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为何能坚守钓鱼城二十年之久?为何蒙古军困不死他们?

于无声处34


钓鱼城内粮草充足,易守难攻,守城将士众志成城。这就是蒙古军二十多年都拿不下钓鱼城的原因。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蒙古贵族们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腾不出手来进攻南宋,因而南宋得到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得此良机,宋理宗便赶紧任命在淮东战场立功的名将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前往四川主管防务。

余玠到任四川后,发现川西成都平原已被蒙古杀得残破不堪,无法固守,便采纳了播州冉氏兄弟的建议,将四川首府迁至重庆,并利用川东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先后修筑青居城(今四川省南充市南)、大获城(今四川省苍溪县东南)、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东)等十余座山城。计划以重庆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削弱蒙古骑兵的威力。

简而言之,余阶将四川宋军的主力部署在了重庆地区,并阶梯布防,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山城攻防体系。


在这十余座山城中,钓鱼城属于比较重要的一座。

为什么重要呢?因为,钓鱼城所在的合川正好是涪江、嘉陵江、渠江的三江交汇处,只要守住了钓鱼城,在此据守的宋军就能像一颗钉子一样,把蒙古军钉在此处,让他们无法顺江南下攻击重庆。

基于钓鱼城的重要性,因而宋军便在此处修建了一座占地面积约250万平方米,相当于三个半故宫大的堡垒。

堡垒分为内城和外城,城内用城墙分隔出多个区域,作用类似于水密隔舱。八道城门紧邻悬崖,城墙则由坚固条石砌筑而成,堪称是固若金汤。

并且,宋军在堡垒构筑完毕后,第一时间就在城内囤积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做好了持久抗战的准备。

也就是说,钓鱼城的重要性,南宋早就意识到了,提前数年便在城内准备了防御物资和粮草储备。就以钓鱼城的驻军数量来说,被围个三五年,都饿不死。



公元1251年7月1日,蒙古经过十多年的大汗争夺战后,拖雷的大儿子蒙哥胜出,成为蒙古的第四任大汗。

蒙哥即位后,他第一时间也没打南宋。因为当时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他的汗位,蒙哥为此跟他们大打出手。等到平定贵族叛乱后,蒙哥又盯上了大理和西亚,分别派忽必烈和旭烈兀远征。

不过,搞定了大理和西亚后,蒙哥的眼睛就盯上了南宋。为此,蒙古还制定了一个庞大的灭宋计划:即其弟忽必烈从江淮进攻,大将兀良合台从大理迂回至越南进攻,而他本人则从四川进攻。三路大军一起进攻,预备在荆湖北路会师。


公元1258年,战争正式开打。其中,由蒙哥亲自统帅的中路军进展顺利,自攻入四川腹地后,一路所向披靡,连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川西、川北、川中基本沦陷。

此时,仍然还掌握在宋军手里的地盘,仅仅也就是重庆以东,钓鱼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据点了而已。

公元1259年初,蒙哥抵达钓鱼城,此时由于四川各路蒙军加入,蒙哥的大军已超过了10万人,而此时钓鱼城只有2万守军。

对于钓鱼城,蒙哥一开始不想打,他认为自己兵峰所指之处,没有不投降的,只要自己吼一嗓子,钓鱼城的守将立马就降。然而蒙哥低估了守军的信念,尽管此时钓鱼城已被蒙古军团团围住,但钓鱼城守将王坚却没有举白旗投降的意思。他不仅杀了前来招降的使臣,还故意激怒蒙哥,故意要把他留在此处跟自己死磕。

蒙哥受此大辱,自然不能忍,于是他就决定先攻打钓鱼城,然后再顺着嘉陵江而下,去拿下重庆。

驻守在重庆的宋军听说钓鱼城被围后,急忙调兵增援。但蒙哥早有准备,他在进攻前就在嘉陵江的江面上造了几座浮桥,堵截下游宋军支援钓鱼城;同期又攻打位于钓鱼城上游的沿渠江而设的山城;攻陷了钓鱼城西五公里处的合州城,从而围困钓鱼城,使其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的孤城。

不过,蒙哥低估了钓鱼城的难攻程度,尽管蒙军攻城能力很强,且配备了攻城器械,但钓鱼城所在的钓鱼山地形陡峭,难以展开蒙古军擅长的攻城战法。据时人记录:“砲矢不可及也,梯冲不可接也。”

因此,尽管蒙军攻势猛烈,但也只是探出了宋军的虚实,并拿下南侧的一字城,对主城仍然束手无策。

围攻战打了两个多月后,雨季来了,钓鱼城一带下大雨长达20天,蒙军不得不休战。待雨停后,宋军也得到了休整,蒙哥使劲了浑身解数,比如派精锐部队偷袭钓鱼城的薄弱处,但依然无果。

PS:蒙古军的偷袭很厉害,比如易守难攻的剑门关就是被12名蒙古兵趁夜袭拿下的。

↓剑门关


蒙古军偷袭失败后,守城宋军改守为攻,通过早就挖好的暗道偷偷出城,夜袭蒙军。这让士气本来就低落的蒙军晚上睡不好觉,更加的厌战了。

此时,双方力量对比虽然未变,但总体局势已有所变。

又对耗了一个月后,重庆的天气转热,高达三十多度。众所周知,北方长大的蒙古人不适应南方的潮湿闷热的气候,他们在四川地区作战一般是秋天进攻,春天撤走。而此时已经是夏天了,蒙古人自然是无法忍耐,整支军队都焦躁了起来。

钓鱼城久攻不下,有将领认为蒙古骑兵不适应攻打严防死守的险要山城,现在大军滞留钓鱼城,对蒙古整体战略布局非常不利。建议蒙哥只留少量军队围困钓鱼城,主力则直扑夔州,沿长江东下,进到湖北与忽必烈会师后,按照原定的计划灭掉南宋。

