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在古代,南北相爭時,長江便成為南方為抵禦北方集團進攻的天險。然而,僅僅依靠長江天險是不夠的,北方集團若推進到長江邊上,則長江之險雙方共有,千里長江,處處可渡,若處處設防,則整條防線形同虛設,實際上也不可能處處設防。所以對南方政權來說,通過守江來守江南,是極其被動不利的。故北宋胡安國曰:“守江者必先守淮,自淮而東,以楚、泗、廣陵為之表,則京口、秣陵得以遮蔽;自淮而西,以壽陽、歷陽為之表,則建康、姑孰得以遮蔽。”意思就是說,守江者必先守淮,而按照淮河的上下游的形勢,可以劃分為淮東和淮西兩重點防禦地帶。在淮東,要以楚(今淮安)、泗(今泗縣)、廣陵(今揚州)為核心,作為京口,秣陵(南京)的屏蔽;在淮西,要以壽陽、歷陽(和縣)為淮西核心,以為建康(南京)、姑孰(今當塗)的屏蔽。北宋胡安國的結論,可以說正好切中淮河流域的地理形勢。不管是三國東吳,南北朝,還是南宋等,不管是南北對峙還是偏安江南,都是不二之選。要理解古代的軍事智慧,不研究古代的自然地理,這是不可能的。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淮河支流

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濟水,淮河,長江為獨流入海的河流,那時黃河和濟水是分流的,長江和淮河也是分流的。其中,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的泥沙而流入華北平原。在我國東部平原地帶,黃河水變緩,於是所攜帶的大量泥沙沉澱而抬高河床,使得河床甚至高於黃河岸邊的城市居民區,在嚴重水災時,洪水衝潰兩岸堤壩而宣洩而下,給中原地區造成巨大的災難。可以說,黃河的每次改道,影響非常深遠的,甚至改寫了中原地區政治格局。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2,宋代黃河奪泗入淮


南宋年間,發生一次人為的掘堤事件,南宋政府為阻擋金兵南下,人為的掘開黃河,以水代兵,導致黃河奪泗入淮入海。由此可見,上世紀的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在開封掘開黃河以阻擋日軍的南下,彷彿歷史的重現。回到原話題,由於黃河攜帶大量泥沙,使得淮河淮安以下淤塞,使得河水排洩不暢,便在寶應,高郵間的低窪地帶淤積,形成洪澤,高郵,邵伯湖等湖泊,而淮河也成為長江的支流。此次黃河的改道,也影響到泗水,泗水發源於蒙山腹地新泰南部太平頂西麓,西南流入泗水縣境後改向西行,至曲阜市兗州市邊境復折西南,穿過南陽湖,經魚臺,沛縣,徐州,宿遷,在淮安匯入淮河。在黃河奪泗入淮後,徐州以下的河段被黃河侵佔,而出現黃泗並流的現象。在之後的七百多年間(1128~1855年),黃河河道基本固定,黃河都是這樣流入海的,直到清代,黃河再次決堤改道,這就是今天的黃河下游河道。在淮河和黃河之間,為廣袤的黃淮平原,地勢比較低窪,海拔不超過50米,這還是經歷過2000年黃河決堤所攜帶的大量泥沙淤積後的海拔,在春秋戰國時期,其海拔更低。而在在開封以西,海拔在200米左右,黃河一旦決堤,便在整個黃淮平原氾濫,顯現漫流狀態。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3,淮河水網

淮河在黃河南部,為黃河和長江之間的一條大河,其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長1000公里,並有多條支流。在淮河北岸,重要的有汝,潁、渦、泗等支流,這些都是南北流向的河流,流經的區域為黃河和淮河之間的平原地帶,稱為黃淮平原。汝,潁、渦、泗等支流水流平緩,水量大,非常適合開發水運。在古代,水運運輸是最便捷高效的運輸方式,而利用汝,潁、渦、泗等河流,作為連接黃河和淮河的南北水運的通道,便成為最佳選擇。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4,鴻溝水運系統


