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戰國中最弱的國家,為何能獨自抵擋二十年秦國的進攻?

芘律IzGT6401


戰國七雄分天下,秦國霸業終一統。戰國時期秦國的實力不能說是最強盛的,但也是絲毫不弱,秦國的通過商鞅的變法,開始以法治國,雖不久後商鞅被秦惠文王殺死,但法律全部保存了下來,這也是秦國強盛的原因之一,但有這麼一個問題,大秦的鄰國有韓國,韓國的實力在秦朝的眼中那就是自己嘴邊的一塊肉,可就是這樣的國家足足抵擋了秦朝二十年的進攻,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1、韓國的地理位置

韓國的地處秦、楚、魏、齊四大國的包夾之中,說明韓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能夠在四大強國的包夾下存活二十年,這不難道不是奇蹟嗎?可以認為的確是,這就是一個奇蹟,可韓國能夠長存也與這個地理位置有關。


任何一個國家想要進攻韓國之前,一定會想自己的老家會不會被偷襲,春秋五霸時期宋朝被滅的原因,就是太守誠信,待宋被滅後各國偷偷取宋亡國之緣由,總結出取他人定要先安自己。


秦國當時面臨這內憂外患,楚國國君昏聵,魏國實力本身不濟出兵全部去攻打韓國,很可能被鄰國偷襲,要知道當時魏國的鄰居趙國國力非常強盛,齊國的實力也不弱,但齊國離韓國中間摻雜著一個魏國,因此不好出手。


這樣的地理位置讓韓國抵擋住了一次又一次的秦國小規模的進攻,但韓國已經沒有擴張土地的機會,最終也沒有逃脫被吞併的命運。

2、韓國政治路線走的非常好

韓國見到秦國變法後效果很好,國君立刻啟用韓非子開始變法,變法一切都非常成功,韓國國力大增,並且對各國諸侯都展現出友好的一幕,自己卻是偷偷發展,能夠好好發展的前提是,君主英明,子民順從。


當然這兩點全部都有了,當時韓國的兵器製造不亞於七雄中的其他六國,可見變法之成功,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交惡其他諸侯,韓國國君知道自己的國家是非常弱小的,根本不能與其他大國相比,因此只能悄悄的發展。


但這個發展只單單存在與政治與軍事,原因是周邊的大國都是非常強大,他連抵抗都費勁怎麼可能還有機會去還手呢?

韓國雖然沒有笑到最後,但卻成功的堅持到了最後,韓國的信陵君不多不少將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減少了二十年,可見韓國君王臣子實力之強,其心之齊。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韓國確實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但卻不是戰國時期最弱的國家。說韓國弱,只是相當於戰國七雄中的另外六位而言。

不過,即便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的韓國,也抵擋了秦國20多年的進攻。除了秦、齊、楚、趙、魏、燕、韓這戰國七雄以外,戰國時期還有越、宋、中山、魯、衛、巴等其他諸侯國。那麼,韓國為什麼能夠阻擋秦國東進呢?


在整個戰國時期,秦、楚、齊、趙、魏這五國都有各自稱雄的時候,即便是燕國也領導過一次“五國伐齊”,只有韓國的表現實在是馬馬虎虎。

在韓國最強盛的韓哀侯至韓昭侯這段時期,最著名的事就是“韓國滅鄭”和“申不害變法”兩件,此後韓國一直是中原舞臺上的邊緣國家,先後淪為齊魏爭霸(桂陵之戰)、秦趙爭霸(長平之戰)的籌碼。

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太起眼的國家,也抵抗了秦國多年的進攻。韓國之所以能夠抵抗秦國的進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韓國有著先進的製造業,在當時能夠盛產精銳的武器。與偏居西北、雜居戎狄的秦國相比,韓國一直掌握著先進的中原文明。

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等等溢美之詞不難看出韓國武器的優越性。此外,韓國製造的刀劍、戈矛也相當鋒利,“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韓國最大的問題是地處中原腹地,缺乏戰略縱深,所以一直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在中間, 沒有任何發展的空間。

相比之下,秦國能吞巴滅蜀、趙國攻滅強國中山、楚國滅強國越國、齊國滅“五千乘之勁宋”,而韓國除了滅掉了一個體量和自己相當的鄭國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可觀的戰績。即便是能抵抗秦國一時,終究也擋不住一世。