这是一个扬长避短,发挥蒙古军队灵活、机动特点,灭亡南宋的正确意见。可惜,相应的意见遭到了蒙哥的断然否决。长期的胜利在蒙古军队中形成了骄横自负的气氛,准备放弃攻城的将领被看做是迂腐懦弱的人。

结果蒙军又打了两个月,还是无法破城,士气更加的低落。

公元1259年7月,蒙哥也急了,他为了自己的面子,也为了蒙古汗国的面子,他决定亲自率军攻城。

这一次,蒙哥亲自擂鼓助战,蒙军发动猛烈攻势,两军厮杀惨重。然而激战之时,坚持要在前线督战的蒙哥却被宋军的炮风突然击中,等到救回大营时,已经奄奄一息。

在蒙哥患伤未亡前,钓鱼城的守将王坚为了气蒙哥,还故意扔了两条鲜鱼和面饼丢给城外的蒙军,还并了一封信说:“尔北兵可烹鲜食饼,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我这里吃喝不愁,你再打十年我也饿不死)


蒙哥听说后,又气又恨,不久暴毙而亡。而蒙古此次攻宋也以他的死而告终。(当时蒙古另外两路大军都已杀入南宋腹地,如果不是蒙哥突然在钓鱼城暴毙伤亡,南宋或许就完蛋了)



总结,为什么蒙古大军攻不破钓鱼城?原因有三。

第一、钓鱼城整个堡垒都构筑在山上,易守难攻,并且城内还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所以钓鱼城即便被围,在短时间内也可以不需要外界的补给存活。

第二、当时天气酷热,蒙军不耐炎热,且久屯于坚城之下,加之水土不服,导致军中出现了暑热、疟疾、霍乱等疾病流行,情況是相当严重。据《元史》记载,就连蒙哥这个大汗也在六月也患上了病。越急就越躁,越躁就越是静不下心。当一支军队开始厌烦战争时,就无法静下心来思考战略问题了。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类似于钓鱼城这样的堡垒,宋军修了有十几座,但只有钓鱼城坚持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城内的宋军众志成城,没有投降。就是这种不投降的信念才保住了钓鱼城,这才是钓鱼城能坚持二十年的关键原因。


Mer86


合州钓鱼城是一个很奇特的地方,虽然地方不大,也不起眼,但是位于嘉陵江边的山崖上。以现代的军事科技,钓鱼城根本算不上军事要塞。但是在700多年前,这里曾经震惊世界。

不可一世,纵横天下的蒙古大军,就在这小小的城堡前,苦苦耗了30年,未能越雷池一步。嚣张不已,顽强固执的蒙哥大汗也战死在了这里。因为蒙古大汗的死,导致蒙古各王为争夺汗位放弃了继续征伐天下的步伐,收缩军队回去搞政治斗争了。要说一个小小的钓鱼城改变了世界形势,延缓了宋朝灭亡,一点也不夸张。

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在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的派遣下,甘闰在合州东十里的钓鱼山上筑寨,这就是钓鱼城的雏形。淳祐三年(1243),冉琎﹑冉璞兄弟(今贵州遵义市绥阳县人,是同父异母兄弟)献策四川制置使余玠,将合州(今合川区)迁于钓鱼山依山建城,加固城池,原来的钓鱼山正式城市化。冉氏兄弟认为,“积蓄粮草固守,可抵十万大军,如是,西蜀可保”。

余玠同意了该方案并向朝廷奏报获准,封冉琎为承事郎、权遣合州,冉璞为承办郎、权通判州事,由他们二人筑城迁址,在此驻以重兵,控扼嘉陵江要冲。余玠坚守钓鱼城近十年,宝祐元年(1253)被朝廷猜忌要调走,含恨而亡。冉氏兄弟也因此失势,去职还乡,当年冉琎因病身亡。

扩建以后,钓鱼城成为合州行政中心,分内城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坚不可摧。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规模相当大。其实当时在川东与川北多山的地区,并非只有一个钓鱼城,还有如云顶城、运山城、大获城、得汉城、白帝城、青居城及苦竹隘等,当时通称为四川“八柱”。

宝祐二年(1254)名将孟珙的手下王坚任合州守将,在余玠病故后,镇守荆州的孟珙从京湖制置使司调拨六千精兵和十万石粮食入蜀支援,派去的主将就是王坚。王坚和副将张钰在余玠的基础上再次大规模扩建设防。陕南﹑川北民众纷纷迁来,形成军民达数十万的重镇。

当时的钓鱼城的情况,已经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钓鱼城景区的情况,现在的钓鱼城在山上,面积约为2.3平方公里,根本不可能供那么多人生活,也无法固守那么多年。当时的钓鱼城的格局,跟我们在水浒传中看到的水泊梁山差不多了,城外有城,寨外有寨,城寨互通联防。要知道,蒙古大军围城攻城时间长达三十多年,要守住钓鱼城,首先还不在于军队有多能打,而在于粮食、水源能不能支撑的下去。

1258年秋(宋理宗宝祐六年),蒙哥大汗率军四万从六盘山出发南下。蒙哥经陕西入川,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号称十万,相继攻克剑门的苦竹隘、长宁山城(今四川宜宾市长宁县)、蓬州运山城(今四川南充市蓬安县)、阆州大获城(今四川阆中市)、广安大良城等,进抵武胜山(今四川广安市武胜县城附近),快速逼近合州。

蒙哥的计划是速战速决,快速平定南宋。但是,蒙古军经过一番试探和勘察,已经有人发觉钓鱼城不好攻取,术速忽里就建议蒙哥避开这里,迂回夔州(今重庆奉节)直接东下。但蒙哥自视出动这么大阵势,兵力众多,不相信一座山城能够阻挡蒙军铁骑,坚持攻下钓鱼城,打破宋人顽强固守、对抗到底的信念。

从二月起,虽然在蒙哥亲自督战下,蒙古军队舍生忘死的进行攻打,也攻克了一些地方,但是遇上大雨,一下就是二十多天,攻克的地方又被王坚率军夺回。宋理宗闻讯下诏嘉奖,鼓励合州军民,蒙古军队的第一阶段强攻以失败而告终。

蒙哥虽然又组织了几次强攻并打败了从重庆率军朔江而上的吕文德援军,但是依然没有任何进展,而且守城将令王坚不但死守,多次劝降的人都被他杀死,还搞夜袭。北方的蒙古人受不了南方的湿热暑气,大量人员生病,攻城中,蒙哥也被飞石击中受伤,不久后因伤病死亡。

那么纵横天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为什么拿不下一个小小的钓鱼城?而且兵困30多年为什么没有把他们困死、饿死?

