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通常攜帶多少子彈?

菩薩我想對你說


每個士兵攜帶的子彈一般在兩百發以內,機槍手可可以有更多。當然,不多帶的理由就是重量會消耗體力或者機動性。畢竟在雙方步兵交火前炮兵、空軍的高強度行動炸翻了不少地面人員。且隨軍補給車輛補給彈藥並不是很麻煩,步兵在中遠距離正常情況也是全自動短點射或者半自動射擊,彈藥消耗並不是誇張到幾分鐘。幾分鐘那是換彈不間隙射擊理論速度。

單兵裝備已經夠多(重)了,再重點原地坐下你信不信!


不誇大正常情況下士兵死亡之前沒有消耗完子彈,單從子彈配額方面考慮,發放的子彈重量只能在不影響士兵奔襲作戰範圍內,而重量會限制子彈數量,甚至單兵武器總重量限制在25KG左右,且不限於單兵反坦克武器。一般來說合理射擊能夠等到補給,而不會彈盡糧絕。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不會在四百米以外對著敵人的陣地使用突擊步槍全自動瘋狂射擊吧!只有近距離才需要射速儘可能擊中敵人,遠距離更多靠精度。

戰場不會缺乏彈藥,除非被包圍,堅持過程中沒有被消滅,造成了子彈不夠用。


突擊步槍的有效作戰距離限制了步兵子彈消耗的速度,而戰場上往往不會有到交戰距離的機會。雙方至少都是用火炮先打招呼。


戰時會有隨軍補給,有很多是散裝子彈,需要臨時裝填在彈匣中,這也不會奢侈到裝填完畢以後又以全自動模式打出去吧,就算有全自動射擊的必要也需要時間冷卻槍管,至少一次性打光備彈也該換槍或者換槍管了。子彈不夠用除非被包圍,補給被切斷,否則基本沒有這種情況。戰時子彈、手榴彈成箱堆積在陣地上,只有死光的士兵,沒有打光的子彈。畢竟沒有人命使用有限的子彈了。

不是所有人都是機槍手。有人不停喂彈前提是使用的槍械是機槍,彈鏈、彈箱什麼的更容易快速裝填,戰場補給方便,火力持續性好。如果你扛機槍衝鋒想必也有人願意為你攜帶更多的彈藥隨你衝鋒。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客矢解


“戰鬥攜行彈藥”是多少,都是作戰部隊,經過長期戰爭實踐,得出的經驗與規律,在軍事術語上稱為彈藥基數,步槍以300發為一個基數,一般攜帶150發,即0.5個基數,就能滿足作戰需求。為此我們過去的戰鬥裝具,都設有4個彈匣,加上槍上一個彈匣共5個,每個彈匣30發。我們的彈匣也是這樣設計的,過去的56衝,81-1,還是現在的95步和03式,都是一個彈匣30發。如果執行更激烈的戰鬥,還會另備子袋帶再增加50發。軍事大國士兵所攜帶子彈數量,大約也是這個數。為了繼續作戰,戰鬥間隙一般都會得到後方補充,為得是減行士兵攜行負擔,4個彈匣的重量5.6斤左右,再加上手榴彈,雨衣,水壺,乾糧,小鐵鍬,十字鎬等,一般都在50斤以上,對於戰鬥行軍,是極大的負擔。為了在保證戰鬥需要的同時,儘可能減輕士兵作戰負擔,節省體力,以保持旺盛的戰鬥精神,成為各時代裝備專家的責任。

越來越輕

摩步化和直升機化,推動了步兵戰鬥行進的機動性,一般都會帶著他們的士兵推進到進攻出發陣地上,戰鬥都會在1千米距離內發生。當然這是理想的情況,但要考慮極限下用兵,不能說沒有裝甲和直升機,就打不了仗。就是裝備強大的美軍,對戰鬥員的體力,也有近乎嚴苛的要求。負重急行軍,一直作為戰鬥課目之一。為了保持旺盛的戰鬥精神,儘可能地多采取摩步化機動,或投入直升機,以完成非戰鬥地域內的機動,是各軍事大國普遍採用的方式。有裝甲伴隨衝鋒,使用武裝直升機來摧毀對方重火力和堅固工事,這是理想的戰鬥,問題是現實中沒有理想的敵人,戰鬥往往總是在複雜的情況下發生的。不過,越來越輕,是大勢所趨,如美軍正有機器騾子和無人機伴隨作戰的趨勢,可以說士兵戰鬥負荷得以大為減輕,不妨視戰鬥激烈程度多帶一點子彈。