歷史的荒野


以國力論,韓國其實不能算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因為還有燕國。當時的燕國靠近邊塞,和中原諸國交往比較少,人口比較少,經濟也不發達,兩邊的齊國和趙國的實力都在燕國之上,所以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發展空間。到戰國中後期,燕國已經是七雄中國力最弱的國家了,除了和齊國有過紛爭之外,燕國基本上並不主動參與各國的鬥爭,多數都是被動的。燕國既沒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也不想與其他大國結盟,一心只想自保。

燕國不僅國力弱,而且還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折騰,先是燕王要效法堯舜禹,把王位禪讓給宰相,之後早就對燕國懷有野心的齊國以此為理由,馬上進攻了燕國。燕昭王登基後,招賢納士,招來了樂毅,最後形成了五國伐齊的局面。燕國一開始很順利,打得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但這時候燕昭王中了反間計,撤換了樂毅,齊國乘機反攻,最後又復國了。

經歷了一番折騰後,燕國和齊國都恢復到了折騰之前的狀態,誰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燕國的實力大損,倒是無所謂,因為燕國本來就是弱國,在抗秦的時候並無太大作用。但五國伐齊讓齊國從此和其他各國的關係比較緊張,相互不信任,齊國也不再主導關東各國共同伐秦了,楚國又忙於在長江以南擴張,對救援中原國家並不積極,剩下的只有三晉獨立應付已經羽翼豐滿的秦國。也就是說,燕國和齊國一番折騰之後,受損最嚴重的其實是三晉。

韓國從立國開始,除了申不害為相那段時間,之後秦國基本上保持著每十年就要大規模進攻韓國一次的記錄,而且每次都是斬首韓國幾萬人到十幾萬人。這對本來就處在秦國,趙國和魏國之間的韓國來說,當然是定期放血,讓韓國長期處於血氣虧損的狀態,無法恢復到滿血狀態。也就是說,韓國始終處於比較弱的狀態,秦國隨時都可以進攻,而且來去自如,韓國毫無反擊能力。

雖然韓國不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但除了燕國,也就是韓國最弱了。韓國是無力獨自抵擋秦國的進攻的,必須依賴於魏國和趙國的救援。如果趙國和魏國不救援,秦國可以隨時通過韓國,來進攻趙國和魏國。所以三晉雖然分家了,但在地緣政治上仍然是捆綁在一起的,是分不開的,這是地緣政治決定的。只有捆綁在一起,他們才能夠對付西邊的秦國和東邊的齊國。否則,無論齊國還是秦國,都夠三晉喝一壺的。

而在戰國初期,魏國比較強大的時候,韓國主要依附於秦國和趙國,以抵抗魏國,否則魏國也不會留著韓國讓秦國當成進攻魏國的前進基地。到秦國和魏國強弱對比形勢翻轉之後,韓國就基本上和趙國與魏國捆綁在一起了。但在縱橫家的時代,韓國受秦國的蠱惑,不斷的把自己的土地割讓給秦國,以避免秦國的進攻,也就是賂秦。這對趙魏兩國來說,是非常糟糕的,但兩國並不能完全控制韓國,所以也只能聽之任之,而韓國一旦被秦國進攻,趙魏兩國為了自己的安全,又不能不全力救援。

雖然韓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但三晉之間也並不團結,經常被秦國分化瓦解,尤其是國小力弱的韓國,經常在趙魏與秦國之間來回搖擺,這也就給了秦國可乘之機。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韓國成了秦國以逸待勞的打擊和削弱趙魏兩國的誘餌。因為秦國總是先進攻韓國,吸引趙魏兩國來救援,然後擊敗並削弱趙魏兩國的實力。這個狀態下的韓國,對秦國最有利,而對趙魏兩國都非常不利。

這個局面就好比歐盟的狀態,雖然統一了貨幣,但是並沒有統一財政,所以形成了德國必須維持歐元,所以必須不斷救助歐盟各國,但其他歐盟國家並不完全受德國控制,從而形成了其他國家挖坑,德國被動來填坑的局面。一旦德國不肯填坑,其他國家的債務危機就要爆發,對歐元的衝擊就會非常大。也就是說,歐盟各國自行其是,並不受德國控制,但是德國卻必須為他們兜底,承擔最後責任。