那是因为,当时钓鱼城的防御体系是依照山城原始地貌进行全面修建,相互间能够联动策应。钓鱼城不是一个孤立的城堡,以重庆为中心,南宋军队在东起夔门, 西至嘉定的长江上游, 以及在由北往南汇注于长江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江沿岸,选择险峻山势筑城结寨数十座。钓鱼城地处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处,由陕西翻越秦巴山区进入川北后,南下的水路汇集于此,扼守通往川东及三峡地区咽喉,如果蒙哥采用下属建议,跳过钓鱼城直接攻击下游的重庆,就很容易腹背受敌,蒙哥坚持攻打钓鱼城,一来是因为尊严,二来想借此摧垮南宋军民的抵抗信心,第三也是顾虑到怕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钓鱼城的城墙在冉氏兄弟初建时厚达1.5米,后来改扩建加固,城墙增厚达5米左右,在冷兵器时代,简直就是铜墙铁壁。钓鱼城通过南北两道一字城墙连接山体悬崖,外有环绕的江水,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闭合的一字城墙。便于钓鱼山顶给养、兵力的运输通道,同时扩大战略纵深。

外围是外城,然后登山上去山顶建造的是内城。这种通过扩建加固的城防是把整个突出的山城半岛都纳入一体,因此可以有很大面积提供给军民生活。人们到处挖池塘养鱼,开垦一些土地种田,开凿水井,长期固守这里才能不被困死。

而且钓鱼城的地势只能从正面进攻,两边都是悬崖峭壁,由于地势狭窄险要,蒙古大军的大规模骑兵冲锋根本施展不开,回回炮也不好摆放,无法规模的架起来。但是守城军队还可以用投石机往下发射石头,蒙哥大汗就这样屈死在那些小小的石头下。

由于钓鱼城三面环水,一面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上城区有大量人口、水源、可耕地面积,不缺吃少穿,有自给自足的生产供应体系,才能让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围城三十年不能越雷池一步,望城兴叹。


谢金澎


1259年7月,钓鱼山炽热难耐。战无不胜的蒙古勇士们有些焦躁不安,他们血战了大半年,眼前这座城依然巍然不动。

忽然,迷茫的蒙古士兵看到城头上的宋军热闹了起来,他们向城下抛下了包裹。宋军将士蔑视地说:“远方来的豺狼,辛苦了!我们送点鱼虾慰劳你们。鲜鱼二尾,蒸面饼百张,你们慢慢围,不急!我们城里吃的喝的都很丰富,你们再围个十年也没关系!”

这可不只是心理战,宋军并没有吹牛!


如果只是一般的心理战,了不起也就是一段佳话罢了。可是,钓鱼城战场模型,可是特意放在了中国军事博物馆里!

钓鱼城能长期坚持,既不被攻破,又不被困死,还真得从他的筑城说起了。

余玠临危而起,扛起救亡大旗

平江南,先平蜀,这几乎是历代北方发起统一战争的常规套路。

这个套路,蒙古人知道,宋人也知道,所以,蜀中防御极为重要!

偏偏,此时宋军在蜀中的防御基础十分薄弱。


1242年,窝阔台时期,蒙古军小试牛刀,随手一打,就攻破四川大片区域。

危难之际,朝廷以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府事,准备抗蒙。

余玠上任后,招贤纳士,革除弊政。在招贤中,得到了来自播州的冉琎、冉璞兄弟。


播州,自唐末开始就依其山地之险,保持相对独立。因此,筑城、堵口子、造炮塔什么的,出身播州的冉家兄弟可都是一等一的人才!

余玠,采纳了冉家兄弟之谋,开始沿江河,选择要害之地,星罗棋布地打造了一套山地防御系统。

鬼斧神工钓鱼城

这个山地防御系统的核心,就是钓鱼城。


嘉陵江、渠江汇聚,山势险要,大家看图,我就不啰嗦了。此地,刚好挡住了入川蒙古军“绕道西南”的通道。

同时,因山依水,可以搭建起完整的山地江河防御系统。

最关键的是:你困不死他。


如图所见,在城西门内,有大量的良田。

原来,1254年,王坚再次修城。他在城西门内因沟为池,周长一百多步,“名曰天池,泉水汪洋,旱亦不涸,池中鱼鳖可调舟举纲”。同时,又开了小池十三处,井九十二眼,泉水不干,春夏秋冬足备!城中的居民春天可以出去中地,秋天就把粮食收回来备战!

因此,当年宋军请蒙古军吃鱼时,“再守十年也不怕”的豪言,是真的有底气!

铁打的钓鱼城

防御系统搭建好了,靠谱不靠谱,还得实战来检验!


1258年,蒙哥来了。他多路攻宋,但他依然坚持“取蜀则无江南”的传统套路,亲自坐镇西路,指挥蜀汉攻略。

蒙古军也确实猛,“蜀中之地,三得其二”,急吼吼地打到了钓鱼城下。

劝降无果,开打!

