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於2009年上映的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有關教育的勵志電影。影片一經上映,便收穫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不僅在上映10天內收穫10億盧比的票房,成為寶萊塢歷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還在時隔十餘年的今天,在豆瓣上依然保持9.2的高分。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回味影片,這部著作之所以能夠成為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不僅因為其故事情節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小說《五點人》 所改編,最重要的是其中所反應的教育問題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強烈關注。

影片採用穿插回憶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三個家庭背景不一樣、思想內核也各不相同的學生在“印度皇家理工學院”的瘋狂經歷。大部分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的較量,認為這是一部抨擊應試教育的佳作。

但我在重刷影片後發現,拉開蘭徹與查爾圖之間差距的,不是“應試”與“素質”教育的不同產物,而是源於二人不同思維的下的結果。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她的著作《終身成長》中提出,每個人在學習、事業、家庭、人際關係上的成功與否,最重要的要素都歸結為兩種思維模式,一種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另一種為“成長型思維模式”。

劇中的查爾圖則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而蘭徹之所以能夠獲得階段性的成功則是因為他具有“成長型思維”。在此,本文將結合故事內容著重闡述兩種思維模式所造就的不同命運,在文章最後一部分將著重闡述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一、“固定型思維”

01.“固定型思維”的人通常只關注“成功”而非“成長”

劇中的查爾圖,就是典型的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夠考第一,為了考第一不惜找江湖郎中買一些可以“增加記憶”的三無藥丸。不僅每天苦讀18個小時,還為了保證自己名次而給其他競爭對手分發不良書刊,以求分散他們學習的注意力,認為只要別人發揮失常自己就可以穩居第一。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查爾圖把自己的人生錯誤地定位於考第一,覺得考第一才是對自己能力的認證。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即學習是為了求知,不是為了考試。所有的教育最終都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個獨立有擔當的個體,成績只是我們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

一個再成功的人,他的成功只是階段性的,但成長卻是終身的,因為成功只側重於階段性的結果,而成長則關注於過程,它追求的是量的變化與積累,當成長到一定程度,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的產物而已。

02.“固定型思維”的人喜歡推卸責任,不在自身找原因

查爾圖做為學生代表在全體師生面前發言,為了保證自己的表現能夠大放異彩,他找到了圖書管理員幫忙。管理員幫他寫了一篇堪稱完美的演講稿,但沒想到被蘭徹稍微做了點手腳,把“奉獻”學生改成了“搞”學生。然而查爾圖並沒有發現其中有何不妥,依然選擇一字不差的背誦下來,結果演講當天,讓自己和校長都成了全校的笑話。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查爾圖憤憤不平的找到了蘭徹,認為是他毀了自己,讓自己在全校師生面前出了醜。其實到此觀眾也不難發現,查爾圖自始至終就沒有自我意識,覺得老師給的東西一定都是正確的,以至於都沒有發現這麼明顯的錯誤。最可笑的是,他不僅沒有總結自身的原因,反而怪罪蘭徹讓他顏面掃地。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影片用一種輕鬆幽默的手法完成了對“固定型思維”的人推卸責任的諷刺,這部分人往往過分自我,他們通常認為自己比周圍的人聰明,自己從來不會犯錯誤,出了事則全是別人的錯。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習慣將責任推給別人的人,是很難取得成就的,因為一個真正強大的人,遇到麻煩首先想到的是解決問題,他們不會第一時間把精力放在誰對誰錯上,因為這毫無意義。

03.“固定型思維”的人總喜歡證明自己

整個故事是由一場賭約展開的,這場賭約是為了證明誰對誰錯。而它產生的背景,則是剛才提到的的查爾圖被蘭徹的惡作劇弄的下不來臺之後產生的。蘭徹之所以這麼做,是想告訴所有跟查爾圖一樣不懂變通學生,即人不能沒有自我意識。但查爾圖並沒有聽進去,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他單方面的跟蘭徹約定,看看十年之後到底誰會比較成功。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十年後,查爾圖如約來到曾經跟蘭徹打賭的地方,但未見蘭徹的蹤影,他高興的以為蘭徹是混的不好才不敢來赴約。實際上,是蘭徹壓根就沒在意過這場賭約,他不來不是因為自己混的不好,相反他成為了一名擁有400多項專利的科學家,而且還是查爾圖想要千方百計討好的合作伙伴,他不來是因為從一開始就認為自己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什麼。