韓國也是這樣。雖然韓國必須依賴於趙魏兩國才能存在,但是趙魏兩國並不能完全控制韓國的行動,所以韓國經常挖坑,而最後卻必須由趙魏兩國來填,尤其是趙國。秦趙長平之戰就是這樣發生的,韓國被迫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上黨郡又主動提出寧可歸附趙國,最後趙國不得不出動大軍來和秦國進行戰略決戰。而當趙國戰敗後,魏國也必須全力救援,否則三晉都要被秦國消滅。

反過來說,如果秦國在國力尚不能對三晉合起來也擁有絕對優勢的時候,如果貿然徹底吞併韓國,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因為這就等於秦國必須在韓國的地盤上長期駐紮大量軍隊,隨時準備與趙魏兩國打仗,而且有可能是關東六國的聯軍。對秦國來說,在潼關防禦,顯然比在韓國的地盤防禦的勝算要大得多了。在這個意義上說,留著韓國是有利於秦國的長期利益的,可以不斷削弱三晉,而自己又處在可進可退的狀態,掌握著主動。

這個做法很像後來1958年金門炮戰時中國的絞索政策。也就是說,在當時國民黨軍已經撤退而美軍也已經不敢再來騷擾的情況下,解放軍如果要登陸攻佔金門,可謂易如反掌。但中央卻決定不攻佔金門,而是把金門留著,作為一個誘餌,當有需要在臺海方面有所動作的時候,就可以在金門做文章,而臺灣方面一定會來救援。只要臺灣來救援,美軍就不能作壁上觀。這就是當時中央所說的,讓金門成為美國和臺灣的一根絞索。


蕭武


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戰國七雄的紛爭之中實力最弱的韓國在一次次的角逐之中,國土面積可以說是越磨越小,乃至沒有與任何其他一個國相抗衡的實力。

隨著秦王掃六合的步伐不斷邁進,看似羸弱的韓國卻在虎狼之圈中遲遲沒有被滅,反而抵擋了秦國的進攻長達二十年之久。

這就不禁令人感嘆實力弱小的韓國為何能抵抗秦國那麼久呢?

韓國建國初,其地理位置獨特,位於秦、齊、楚、魏四大強國的包圍之間,周邊任何一個國家欲進攻韓國則必先思慮自己後方是否安全,以免其他鄰國坐收漁利。

一顆種子再頑強,衝不出土層它就只能永埋地下,限制在天下紛爭的角落中的韓國一直也沒有找到擴張領地的機會,又恰因處於四國交匯,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故其他國家交戰之際,就會牽涉到他。

魏挾韓攻秦,秦挾韓攻楚等戰例比比皆是。如此往復,韓國本就不強的國力,在一次次的消耗之中,愈加孱弱不堪。可以說韓國是其它六國交涉的緩衝之地。

寶劍強弩出韓國。

作為一個腹背難安的國家,韓國要想自保,就必須得有自己的立國之本。打鐵還需自身硬,韓國也確實做到了名器之國,韓國的軍備鍛造與改良在七國中算得上是一流了。與其渾渾噩噩的熬在鄰國的威嚇當中,還不如集中精力去強化自身。

出色的冶煉能力,讓韓國製造出了頂級工藝的強弩與名劍。其他諸國也確實青睞韓國的軍備,同時也忌憚自己的對手使用韓國的武器,這就為韓國的恢復爭得了時間。

同時韓國在一批忠良謀士的佐助下,一步步地奠定國力基礎,韓非子、申不害等人主張韓國變法,行效之下韓國很快安定下了政局。

(韓非子畫像)

朝綱有序,百姓豐衣足食,韓國很快就調整到了發展的絕佳狀態。外交上,結交諸侯,爭取到許多軍事同盟,做到不與他國交惡,也不輕易顯露自己的真實國力,保存好自身的實力。

而秦國昭襄王“遠交近攻”的策略,恰恰破解了韓國的“安隅之道”,使韓國面臨了導致滅國的巨大威脅。

漂亮的是,韓國在戰略上採取了信陵君的合縱連橫之術。殺伐來臨之際,公元前265年韓上黨將自己的郡縣送給趙國,改降於趙,於是挑起了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