征战一生的蒙哥眼光很贼。他选定一字城墙为攻击重点。一字城墙,连结山城与水军,也是进行补给运输的通道。同时,攻破一字城墙,蒙军还可以绕到掉玉城城后,多面攻城!。

想法很好,问题是:打不下!


打关键点打不下来,就找薄弱环节!随后蒙哥又在各个门都打了一遍,寻找薄弱环节。

没有薄弱环节!

那就来硬的!

于是,蒙古健儿一顿猛攻···没用!

上炮灰!

千户董文蔚率领邓州汉兵上了。还就是这些汉兵给了同胞像样的威胁!

董文蔚激励士卒,履过险阻,挟云梯直扑城下···损失惨重败归。随后,董文蔚的侄子带病再战,居然登上了城墙!苦战良久,不支而退!

上帝折鞭

面对难以突破,术速忽里建议:不打这里了,赶紧东下吧!去会和忽必烈。

去找忽必烈?想法很好。问题是:蒙哥大汗不要面子是吧!不听!接着打!


重臣汪德臣可能打得昏了头。居然单枪匹马跑到城下劝降。宋军当然不会放过这样刷经验的机会,矢石招呼!汪德臣受伤,不久就挂了。

蒙哥汗也在这愤怒中患病去世(也有受伤去世的说法)。

上帝折鞭,南宋得救,欧罗巴得救!

持久战,政治混乱的南宋逐渐势弱

蒙哥死后,蒙宋在钓鱼城进行了一段长达20年的拉锯战。

蒙古军改变了急攻钓鱼城的方针。转为政治诱降+筑城封锁。


汪良臣等人积极接触宋军将领。此时南宋贾似道实行“打算法”,宋许多将领心不自安。守泸州的刘整就投降了蒙古,使四川抗蒙形势一度恶化。

刘整的投降,带来最大的恶果是:宋军的水军不再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宋军在四川依托山地和水师共同防御的套路优势遭到削弱。

筑城封锁。汪良臣以钓鱼山险绝不可攻,就近筑武胜城与武啸城,封锁钓鱼城对外联系。

随后,刘整与夏贵就钓鱼城的外围进行了漫长的激战。夏贵率战屡败,最终败走。

1267年9月,汪良臣立寨毋章德山,当钓鱼之冲,对钓鱼城的封锁基本稳定下来!

蒙古军以其国力的优势,趁南宋政治的混乱(余玠本人就含冤于内斗),逐渐占据了对钓鱼城的优势。

把握蒙古军的软肋,长期坚持

面对劣势,接任余玠的张珏极力以巧取胜,坚持长期抗战。

张珏亲自抓生产,派兵护田,保证自给自足的补给能力;

随后,张珏抓住了蒙古军的软肋,不失时机地发起反击。


耐寒不耐暑蒙古军多在夏季离开“火炉”,所做的工事,多留汉兵把守,力量削弱。

张珏把握规律,趁机周期性的喘息之机,骚扰元军,或加筑工事,或对生产进行调整。


尽管蒙古军在大势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钓鱼城依然巍然不动!

孤臣泪

元军修改战略,转为从襄樊方向突破灭宋。很快,临安沦陷,南宋灭亡。

此时,钓鱼成附近州县也多有投降的。

但张珏依然坚持作战!他居然还出兵收复了泸州、涪州,并派人去寻找出走的二王踪迹。

随后,他利用元军内部不合之机,连续击败元军,收复了涪州等地,并解了重庆之围!

解重庆之围后,张珏进入重庆,钓鱼城由王立守护。


可是,毕竟势力悬殊。很快,重庆城破,张珏巷战不敌后,找毒药自杀未成,于是小舟走涪,遇到敌人后,跳水自杀,又不成,被俘!

元军诈称张珏已降,劝降钓鱼城!

恰也是天亡钓鱼城。连续两年的旱灾,使得钓鱼城严重歉收,外援已绝,内存不足···

王立在得到保全钓鱼城百姓姓名的承诺后(蒙哥临死前曾令,一旦破钓鱼成,满城皆屠),举城投降!

最后,说一口张珏。1280年,被俘2年后,元朝廷押解他到安西时,张珏在赵老庵厕所里,解弓弦自尽!

钓鱼城古战场的模型安静地放在博物馆,任后人学习。


面对这段历史,更需要纪念的,难道不是这些英雄人物的气节与豪气吗?

技术有过时的一天,但气节和豪气,穿越千年,浩气长存!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750年前,蒙哥大汗(成吉思汗的孙子)遵照成吉思汗的遗愿开始南征,企图灭掉南宋。他带领4万蒙古大军,千里迢迢穿过大漠草原,由陕西入中原,一路征召驻扎在川的蒙军,汇聚成十几万人马,准备进攻四川重庆。而钓鱼城,则是蒙古大军的必经之地。

钓鱼城位于重庆合川附近的山上,占地2.5平方公里,通过钓鱼城沿着嘉陵江顺江而下5公里就是重庆。而以王坚为首的宋军,在钓鱼城坚守了20年,创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之处"。

关于钓鱼城的历史,还有一些未解之谜,但根据现有的史料,以及钓鱼城遗址的特性,我们基本可以归纳出,宋军坚守钓鱼城20年的原因:

一、宋军占地利

1.地形和防御工事有利

钓鱼城要塞的设计者,充分利用了钓鱼山的天然地理优势,在2.5平方公里的城塞上,共设有8道城门,城门都修筑在悬崖峭壁上,峭壁之下是高高的陡坡,任何大型攻城器械都无法靠近。

每个城门前面没有路,都是由人工搭建的栈道,宋军在战时就把栈道收起来,敌人就上不来了。整个城塞有内外多道城墙,都建在绝壁上,内外城墙之间的区域又是隔绝的。攻进任何一个区域,都不能占领整个外城。