為減少每一克重量而奮鬥

所有戰鬥裝具,儘可能減少負重,裝備研製專家們,從槍到裝具,長期以來,都在為減輕每一克重量而歡欣鼓舞。設計總是從最嚴酷的戰鬥環境出發,把思想歸結到一克一克的負荷如何減少。在攜帶子彈數量能確保完成戰鬥任務的同時,儘可能減輕重量,以增強戰鬥效率。步槍重量一點點在減少,彈匣換上塑料,其匠心於此。比如我們的56衝,戰鬥稱為八斤半,空槍重4.3千克,而95式戰鬥全重只有3.25千克,一支槍的重量,猛然減重兩斤多,這對於戰鬥行軍的戰士,是件很大的好事。直升機戰場滿天飛,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士兵攜帶負荷徒步行軍的情況隨時都在發生,所以帶多少彈,必有一定之規,都在為減輕士兵戰鬥負荷而努力。


魂舞大漠


兔哥回答;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戰場上攜帶子彈也是如此,不可能做到總是彈藥充足,而子彈帶多了未必就是好事。我們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經常會看到沒有子彈的情節,顯得很被動,其實,即便是現在作戰彈藥的補充也是一個難題。至於為什麼不多帶,過去沒這個條件,子彈有限,咱們就說現在,彈藥充足,為什麼不多帶。


其實,並不是不多帶,而是帶不了,現在沒人限制你多帶,又不是錢,怕你亂花,子彈能幹的活都清楚,又貪汙不了。關鍵是部隊的制式子彈的裝具就一個基數,例如,56式衝鋒槍三個彈匣,加上槍上一個彈匣,一共4個彈匣,每個彈匣30發子彈,共120發,81槓是150發。這就是一個士兵按規定所攜帶的彈藥基數。56衝的空彈匣的重量約0.42公斤,1顆7.62普通彈是16.4克,30發是0.49公斤,整個滿彈匣一個是0.91公斤,四個彈匣總重量是3.64公斤,加上一杆槍重(各型重量不同)最起碼3.8公斤,這樣一共就有15斤重。士兵除了攜帶槍支子彈,還要攜帶如下的東西,4顆手榴彈,67式(0.6公斤)2.4公斤。這樣光是槍支彈藥就20斤了。這還沒完,水壺,食品袋,挎包,而且還要攜帶彈藥箱,手榴彈箱,攜帶不佔用編制的單兵火箭筒,小鐵鍬,工兵鎬等等,有時還需要替炊事班攜帶單兵口糧(通常是三天的)加其它個人裝備一個士兵負重最少40斤以上。


這個重量對於一個大小夥子不算什麼,但戰場環境下,特別是山林河流等複雜地形條件下的行軍,減少一個彈匣就能感覺輕不少。當兵攜帶滿彈的人都知道,一杆槍就十多斤,三個彈匣掛胸前在匍匐,彎腰前進時有一種下墜的感覺,加上鋼盔壓頭,哎,不試試你都不理解多累人。真的不是憑空想像的那麼簡單,如果子彈攜帶過多,走近路還好,一旦需要跑步,涉水,泅渡,攀登,能否堅持到最後很難說,戰場上慢也意味著死亡。

打過仗的都知道,陣地戰,沒必要隨身攜帶彈藥,都會擺在陣地的彈藥箱裡,隨用隨取,一個30發彈匣能打好一會,沒有電影裡那種人海戰術,嗷嗷亂衝。實戰中一百米二百米距離恨不得變成土行孫,從地裡鑽敵人陣地上去。衝鋒時,100米距離爬就得七八十米,跑幾步就臥倒,管他打不打槍。通常情況下,陣地上都不用攜帶過多子彈,甚至連子彈袋都不帶,就一支槍就夠了,熱天衣服都不想穿,這樣越輕鬆越好。受傷時方便快速包軋,同時也方便有人救你,揹你走,否則背不動,說不定把你扔下,別不信哦。