長達2年之久的長平之戰,最後秦國雖然獲勝,但是也元氣大傷,之後信陵君聯合五國聯軍,對秦函谷關守地發起進攻,秦國的實力又被大大削弱。

信陵君此舉給了秦國捨命一擊,硬是將秦國掃六合獨佔天下的時間,往後推延了20年。這就是韓國,沒有笑到最後,但卻堅持到了最後。


大國布衣


韓國不一定是七國中最弱的國家,燕國也很弱,可能還不如韓國。韓國可沒有獨自抵擋20年,韓國一直還在依靠周邊國家幫助,加上割地求和,送鄭國去給秦國修水利工程延壽。秦國對周邊幾個國家輪流打,慢慢蠶食,韓國雖弱,地形卻很好,長平等地都丟了以後剩下的河南的地方都是易守難攻,卡住秦國東進的道路,只要六國還有一個國家肯幫韓國就還能堅持下去。秦國輪流打趙、魏、楚,把他們都打怕了,打韓國時沒有別國來救,韓國就滅亡了,韓國滅國後秦軍東進的路很順,所以很快就能統一了。


海中巖haha


明明是戰國中最弱的國家,為何能獨自抵擋二十年秦國的進攻?

三家分晉後春秋時代結束,歷史的車輪進入戰國,而在戰國七雄中,秦、楚、齊、趙明顯強於其他三國,這其中又以韓的位置最為尷尬,國力最為弱小。那麼,弱小的韓國為何能抵擋強盛秦國20多年?其實不是韓國強大,而是秦國的戰略規劃才讓韓國存在了這麼久!

一.韓國是四戰之地,戰國初期秦國的實力並未強到可以應對多國聯合的地步,所以韓國此時扮演調和緩衝的角色

我們都知道戰國有個著名的軍事和外交政策“合縱連橫”,分別是蘇秦遊說六國共同攻秦,秦國的張儀遊說六國諸侯橫向聯合秦國攻滅其他國家。這說明秦國此時很強,但遠遠沒有強到能應對6國聯軍的地步,甚至只要臨近幾國聯合起來,秦國就有滅國危險!

那麼韓國的地理位置又十分尷尬,對於此時還不算特別強大的秦國來說,佔領韓國意味著要面臨來自趙、楚、魏、齊的夾攻,成為眾矢之的;所以韓國才能安然無恙,不僅是秦國,其他幾國對於韓國也是同樣的顧慮!

二.韓國沒有發展空間,威脅性小,土地貧瘠食之無味丟之可惜

按照正常道理來說。秦國一直奉行“遠交近攻”的政策,韓國應該是最適合秦國吃下的國家,但是韓國周邊盡是強國,自身狹小的疆土和人口讓它根本沒有發展的空間,所以它對周邊的國家都構不成威脅,也就沒人會想先收拾它。

其次,韓國強弓勁弩在戰國確實是出了名的,秦國當然有信心打贏,但是冒著巨大的風險攻滅一個小小的韓國,得到一份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土地,有什麼價值嗎?而且攻滅韓國極有可能挑動楚國、魏國、趙國的神經,把秦國置身危險境地,所以韓國確實不能動!

三.韓國國君施行的政策讓秦國暗地裡笑出聲,六國豬隊友反身打鄰居

秦國的地理位置其實非常劣勢,這在春秋前期秦國弱小就可見一般,不僅要面對鄰國的威脅,還要面對蠻夷的侵略,所以一直髮展不起來!後來秦國痛定思痛先打服了蠻夷,內部改革強兵才漸漸強盛起來,但戰國初期秦國地理位置的劣勢依然沒有改變,此時韓國忽然伸出“援助之手”。

說起韓國,那就要提它鄰近的魏國。魏國和韓國本來一向交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治格局的變化,魏國想要強盛起來,吞併韓國變成了唯一的選擇(魏國周邊是趙、秦、楚、齊),於是魏國和韓國開始互相掐架,這時候虎視眈眈的秦國當然看到機會,就幫韓國揍魏國,這樣韓、魏關係越發緊張。

等到魏國被打服了,秦國又假裝要打韓國,韓國國君心裡慌啊,又和鄰居魏國握手言和,加上聯繫趙國大哥一起打秦國...就這樣秦國不斷的在韓、魏、趙之間製造矛盾,漸漸和秦國鄰近的幾國都變成了“孤國”,這個過程中韓國被迫扮演裡很重要的角色!