宋军大营在内城,内城修建有四通八达的马道通向外城墙。一旦城头告急,援军可以顺马道迅速调动。而外城墙内侧地面与城头齐平,在任何地方军队和守城物资都可以直上城头。

所以钓鱼城这样的地形,是极难攻上去的。蒙哥御驾亲征时,一共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但都以失败告终。

2.有水源,有田地

据史料记载,当年钓鱼城城中有14处天池和92眼水井。最大的一处天池,甚至可以撒网捕鱼,因此钓鱼城不缺水。夏秋之际,守将王坚组织百姓们抢种抢收,将粮食提前送进钓鱼城兼并清野,所以钓鱼城也不缺粮食。据说,王坚的副将张珏,曾经命人将大饼和鲜鱼抛下城墙,并附信说,你们再围10年也攻不下钓鱼城。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蒙古军困不死钓鱼城里的宋军了。

二、宋军占天时

重庆合川周围的早春,阴冷多雨,连续的阴雨让城下陡坡湿滑,会极大的迟滞进攻的速度,增加进攻的难度。

据史料记载,蒙哥从1259年2月初开始攻击,一直到5月初,此时合川的天气闷热潮湿,导致蒙古大军军中痢疾和霍乱流行,大大削弱了蒙古大军的战斗力。

三、守将王坚及其带领的军队作战给力

1.王坚和蒙古军作战经验丰富

守将王坚,十几岁就参军了,早年跟随南宋名将孟珙与金兵及蒙古军作战。据《宋史·孟珙传》记载,王坚曾潜入敌后,火烧蒙古军用来造船准备渡江的大批船载。

1240年入川后,王坚多次在四川境内与蒙古军激战,并大获全胜,战功卓著。

1254年,王坚晋升为钓鱼城主将,就任前后,曾率部击败敌军对钓鱼城的三次大规模进攻,蒙古都元帅带答儿殒命军中。

2.王坚的军队精锐,军民一心,作战气势高昂

王坚统领的钓鱼城守军,是川北失利后撤下来的四个戎司中的兴戎司,是四川宋军的精锐。作为主战派,他们宁死不降,与众多不战而降的南宋将领截然相反。

王坚的军队不仅很会打仗,还能团结逃到城中避难的百姓,让他们共同御敌,讲军民对屠城的恐惧,化作血战到底的意志!人人拼命,攻城谈何容易?

3.王坚有勇有谋

1259年5月,王坚亲自率领一支宋军的精英小队,趁着夜色悄然潜出黄洞(一条隐秘的污水排泄口),奔袭的目的地,竟是距离黄洞出口2.5公里处的蒙古大军大本营。

史料记载,被偷袭的蒙哥大汗十分震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蒙哥强悍的宿卫们,拼死护驾,抵挡住攻击。然而王坚的死士来势汹汹,就在这关键的时刻,驻在那附近的蒙古林兆甫都元帅赵阿哥潘,带领他的将士及时赶到。王坚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只能撤退。

若是无勇无谋,王坚哪里敢这么做呢?

正是有了上面这些因素存在,钓鱼城才能够坚守20年之久。真正让蒙哥无计可施,灰溜溜撤退的人,并不是杨过,而是王坚


渭水徐公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钓鱼城可真可谓用老话讲:“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句话最能显出钓鱼城为何能坚守20年之久。钓鱼城乃是四川重庆一所重镇,重庆是什么?号称“山城”那么山体必定是连绵起伏,相辅相成。再加上其特殊的地理构造,那真是当时第一要塞。
(宋军 剧照)


宋军在钓鱼城一共坚守了几十年,历大小战役数百次次,蒙古军队是什么强大的战斗力?横扫欧亚大陆,连号称是“战斗民族”的俄罗斯都臣服于蒙古帝国,可见蒙古人强大的战斗能力。可是谁也没想到,誰也瞧不上的弱宋就硬生生的将蒙古军队挡在城外,而强大的蒙古军队看着这一小小的城却无能为力,要不是天意所归,钓鱼城面临大旱,再加上忽必烈对钓鱼城严重承诺,绝不屠城!可见,钓鱼城再守个百八十年不成问题。
(布防图)


钓鱼城特殊结构情况

钓鱼城坐落在今四川重庆的合川区的钓鱼山顶,山势险峻,山下南、北、西三面环水,分别为嘉陵江,渠江,涪江。 居于山顶的钓鱼城周长十二、三里,石墙高达数丈,南北各建一条延至江中的一字城墙。 这一座壁垒森严的钓鱼城,正处在水陆要冲之地,上可控三江,下可护卫重庆,是支撑四川战局的重中之重。也因其特殊位置,才能长达坚守如此之久。


钓鱼城不怕没补给吗?

钓鱼城内完全不用怕,里头的设施应有尽有,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况且巴蜀之地的天府之国不是白叫的,如果不是面临百年旱灾或者灾难的话根本不用慌。所以钓鱼城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对蒙军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钓鱼城遗迹)

总结:

1.钓鱼城建在山顶,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2.由于宋军对钓鱼城的苦心经营,外有坚固的工事,内有充足的粮草,人心稳定,长治久安。

3.蒙哥(大汗)曾亲自率领大军征讨钓鱼城,结果战死钓鱼城下,导致蒙古帝国内乱。对南宋解了燃眉之急。

(蒙军)


鹏正


《孙子兵法》有云:十倍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意思是说,如果一方兵力是另一方的十倍以上,那么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将其围困,然后慢悠悠地将其耗死。这样的进攻方式,虽然非常考验后勤补给,却会最大程度的减少己方伤亡。