然而,汝,潁、渦、泗等淮河支流,分別源於不同的地方,要將這些河流和黃河連接起來,必然要人工開挖運河。最早挖掘的和這些淮河支流連接的運河,便是鴻溝。鴻溝是中原地帶第一條人工修建的大規模運河,具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引用《竹書紀年》記載:梁惠成王十年( 公元前360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這當是鴻溝開鑿的最早時間。鴻溝只是一條總乾渠,其由滎陽引濟水(那時黃河下游和古濟水是分開的)經中牟,到大梁(今開封)。由鴻溝以下,在開封西北分流為2條主幹,即汳水和狼蕩渠。汳水往東經商丘,虞城,夏邑,在徐州注入古泗水,此即古汴渠。狼蕩渠為楚漢爭霸時劃鴻溝而治的鴻溝,其在開封南,往南流,在陳留鎮分流出睢水,在陳留鎮分流出魯溝水,再往南在太康分流出渦水,到淮陽南流入穎水。睢水流經杞縣,睢縣,商丘,靈璧,在宿遷流入泗水河。魯溝水流經杞縣,在太康西入渦水。正是由於各運河俱會於大梁(今開封),大梁便成為一個大都會。

西漢末年漢平帝時期,以及王莽篡漢後,黃河發生了2次嚴重的決堤,鴻溝成了黃河瀉水通道之一。此時天下已經大亂,朝廷無法顧及修堵黃河而任由黃河肆虐。到了東漢明帝時期,天下大定,朝廷才有足夠的民力物力堵住缺口,此時黃河已經氾濫了60多年,由於黃河攜帶的泥沙淤積,鴻溝運河系統已經大部分淤塞。經過王景的治理後,鴻溝運河體系只剩下汳水了,從此以後,僅存的汳水便叫古汴渠,以區別於宋代的汴渠。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5,唐宋汴渠與漢代以前的古汴渠

到了隋代,隋煬帝以洛陽為東都,此時的東南地區,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開發,已經非常的繁華。由於古汴渠多淤塞迂曲,且要經“徐州呂梁、百步” 兩險惡,為連接洛陽和東南地區,隋煬帝便開通了通濟渠。根據隋唐宋時期的記載,通濟渠是由鴻溝總渠,直入淮河的,其流經的地方有滎陽,中牟,開封,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宿縣,靈璧,泗縣,在盱眙匯入淮河。這和東漢時期的汴渠是不同的。通濟渠的開通,對後來的唐宋王朝有巨大的作用,唐代中後期,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汴渠一度中斷,給關中地區造成了極大的震動,蓋因“軍國費用,取資江淮”,而通濟渠便是主要的運輸通道。到了宋代,宋太祖建都開封,江南為帝國的糧倉,京師所需的糧食,大多來自於東南地區。而通濟渠即承擔了重要的運輸作用,如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從各地運來的糧食多達550多萬石,而江淮地區的就佔400萬石,這些糧食都是通過通濟渠運來的,由此可見通濟渠的重要作用。到了南宋時期,中原淪陷,通濟渠也逐漸淤塞。

這些是戰國以來,黃淮地區運輸通道的主幹,當然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運河,但影響最為深遠的,大致為穎水,渦水,東漢古汴渠,唐宋汴渠,泗水這幾條。由於黃河的泛濫,以及戰亂而疏於管理等原因,其人工開鑿而連通濟水,黃河的上游是非常易於淤塞的,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鴻溝體系,東漢的汴渠,隋代開通的通濟渠(唐宋的汴渠)等等。雖然人工開鑿的運河易於淤塞,但淮河的支流,如汝,潁、渦、泗等自然河道,卻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些支流,其上游依然具有人工開鑿以連通黃河,濟水的條件。如魏晉南北朝時,曹魏開通賈候渠,討虜渠,廣漕渠等連通穎水,東晉桓溫開通桓公溝以連通泗水,鉅野澤,濟水等,唐宋的開通蔡河以連接穎水,元明清的京杭大運河等等,莫不如此。在後來的朝代裡,這些河流經常被利用而成為交通運輸的主幹道,也是歷來為南北用兵的重要孔道。

