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会怎样?

足下生辉41374356


提到大渡河,就不能不提到红军长征过程中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红军在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以后,为了防止红军西窜进入四川,蒋介石命令薛岳率领中央军北渡金沙江追击,而另外命令川军在大渡河的北岸构筑桥头堡阻截红军并调集重兵加强北岸的军事防御,打算将红军聚歼在大渡河南岸。

大渡河是岷江一个支流,全长1062公里,大渡河水流湍急,尤其是两岸都是险峻的山峰,普通的竹筏放入水中就会被冲走,两岸沟通来往,全靠300年前康熙年间修建的泸定桥同行,此外除非靠索渡,否则无法顺利通过。

蒋介石集团一度认定,红军将会是“石达开第二”。

72年前,天京事变以后,东王杨秀清所属都被杀害,株连上万人,石达开听说此事以后,回去加以阻止但却被针对,石达开逃出天津以后,由于本身拥有很高的声望,虽然天京事变平定以后,石达开出走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结局。

石达开入川之前,恰逢宝庆会战失利,此前石达开准备建立闽浙根据地,后来由打算进攻湖南伺机分兵四川失利,连番血战,虽然有利的驰援太平军作战,但由于石达开没有根据地的作为大后方,这一支精兵猛将已经逐渐的被拖垮。

宝庆会战失利,石达开退守广西,1862年经湖北北上入川,打算攻占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

清军调集重兵围剿,石达开转战川滇黔四进四出四川,但始终难以跳出包围圈,等到达大渡河之时,尾随而来的清军约有3、4万之众,而石达开历经转战,原本拥兵20余万,只剩下了2万,而且大多数带伤。

而大渡河北岸此时尚无清军,如果度过,石达开就能够跳出包围圈,但由于大渡河水流湍急,地势险峻,船只都不能过,碰巧还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雨,河水暴涨,石达开被河水挡住3天,对岸清军陆续布防,太平军多次强渡不成,粮饷耗尽。

石达开失败,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必然的弊端。

他们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从来的利益只有自己本身,因此在广大的作战区域内得不到支持,这一点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石达开本身来看,仍然难以逃过封建统治领导者的某些弊病,例如通过彝民区残忍好杀,尤其是受阻大渡河以后,更是将带路的彝民杀死以泄愤。

农民军素质也良莠不齐,对比后世红军战士的素质来看,相差并不是一星半点。

因此可以断定,石达开即便是侥幸渡河,也多半难有作为,毕竟仍然处于陌生地域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补给,清军的重兵围剿,石达开断然也难有作为,毕竟他只是一个出色的将领,而不是一个出色的宣传者。


漫步史书


以石达开的水平,渡过大渡河又怎样? 老天给过他机会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军来到大渡河边的安顺场。

如果当天渡河,太平军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结果,石达开的小妾当天为他生下一个儿子,石达开特别高兴,下令部队在河边休整三天,每日设宴庆祝。


(查看大渡河的石达开)

上帝的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第二天大渡河水暴涨,再也无法安然渡河。

当地土司王应元沿河边摆放数百个真假大炮,虽然只有几个是真炮,当着太平军的面,这几个真炮放了几下,把石达开的胆子吓破了,不敢冒险抢渡。

石达开的后路也被另一位土司用巨石堵住,使得太平军进退不得。

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迁怒于为大军带路的彝族人,将他们全部斩杀,而后只会对天长叹,束手无策。


(挣扎的太平军)

时间和机会就这样流逝了,等到四川总督骆秉章率军把石达开团团围住之后,石达开这才孤注一掷,下令突围。

石达开此时已陷入兵家所说的绝地,敌人人数众多且又居高临下,且得天时地利人和。

由于石达开斩杀当地彝人,民众对太平军恨之入骨,纷纷帮助清军冲杀,石达开只得杀妻斩妾,带着曾仕和等人和幼子石定忠投降清军,最后落得个凌迟的下场。


(投降清军)

