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

八字预测6


这句话很有意思,“贼”这个字不太好听,一般是指坏人,邪恶的人,或者强盗小偷儿之类。而“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批评自己的老相识原壤时所说的。孔子的原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其实大家不必把这句话看得那么严重,圣人也并不总是一本正经的板起脸来训人。

原壤母亲去世时,孔子还过去帮忙,可见两人交情不一般。这句话照我的理解,劝导的意味大于批评,更多的是对原壤这位老朋友的调侃。言下之意是说你这个人没规矩,也没什么学问,还挺有歪材料,可惜人老了,再想改可就难了。其实孔子也知道原壤的毛病就是圣人来教都改不了。为什么呢?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人老成精”。人们常说不学无术,而人老成精是不学有术,他有一套自己的东西,虽然不是从正道上得来的,但是很实用,他有他的处世哲学。圣人也拿他没办法,只好说你这家伙贼的很。但并不是说原壤是个坏人,只是说他走的路不是正统,别出心裁,比较刁钻,这是不读书不知礼的结果,与善恶无关。别看不上“人老成精”,说句实话受过正统教育的人未必就是这些人的对手,人家往往是出奇制胜。

原壤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很没规矩,坐也没个坐相,母亲去世居然还唱歌。这种失礼的行为让人很看不惯,其实生活中大家也会遇到这样的人。行事不讲规矩,风格独特,但也确实有其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讲到这儿我说一下我认识的一位前辈,大家可以当故事来听一听,也能更深刻地体会何为“贼”。

之所以称之为前辈,是因为他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小时候他就经常来我家喝酒。三杯酒下肚,他就开始高谈阔论,声震屋宇,隔着两道街都能听到。人家不讲诗词歌赋,讲的是江湖。他结过四次婚,有五个孩子,有一对儿还是双胞胎。有钱时把孩子都带在身边儿养着,没钱了就一脚踹在孩子屁股上说:“都滚蛋,各找各妈。”过几天有钱了又挨个上门儿接回来。几位妈妈都知道他不好惹,也都听之任之。前些年计划生育抓得比较紧,五个孩子里有超生的,计生办要罚款。没钱啊,急的要死,没办法。他就每天下班在人家主任窗户根儿底下转悠,手里拎瓶酒,一边儿喝一边唱歌。没三天,主任心里就开始发毛了,这家伙天天在这儿转悠,也不说话,问他干啥也不说,这谁受得了。就这么着罚款的事不了了之。其他类似的事情还有好多,我都不一一列举了。虽然他行事不讲规矩,也不讲礼数,但从来没干过违法的事儿。只能说这个人心里清楚着呢,什么事儿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心里有数。他有自己的底限,这就叫“贼”了。看似个浑人,其实有自己的路子。现在人老了,带着现任老婆和一大堆孩子住在一起,也算儿孙满堂,落得个圆满。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人不是个坏人,怎么说呢,算是个江湖中人,多年的摸爬滚打沾染了一身江湖气,虽没有受过正统教育,却有一套实用的存身之道,这个道不是正道,所以称之为“贼”。个人的看法这个“老而不死是为贼”,并不是单纯的贬义,有底限有原则的就可以称为道,也叫路子。不管是不是正道,虾有虾道,蟹有蟹路,其中也不乏借鉴意义。而无底限无原则就不能称为道了,那叫胡作非为。

最后为维护正统的读书人提个醒,可以不走“贼”路,但不能不懂“贼”路。孔子能说出这句话说明他是懂野路子的,也能包容这些东西,不然原壤在母亲的棺木前唱歌他不会不加劝阻,而对于原壤的无礼行为也不会仅仅只是敲一下了事。可见孔子对人情世故很通达,先圣的风范和气度值得我们学习。


夕魄腾辉


现在来理解“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其实要抛开原文来看。

此处贼不是偷东西的贼,不是坏人的意思,而是贼精贼精的意思。

也就是说,一个人老了,目前老了,一般指60岁及以上。人生的各种经历,各种人情世故,甚至大起大落,都经历过了。

看过了人,没有几万,也有几千。

正所谓是阅人无数。

所以,一个老人,你要想骗他,是比较难的,他贼精贼精的,你刚一撅屁股,他就知道,你要犯什么屁。

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了。

最后一段,写给杠精。杠精会说,怎么那么多老人,被骗呢。

没办法,我国人多啊,老人3亿多了,有几百万被编,绝对数量很大,但比例,还是非常小的。何况,留守老人情况很复杂,很多,都是甘愿被骗的,因为,有人陪着说话,聊天。


董江波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春运期间不得不挤火车办事,由于他是中途上车,只买得一张站票,他上车后看到一个空位,便忍不住先坐下来休息,心想若主人来了再让不迟。列车快开了,一个姑娘拎着几大件行李挤到他面前,朝他看了一眼,想说什么,又默默地缩回了头,将行李放好,和甬道上别的站票客待在一起。

列车开动了,没人来向大爷讨回座位,大爷以为自己白捡了座位,心里放松下来,开始向周围的人推销他的得座经验,他看到姑娘被来往的人挤得东倒西歪,便同情地说:等我下了车,你就坐这里吧,站着太难受!姑娘说:好的,谢谢您!