战争的另一方,即,被十倍兵力围困的那方,就只能拼命地防守。

“十倍”之所以会“围之”,其获胜的思路也非常简单——通过耗尽敌方的已有粮草,阻断外来粮草,使他们缺粮少药无力维持战斗,最终迫使他们投降、或者趁虚破之。

可是,历史上有一则“十倍围之”,却愣是围了二十年,也没能将对方的粮草断尽,更别提迫使对方投降。

围与被围的双方,正是“上帝之鞭”蒙哥率领的蒙古军,以及传说中风烛残年羸弱不堪的南宋军。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亲率4万大军南下,取道汉中拿下四川,然后沿江而下,决定对南宋朝廷来个包抄。当蒙哥的大军打到重庆时,4万大军已经汇集成14万超级兵团,要知道,蒙古人征服东欧也不过这么多兵力。

可见,蒙哥对于拿下南宋,信心满满。

真实的历史情况,一开始也恰如蒙哥所料,蒙古军所到之处,尽是投降的白旗。

当十几万超级兵团打到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处、即钓鱼城,却遭到南宋军队顽强的抵抗。蒙哥亲率大军多次发动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不得已,蒙古军只好将钓鱼城围困,等着城内弹尽粮绝。

钓鱼城为何如此顽强,能够抵御所向披靡的蒙古军,数次围攻而不败呢?

请看钓鱼城的地理示意图:

这张图片,是从卫星地图上截取的钓鱼城地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钓鱼城三面环江,城内地形复杂、尽是山地,只有东面一处狭窄地峡可以由陆路通过。此处由于常年被三条大江冲刷,地形异常险要,根本不具备大军团作战的条件。

蒙古军想要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将钓鱼城完全围困,靠这十几万兵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宏观上看,钓鱼城并非一座孤城。

南宋军队为了守住四川、阻止蒙古军通过长江顺河而下,以钓鱼城为中心,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形成一个大型的防御网。请看防御图:

除了钓鱼城,在上将沿线还有得汉城、云顶城、龙头城、白帝城、重庆府、青居城等等防守据点,所有的防守点互为犄角,一旦一座城池被攻击,其他防守点可以迅速派兵支援。

蒙哥所面对的南宋军队,可不止钓鱼城一个!不过,虽然南宋军队的防守据点很多,钓鱼城却是其中最难打的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看地图。

这张照片,是当年南宋军队在钓鱼城修筑的城防示意图。

即便是过了750多年,依然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钓鱼城的城墙根据险要的山势,修筑的非常坚固——城墙最厚的地方,有将近5米厚!城墙与城墙直接,又有山势相隔,内城与外城另有暗道相通。

这样险要的山势,又依偎如此激流的江面,蒙古军的铁骑完全无用武之地,而他们的优势火炮,因射程不足,无法发挥威力。蒙古军最强大的凭借——骑兵、火炮成了摆设,不啻于自断双臂,这样的蒙古军,对钓鱼城的南宋军队来说威胁并不大。

面对固若金汤的钓鱼城,蒙哥不得不下令围困,迫使其投降。

蒙哥的想法很简单:你们南宋军队不是很能“扛”吗?那我就困死你们,等你们缺吃少喝的时候,看你们还怎么守?

如果是其他地方,蒙哥的计谋或许得逞;可是,钓鱼城却完全不担心缺吃少喝,因为城内有充足的淡水补给,又有足够的耕地可以自我生产,几乎不需要外界补给。

这张照片,就是钓鱼城险要的地形。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蒙古人想要从这里爬上去,几乎就是找死。围墙之内,又有大量的平地可以被开发成耕地,湿热的南方又不缺雨水。

没办法,蒙哥只好暂时围困钓鱼城,然后率军将其他军事据点拔掉。

这一暂时呀,就是二十年(有说三十年)!

二十年说长不长、说短其实也不短。

在这二十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说蒙哥在一次攻打钓鱼城的过程中,因被“流矢”击中,不治身亡,导致欧洲的蒙古人急速撤军,挽救了水深火热的蒙古人;钓鱼城四周的防守据点,一个一个都被蒙古人端掉;忽必烈继承了大汉之位,继续对南宋加紧攻势,南宋都城临安失陷。

对于钓鱼城而言,问题只有一个:其他据点的败兵逃将纷纷逃入钓鱼城,钓鱼城的守军由最开始的4600人,一下子发展到十几万军民。僧多肉少,钓鱼城的粮草平衡,完全被打破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很多守军,经过20年的死守,早已青丝做华发;就连南宋守军将领,也换了三代了。

换言之,双方都打不动了。

钓鱼城还能再守吗?再守几年没问题,可是,这样守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首都临安都没了,在这弹丸之地,他们这些老弱病残又能创造什么奇迹?

1279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再次对钓鱼城守将诱降,这一次,钓鱼城守将王立没有拒绝,而是选择开城投降,不过,他投降的条件只有一个:不可杀城中一人。

就这样,蒙古铁骑围困20年之久的钓鱼城,终于失陷。

钓鱼城失陷一个月后,南宋小朝廷与元军发生崖山海战,南宋数十万军民跳海自尽,南宋灭亡。据说,钓鱼城投降之后,有36位南宋守军将领自杀。

如此刚烈之南宋守军,相对于羸弱的南宋皇室来说,不可不称之为中华民族之脊梁!


祗树


钓鱼城,一个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角落。当蒙哥带着数万蒙古军南下,准备强攻并一举拿下钓鱼城彻底摧毁南宋上下的抵抗信心时。当战斗展开,不但蒙古军的锋芒被挫,战事陷入胶着,连着蒙古大汗蒙哥都死于钓鱼城抛出的石头之下。而随着蒙哥的战死,蒙古军开始收缩战线,不但南宋得到喘息的机会,连着欧洲以及中亚地区的民族都得到重生的机会。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在战斗中屡次失败的宋军可以顽强的守住钓鱼城,挫败蒙古强攻的军事计划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钓鱼城防御森严



我们仔细看钓鱼城之所在,其坐落在山林之中,以山为城,外城套内城,人工的防御技巧与天然的崇山峻岭完美结合。钓鱼城内诸山寨彼此呼应,互为犄角,够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暂且不论钓鱼台的其他防御设施,光是其防御城墙便超过了五米之厚。