需要攜帶彈藥的過程通常是衝鋒,或者說是進攻比較貼切,進攻時在進入敵人陣地前很少開槍,你也看不準,一百米距離開槍的機會沒幾次,這時你要做的就是一個字,快跑,利用炮火掩護能跑多快就多快,越快越安全,等炮火延伸射擊了,陣地上的敵人開始射擊時落後的就倒黴了。佔領陣地後有人給送彈藥,所以衝鋒時沒必要攜帶過多的彈藥,真沒用。陣地上有多少敵人都清楚,打一陣炮,剩下的足夠進攻這點人收拾了,只要到了陣地彈藥好辦,後面跟著你就到了,有專門的軍工人員。前線通常是軍人負責,後面是民兵等地方人員負責。


所以,討論彈藥攜帶量必須要建立在實戰中,衝鋒沒有一衝就幾公里的,沒這麼幹的,這不叫衝鋒,叫行軍。衝鋒時儘量要身輕,可以多帶點子彈,手榴彈,和子彈比,戰士們更喜歡手榴彈,這是打防禦戰最好的武器,威力大,安全。不用冒頭就能扔出去。子彈如果沒彈匣,帶散彈沒什麼用,戰鬥中沒時間壓彈,等戰鬥間隙彈藥也送到了。你帶彈藥太多,肯定跑不快,想立功沒門,累半路上跑不動就麻煩大了,需要好好說說了。

所以,個人攜帶子彈數量要分情況,開戰前都會對所攜帶的彈藥,武器,等等物資有很詳細的要求,如果需要多攜帶彈藥也會告訴你,這樣就裝垮包裡多裝兩三個彈匣的,如果有彈匣是最好,說來也許不信,戰場上的彈匣並不充足,需要收集。偵察兵通常都會選擇多帶兩彈匣的子彈,以備不時之需,但不會帶太多,會影響行動。


兔哥42928


71年兵警衛員,配帶兩隻槍,一隻五,六式衝鋒槍,槍身自帶一梭,子彈代3梭,每梭30發,計:120發7.62mm子彈。一隻五,四式手槍,槍身彈夾8發,槍快套,穿在褲帶上,手槍裸露外面,使用快捷。小槍套,上面5發子彈。計:13發子彈。衝鋒搶快速2分鐘120發可射完。手槍13發約2分鐘射完,零散5發需要重裝彈夾。


念戰友情


就中國來說,一個士兵一般會帶四個彈匣,槍上壓一個,每個彈匣三十發子彈共150發。一般情況下士兵是不會連射的都是點射增加命中率。

對於士兵來說,子彈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使用的各種武器都很先進,還需要帶其他各種應對裝備,加起來重量是非常重的,一個人背上這麼重的槍械裝備對體能是很大的考驗。

在不同的國家一個士兵帶的子彈數量不同,根據戰場環境攜帶不同,比如越戰期間,美軍單兵的M16步槍的彈藥是20個18發的彈匣共360發,美軍在阿富汗戰場上是8個30發的彈匣共240發。

具體要根據一個國家士兵使用的其槍械種類的不同具體計算出合適攜帶子彈的數量。



高清街拍影視


玩過槍戰類的朋友可能會體驗到子彈打完而被擊殺的絕望,確實如此,在槍戰遊戲中,玩家在使用突擊步槍的時候通常攜帶六七個彈匣兩百多發子彈,其實在實戰中,這個子彈數量已經夠了,就拿現在的解放軍來說,他們執行任務時通常攜帶四個備用彈匣,加上95式槍裡的彈匣足有150發子彈。然而在遊戲中,玩家通常把步槍當做重機槍來用,而現代的突擊步槍射速基本都在每秒千發左右,一個彈匣的子彈幾秒就可以打光,子彈完全不夠用。