检票了,列车员很奇怪:姑娘,你不是有座吗?他指了指睡着的大爷……

原来大爷坐的正是姑娘的座位,善良的姑娘成全了大爷的捡座,宁愿自己站着,一声不吭,就为让他坐得心安理得。


古人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老爱幼就是这么来的。社会是个大家庭,民族、国家是个大家庭,再由宇宙而言,地球是个村,每个人都是村里乡邻。佛说,无缘不聚,成一家人是最大最深的缘,成一国人也是莫大的缘。孝敬爱戴自家的老人,关心保护自家的孩子,这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本份,也是生命延续的必须;推而广之,对待别人的老人和小孩,就像对待自家的一样,虽然没有法律要求这么做,但这么做自有莫大的功德,社会必因此和谐,生活必因此温馨。

然而有人把老而不死谓之贼进行断章取义,结合个别丑恶现像,为自己不愿敬老、孝亲的自私行为辩解,让许多人心里疑惑。

生老病死是每个生命避免不了的,每个人一出生就在向着终点而去,在终点到达之前他们未曾停止过努力,现在的一切成果都是已故和健在的老人们辛勤奋斗的结果,可以说那些嫌弃老人的人都是会提前退休、只知享受的,他们不过是过河拆桥的功利主义者。倘若人人都以为老而不死谓之贼,社会文明不会再向前,而是停滞、甚至倒退;因为老人已经尽了自己的职责,他该得到休养和尊重;社会责任的担子该由后辈人挑起,只有腰太软、腿太细,心眼太小的人,才会以为老而不死谓之贼。


ii小小孩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原话是出于论语,宪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孔子有个老朋友叫原壤,为人没个正经,一天孔子见到他他蹲着和孔子说话没个样子。孔子就说:“你这人,年轻时就无大无小,无老无少,长大了,也没个成个正经事儿,老了还腆着脸活着,真是个祸害也。”

这段话连着看起来,更像是孔子和老朋友开玩笑。所以最后笑骂玩,拿竹杖戳对方小腿。

但是后来大家就如很多夫子的话一样,把他前后语境抛弃,只截取其中一段来说。

老而不死谓之贼,演变为,说老人已经没有贡献,只是依靠年轻人供养,就如盗取年轻人一般,所以是老而不死谓之贼。这个思想,到现在依然还有。比如日本著名的大嘴巴漫画首相麻生,2013年,日本副首相兼财政大臣麻生太郎(Taro Aso)就曾建议:日本的老年人应该“赶紧去死”,因为“当你想到自己花的是政府的钱,你就会睡不好觉。”

在中国,老而不死谓之贼,后来逐渐演变成,指责一些为老不尊不要廉耻的老人的话语,和最初夫子所说的,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方士的知识乐园


这是针对特殊时间、特殊人物的一句话,理解这句话,不能断章取义。你不能看到不顺眼的老年人就骂老而不死是为贼,但是面对那些碰瓷的、倚老卖老抢座位的,骂上这么一句就很痛快,现在不是流行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吗,这类变老的坏人,就特别符合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记述得十分简单: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是个人,孔子老师的故交。

夷俟,叉着腿坐,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我的配图很克制,大家结合自己的想象理解吧。

这句话的意思是,原壤叉着个腿在那儿坐着。孔子看到了很生气,就骂他:“年轻的时候你就狂,长大了又没本事,现在老了还不死,真是妈个祸害!”孔子越骂越生气,举起拐杖就戳丫小腿。

你看,这句话是有语境的,孔子是骂一个老而无德行的人,是社会的祸害

你可能会说,别人不就是坐姿不太雅观嘛,孔子老师这暴脾气也是该改一改了,之所以会这样认为,都怪《论语》记录得太简要,咱们看看《礼记》,就知道真不怪孔子老师脾气爆: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说孔子有一个故人,名叫原壤。

他妈死了。

孔子就给他妈洗棺材,原壤跳到棺材上说:我似乎很久都没有K歌了呀!

说罢他就唱道:狸猫,狸猫,你头上有美丽的斑,我牵着你的手,好柔软。

孔子假装没有听见,走了,但是他的学生不干了,说:老师,我们强烈要求您和他绝交。

孔子说:算了,毕竟朋友一场。


看到这里,你该知道以仁为本的孔子老师为什么会气得打人了吧?因为有些人老了啊,仗着自己一把年纪,没人会和他计较,就各种使坏,耍不要脸。这样的祸害,不死留着干嘛呢?




也可自话


这句话是不尊敬老人的话,因为断章取义,完全把意思改变了!

原话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蹲着两脚不坐不起,以待孔子之来。先生说:“年幼时,不守逊悌之礼。年长了,又一无称述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这等于如人生中一贼。”说了把手中所曳杖叩击他的脚胫。

这段话是批评原壤,见孔子来了,毫无礼貌,孔子教训他,像你这样的人老了,就是讨人厌的老不死。

首先,这句话截取一句骂老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与原壤两人年龄相比,孔子比原壤要大,难道孔子骂自己是老而不死的“贼”吗?这句话违背了孔子的原意,是极大的错误。而且被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影响太坏了!