72年之后,大渡河边发生了类似的情况。且看咱们的红军是如何摆脱困难的。

转移到大渡河边的红军,在蒋公眼里,已是“石达开第二”,断无逃脱的可能。

可是中央红军吸取了石达开的教训,灵活机动而又快速高效地应对敌情。

红军官兵英勇顽强,在距离泸定桥160公里的安顺场,从崎岖的山路和悬崖峭壁之中,红4团先头部队一昼夜疾行240里,到达泸定桥边,马上组织22位勇士手攀桥栏、脚踩铁索,向对岸猛冲猛打,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红军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意志力、战斗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红军不但能战,还得民心。红军很好的执行了民族政策,得到了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的帮助,红军穿过彝民区比当年石达开的部队快了8天。

正是这宝贵的8天,红军得以摆脱追兵,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红军不是盲目流窜的太平军,红军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方针。


(大渡河)

红军的“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符合民心,所谓得道多助,这一点是石达开比不了的。

太平军的“拜上帝会”那些纲领,很多都是反人类的。 红军善于利用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矛盾,且红军内部是坚强团结的,这些因素也是促成红军顺利渡河的关键,而这些都是石达开所不具备的。因此,大渡河是石达开的坟墓,却是红军的胜利场。

就算石达开侥幸渡过大渡河,在没有明确政治目标,没有根据地,没有人民群众支持,没有后勤补给和兵员补充的绝境,也许下一个峡谷,下一条河流,下一座山脚,就是石达开的死地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大渡河,大渡河,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三次发生大渡河的战争,其中只有中国工农红军成功完全了渡过大渡河的壮举,而另外两次都没逃脱在大渡河兵败的下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让很多人都感叹不止,那么若是石达开渡过大渡河,北伐军的命运会改变吗?

结果是不能,我们从石达开北伐开始说起。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的元气大伤,而本来是为了主持局势的石达开,也因为被洪秀全猜忌,不得已逃出南京,带着十万太平军负气出走,来到安庆,这对太平天国又是一个致命打击。

单说石达开带领的十万人,他到达安庆之后,原本想救下安徽旧部,但是因没有水师,无法渡过赣江,救援行动失败,之后他又转战浙江,虽然建立的浙闽根据地,但是不久还是被清军攻占,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开始谋划进入四川创建根据地。

石达开转战于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湖北、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十省广大地区,攻占了八十九个城邑。但是自身的力量也在不断的削减,等到达四川渡过金沙江到达大渡河畔之后,太平军由原来的十万多人剩下不到两万人。

所以石达开看似在到处转战,实际上是在到处流窜,没有办法建立根据地,这种情况下即使石达开逃过了大渡河,北岸依旧有大量的清军围剿石达开,在前有堵截,后又追兵的情况下,石达开很难逃过被围剿的命运。

并且从石达开本身来看,仍然难以逃过封建统治领导者的某些弊病,例如通过彝民区残忍好杀,尤其是受阻大渡河以后,更是将带路的彝民杀死以泄愤。这种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得不到人民支持,部队只会越来越少,战斗力只会越来越差,最后不被清朝围剿,也会被拖垮。

所以石达开没有后方和根据地,失败的命运是已经注定的事实。

在大渡河涨水之后,清军统帅骆秉章早已完成对石达开的包围,石达开最后决定投降清军以保全余部将士安全!但是等石达开和部下放下武器归顺后,清军不仅仅把石达开拿下押往天牢,并将他的余部两三千人全部处死。


帝国烽火


石达开强渡大渡河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1857年,石达开率10万大军出走。石达开脱离天京以后,进展并不顺利,大军先后辗转于安徽、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但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损失惨重。

两年以后,1859年,石达开由江西攻入湖南,企图在湖南立足,但是却被湘军大败,被迫退往广西。此时,石达开10万大军仅剩一万有余,而广西凋敝,无法供养石达开的将士,且石达开军处于清军的围攻之中。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石达开曾想弃军而走,找一个地方隐退。可惜,并没有石达开的理想之地。