其實在實戰中,使用突擊步槍的士兵攜帶兩百餘發子彈完全夠用,如果讓士兵多帶些子彈,反而增加士兵負重,經過專家研究,士兵在執行任務時負重20多公斤最好,而且在戰場上,士兵使用突擊步槍時通常不會採用掃射的方式,而是中長點射,這樣一來子彈的消耗量也不是很大。二戰時期,各國士兵使用輕機槍都是採用點射方式,如果採用掃射方式,即浪費子彈,精準度又底。

決定單兵攜帶子彈數量的是部隊的後勤補給能力,現代戰爭各國的後勤補給能力還是很強的,一般不會出現彈藥缺乏的情況,而二戰時期則不同,像當時的美、德等國家軍隊機械化程度高,每個步兵師的卡車、輕型運輸車等都有很多,單位運輸能力極強,當士兵在戰場上子彈消耗殆盡時,隨時有輜重部隊補充,所以他們在外出作戰時,根本不需要攜帶太多彈藥,一個步兵一般帶30子彈就足夠了。反觀當時的中國軍隊,騾馬都非常稀缺,後勤補給能力極差,普通步兵外出作戰攜帶的子彈幾乎是德軍的三四倍,當然了,有些部隊彈藥奇缺,根本發不起那麼多子彈。

總之,士兵在作戰時除了攜帶彈藥,還要攜帶食品等其他物品,如果子彈攜帶量超過了一定的數量,完全是徒增負重,還會影響士兵的移動速度,白白消耗體力。


兵說


關於我軍上戰場可以攜帶多少發子彈,這個並沒有硬性的規定。不過根據我軍配發的87式子彈帶以及07式子彈帶的彈夾口來看,可攜帶150發步槍

子彈(揹包四個彈夾,槍上一個彈夾,每彈夾子彈為30發)。

按照我軍普遍配備的95步槍戰鬥射速,單發每分鐘40發,連發每分鐘100發,我軍士兵所攜帶的子彈只能戰鬥兩到五分鐘。

那麼為什麼不多帶些呢

我軍裝備的95步槍使用的是5.8毫米步槍子彈,每顆重量在13克左右,再加上彈夾的重量達到六斤。除了子彈外,槍支,防彈衣,頭盔,揹包,步話機,手榴彈等各種單兵裝備,總重量在40斤左右。這個重量已經大大影響了單兵動作,不利於戰場上迅速展開,容易暴露目標從而加大傷亡。


而且一般槍械是不能連續射擊的,在過熱的情況下,槍管會發生變形導致爆炸,所以150發子彈不僅僅只能用幾分鐘。


硬漢班副


這個事情啊,不同的兵種帶的子彈數量是不一樣,不同的任務攜帶的子彈數量也有差別。步兵攜帶的子彈主要根據自己的武器和任務來決定,子彈也不是帶得越多越好,戰術背心除了掛彈匣,還要有手雷、IFAK(個人急救包)、戰術手套等等,還要保證士兵足夠的作戰能力。至於士兵帶多少子彈合適,下面我們具體說說:

對於普通步兵,執行一般任務也就攜帶5~6個彈匣,戰術背心一般可以掛10個彈匣左右,因此需要時可以掛10個,對於特種兵作戰缺少補給最多可以攜帶14個,每個彈匣30發,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主武器的子彈也就180發左右了,最多也就420發左右。除此以外還有副武器手槍,一般攜帶3~4個手槍彈匣,手槍的彈匣子彈容量差距可就大了,美國的M17模塊化手槍的彈匣容量17發,副武器子彈也就68發!

▲負責提供火力支援的榴彈手

如果是提供火力支援的榴彈手,那麼基本以攜帶榴彈為主,一般任務士兵攜帶10~20發榴彈,支援不足的最多攜帶30~40發榴彈,這樣的情況下,榴彈手的子彈攜帶量就比較少了,一般只有2~4個左右。而且槍射榴彈有著嚴格的安全措施,使用的也是專門的戰術背心,以避免發生風險事故!