查爾圖總喜歡不斷的想辦法驗證自我價值,其實這種人內心是非常自卑的,因為他根本不確定自己的價值所在,他需要外在的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他不知道人生不是一道證明題,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成為我們想成為的那個人。

影片以查爾圖為代表,向觀眾闡述了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這種人往往懼怕挑戰,總為自我設限。他們會把發生的事當作衡量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所以時刻想證明自己的智力、個性和特徵。但是由於他們急於證明自己的能力,一旦沒有獲得成功,就會把失敗這種行為轉變為他們的身份,很容易陷入挫敗感中。

二、“成長型思維”

01.“成長型思維”的人從不懼怕挑戰,並且善於在困難中找到出口

劇中的蘭徹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典範,導演在他一出場時就給予了清晰的形象刻畫。

影片開場,他並沒有像其他新生一樣,對想樹立權威的學長低三下四,反而急中生智利用初二物理時所學的導電知識電擊了準備往門口尿尿的學長,當著大部分同學的面,用聰明的手段樹立了自己臨危不懼的形象。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這種形象上的刻畫在影片的最後也有所體現,校長的女兒面臨生產,恰逢那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外面的車進不來,裡邊的車出不去,就在大家陷入不知所措的危難關頭時,蘭徹在教室聯合幾個學生在教室搭建了臨時“病床”,並通過與醫生視頻通話,成功的幫助校長女兒脫離險境。

反觀影片,不管是不懼怕學長的權威,還是急中生智幫助校長女兒度過難關,皆因為蘭徹從不懼怕挑戰,這種心態能帶給他解決問題的勇氣。他認為凡事沒有絕對,認為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這是典型的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思考方式,他覺得只要不固步自封,萬事萬物通過自己的參與都可以改變。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02.“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而自我設限

喬伊也是被“固定型思維”所侷限的學生,他喜歡科技,自己也在著手研發無人機,但僅因為校長的一次次打擊以及不留餘地的侮辱他的成果,便將自己研發一半的無人機扔進了垃圾桶。

蘭徹看到了這一切,他把喬伊的無人機帶回去進行研究,發現這個科技成果如果研發成功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方便。

那個傢伙的設計很驚人,在直升機上裝上攝像機可以用於路況和安全監管。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蘭徹驚歎喬伊的設計,認為這將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他不應該因為校長的打擊便輕易放棄,他決定偷偷的幫喬伊完成剩下還未完成的工作,希望以此告訴喬伊別人的看法並不能決定什麼,只要我們自己不放棄,就一定會有希望。

可當他完成設計,把無人機飛到喬伊的窗口時,卻意外發現喬伊選擇了上吊自殺。

這件事情在很多人眼中認為校長要負很大的責任,但在我看來卻是喬伊在面對挫折時的不堪所在的精神狀態,他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他總會被別人的看法所影響,他害怕挫折,認為挫折一定意味著失敗。

但事實上呢,失敗和犯錯是在所難免的,這只是一個暫時的階段性過程,我們要知道,挫折可以讓我們認清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可以讓我們從中學習並獲得新思考。

03.“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情

影片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劇中對以查爾圖為代表的“固定型思維”的人,和以蘭徹為代表的“成長型思維”的人的深刻詮釋,讓每個人都可以在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生活中有絕大多數人像劇中的查爾圖一樣,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應付老師和家長而學習。也有大部分的家長認為成績至上,就像劇中蘭徹的朋友、法罕父親的教育方式,他認為成績從94分降為91分是一種毀滅性的失敗,這樣的思維模式會讓孩子們誤以為學習是階段性的事情,認為只要考個好成績,找份好工作就高枕無憂了。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但事實上呢,我們真正的人生是從步入社會才開始的,學習的本質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可以更好的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而不是為了應付一次又一次的考試。