公元1861年,就在石达开即将覆亡的时候,天地会义军陈开等人率四万人投奔石达开。石达开势力得到一定恢复,于是企图由湘黔边界进入湖北,由湖北入川,再图大业。

但是天不遂人愿,石达开入川以后,依然被各路清军围堵,不得已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巡回逃遁。1863年,石达开占领昭通,由昭通强渡金沙江进入四川西昌,并伺机北上。

强渡大渡河,就是在石达开北上途中展开的。石达开渡河的位置在现在雅安石棉县的安顺场。石达开如果北上,必须由大渡河南岸进入北岸。

但是,在清军的围剿中,当石达开的部队到达大渡河南岸的时候,所剩只有7000余人了。石达开派出了4000人抢夺大渡河的控制权,但是没有成功。最后,清军援军到达,石达开和7000名将士全部成为了清军的俘虏。

如果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会怎么样呢?其实不会怎么样,最终也难逃一败。因为石达开就算渡过大渡河,手上的兵力也只有数千人,不可能再兴起什么风浪。更何况,石达开渡河以后,不可能进入重兵云集的成都,那样意味着自寻死路。而只能沿着高原东端往北进军,然而这一带环境恶劣,人烟稀少,难以有石达开的立足之地。如果石达开北上,以沿途的艰难,就算清军不再追赶,恐怕石达开的军队也会彻底垮掉。

总之,石达开以及太平天国,从天京事变开始,就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覆灭之路。石达开到达大渡河,不管过不过河,终究还是难以逃脱败亡的结局。


苏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首先我们看看,石达开为什么渡过不了大渡河。

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问题。

人定胜天,其实人在很多时候是胜不了天的。

石达开大军赶到今天的安顺场渡口时,当晚大渡河和支流松林河突然水位暴涨,水流变得湍急。

大渡河宽47-200米,深为7-10米,流速每秒3-4米,河水在高山峡谷间穿行,落差大,流速快。

平时渡河已经非常困难,此时水流又湍急的多。

这种情况下,采用渡船大规模渡河基本没有可能。

石达开询问当地人,知道每年这里都有这种情况,一般是大渡河上流的山洪爆发导致,一般几天就会改变。

石达开派人试验了一下,发现真的无法渡河,也就只能按兵不动。

就这段时间,清军已经赶到。

雅州府(治今雅安)知府蔡步钟就近募勇,配合总兵唐友耕部扼守大渡河北岸。

石达开发现情况不了,等到大渡河水减缓以后开始迅速强渡。

但清军守军有一定战斗力,对强渡进行军士遏制。

更倒霉的是,强渡期间大渡河再次水位暴涨,时间很长。

此时石达开才知道战略出现巨大问题,改为去攻打侧翼的松林河,试图西进经过泸定桥突破大渡河。

此时已经迟了,松林河水位更高,而且满清以厚利发买土司,命松林地(今石棉西北)土司王应元率彝兵扼守松林河。

太平军久攻不克。

大渡河变汉人不多,主要是当地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这里地广人稀,连粮食都很难搞到。

太平军在这里很快出现严重粮食问题:“粮尽食及草根,草尽食及战马,兼之疟疾流行,死亡枕籍”,甚至“饥甚,觅食无所得,有相杀噬人肉者,达开莫能禁”。

因为长期渡河失败,不断被打击,又严重缺乏粮食,太平军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石达开失去勇气,选择投降。

然而,如果石达开渡过大渡河,最低程度他能够继续支持一段时间。

当时四川的社会矛盾很激化,人口爆炸,土地不足,官民对立严重,匪盗横行。

如果石达开渡过大渡河,深入四川境内,就可能割据一方,成为地方草头军阀。

大家都知道,四川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官兵想要迅速剿灭石达开几乎不可能。

同时,当时捻军和西北回教叛军肆虐北方,比区区石达开更为严重,应该优先剿灭。

最低程度,石达开可以再坚持好几年。

然而,石达开当时已经逐步脱离太平天国的系统,甚至不打太平军的旗号。

一直没有理念的农民武装,怕是也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自我毁灭。


萨沙


要说起外号“石敢当”的石达开,历史上对其评价也不可谓不高,毕竟他作为太平天国优秀将领,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既是一名军事奇才,也是一名政治能手,尽管短短的30年,但他在后世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足以让人艳羡。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难免少不了有人为其扼腕叹息。