▲機槍手攜帶的彈藥箱

如果是班內機槍手,比如M249、M240班用機槍,他們一般直接攜帶一個200發彈容量的彈藥箱,就這個彈藥箱的重量就超過普通士兵的子彈重量了,因此機槍手一般都是比較高達威猛,至少要力氣大才行,當然這個彈藥箱平時一般都是車載,只要下車作戰時才會隨身攜帶!即便這樣,200發的機槍彈藥在提供火力支援是往往都不夠用,一般還得找1~2個機槍副手分別攜帶2個備用彈匣,以備不時之需。現在的班用機槍的子彈一般都與步槍通用,在必要時機槍手也可以找步兵拿幾個彈匣來用用。

最後,就是狙擊手這樣的特殊兵種,他們一般都是隱蔽觀察,為團隊提供戰場信息的,他們追求隱蔽並精確打擊對手,而且在狙殺後還得快速轉移,因此狙擊手的子彈不需要太多,一般只需要10~20發就夠了。而如果是狙擊手的觀察手,一般攜帶普通士兵的子彈量,主武器5~6個彈匣,副武器3~4個,同時攜帶手雷、急救包等等!


很多同學會問:現代普通步槍的射速已經達到了600發/分鐘,而步兵攜帶的主武器子彈才180發,1分鐘不到就射擊出去,即使加上換彈匣時間最多幾分鐘,打完了怎麼辦?

戰場時可不是武器試驗場,那種突突突的快感可不敢使用,除非是新兵首次上戰場。士兵們在戰場上基本都是點射,即使是機槍手也都不敢揮霍子彈,都是採用短點射殺傷敵人,那種電視神劇裡機器不斷吐著火蛇的情況,在戰場很難看到,突突突不停一時爽,但是1分鐘過後就該別人教你怎麼做人了!當然如果這樣使用子彈,後勤被累成狗了也補給不上來的。

綜合來說,士兵的攜帶的子彈數量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任務不同,所需要的裝備種類和數量都有所不同,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士兵攜帶180發子彈左右,而對於像特種部隊這種,往往深入敵後作戰,補給就變得相當的不穩定了,因此在滿足負荷情況下,儘量的多帶了。美國特種兵一般塞滿戰術背心能夠掛最多14個,有時候還會攜帶一些彈藥腰帶,希望藉此提高攜彈量。


狼煙火燎


戰場上士兵們都帶多少子彈?最多隻能打幾分鐘,為何不多帶些?大家好,歡迎關注兵器知識譜,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步兵彈藥基數的話題,戰場上的士兵不是想帶多少彈藥就能帶多少,而是根據上級分發的彈藥基數來決定彈藥攜帶量。彈藥基數是彈藥供應的一種計算單位,基數量是對單項裝備規定的一個基數的物資數量或重量,其標準由軍隊最高領導機關根據國家工業生產水平、部隊攜行能力、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一般的消耗規律統一制定。比如我軍7.62 毫米半自動步槍的一個彈藥基數量為100發槍彈,一支自動步槍為120發槍彈,一挺班用機槍為300發,一門82mm迫擊炮60發炮彈,一輛解放CA10運輸車一個油料基數為161公斤,100人份的戰救藥材一個基數量為9公斤,一個152mm牽引榴彈炮連的一個彈藥基數量為400發等。這是一個計算單位,對槍炮來說就是一個彈藥基數。戰爭打響前上級會根據預測的戰鬥激烈程度計算出所需的彈藥消耗量,然後根據計算結果向作戰部隊分發相應基數的彈藥。下圖為我軍各參戰(參演)部隊正在按基數向彈藥庫領取彈藥。

