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一場披著"清君側"外衣的奪權運動

前言

絕大多數封建帝王在晚年時,通常會沉浸在自己過去立下的文治武功中不可自拔、並且不肯與外界接觸,治理朝政的積極性也開始下降。此時多通過心腹大臣與外界溝通,於是便會出現重臣擅權的情況出現,武週一朝也是如此。武則天晚年時多寵信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二人逐漸控制武週一朝的朝政,使朝廷上下頗為不滿。但大多數臣工都敢怒不敢言,自貞觀以來的清明政治的局面開始遭到破壞。

同時,武則天在晚年時因過度下放權力,使得張氏兄弟在朝野內外飛揚跋扈,就連武氏族人和李氏宗親都不放在眼裡,再次引起了李氏宗親的反抗。都在這種背景下,李顯、李旦、張柬之等人聯合起來,於公元705年發動了一場大規模政變。因政變發生在神龍元年,故而稱其為神龍政變。張易之、張昌宗等人在這場政變中皆被斬首,二人的同黨也被李旦率兵拘捕下獄。政變結束後,武則天不得不徹底將權利交出,同年禪位於李顯。

神龍政變:一場披著

神龍政變


二張橫行霸道、禍亂朝政

公元697年,也就是武周政權建立的第七年,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舉薦張昌宗入宮服侍。張昌宗一入宮便得到了武則天的寵愛,隨後又喚其兄長張易之入宮一同服侍。

武則天見到張昌宗後,當即封其為雲麾將軍。雲麾將軍一職最早出現在南朝時期的梁國,在二十四班將軍中排列第十八位。到了唐朝時期,雲麾將軍為散官名,僅有名號並沒有實權,但也位列從三品。

神龍政變:一場披著

張宗昌影視劇照

不久,張昌宗又晉為銀青光祿大夫,雖然該頭銜與雲麾將軍一樣都為從三品,而且皆沒有實權,僅僅是從武官轉為文官。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當受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後,他便擁有了上朝議政的權力,為其後來干涉朝政,禍亂朝綱埋下了伏筆。張昌宗從雲麾將軍到銀青光祿大夫僅僅用了幾天而已。

張易之則沒有這樣的"殊榮",僅僅是受封為司衛少卿而已,並且得到了許多金銀賞賜。在封賞完畢後,武則天又意圖將二人的身世抬高,追封二人之父張希臧為襄州刺史,可見武則天對二人有多麼喜愛。二人進宮不足半月,就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升遷,整日與武則天相伴左右,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十分罕見。

神龍政變:一場披著

張易之影視劇照

在隨後的日子裡,武則天閒時便與武氏族人和張氏兄弟一同飲酒作樂。席間眾人完全不顧皇家禮儀和君臣之禮,丟盡了皇家和貴族階級的顏面。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武則天養男寵之事很快傳遍朝野。武則天在聽聞後意圖遮掩此事,便命二人編撰《三教珠英》,以此掩飾其男寵身份。

神龍政變:一場披著

《三教珠英》

張氏兄弟日益受寵,朝中趨炎附勢之人紛紛來到二人門下討好。就連太子李顯和相王李旦都竟然上奏請求封張昌宗為親王,可見當時朝廷上下、皇宮內外的風氣已經糜爛到何種地步。好在武則天並未准奏,但卻封二人分別為鄴國公與恆國公,已經嚴重破壞了祖制。

張昌宗與張易之入宮時,武則天已經七十三歲,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已經不如過去,治理朝政時心有餘而力不足。為減輕負擔,故而將權力下放,允許張氏兄弟總攬朝政。

二人如獲尚方寶劍一般,在朝中橫行霸道,欺凌大臣,貪贓枉法。御史大夫魏元忠為行忠臣之道,向武則天上奏彈劾二人,卻反遭二人誣陷,最終被驅逐出京師。張說因為魏元忠辯護,也被流放至欽州,即如今廣西一帶。《舊唐書·張說傳》中對此有著詳細的記載:

"時臨(麟)臺監張易之與其弟昌宗構陷御史大夫魏元忠,稱其謀反,引說令證其事。說至御前,揚言元忠實不反,此是易之誣構耳。元忠由是免誅,說坐忤旨配流欽州。"

魏元忠、張說皆為當朝名臣,二人被貶後再也沒有人敢於彈劾張氏兄弟,此後二人更加飛揚跋扈。

神龍政變:一場披著

魏元忠


宗室慘遭奸臣毒手

張氏兄弟的行為逐漸也引起了宗室的關注,不但李氏宗親對其十分不滿,就連武氏族人也認為武則天太過寵愛男寵。

一日,李顯嫡長子李重潤與其妹李先蕙、魏王武延基在私下討論張氏兄弟時,被張氏兄弟的眼線偷聽到談話內容,隨即便將消息報送給了張易之。張易之當又立即將此事報與武則天,稱三人詆譭皇帝,議論皇帝私養男寵一事。武則天盛怒之下先是痛罵了太子李顯,隨後又責令三人自殺。因李先蕙腹中尚有一子,所以實際上武則天不僅殺掉了自己的親孫子,還將自己的重孫也殺死在腹中。對此,《資治通鑑·唐紀·則天順聖皇后下》中有著相關記載: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張易之兄弟;邵王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竊議其事。易之訴於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殺。"