古有皇帝9000岁,近看石达开5000岁,尽管其谦辞不受,但是他的历史功绩,也还是充满传奇色彩。

年仅16岁的他就已经被人赏识,请求出山,20还没而立就已经统率千军万马,而立之年成功被冠以翼王称号,农民起义历史少有之,但如此完美英明形象属实不多。

要说石达开的成功,不仅与其统帅作战能力有关,言语当时剽悍的广西人密不可分,广西狼兵自然也给石达开创造了不少的先天优势。

关于石达开的故事,只要了解他的人,就知道他自幼习武,达到酷爱的程度,称其为武痴也毫不为过,青少年时期就在当地积累了不俗的名气,三拳击碎石碑的故事,也在坊间广为流传。

关于石达开,曾国藩这样评价:立功、立德、立言!

曾国藩当时负责剿灭太平军,遇上当时的石达开也属实不幸,曾国藩带领的是湘军,而石达开带领的则是有狼军美称的桂军。

双方交战,实力差距立见高下,在石达开的带领下,桂军把湘军按在地上反复蹂躏,如此屈辱,甚至让曾国藩有了投湖自尽的想法。

要说石达开的丰功伟绩,从当时大清朝中重臣的说辞,就可见一斑,石达开除了打败曾国藩,在4个月之内,就攻克大清7府,与此同时还有47县。

这样的强悍实力,着实把当时大清的统治者以及管理层,都吓了一跳,大清名臣曾国藩和左宗棠,不得不感到后背发凉,发出清王朝大势已去的感叹。

但是万事万物总要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盛极必衰,来的凶猛,去的也迅速。

或许是由于清政府的过分无能,也让当时的太平起义军盲目自信,再加上当时作为领袖的洪秀全,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格局浅陋,导致领导阶层日益腐败。而他们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摆脱不了骨子里的穷酸之气,稍微有点胜利就麻木不仁,贪图享乐。

本来代表光辉与正义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因为洪秀全对自己没有明确清晰的认知,对未来更缺乏理智思考,最终1856年的天京事变,不仅让太平天国政权土崩瓦解,当时著名将领石达开也受到波及,领导阶层的战火,最终蔓延到了底层。

石达开终究有一颗自己单干的心,不甘心屈服于洪秀全的他,带领自己的亲信部队,亲手炒了老板鱿鱼。

但其实后来的作战过程当中,石达开也犯了战略失误,没有了团队的扶持,所有事情都必须他亲力亲为,节节败退,最终到了大渡河那个紧要关口。

在这紧要的生死存亡关头,石达开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兄弟悉数殆尽,不得已散去4000余人,剩下2000多人。

本想火拼到底的石达开,但他终究不愿意拿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的生命开玩笑,被逼无奈选择投降,但却没有想到清政府当时的态度,太过于残忍,除了石达开其他人皆死于非命。

关于石达开之死相当悲壮,临死前,面对主审官的咄咄逼人之气,他反而慷慨成词,最终让主审官气急败坏,最终凌迟处死的刑罚,也让他的忠肝义胆发挥到了极致,或许是对那2000多名兄弟的缅怀,1000多刀,他硬生生扛了下来。

我觉得我们感叹命运是不公的,要是没有天降大雨,石达开他们成功渡河,或许又是另一番的光景,最起码比起洪秀全,他有着太多太多的光芒与优势,完全开辟一个新的时代也绝非不可能!


