一直在尋找可供居住的外行星。這一調查衛星使用凌星法尋找行星,這意味著它可以測量可能由於行星的環行軌道在附近,而使其恆星的光芒輕微變淡的現象。

美國航天局的苔絲和開普勒計劃至今為止已經發現了多過4000個外行星了。

美國宇航局新發現: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近20年來發現外行星的數量處於激增狀態的一個原因是:天文學家們渴望找到一個類似我們的地球這樣的宜居的世界,並且可能回答我們人類是否是宇宙中唯一、孤獨的生命體的問題。

天文學家們希望在未來對於潛在的、可供居住的外行星進行觀測,通過使用計劃於2021年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確定宜居的外行星的大氣特徵。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milketeaa-Passant Rabie- invers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