就如劇中的蘭徹,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擁有400多項專利專利的科學家,是因為他把學習視為終極目標,這點在他上學時就顯露無疑,不論是他抨擊應試教育,還是勸說同學們不要把求知當成競賽,都是為了告訴大家,學習不是階段性的事情,決定我們人生高度的,是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可貴之處,在於用喜劇的方式輕鬆的向觀眾展示出了不同思維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軌跡,讓我們笑過之後得出對於人生的某種思考。

它讓我們得知,人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多地受到人類在追求目標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思維模式的影響,這才是決定一個孩子人生高度的底層邏輯。

三、如何提高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01.關注“成長”而非“天賦”

隨著教育意識的提高,很多家長意識到通過表揚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如果表揚的方法不對,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反而有可能妨礙他將來的發展。

在我身邊,我們常常聽到大部分家長這樣誇獎孩和子。

“寶貝你太聰明瞭” “寶貝你真棒”“寶貝你簡直就是個天才”

這樣的誇獎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表現好是因為聰明和天賦,如果想繼續得到家長的誇獎和認可的話,他得保持很聰明很有天賦的樣子。長此以往,孩子則會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智力主要由先天決定,後天的改變空間不大,他們的注意力就被轉移到聰明上而不是後天的努力,從而形成固定式思維。

我們要把關注的點從天賦轉移到成長,誇獎孩子的時候側重於過程以及努力。

“我看到了你的努力,所以這次才考的這麼好”“能不能告訴我你是怎麼把這件事做的這麼好的?”“為什麼這麼做能夠帶來這麼大的增長?”……

這種注重成長的誇讚方式,會讓讓孩子意識到他的成功他的進步,都是來自於他用了正確的方法,當他面對困難時,會選擇迎接挑戰,他會覺得努力是更有價值的,因為大家認可的是他的努力和勤奮。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02.可以批評,但要進行建設性批評

批評孩子是一門學問,它不僅幫你教育孩子,還對塑造孩子的未來具有重要作用,因為父母的批評和做法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孩子做錯事時,大部分家長的批評方式通常是想用最差的方式尋求最佳的結果。比如當我們發現孩子做“錯”事時,我們通常會提高嗓門大聲斥責,甚至威脅恐嚇,但事實上,責罵只是你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對孩子的教育並不能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反而會讓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要學會“建設性批評”,用一種友好的方式向孩子表達不帶評判的、合理有效的批評。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把我們的負面情緒從體內抽離,學會客觀的對待事情的本身,如果你很生氣或沮喪,這些情緒會從你的肢體語言和語音語調中洩露出來,會讓孩子你產生抗拒心理,從而很難接受你的批評。

我們要記住,批評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批評,而是為了讓孩子的行為能夠良性地改善。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03.注重逆商的培養

心理學上表明,與情商、智商相比,逆商更是衡量個人人生髮展情況的重要指標。而提高孩子逆商的途徑之一,則是要讓他學會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挫折。

而孩子對待挫折的態度,則來源於父母對其教育的影響,當孩子遭遇挫折時,父母表現得焦慮,或者試圖掩蓋失敗,會容易讓孩子產生逃避挫折的思維模式。

父母應該對挫折表現出興趣,引導孩子面對和處理挫折,把挫折視作學習的好機會,讓孩子明白,挫折可以讓我們正確認識自身的不足,可以督促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通過父母的支持、引導,形成抗挫折能力,這才是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真正核心。

《三傻大鬧寶萊塢》:拉開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

結語:

這部影片剛上映時,曾掀起了一波抨擊應試教育的熱潮。但我卻認為,與其把希望寄託於教育制度的改革,不如著手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每個人的大腦思維都是可塑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刻意激發他們對“成長型思維”的認知,並且不斷的訓練他們用“成長型思維”面對生活,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地適應任何社會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