在長江和淮河之間,也有水道相連。長江和淮河之間,影響最大的有2條水道,即肥巢運河和邗溝。這2條運河都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其可以遠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太湖流域有一個大國吳國,其先後擊敗楚、越兩國,成了東南地區的霸主。一系列的勝利,讓吳王雄心勃勃,尤其在滅掉越國後,吳王夫差已經不滿足於侷限在東南地區了,要將眼光投向了列強環立的中原地區,想成為各國的盟主。而要成為中原盟主,必然要和齊國和晉國一較高低。而太湖流域的吳國和中原黃河流域相隔甚遠,吳國在水澤之中,其主要兵力為水軍,此時,我國東南地區和中原諸州無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因此,要實現吳國稱霸並耀武於中原,威懾中原諸侯的目的,只有開鑿運河,以投遞水軍。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6,邗溝的變遷

在長江下游和古淮河之間,為大片的低窪地,湖泊沼澤終橫。春秋戰國時期的地理和南宋以後到現代的地理是不同的,當時洪澤湖,高郵,邵伯湖等湖泊還沒出現,但有一個大湖泊射陽湖,還有其他的一些小湖泊。古射陽湖非常廣大,其西起今寶應縣射陽湖鎮西安豐鎮、太倉村一線,北至淮安市境內的涇口鎮、左鄉(博裡鎮東)一線,東經九龍口,至阜寧喻口村入海,南連大縱湖,地勢低窪,湖蕩連片。直到宋代時,射陽湖還是非常廣大的,據史料記載:“瀠洄三百餘里。”到了現代,射陽湖已經湮滅了。吳國開通邗溝,便是利用這些地理條件,吳國在揚州引導長江水東北入射陽湖,在射陽湖西北,開通河道在淮安末口引淮河入射陽湖。在開通運河的同時,吳王夫差在運河水口今揚州長江邊處築有邗城,因而這條運河就叫邗溝。通過開通邗溝,吳國便能將兵力經邗溝、泗水快速便捷的投遞到魯國境內,到達齊國邊境,從而對齊國作戰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吳、魯聯軍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南)全殲十萬齊軍,一舉擊潰齊軍。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7,吳齊艾陵之戰

到了東漢時期,由於邗溝要由揚州經射陽湖到淮安,稍嫌迂遠,另外,射陽湖非常寬廣,湖面多風,船隻容易遇險,後世各朝對邗溝進行了一次整理。此時高郵湖,邵伯湖,洪澤湖等還未形成,只有一些小湖泊,如白馬湖,樊梁湖,津湖等,漢順帝永和年間(公元136-141年),陳敏鑿通白馬湖,樊梁湖,津湖等湖泊,對邗溝進行取直,避開射陽湖。在以後的朝代裡,曾經多次整理疏浚,如隋初,淮安末口堵塞,隋文帝開有山陽瀆,因此邗溝又叫山陽瀆。另外,邗溝又叫中瀆水,淮揚運河、

裡運河,渠水、韓江等等,雖然自東漢陳敏整理後,又有多次整理疏浚,其路線有所變化,但變化不大。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8,現代京杭運河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9,菏水水道

話又回到吳國北上中原爭霸的事情,在吳國擊敗齊國後,下個目標便是晉國是中原霸主。由太湖流域的吳國,經邗溝、泗水可北上魯國、齊國,但卻無法到達晉國,此時,鴻溝水運體系還未開鑿。在濟水和泗水間,地勢低窪,濟水在此區域內瀦積,形成大片的沼澤湖泊,如赫赫有名的鉅野澤,菏澤等,都是由濟水瀦積而成,具有開鑿運河的良好條件,於是吳王夫差於今定陶東北開深溝引菏澤水東南流,入於泗水,便開鑿了一條新的運河菏水,連接濟水和泗水,這條運河由菏澤分出東南流,在魚臺附近流入泗水。於是吳王便可以經邗溝、泗水、菏水、濟水而上北達晉國,而定陶便成為中原地區著名的經濟都會、軍事戰略要地和水運交通中心。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0,吳王夫差北上與晉國會盟路線