其次,孔子是儒家学派思想创建者,尊老爱幼是儒家思想核心之一。这里截取孔子原话中的一句话,用来辱骂老人,完全违背了儒家思想的精髓。这句话,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孔子,不尊重老人,不尊重社会公序良俗,是不能容忍的故意!

再次,谁都要老的!断章取义这句话的人,你老了也是“贼”吗?如果你能不老,我还认为你胆大敢说,敢犯众怒。残酷的真相是:现在的老人,就是你将来的必然模样。你不会是预先骂自己吧?

所以,我们见到引用名句,一定要仔细查证一下,不要贸然引用,误导众人,贻害老人!



往事非烟


要理解这句话,应该结合原文来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里有几个奌要弄清:

1.原壤和孔子年龄差不多,是多年的老熟人。

2.夷俟:叉开腿坐着等人,是个不礼貌的姿态。

3.孙弟:孙即逊,谦虚有礼。弟即悌,尊敬比自己年长的人。

4.述,这里指做事,有所作为。

5.贼,指害,害人。

整段文章的意思是:原壤叉开腿坐在那里等孔子,孔子来了说:"你这个人小时候不知礼,长大了无所事事,老了还是这副样子,真是害人啊!"说完用手里的拄杖敲敲原壤的小腿。

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

1.孔子和原壤很熟,算不上好朋友,但关系也不是很差。

2,孔子对原壤的为人不大认可,这里带有半开玩笑的责备之意。

3.孔子不是严厉的斥责之意。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结合如今的社会不良现象:那种倚老卖老霸座的老人,那些爬到树上拍照的老人,更有甚者,极个别碰瓷的老人,他们的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老年群体的社会观感,是必须严厉斥责的害群之"贼"。


壹壹若尘


“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一直以为,是一句骂有病垂老人的恶毒话。很憎恨发明这句话的人,孔丘。还有一句啥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很不解,为什么老而不死视为贼?这句说话无可否认是直指老人到垂老没生存的价值,没必要再活着,不劳动白吃饭,还要后生服侍。应该在去死,不愿死的就是偷搶吃。所以历代老人都是被人憎厌的。往死里推。克薄隔离放逐老人,当老态龙钟的人是鬼。在民国,新中活下来的白头人,很多都被后生骂过,“死老鬼!你还不快去死,老而不死视为贼也!”反正无论先生学士现在怎样解释,古语云:老而不死谓之贼。说是孔夫子开玩笑的,没有说老人是死贼。但是这句模棱二可的话已经伤害了老人的生存,很打击得伤亡苦号。还说出在圣贤尊师之口。高深学究不作明确指示。让歹人活学活用,伤害老人,依足贼意排除老人。当今世界有很多人就以孔老乙的话,开明车马叫老人滚开,死回你的老巢去,代沟不可逾越。老得废残该死了去。孔老二你的这句话不管作辨成什么意思,今生现世人就取用字眼作出行动:老去死,留着是贼,白占吃的住的。老人深深理解这个意思就是:养大儿子娶媳妇,携大孙子你是变废柴,利用价值功能尽,代沟截住贼分开,自生自灭自寻死自便了。总结意思就是老就自知情断亲绝。死啦去。


公民健康为重


“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句是:老而不死是为贼!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意思是:人老了还不死,就是一个像贼一样的祸害虫。

这句话在《论语·宪问》中记载是孔子骂他的一位故人,叫原壤。而当时孔子的年纪比原壤大,比他还老。所以孔子这句话并不是简单骂人老而不死就是贼。我们看古人留下来的句子不能切断了来看,要查看整个原文,否则就容易断章取义,很难理解原意。原文是这样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白话: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回话,孔子骂他说:“年幼时,你不守逊悌之礼。年长了,又没有可以称述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这等于如人生中一贼。”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实际上孔子的这段话被记录在《论语》中还要另外的含义,不仅仅只是骂原壤这样不守逊悌,无教导后辈的人。这是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人不应当老而不死却无所作为。当然这里的作为绝不是为自己争名逐利,恰恰相反,是能够为国为民为后人的一种作为。

怪谭先生


这句话我们要整体的来看,切不可断章取义,原文《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老不单指年龄,也有老奸巨猾之意,贼不是偷盗的那个贼,指的心贼,也同与论语中的小人之意。原壤是孔子的故人,孔子对他比较了解,说他对长者不孝对兄弟不悌,做人的本分没有尽到,活着没给后人树立好的榜样,还不如死了呢。当然孔子说这话时是半开玩笑说的,并不是真正的愤怒。

孔子鞭笞的是那些为老不尊的人,现代人比如那些抢夺方向盘的,碰瓷的老人,这些人没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反而导致一些负能量的现象和影响,孔子是痛心疾首才这样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