四.秦國時機成熟攻滅魏國,進而攻滅韓國

其實秦國一開始的戰略就很清晰,趙、楚都還強盛,秦國要打就要傷筋動骨,動不動有滅國的風險,韓國和魏國才是秦國這段時期真正想吃下的。韓國太小國內資源又少,吃下韓國得不償失,如果能先吃下魏國,韓國也是囊中之物!


等到秦國離間了趙、魏、韓,秦國先滅了魏,後反身滅韓,韓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就被滅了國,所以韓國所謂的擋住裡秦國20多年,不過是秦國針對六國下的一盤大棋!韓國只是秦國統一路上一顆重要的棋子,沒用了也就到了收割的時候了!

所以你們覺得韓國是真頑強還是像我說的只是秦國的棋子呢?


關注歷史密探零零壹,專注新奇角度說歷史,每日更新歷史趣聞故事!


歷史密探零零壹


題主所指的應該是韓國,不過說起來韓國並不算是戰國中最弱的國家,只能算是最弱的一個梯隊,在戰國末期韓國、燕國、魏國、齊國普遍實力都不算是特別強盛,只不過韓國所處的位置格外的不好,而且還是最先被滅掉的一個,所以會讓人覺得韓國是最弱小的一個。

而且在韓國滅亡之前的二十多年,也不是韓國獨自抵擋的秦國,應該是除齊國之外的五國聯軍合力的結果,而在這幾大國之中,又以趙國犧牲最大。

在韓國被滅之前的二十多年,可以從長平之戰開始說起。

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但是秦國同樣也好不到哪去,也是犧牲很大,而且秦軍的濫殺和趙國的危急也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恐慌,於是在信陵君、春申君的帶領下開始聯合攻打秦軍,秦軍自感吃力,於是退兵,但是在這之後,東方六大諸侯國已經不再是秦軍的對手。

在這之後,秦軍先後攻打趙、韓、魏,奪去了大片土地,而後眾國恐慌,除齊國之外的五國再次聯合攻打秦國,五國聯軍在函谷關被秦軍擊退。

在這之後,秦王政六年,粉碎了最後一次諸侯國的聯合進攻,在這之後,其他六國基本上再也沒有反攻秦國的機會和實力了。

從秦王政九年開始,嬴政平定了嫪毐之亂,開始了橫掃六國的戰爭,公元前230年,韓國被滅,成為了秦滅六國第一個滅亡的諸侯國。

所以縱觀最後的二十到三十年,並非韓國獨自抵擋了秦國的進攻,韓國也沒有這個能力,是幾個國家聯合起來,才延緩了六國的滅亡。


曉天講歷史


在戰國大幕緩緩拉開之後,一出出好戲正在上演——昔日春秋最早霸主晉國四分五裂,準確來說應該是被三家分晉了、南方的兩大春秋霸主吳與越基本可以說同歸於盡了、齊國國君宗室被外來者經過系列操作成功篡位了,果真是一派生機盎然的亂世氣派。


這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然還是第一條大戲了,三家分晉聽上去就非常帶感,畢竟那可是在春秋時代一口氣稱霸近百年的國家,毫無疑問他的分裂,給予了周邊許多國家機會,尤其是西邊的秦國。晉國分裂成三家諸侯國,分別是實力最強的趙國、實力稍弱的魏國、實力最弱的韓國,這三個國家由於擋在秦國東出的道路,此後都相繼與秦國交過手。

在大秦東出之路上,首當其衝的便是最弱的韓國,可以說正好撞在了秦國槍口之上,但是由於韓國這個國家在戰國前期政治清明且君主很是睿智,加之韓國本身極為擅長製作“強弓硬弩”,在當時有一種說法,來形容出自韓國的弩箭之威——萬箭射出之後遮天蔽日,甚至連太陽的光芒都擋住了,距離遠的敵人往往直接貫胸而出、直接洞穿他們的頭顱,若是近距離射殺,敵人的心臟在離開胸腔之前還在跳動。

對於出自韓國勁弩的這種描繪極為兇殘,事實上,早期的韓國確實威風過一段時間,對於周天子所在的地區絲毫沒有任何顧忌,將周天子附近的鄭國給徹底亡國了,並將自己的都城遷到被滅亡的鄭國“新鄭”。

