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文化:年初七,人日節:祈福納吉,以人為本

“人日”的說法起源很早。

西漢東方朔作《佔書》,書中記載:“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

傳說女媧創世之初,創造了世間萬物。

她先是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最後於第七天創造了人。

因此,我國古代將農曆正月初七視為人的生日,俗稱“人日子”。

01

敬畏天道

東方朔在《佔年書》寫道:“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

古人認為,在正月初七這天,如果天氣晴朗,那麼整年都會風調雨順,疾疫不臨。

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人們對天道有種自然的敬畏。

人總要靠天吃飯,天氣的晴雨直接影響老百姓一年的生計。

所以在人日節這天,各地都會舉行祈福祭祀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北方地區,人日節這天要放鞭炮、吃餃子。

有些地方則要吃麵,初七這碗麵也叫“拉魂面”。

過年時人們走東串西,人日一過就該收收心,準備春耕生產了。

故而吃完拉魂面,把心收回來,又能投入熱火朝天的勞動中。

春節文化:年初七,人日節:祈福納吉,以人為本


02

守持人道

每到人日,皇帝便要賞賜群臣彩縷人勝,文人們也要登高賦詩。

由於是人的生日,初七這天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尊重。

官府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女子更是要用彩紙、絲絹、金箔等製成小人的形狀,戴在頭上,或貼在屏風等處,成為“人勝”。

宋朝才女李清照就曾寫過:“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的詞句。

《北齊書·魏收傳》中也記載:“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

按照南北朝時期的春節習俗,正月初一,要把雞的畫像貼在門上;正月初七,則要把人像貼在帳子上,據說可保家人平安。

對於現代人來說,正月初七是節後上班的日子。

春節的活動到此為止,在外打工的人開始陸續離家。

是時候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開啟勤勞努力的新篇章。

春節文化:年初七,人日節:祈福納吉,以人為本


03

祈福納吉

《荊楚歲時記》記載了我國南方的人日習俗:“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

人們在正月初七這天,會用七種菜煮成羹湯。

相傳,食此七寶羹,可以祛病避邪。

羹的用料大有講究:

潮汕喜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

客家人選取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另加魚、肉等同煮;

福建則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

只因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蔬菜品不同,寓意卻大致相似:

芹菜寓意“勤奮”;芫荽寓意“緣分”;

青蔥寓意“聰慧”;生菜寓意“生財”;

韭菜寓意“長久”;大蒜寓意“精打細算”;

芥菜又稱“長壽菜”,取“健康長壽”。

吃了七寶羹,能把一年的好運都吃進去。

此外,南方一些地區還有“撈魚生”的習俗。

一家人圍坐在桌前,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

大家站起身,齊齊揮動筷子,將魚料攪拌均勻。

口中唸唸有詞:“撈啊!撈啊!發啊!發啊!”

寓意新年撈到大財、步步高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