大国布衣


众所周知,曾国藩喜欢相面。咸丰八年九月,他驻扎在江西,军务闲暇,便经常召集一些中下级军官来营交谈,然后就给他们免费相面,还把相面结果记录在了日记里。

九月二十一日,曾国藩接见了三个人,其中,有个叫做何胜必的百长。

九月二十五日,曾国藩接见了五个人,其中,有个叫胡中和的游击,还有一个叫萧庆高的都司

因为,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没,胡中和是翼王的候补死神之一,萧庆高与朱桂秋则是第二梯队的候补死神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七日,石达开率两万大军来到四川省越巂厅紫打地。此时,他的面前横着大渡河,右边横着松林河。如果过了大渡河,可由荣经趋成都;如果过了松林河,可以来到泸定。

为了防备石达开渡过大渡河,四川总督骆秉璋把川军将领唐友耕安排在了紫打地对岸;为了防备石达开版的飞夺泸定桥发生,骆秉璋把业已升为提督的胡中和派到了泸定。不过,因为天降洪水,石达开大军被困死在了紫打地,胡中和这步棋最终变成了一记闲子默默无闻,唐友耕却因为生擒石达开而名扬天下。

不过,骆秉璋不会预料到洪水的发生,他推测在正常情况下,唐友耕不能阻挡石达开渡过大渡河。因而,他又在荣经布下了第二道防线,而派往荣经的将领就是总兵萧庆高与何胜必。

行文至此,如果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会怎么样?也就有了答案

显而易见,如果他渡过了大渡河,就会在后有唐友耕追兵,前有萧庆高、何胜必的情况下被痛揍。当然,如果他渡过松林河,就会在后有唐友耕追兵,前有胡中和的情况下被痛揍。

不过,在咸丰八年,这些翼王未来的对手都是还是湘军中的小虾。

问答的最后,放一个彩蛋:

曾国藩接见后,把相面的结论记录在了日记里,并用△和○标记在人名之前。小编认为,○应该是我喜欢。△则是我讨厌。其中,胡中和名字的前面,有三个○。曾国藩相刘松山,都只画了两个○。翻看曾国藩的日记,你会发现除了胡中和,他从未用三个○标记过一个人。这说明啥?说明胡中和能力震慑晚清吗?错,说明从古至今,这世界都是看脸的,连钢铁直男曾国藩看见漂亮的人,也会忍不住画上三个○表示肯定。


雁小驴


这个问题是个问题吗?当然是笑着活下去,哦不,是继续跑下去!

安顺场作为石达开折戟的地方,让后人十分惋惜,特别是对比72年后的红军飞渡,更是让人感叹天要亡石。

那么,渡过大渡河的石达开可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甚至东山再起吗?静夜史认为根本就办不到。因为石达开的失败是注定的,这一结果早在石达开离开天京时就注定了。

应该说,石达开的失败不仅仅是石达开个人的失败,也是太平天国的失败,更是我国农民起义整体模式的失败。石达开身上体现出的短视和缺陷,注定了即使石达开渡过大渡河,也会在下一个大河前被彻底消灭。

那么,石达开极其团队到底有什么缺陷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领导者素质堪忧

这个领导者指的就是石达开。

应该说作为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军事指挥水平上还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作为军事主官,石达开更是多次击败清军,逼得曾国藩差点跳河。

但是军事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抵消蹩脚的行政领导能力,特别是石达开率领数十万大军出走后,对于石达开的整体领导水平要求更高,而这时的石达开就充分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一般而言,优柔寡断是领导者的大忌,而石达开在率领数十万大军出走后,一直处于非常纠结的状态。

按理说,率领军队出走,已然是对太平天国的背叛。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立门户应该是比较适宜的选择,而且一旦自立门户,身边的将领个个都成为开国元勋,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是石达开却选择了继续保留太平天国的旗号,这就非常尴尬了。

首先,石达开无法占据道德制高点。

作为太平天国的一支偏师,却不受洪秀全的领导,这在讲究伦理纲常的古代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特别是面临安庆被清军围困的情况,石达开的选择属于典型的叛逆。

其次,太平天国的旗号更招黑。

虽然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可以给清朝更多压力,但是太平天国作为和我国古代农民起义完全不同的另类暴乱,不可能团结地主士绅阶层,因此他们受到的是整个地主阶级和士绅阶级的拼死抵抗,这注定了石达开每一步都走得非常非常艰难。