神龍政變:一場披著

李先蕙

李重潤出生後就一直受到唐高宗的寵愛,甚至為慶祝他滿月還大赦天下,將年號也變更為永淳。在李重潤出生兩個月後,唐高宗就將其封為皇太孫,意味著在李顯百年之後,將由李重潤來繼承皇位。

李重潤在長大後逐漸介入政治,在公元682年唐高宗封禪時奉命留守監國,並且將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條。同時,李重潤在百官中的口碑也非常好。武則天下令處死李重潤後,許多朝臣都開始遠離武則天。可以說,李重潤之死,是引發神龍政變的導火索。

李顯為當朝皇太子,卻因奸臣的幾句話就失去了自己的親兒子、女兒和女婿,這必然讓他無法接受。同樣也可以看出張氏兄弟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僅僅用了幾句話,就能夠鼓動武則天殺掉自己的後代。

神龍政變:一場披著

圖左一為唐中宗李顯

也正是從這一時期起,李氏宗親和武氏一族心生"清君側"之意,同時也因武則天濫殺開始與之相抗,君臣關係開始逐漸破裂,武則天也逐漸被兩大親貴所孤立。

宗室與朝臣聯合發動政變

公元705年,武則天的身體狀況突然急轉直下。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封鎖內宮,禁止任何皇室宗親與朝臣面聖。此舉使宗室親貴和大臣們感覺到二人似乎有藉機篡權之嫌。2月20日,崔玄暐、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聯手準備發動政變,並率羽林軍前往太子府恭迎李顯出面主持大局。《資治通鑑·唐紀·則天順聖皇后下》中曾經記載:

"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復李氏社稷,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凶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諸公更為後圖。'李湛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納之鼎鑊乎!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

神龍政變:一場披著

崔玄暐

隨後一行人在突破玄武門後來到了集仙殿,將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就地誅殺,隨後進入內殿向武則天稟報此事。有趣的是,當年唐太宗也是在玄武門發動的政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羽林軍也隨眾人進入了集仙殿,將武則天團團包圍,明顯是要逼迫武則天交出大權。武則天見狀,也只能順應大勢,令太子返回東宮,對眾人誅殺張氏兄弟一事也不予追究。但桓彥範卻直言要求武則天禪位於太子李顯。

神龍政變:一場披著

集仙殿逼宮

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則天只好向形勢低頭,於次日下詔令太子李顯監國。第三日再次下詔,正式將皇帝位傳於太子,神龍政變就此宣告結束,江山也重歸李氏之手。

在這場政變中,太平公主也有所參與,在政變結束後還被唐中宗封為鎮國太平公主。或許太平公主此舉是為了彌補當時推舉張昌宗入宮所犯下的過錯。然而這些在神龍政變中立下卓越功勳的五大臣,卻在唐中宗繼位後不久便被明升暗降。雖然被封為郡王,但卻被剝奪了實權。

神龍政變:一場披著

太平公主


結語

神龍政變從表面上看是一場"清君側"運動,但實際上也是一場奪權運動。從後世的史料記載來看,太子發動政變是為無奈之舉。為了免遭二張毒手,不得不搶先發難將其誅殺。但實際上,李顯應當早就有了發動政變的心思。李顯為唐高宗第七個兒子,是武則天所生的第三子,按理來說李顯應當同武則天一條心。但在傳統封建教育的影響下,李顯也意識到武則天稱帝的行為堪稱謀逆。而自己卻是皇室正統,具有合法的繼承權。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心中會滋生出奪權之心。所以說,神龍政變表面上是針對張易之和張昌宗二人,實際上的目標卻是武則天和她的帝位。

武則天繼位時雖然已經有六十七歲,但還算心智清明,能夠明辨是非。但到了武周後期,武則天的年齡已經高至八十歲。無論是生理還是精神都無法與稱帝初期相比。尤其是在張易之和張昌宗禍亂朝政之後,李顯等親貴及朝中重臣已經意識到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剛剛走向繁榮富強的帝國將會面臨著亡國之危機。所以說,神龍政變不但使政權重新迴歸至李氏手中,同時也挽救了帝國的命運。



參考文獻:

1.《舊唐書·張說傳》

2.《資治通鑑·唐紀·則天順聖皇后下》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