淮河與長江之間的另外一條運河為巢肥運河,此時,淮河流域既不屬楚,也不屬吳,乃是東夷民族散居之地,當時尚未形成一個整然之國,為抵禦南方強國楚國,中原諸侯大力支持吳國,而吳國想取的淮河流域,以能夠和中原各國聯繫。楚國和中原各國爭鬥正歡,也想奪取淮河流域,戰略上包圍中原各諸侯國,為控制江淮地區,楚國早在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後,任用鄙人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開鑿了巢肥運河。關於巢肥運河,由於歷史久遠,大部分已經湮塞不可考,因此又很多爭議。據《水經注》記載,肥水和施水是同源異流兩條自然河道,其源頭都在將軍嶺,在源頭處時能“施合於肥”。其中肥水往北在壽陽注入淮河,施水往南經巢湖,濡須水(今裕溪河)注入長江。因此,只要連通這2條河流,就可以由長江經巢湖,壽陽直接進入淮河流域。於是孫叔敖建芍陂引淠入白芍亭東成湖,修成巢肥運河。巢肥運河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合肥曾經是溝通江淮、直達河、濟、汝、泗四大水運網的重要樞紐之一。淮南王劉安從南方購進大批皮革鮑木之類物資,都是經巢肥運河轉運過來的。到了三國時期,曹操大力整治芍陂屯田,疏浚河道,孫權修建東關,這條線路甚至超過邗溝,一度成為中原到東南的主要通道,使得巢肥運河成為南北軍爭的重要通道。如諸葛恪北伐,西晉滅吳等等,都是利用此通道的。

以上便是黃淮,江淮之間的主要水運通道。關於淮東和淮西的戰略價值的問題,其實就是交通線的問題。自古以來,無論那場戰爭,無不是以爭奪交通線為前提。只要控制了交通線,則具有高機動性,而且後勤補給暢通,能將力量迅速投遞到想到的地方。大軍行動,需要運輸大量的物質,在古代,水運是最便利的,用水運運輸糧草的效率,是陸運用牛車人力運輸的數十倍。因而,水路運輸便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淮河自西而東,處處可渡,是不可能處處設防的,而應擇其要害重點設防。淮河北部自西到東,有多個大小水運通道,總的來說,有四條運河體系,即穎河,渦河,汴渠,泗水等,一旦控制這些通道,北軍是無法南下的,而扼守這些通道的要害,便是這些河流入淮河的河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穎河,渦河,泗水等通道,俱匯於淮河南部兩個總樞紐,即淮西的壽陽和淮東的淮安。此時,許昌,洛陽一帶為北方政權的核心地帶,如曹操就曾經以許昌為國都,曹丕篡漢後,遷都洛陽,但仍然以許昌為陪都。許,洛一帶為曹魏的核心區域,淮河沿線一帶便是曹魏的國防前沿。在這些區域內是駐有重兵的,曹操,鄧艾等都曾在此區域大規模屯田的,如曹操屯田,“漢建安十四年,曹操到渦河上游的譙縣(今亳州),引水軍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開芍陂屯田”。鄧艾屯田,“自壽春至京師,農官屯兵,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每東南有事,大兵出征,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許,洛一帶,離穎水,渦水是很近,是非常便於魏國順穎水,渦水投遞兵力南下的。因而,此方向,是東吳國防的重中之重。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潰,趁著新勝,孫權欲取徐州,便問呂蒙,先奪取徐州還是合肥,呂蒙以為徐州地處中原,交通四達,攻佔之後,不易駐守,最後孫權還是聽取呂蒙的建議以合肥為重點。由於合肥事關東吳的存亡,曹魏來犯,則東吳要以“傾國之力”來迎擊。在此情況下,曹魏和東吳便在此線長期對峙便行成了一個平衡狀態,曹魏據壽春以拒東吳,而東吳據合肥以防曹魏。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1,渦、穎水道和壽春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2,壽春所扼守的水運要道

東吳的力量雖弱於曹魏,但東吳的水軍還是強於曹魏的。水軍的優點是機動靈活,一旦岸上作戰不利,便可躲到船上。於是東吳北伐,多以水軍為重。建安十七年,呂蒙守濡須,勸孫權夾濡須水口立塢。諸將都說:上岸就擊賊,洗乾淨腳就上船,還用什麼船塢?呂蒙說:兵有利鈍,也不可能百戰百勝,如若失利,對方以騎兵追擊,還能靠得近水入船嗎?於是,孫權聽從呂蒙建議,修建東關。可以說東關也是合肥的雙重保險。巢湖北部,雖然有軍事重鎮合肥屏蔽,然合肥地處平原地帶,是無險可守的,容易被攻破。而東關西為濡須山,東為七寶山,非常的險峻,若合肥失守,便可以據守東關,曹魏多次來犯,都是到了東關,就攻不下去了而返回。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3,東關、昭關所扼守的要道