而且,其他方面的问题更严重,比如:

石达开没有自己的根据地。

古往今来的农民起义之所以难以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流动作战,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一旦遭遇了溃败,只能是作鸟兽散。这一点太平天国做的很好,以南京为都因此可以和清朝对峙14年,而石达开忽视了这一点,至死都在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这注定了他们只能是一直在路上。

石达开没有明确的目的地。

在路上其实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毕竟很多革命都是通过前期的东奔西跑最后才获得成功,但石达开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离开天京后,石达开没有选择北上和捻军会合,也没有选择南下回到广西老家,而是选择不断的摇摆。在湖南境内待一阵,在广西境内待一阵,最后在四川全军覆没。

没有目的地的同时也没有革命目标,自己都不知道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就是老天也给不了你想要的成绩。

2、革命队伍难有作为

从今天的角度上来看,石达开的这支军队之所以难成气候,除了石达开个人领导和决策有缺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支军队难成气候。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但凡农民起义,一般都是风卷残云,星火燎原。不过虽然被冠以农民起义的称号,但是领导者却基本都不是农民。

因为农民阶级身处社会的最底层,缺乏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而且在思考问题上有巨大瓶颈,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提出更高远的革命纲领,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绑架。

由于这样的先天性缺陷,使得他们只能是被利用的角色。太平天国起义时,以洪秀全为首的革命领袖裹挟广西大量的农民加入了太平天国,最后风卷残云拿下南京。

但是,很多农民确实是不自愿的,而且在攻占天京后,他们的生活也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就使他们内心逐渐不满。

而我们知道,拜上帝教本来就是一个愚弄民众的宗教。这个宗教在广西时非常接地气,具有群众基础,迷信的民众也乐于相信。

但是等他们攻占了富庶的江南,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江南人相比于广西而言,经济更发达,民众更为开化,所以对于拜上帝教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这使得贪图享乐不加强理论完善的洪秀全,面临着信仰崩塌的危险。

不过面对这样的情况,洪秀全没有及时亡羊补牢。而是继续以自我为中心,一手策划了屠杀杨秀清集团的天京事变。天津事变意味着拜上帝教理论的彻底崩塌,民众开始逐渐认清了太平天国的本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石达开决意出走时,很多看不到希望的民众纷纷追随。

因为当初追随的出发点就是改善生活,因此当石达开无法带来明显的改变时,他们对于石达开集团的忠心也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特别是因为石达开名声在外,所以清朝对石达开特别照顾,围剿石达开集团的都是些精兵强将,这使得石达开在离开天京后再也无法重现屡战屡胜的传奇。

而对于石达开集团而言,要维持集团的团结,就必须要保证军事的胜利。

石达开集团龙蛇混杂,追随石达开的目的又不一致,这使得他们很难一条心,再加上石达开为了补充兵员在沿途招募的乌合之众,让这支军队空有吓人的气势,没有硬碰硬的实力。

在无法取得军事胜利,同样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返回天京,继续追随洪秀全。而面对这样的情况石达开并未做出有效的补救措施,这使得每当走到一个地方,石达开的军队就逃散一部分。

最后当石达开第四次进入四川时,势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阶段。

这样的军队其实侥幸渡过了大渡河,那么等待他的也将是在下一个渡口的彻底失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只要回顾一下石达开“单干”后的表现,就能得出结论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石达开的致命缺陷:善安抚却不能凝聚,致使人心离散

不可否认,石达开是一位杰出的军政人才。在太平天国运动早期,他战功卓著。

最难能可贵的是,石达开是太平军中少有的,不纠结于太平天国奇葩宗教及经济政策领导人。他一直对“天父下凡”之类的奇葩活动不感冒在江西、安徽期间,他发现农民对于《天朝田亩制度》抵制(废话,该制度对农民没有什么好处,无非是把交给地主的租子转交给太平天国政府;而且,收成好了,交租子给地主还能多存粮,而田亩制度直接规定“余粮归圣库”)后,