單兵彈藥基數的計算依據

以我軍機械化步兵為例,班長兼95步槍手(加掛35mm榴彈發射器),備彈150發,35mm榴彈5發,步兵班用電臺數據終端一部,指北針一個,攻防手雷4枚,刺刀一把;95班用機槍手,備彈225發(75發彈鼓3個),攻防手雷4枚;95班用輕機槍副手,備彈300發(75發彈鼓4個),攻防手雷2枚,92式9mm手槍一支(備彈45發);88式狙擊步槍手,備彈100發,攻防手雷2枚,匕首一把;班用多功能反坦克火箭手,備彈3發,攻防手雷4枚,配備92手槍,備彈45發;反坦克火箭副手,備彈6發,攻防手雷2枚,配備92手槍一支,備彈45發;95步槍手2,備彈150發,攻防手雷4枚,刺刀一把,槍榴彈4枚;副班長兼95步槍手加掛榴彈發射器,備彈150發,指揮電臺一部,攻防手雷4枚,榴彈5枚,槍榴彈2枚。這是一次中等烈度戰鬥的標準彈藥和裝備標準,我軍步兵標準戰鬥負重為30公斤,戰時還要加上防彈衣3公斤左右的重量,如果戰鬥為野戰中等以上戰鬥,則需要再多加上引水和單兵口糧的重量,全部算在內,單兵戰鬥負重將超過35公斤,再多就背不動了,如果盲目增加彈藥攜帶量將會影響到機動能力,反而得不償失,因此彈藥攜帶數量十分有限。下圖為準備開展作戰行動的我軍機械化步兵班,班組正在佈置行動計劃,他們每個人的彈藥袋裡只有四個子彈袋,再加上槍上的一個彈匣,步槍彈藥基數為150發,由於是訓練,沒有穿著防彈衣。

單兵一個基數的彈藥的火力持續時間

仍然以我軍機械化步兵為例,95式自動步槍/班用機槍的射速是650發/分,戰鬥射速:短點射40/分,長點射100/分,如果扣著扳機不放,步槍150發子彈和機槍525發子彈連3分鐘都不夠打(算上換彈匣時間),但是真實的戰鬥並非像我們在電腦上玩遊戲那樣瘋狂掃射,更不是像黑蜀黍那樣槍舉過頭頂憑信念射擊,只有在發現目標時才會使用武器進行射擊,而且是瞄準後點射,以確保射擊精度。如果敵人多到以一個班組的交叉火力都無法消滅,那就索性不開槍了,班長和副班長可以通過電臺或數據終端呼叫火力支援,其他戰士則負責警戒,待支援火力來到後班組長負責觀察打擊效果,如果打擊效果甚好,可以根據指示繼續前進,如果打擊效果不好,那就繼續呼叫火力補充打擊,在這種戰鬥中其實能用到手中的武器進行射擊的機會並不是很多,一個基數的彈藥足以堅持到戰鬥結束。下圖為海軍陸戰隊正在進行“步戰協同”訓練,戰鬥中敵軍目標主要依靠步戰車來解決,步兵只為步戰車提供死角保護或使用通訊工具為步戰車指引目標位置,很少有直接向敵人開槍的機會。

比如1984年自衛反擊戰中收復老山的戰鬥,擔任山頭攻堅的40師118團2營5連在副連長張大權的帶領下向老山發起進攻,從炮火準備結束到攻佔老山主峰一共耗時5個小時,5連戰士只使用了隨身攜帶的一個基數的彈藥,有些戰士甚至只打了兩個彈匣60發子彈。這是因為本次戰鬥屬於攻山頭的仰供,敵人都躲在工事裡從射擊孔向我軍開火,我軍士兵的槍械根本派不是用場,唯一的用途是向目標發射曳光彈為營級82mm迫擊炮指引炮擊方位,如果發現堅固工事或者集群目標,則通過步話機向營部要炮,營部把座標傳給團炮兵以後大口徑火炮立即呼嘯而來。戰鬥中只要保證自己不被敵人擊中或者被己方炮火誤傷就可以了。手中的武器只有在攻佔山頭那一瞬間去肅清殘敵時才有實質性的機會開槍,而且這個時間不會超過20分,因為我方佔領山頭即意味著即將面臨敵方的炮火覆蓋,肅清殘敵後要立即躲進工事防炮,待我軍炮兵開始推進並壓制住敵軍炮火以後才能爬出工事準備反擊敵人反撲。下圖為1984年老山戰場我軍裝甲部隊使用坦克炮抵近直瞄射擊支援步兵戰鬥的場面,此時步兵不不要與坦克保持聯繫,只要向目標位置發射曳光彈,坦克和營屬迫擊炮機會朝曳光彈指示的方位開炮。