東關所扼守的是水路,但巢肥運河在後世便淤塞不用了,而南北用兵,北軍依然多沿渦、穎等水到壽春,然後直指歷陽(和縣),此線依然為重要的通道,可見陸路還是有很多通道的。在含山縣北部,為大峴山和小峴山,是有道路通往壽陽。胡三省曰:六朝都建康,自歷陽西趣壽陽,自壽陽東向建康,大小峴為往來之路要。在大峴山和小峴山之間,有一缺口,為天然之孔道,其上設有昭關,為廬壽(合肥、壽陽)往來之衝。南宋時期,金兵南下,自渦水順流而下為重要通道。而大峴山和小峴山防禦金兵的重要的屏障,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廢帝完顏亮南侵,自渦口渡淮,守將王權棄合肥退屯昭關,又自昭關退保和縣,淮西大擾。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金人入濠(鳳陽)、滁(滁州),威脅到昭關後路和縣,王彥棄昭關逃跑,淮東淮西幾乎陷落。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4,晉軍劉牢之進攻路線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5,淝水之戰中前秦軍淝水防線

後來的前秦在關中,北魏在洛陽,穎水,渦水等都有地利之便。此時,淮西的根本為壽陽,穎水,渦水的河口處的穎口,渦口,鳳陽等處為扼守的要點。然而,因淮西只有巢肥運河通往長江,從穎水,渦水2個方向而來,必然會於壽陽,壽陽便成為淮西巨鎮。由壽陽南下,經合肥,出東關,歷陽,則金陵震動,因此,呂祉曰:“淮西建康之屏蔽,壽春又淮西之本源也。壽春失,則出合肥擾歷陽,建康不得安枕矣。” 只要壽陽不失,敵雖深入,終不能越之而有淮南。公元376年,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北方,於是偏安於東南的東晉政權,便成為前秦統一全國的最後的政權。在此背景下,苻堅發動了統一戰爭。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共112萬大軍。大軍在項城集結,沿穎水順流而下,沿線旌旗千里不絕。前秦軍攻打壽陽,很快就攻克了,並依託八公山和淝水構築防線。 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戰鬥力強悍的“北府兵”8萬自廣陵(今揚州)沿淮河西上。趁前秦軍還沒集結完畢,晉軍發動進攻,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洛澗為淮河上的一條季節性的小支流,在西岸已由前秦將領梁成率五萬人沿河西岸駐守。劉牢之發動夜襲,大敗前秦五萬之眾,又分兵斷其歸津,秦步騎奔潰,爭赴淮水,拋屍一萬五千具。晉軍繼續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未等大軍集結,便與晉軍決戰,於是便後移陣角,企圖等晉軍渡到一半時再發動進攻。不料在後移時,先前投降的晉將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軍心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秦軍潰逃,原來已經降服的各族趁機叛亂,前秦政權便土崩瓦解。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6,楚漢爭霸中漢軍進攻彭城的路線

淮河沿線和壽陽並稱巨鎮的,為淮東的淮安。在東漢以前,由於有荷水,古汴渠,泗水的存在,徐州,淮安一線,為南北的交通要道,楚漢相爭時,劉邦兵分兩路,北路由曹參、灌嬰統率,沿濟水、荷水進攻定陶,彭城擊敗龍且、項它。南路由劉邦親自率領,由古汴渠向彭城進攻。西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此時吳國的都城為廣陵,吳軍北上,便是沿邗溝,泗水,古汴渠而行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荷水,古汴渠的淤塞乾涸,此路一度不被重視,如曹魏時期,魏吳雙方一直在壽,肥一線對峙,而徐州,淮安一線卻多為偏師運動的方向。這是由於黃河的泛濫,鴻溝體系的淤塞,徐州並沒有水道直接和汴,洛一帶相連。如東晉桓溫北伐,便是沿邗溝而行,在淮安溯泗水北上的,但此時古汴渠水淺,水道不通,桓溫只能經徐州溯泗水而上,開通桓公溝通鉅野澤,濟水,使船隻由清水進入