推行了温和的“土地政策”,将土地分给农民,获得了农民的支持。

石达开对奇葩的宗教不感冒,也能不纠结于奇葩的经济政策,太平天国许多奇葩毛病在他身上倒是不存在。

可是,石达开早期的突出表现,是和杨秀清、冯云山等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冯云山为太平天国建立了严密的典章制度和组织结构,给了石达开军强壮的身躯杨秀清用他杰出的组织能力和战略指导能力给了石达开明亮的眼睛。石达开只需要腾出手来干就是了!

太平天国早期领导班子中,杨秀清、冯云山等人在战略、组织上的杰出贡献,为石达开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些保障在天京事变后不复存在。

从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前后的举措看,他拥有良好的安抚能力。

当杨秀清被诛杀后,他能安抚好杨辅清等人;在韦昌辉被诛杀后,他能安抚好韦俊等人;在他诛杀了秦日纲、陈承榕后,他能不计前嫌,安抚好陈玉成(陈承榕的侄子)等人。因此,李秀成评价石达开辅政期间“人心咸服”。也因此,在石达开出走时,振臂一呼,带走了太平天国十万(也有说二十万)大军。

但是,石达开却没有长期凝聚人心的能力。由于没有杨秀清那样清晰的战略能力,石达开出走后四处碰壁,一支长期打败仗,看不到前景的队伍,是不可能有士气的!由于没有杨秀清、冯云山严明的组织能力,石达开军军纪涣散,协同无力。

众人渐渐散去,到了大渡河边时,石达开军早已不是当年一起出走时的部队了,而是大成国起义军余部。

军队结构的硬伤:攻坚能力有限,使得石达开长期无法获取有利的根据地

不要和几十年后的那只革命武装相比,那支以国际视野领导人率领的军队,他的组织力、经济政策、财政能力以及军队的动员能力、宣传能力、军队凝聚力,都不是任何时代的农民起义军可以比拟的。

历代农民起义,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要求他们“农村包围城市”而不打城市,是过分苛求。

因此,不管是以“流动作战”见长的黄巢,还是李自成、张献忠,只有拿下中等以上的城市,才能获得合适的休养之机。

早期的太平军,也是在杨秀清力排众议,远离广西,进军湘鄂农业发达地区,才开始声势大振的。

可是,石达开在出走后,攻坚无力,攻衢州不克,围宝庆大败,甚至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只有在贫瘠的,清政府实在无暇顾及的区域才能获得立足之地。

可是,这种贫瘠的地区哪里能提供足够的给养给大部队呢?部队给养不足,也是逐渐离散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太平天国早期战争中,攻坚重任一般落在西王萧朝贵部(萧朝贵牺牲后,归杨秀清直接指挥),石达开一直负责运动战部分(如攻长沙时,运动到河西,开辟第二战场)。

可是,在“单干”之后,石达开单纯依靠运动战能力,怎么能开辟好自己的根据地呢?

四川清军力量已经加强

早期太平军一路摧枯拉朽,除了自身的组织、凝聚力以外,承平日久的大清防御空虚也是重要的原因。

以长沙为例,都城墙坍坏,兵只千人(后增加到6000多)。因此,太平军不去和和春野战,而是攻打长沙,甚至可以看成避实就虚(虽然也没搞下来)。

可是,此时,太平天国已经闹了十几年了,大清在各地的团练快速发展,镇压的力量大大增强。

尤其是四川。从石达开部离散出走的武装力量先期已经攻略过四川。打草惊蛇,清政府已调骆秉及万余湘军加强四川防御。

此时的四川,早已不空虚,而是大清严密加强防御的壁垒地区。

即使石达开渡过大渡河,又去哪里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呢?