并且南宋为了加强钓鱼城的防御,从今天的陕西以及四川调来了大量的百姓,再加上南宋从各地征调的军队,钓鱼城的军民数量远远超过蒙哥带领的军队人数。

而且钓鱼城有着完善的补给设施,自给自足。

二:蒙古军无法发挥其战斗力



钓鱼城处于山丘地带,这种地形最适合宋军进行防御作战。但是向来讲究机动性的蒙古军在面对铜墙铁壁的钓鱼城时,也是有劲使不上。只能面对城墙不断叹气。

无论是骑术多么精湛,面对城墙时也只能下马作战,这对于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件非常窝囊的事情了。

总结:



南宋在战争几乎很少能取得进攻性作战的胜利,因为南宋马匹的缺失导致南宋骑兵战斗力的低下。当南宋发动进攻时,面对呼啸而来的蒙古骑兵只能素手就擒。

但是当南宋进行防御性作战时,南宋强大的步兵足够弥补骑兵的不足,而蒙古骑兵面对城墙时,骑兵的优势也变成了劣势。这便是钓鱼城能够坚持20多年的原因。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巴蜀地区地势险要,李白的诗里就写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蒙古人面对蜀道之难,却没放在眼里,他们全面攻打大宋之后,巴蜀地区曾成为蒙古进攻的首要目标。蒙古军肆虐横扫,四川守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但是无敌的蒙古军,却在攻打一个小城时,吃了大亏,这就是钓鱼城。在这里,宋军竟然坚持守城二十年之久,靠的是地垫险要,军民一心。真是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之说。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率领铁骑四处征战,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军成了横扫欧亚大陆的无敌军队。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后代继续扩张领土,灭掉金朝后开始伐宋。

当时,成都惨遭蒙古军焚烧屠城。时任重庆知府的彭大雅,带人巩固城防,深具战略眼光的他把目光锁定在嘉陵江上游的合州,这里有一座小山,地处三江汇流之地,虽然只有2.5平方公里,却地垫险要,是一个良好的防御要塞,这座山,就是钓鱼山。

彭大雅派人到山上修筑城寨,这是钓鱼城的雏形,后来彭大雅后遭人弹劾被革职,兵部侍郎余玠,被南宋朝廷派到四川,主持防务。


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余玠入川后,也很重视钓鱼城的战略地位。他请来隐居的建筑大师冉氏兄弟,在钓鱼山上筑城,把城寨扩建,还利用钓鱼城依山傍水的优势,在城里挖井取水,开垦荒地,囤积粮食。

所以,这一座小城从建成到陷落,经历了36年。即使在南宋灭亡之后,它还坚持了三年,这主要靠的是地势险要,城池牢固,更重要的是军民同心。


钓鱼城依靠城池牢固,地处天险之地,城里面能自耕自种,加上军民一心,共同抵御蒙古军多次围攻,在南宋灭亡后三年,1279年钓鱼城终因寡不敌众,最后一任守将王立,以不可屠城为条件开城投降。

这座小城从1243年开始建成,到1279年陷落,在数十年的抗蒙斗争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江水趣谈


李白曾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在可怕的蒙古人面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却形同虚设,蒙古大军全面攻宋后,巴蜀地区在相当一段时期成为蒙古攻宋的首要目标,在蒙古军的肆虐下,四川守军几无还手之力,只不过无敌天下的蒙古军却在一个小城吃了大亏,这个小城还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几乎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被称为“上帝折鞭之处”的钓鱼城建城过程。

自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后,率领蒙古铁骑四处征战,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军成了横扫欧亚大陆的无敌军队。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第三子窝阔台成为蒙古帝国大汗,继续其父的遗志扩张领土,在灭掉金朝后开始了伐宋的步伐。

1235年蒙古军在西征东欧、东征高丽的同时,也大举兴兵南下攻宋,窝阔台的次子阔端率领右路军,先后招降了原金将据守的秦、巩二十余州,破金、兰、定、会等州,打败宋将曹友闻后,蒙古军进入了锦城成都,阔端令人占卜后,得出“民心不归,成都是四绝之地,若住,不过二世,不若血洗而去。”的卜语,成都因此惨遭蒙古军焚烧屠城。


面对蒙古军在四川肆虐,曾写过《黑鞑事略》的彭大雅对蒙古人颇有研究,1240年,时任重庆知府的彭大雅带人巩固城防,深具战略眼光的彭大雅将目光锁定了嘉陵江上游的合州,在合州有一座小山,地处三江汇流,虽然只有2.5平方公里,却是峭壁千寻,是个很好的防御要塞,这座山就是钓鱼山。

彭大雅于是派人到山上修筑城寨,这就有了钓鱼城的雏形,彭大雅后遭人弹劾革职。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被南宋朝廷派到四川,主持全川防务,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余玠入川后也对钓鱼山战略地位很重视,1243年请来了隐居的建筑大师冉氏兄弟,在钓鱼山上筑城,将彭大雅所建城寨扩建,山上城墙层叠互为犄角,还利用钓鱼城依山傍水的优势,在城里挖井取水,开垦荒地,囤积粮食。

一座小城从建成到陷落,经历了整整36年,在南宋灭亡后还坚持了三年,靠的是地势险要、城池牢固、军民同心,还有四川的天气。

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大汗觉得过去二十年来对宋战争的进展太慢,于是亲率一路军马进攻四川,意图先荡平四川再挥师东进,入川后蒙古军势如破竹,几个月的时间川西尽皆失守,所向披靡的蒙哥铁骑于1259年二月来到了钓鱼城下。

钓鱼城的主将是王坚,副将是张珏,王坚和张珏被余玠派来驻守钓鱼城后,将钓鱼城的城墙从1.5米加厚到5米,加厚之后的钓鱼城对于蒙古军的回回炮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