黃河。同時命袁真沿渦水北上,打開滎陽石門往下游的汴渠放水。此時秋冬水枯,汴渠難以通行,糧草難以運來,而袁真始終無法開通石門,最終晉軍軍糧耗盡。桓溫焚燬戰船,退軍而去,大敗而回。劉裕北伐也是沿桓溫的路線北上的,由於取得了勝利,滎陽石門也處於劉裕的控制下,自然可以往下流的汴渠放水。在劉裕歸來時,由於濟水,鉅野澤,桓公溝,泗水路線非常迂遠,且濟水北岸的北魏對東晉軍虎視眈眈,劉裕重新疏浚東漢時的汴渠,但在劉裕之後,東漢古汴渠終究淤塞。雖然汴渠淤塞,但泗水為自然水道,卻具有穩定性,溯泗水而上,就可以進入齊魯地區。劉裕滅山東境內的前燕,主力沿沂沐河谷而上,越穆陵關,克廣固(山東青州),偏師便是沿泗水而上,經徐州,沛縣,魚臺,進入魯國境內。另外,泗水和濟水之間,為大片的低窪地,稍加開鑿,便可由泗水入濟水,如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便是開通荷水,使得濟水同泗水聯通,而定陶也成為大都會。魏晉南北朝時期,桓溫開通桓公溝,連接濟水,鉅野澤和泗水。在元代,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元王朝也是在泗水,清河之間開通運河。


守江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7,唐宋時期淮安所扼守的水運要道

雖然古汴渠淤塞了,但在隋代時,又開通了通濟渠。通過邗溝,通濟渠,東南地區又可以直接通往汴,洛一帶了。由於通濟渠在唐宋時期的重要性,河口處的盱眙,便成了重要交通樞紐,宋紹興十二年,宋金和議,置榷場於盱眙,其甚至能和壽陽,淮安並稱淮河的3個戰略核心。唐宋時期,就有2條重要的水道通往淮安而連接邗溝到江南,這2條水道便是泗水和通濟渠。穎水,渦水在淮安的上游,當然也可以順流而下,經淮安,入邗溝,到瓜步。如魏黃初五年、吳黃武三年(224),曹丕親御龍舟,循蔡水(即狼蕩渠),潁水,入淮河至

壽春(今安徽壽縣);然後順淮河而下,經廣陵(今江蘇揚州東北)。魏黃初六年(225),曹丕以水師徵吳,經譙(今安徽毫縣)循渦水入淮。然後順淮河而下至廣陵(今江蘇揚州)故城,臨江觀兵。戎卒數十萬,旌旗數百里,有渡江之志。此時天寒結冰,船不得入江,吳人又嚴兵固守。曹丕見大江波濤洶湧,嘆道:“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遂還師。在南北朝之後,由於巢肥運河的淤塞,邗溝的形勢越重,由穎,渦,汴,泗諸流南下,俱要會於淮安,通過淮揚運河到揚州。如南宋陳敏曰:“楚州(淮安)南北噤喉也,長淮(淮河)二千餘里,河道通北方者凡五,曰潁、曰蔡、曰渦、曰汴、曰泗,而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淮安)運河一處”。因此,南宋時期,“韓世忠頓兵八萬于山陽(淮安),如老熊之當道,而淮東得以安寢,此守淮之要法也”。

總而言之,淮河為長江的屏蔽,蓋因運道而言。淮河北岸有穎,渦,汴,泗等水道,扼守這些水道的要害有穎口,壽陽,渦口,鳳陽,盱眙,淮安等處,而其中要以壽陽,淮安為根本,蓋壽陽,淮安分別扼守淮河上下游,其中,壽陽扼守穎,渦二水之運道,又為古巢肥運河的起點,由壽陽南下經合肥,和縣,則已經處於南京上游。淮安不僅扼守汴,泗二水運道,同時兼顧上游穎,渦等水道,由淮安沿淮揚運河便可到揚州。正如南宋張浚曰:“淮南諸屯,所以屏蔽大江,使賊得淮南,因糧就運,以為家計,則長江之險,與敵共有,江南未可保也。”“淮東宜於盱眙屯駐,以扼清河上流,淮西宜於濠(鳳陽)、壽屯駐,以扼渦、潁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