正規的戰爭絕對不會像黑幫片或者遊戲裡那樣雙方持輕武器互毆,並且很快打完數百發子彈。戰爭中當雙方炮火交集,各種武器裝備開始較量的時候,你會發現個人手中的單兵武器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而反恐戰鬥則是在我方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不對稱”低烈度戰爭,我方一個彈藥基數足以應對整個戰鬥,倘若出現彈藥不足的情況,那麼就意味著對方實力超過我方,是時候向上級呼叫增援了。當然,一發子彈的成本不會超過5塊錢,但是在戰場上對於士兵而言卻是最珍貴的東西,所以士兵們寧願做有限的精確射擊也不會朝不確定的方向胡亂開槍,最好的結果是戰鬥結束了,而身上還剩下不少的彈藥,至於那種“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的英雄,誰愛做就讓誰去做,咱們不湊這個熱鬧。下圖為老山前線貓耳洞內堅守陣地的我軍戰士,手拿電話擺poss的人是一位班長,為了減少傷亡,我軍曾將呼叫炮火支援的權利下放至步兵班組,儘量減少步兵直接接敵的概率。前沿陣地一旦出現風吹草動班長就有權直接呼叫團級炮兵實施炮火覆蓋,士兵們每天要做的事不是打槍,而是擦槍,實在無聊的時候一支槍每天能拆卸擦拭七八回。


兵器知識譜


關於士兵攜帶多少子彈的問題,軍迷和非軍迷的認知可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有當過步兵的經歷和城市基幹民兵,大都是心中有數的。

一般讀者都認為士兵攜帶的子彈越多越好,但實際上士兵攜帶的子彈也就150發左右,不會超過200發,即便戰時也就這麼點子彈,甚至攜帶的子彈還要少。

79年南疆衝中,我步兵正、副班長是衝鋒槍手,每人扛一把56式衝鋒槍,含槍上那隻一共5只彈匣,每隻彈匣30發子彈,共攜帶子彈150發;步槍手每人背一把56式半自動步槍,彈倉內有壓入的10發子彈,身上子彈袋內有10只10發橋夾,共攜帶110發子彈。

機槍手背一挺56式輕機槍,槍上一隻100發彈鏈鐵盒,身上背一隻滿彈鐵盒,共攜帶子彈200發;機槍副手背二隻100發彈鏈鐵盒,共攜帶200發子彈;69式40火箭筒射手,身背一支40火箭筒發射器,帶3發40火箭彈,以及瞄準具等。

以上戰士除了各自的槍械和子彈以外,每人還攜帶4枚木柄手榴彈,機槍正副射手和火箭筒手各攜帶2枚木柄手榴彈;此外,要攜帶砍刀、小鎬、雨衣、水壺、掛包、壓縮乾糧及米袋、防毒面具等,平均負重48公斤,其中,機槍射手高達55公斤。

由於在亞熱帶山嶽叢林特殊地域作戰,我軍一線作戰部隊單兵負重過大,潮溼悶熱酷暑,戰士們體力嚴重透支,無論擔負何種戰術安排的攻擊,穿插分隊都要徒步作戰,經受個人負重過大的嚴峻現實以及生與死的考驗,軍中不缺累趴下掉隊的戰士。

此後,我軍換裝,56槍族基本退出現役,被81式步機槍和95式步機槍所取代,81式步槍配4只彈匣,也即士兵攜彈120發;95式步槍配5只彈匣,也即士兵攜彈150發,戰時在背囊內頂多再放50發散裝彈,也即我軍步兵的攜彈量為170-200發。

作戰環境下,士兵的攜彈量,基本上與其配套槍械的彈匣數量一致,有時會增加50發散裝子彈,但不能再多了,因為戰士攜帶的並不僅僅是槍械和子彈,還有手榴彈、軍鎬、水壺、急救包、軍糧、洗漱用品、換洗衣服等,個人負重不會低於45-50公斤。

想想一般人即便不負重,平常爬個山都感到很累,戰士負重45-50公斤,爬山越嶺,還不是累個半死;所以當步兵的都特別能吃苦,打仗也沒有那麼好玩的,不被打死,負重走路都夠嗆。

因此,並非戰士攜帶的子彈多多益善,打仗時,戰士除了攜帶和自身槍械彈匣數量內的子彈以外,其他的糧彈和淡水,自有後勤系統提供保障;戰爭並非前線作戰士兵的事,負責後勤供應的同樣非常重要,後勤供應不上,這仗就不用打了,篤定要輸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