蒙哥到了钓鱼城下,对于这个弹丸之地根本没放在眼里,觉得拿下这座小城只是举手投足之间的事。

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军,王坚他们并没有慌乱,依靠钓鱼城的地势沉着应战,因为钓鱼城三面临水,蒙哥决定水陆两路进军,陆路由汪德臣率领,水路由史天泽率领。


钓鱼城居高临下,俯视着城下的蒙古军动向,蒙古军的大杀器回回炮因为地势的原因,对钓鱼城没有作用,蒙古军只能采取最古老的攻城方式,搭云梯强攻,南宋军民在王坚和张珏的带领下,对蒙古军进行顽强的抗击,蒙古军无法越雷池半步。

蒙古军的铁骑优势在钓鱼城面前也没了作用,而水战毕竟不是蒙古军的本行,此后蒙宋双方进入鏖战,蒙哥还从各地调来兵力,就这样时间进入了四月份,四川湿润的天气让习惯了北方天气的蒙古军极不适应,再加上水土不服,军中疟疾横行,还连下了20多天大雨,有人建议放弃攻打钓鱼城,不过蒙哥不肯。

六月份的时候,王坚和张珏将两条三十斤重大鱼和上百斤面饼从城上扔下,还写信让蒙古军同吃共饮,意思是你们慢慢围,我们有的是吃的。


围困一个小城居然用了几个月都没打下来,蒙哥也愈发急躁起来,六月二十一日,蒙古军总帅汪德臣又跑到城下想劝降王坚,被宋军发炮击伤,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失去汪德臣后,蒙哥急怒攻心,居然登上高楼擂鼓助威,王坚对这种难得机会怎么能错过,命炮手对擂鼓之人炮击,鼓声戛然而止,也就是这次炮击后,蒙古军开始撤军,蒙哥死于军中,在蒙哥死后,蒙古内部为了争夺汗位,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蒙古汗国不得不从欧亚战场撤军,阻止了蒙古大军的步伐。


此后钓鱼城靠着城池牢固,地处天险,城内又能自耕自种,再加上军民一心,抵御着蒙古军一次又一次的围攻,在南宋灭亡后三年,1279年正月,钓鱼城终因寡不敌众,最后一任守将王立以不可屠城为条件,开城投降,这座小城从1243年开始建成,到1279年才陷落,在数十年的抗蒙斗争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被欧洲人誉为“上帝折鞭处”!


历史红尘


宋末的钓鱼城之战,可以说是自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帝国崛起来,他们最受挫折的一战。700多年前的钓鱼岛战场,那是大宋帝国末期最为荣耀的一战。

小小的钓鱼城如同现在万里长江上的一枚不可逾越的铁钉,不仅阻滞了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的道脚步,还让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损失了一位大汗。使得蒙古帝国陷入了内乱,停止了西征的脚步,保全了西欧及埃及地区,使得宋朝也得以续命二十年之久。

为什么这座不起眼的城池能够成为蒙古铁骑折鞭之处呢?

第一,钓鱼城的地理环境非常好,而且自然资源很丰富

其实在古代,很多的防御战中,最终城池被攻破,并不是因为城墙不够坚固,各种防守器械不够完备,而是因为断水断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城池内部出现了人道主义灾难。这种情况在钓鱼城的防御体系里不可能出现。

首先在钓鱼城内,水源非常丰富,钓鱼城是个三面环水的城池,饮用水资源根本不在话下。而在钓鱼城城内也有大量的农田可以种植。不仅如此,在钓鱼城周边的山地也有许多可供耕种的土地,所以说整个钓鱼城有自己完善的供给系统,在粮食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完全不怕敌人在粮食上做文章。

同样在物资的供应上,钓鱼城也不怕围困。因为南宋水师对于蒙古军有巨大的优势,南宋可以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对钓鱼城进行补给。这种方式不仅节省成本,节省人力,还具有单位运量大的特点。

这样就使得钓鱼城获得了南宋帝国源源不断的支援,他们才能屹立在宋蒙交战的前线几十年而不倒。而与之相比,蒙古军队只能采用耗费较大的陆路转运,在这种经济的补给方式面前显得废而不惠。

钓鱼城建筑在悬崖峭壁之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钓鱼城的存在,就像给长江上了一道锁。蒙古军队历来无往而不利的回回炮,在钓鱼城这种特殊的地势之下,也只能望城兴叹。蒙古军的大杀器在这里哑了火了之后,蒙古人只能采用最传统的云梯蹬墙方式。

可是钓鱼城的城墙高耸,三面环水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没有职业攀爬运动员的体格,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真上不去,更何况钓鱼城军民同仇敌忾,节节抗击,打的蒙古人尸横遍野。

其次,四川的天气可不比蒙古

蒙古高原天旱少雨,而四川这个地方恰恰相反,潮湿相当的潮湿,蒙古人在此处长期作战,很不习惯。

久而久之,很多人都出现了水土不服,造成了大量非战斗减员的情况。再加上进攻的不顺利,使得蒙古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导致攻击力度锐减。

第三,宋军的战术打法得体

面对蒙古人的进攻,宋军并不是一味防守,而是积极的通过各种秘道对蒙古军队进行杀伤。虽然战果不是很大,但是依然起到了疲敌的作用。

蒙古军人也是人,他们也怕死,他们也唯恐在自己熟睡之时,有一群人摸出来砍掉他们的脑袋。所以这种战术极大的打击了蒙古军的士气。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宋朝军民同仇敌忾

蒙古人在他们的发迹史中灭国无数,杀人无算。在四川,他们也欠下了累累血债,这更坚定了钓鱼城抗蒙军民死守城池的决心。守住城池就是守住了妻儿老小,守不住城池,就意味着家破人亡。

所以宋朝军民个个死战到底绝不后退,在钓鱼城上打出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一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