石达开虽文武双全,但各种硬伤决定了,他的覆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简单来说,太平天国那套奇葩的硬伤,在石达开这里倒是不存在的。但是,脱离了太平天国的体系,石达开又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力去弥补丢弃这些硬伤后带来的相应空缺。尤其在离开了杨秀清等人在战略和组织上的指导后,石达开军转战各地,没有取得过任何像样的胜仗,即使过了大渡河,又能如何呢?

不过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各位看官,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总是有短板的,只有在可以充分发挥您所长,弥补您短板的平台中,您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来!

愿各位都能找到,或者创建适合自己的平台!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要回答石达开渡过大渡河之后会如何,我们就要先看一下石达开过大渡河的过程。

历史上石达开过大渡河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前期的战神级人物,基本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尤其是湖口大捷,在对阵湘军曾国藩的时候,基本是把曾国藩按在地上不断摩擦的节奏,打的曾国藩是不要不要的,甚至一度逼得曾国藩要跳湖自杀。与石达开前期战果辉煌相比,后期的石达开,尤其是天京之变之后出走的石达开,就基本没有打出过像样的仗来,基本上就是到处流窜,不断地失败。

其实我认为前后石达开判若两人的原因就在于太平天国前期的时候,整个太平军集团是一支有信念的军队,至少当时参加太平天国革命的人对太平天国的正确性深信不疑,但是在天京之变之后,太平天国失去了正确性,参加太平天国革命的人也失去了信念,导致到了后期,太平军战斗力急剧下降,由一支正义之师变成了一支流寇级的军队。

石达开率领的军队也是如此,在众多的战役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前期的太平军能打硬仗,很多时候战斗到关键时刻其实拼的就是一口气,信念更为坚定的地方更能坚持下去。而到了后期的时候,太平军基本不能打硬仗,每次拼到关键时刻总是没有拼下去,而是很容易就出现了溃败的局面,因为失去了信念。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石达开带领的部队到处流窜作战,因为他也一直没有在一个地区打开局面,也就无从下手建立根据地,几年时间里,竟然一直流窜作战到了四川。

到了大渡河的时候,军队也就只剩下了大约3万人,其中能打的精锐部队已经很少了,其他的很多都是战斗力不强的部队。

到了大渡河的时候,他的部队战斗力强的精锐部队少,是他没能过去的重要原因。

这是我在谷歌地球上截的图,石达开最终兵败紫打地,就在第二张图中间标记的地方,安顺场。而这个地方属于石棉县。我们可以看到,一路上两边都是大山,只有沿江的道路可以走,很多地方其实都是狭窄的小道。

所以这一路上确实是容易中埋伏的,如果我是清军,我也可以选定一个石达开必经的路线,在上面设伏,不用多少兵力,石达开是过不去的。

真实的历史是,当时石达开本来是有部分部队过了河的,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石达开很高兴就在当地逗留了几日,以示庆祝,便把渡过的部队又召了回来,以防过河的部队被对岸的清军袭击。

但是就在庆祝完了之后河水暴涨,之后石达开数次抢渡都没能成功,部队也在数次抢渡过程中不断地损耗,最终在紫打地这个地方全军覆没。

如果过了大渡河?

其实当时没有过河是石达开自己的失误造成的,他不应该在孩子出生后逗留当地,而是马不停蹄地继续渡河,按照这个假设来说,石达开渡河就没什么问题了。

其实渡河之后的石达开大军则会不出意外地出现在成都平原,然而却依然改变不了他的命运。还是那句话,当时的太平军已经失去了信念,与前期的太平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成都是清朝在西南的最为重要的城市,必然会有重兵在那里把守,流寇级的石达开军团还是一如既往地不能展开攻坚战,很可能在成都地区与重兵把守的清军经过几次交手之后又继续流窜作战。

那么接下来能往哪去呢?很可能只能是陕北地区了。

一路上又是艰难险阻,很可能又要过几个“大渡河”一样的地方,也很有可能会在一个“大渡河”全军覆没。

所以石达开一旦只能流窜作战,他的命运就是注定了的,即便能够过的了大渡河,充其量也只是多坚持一段时间而已。

其实,一支失去了信念的军队,败亡只是迟早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