但是韓國度過了愉快的戰國前期之後就很悲催的發現自己的劣勢也非常明顯,它由於分到的都是晉國在西邊的許多領土,往西便是蠻夷加虎狼的秦國、往東往北是難兄難弟魏國(魏武卒這種重裝步兵也不是能輕易惹得起的)、往南看那是楚國的地盤。

換句話來說,韓國根本沒有什麼戰略空間,無奈地被各國完整包圍,而且沒有一個是自己能輕易解決的——列國都不是弱手。之後這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韓國不但地理位置不行,地方也不夠肥沃和大,這就使得它可以供養的人口基數遠遠低於他國,在古代,這種環境是致命的。

戰國前期稍晚一點,出乎意料的是,韓國首先面對的是來自魏國的挑釁,韓國於是與秦國握手言和,狠狠地收拾了一把魏國,之後秦國又開始對韓國流露出了大量的興趣,韓國反手就聯繫到了魏趙兩國,又對著秦國一頓輸出,此後韓國反覆借力打力,面對秦國的咄咄逼人,韓國熟練使用外交方針一次次借力打力,使得韓國保住了國祚。

但畢竟韓國離天堂太遠,離秦國太近,在魏國被秦打廢掉了後,韓軍被秦打得滿地找牙,韓國在這個階段之所以沒有被秦國消滅,主要是因為由於韓國這個地位位置屬於被各國包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極為適合四面出擊,是一個打仗的好地方。


就這就完了,舉個例子,秦國隨意隨便來拉起韓國就對另一個列強進行攻擊,韓國能怎麼辦?只能鼓掌歡迎啊。因此韓國的君王經常阿諛奉承,練就了一項特別的本領——左右逢迎巴結,照著以前的成功經驗,反覆抱大腿,看見秦軍強大就和秦軍合作攻打楚軍,看見秦軍陷入危機馬上就找楚國合作,戰國人特地為其發明了一個成語——“朝秦暮楚”。

當然了,這種無奈的技能非常容易得罪人,畢竟沒人喜歡這麼一個都不得罪其實都得罪的老好人。秦自然對韓國越發厭惡——來自韓國的上黨郡自動投降了趙國,意圖很明顯,需要秦軍自己去拿回來,繼而讓秦趙先拼個你死我活,在韓國上下看來,再次借力打力使得秦趙兩敗俱傷,那韓國豈不是又可以續上一大波命嘛。

可是在秦軍白起這種殺神的連續攻打下,由韓國上黨郡引起的長平之戰,打得實力最強大的趙國哭爹喊娘,趙國也硬生生的被打廢了。


之後韓國更加慌了神,韓國君王特別害怕秦國突然來滅了自己,想方設法的跪舔秦國,甚至想到了派水利專家去秦國修築大型工程來消耗秦國國力以達到讓自己繼續苟延殘喘一段時間的“好主意”,真是令人窒息的操作,不久,秦國對新修的工程很滿意,順手將韓國滅了,設為秦國一郡。

看完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總的來說,如果硬要說韓國以一國之力硬扛秦國二十餘年是不準確的,韓國實在公元前250年被秦滅掉的,二十年前很明顯是公元前250年,那一年是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可能沒什麼概念,那麼簡答來說,秦昭襄王時期大將是白起,韓國並沒有受到秦軍主力進攻,倒黴的明顯是趙國並且還有倒黴的楚國,說來諷刺,前文已經分析過了,韓國被魏趙楚包圍,而秦可以在不滅韓國的情況下越過韓國自由進攻這些國家,韓國真的抵抗了秦國二十年嗎?在秦收拾了一圈後,徹底失去了借力打力來源的韓國,緊隨其後就被輕易滅亡了,僅僅設為了一郡之地。


夏目歷史君


戰國有七雄,但戰國卻不僅僅有著七雄,在南方的吳越兩國滅亡以後,戰國時期的重點很自然的便放到了北方。

題中提到,韓國抵擋了強秦進攻二十年,是怎麼辦到的,要說是怎麼辦到的,需要從兩方面談起。



韓國有強弓勁弩,天下之強攻勁
弩皆從韓出。

韓國很弱小,戰國七雄中,韓國永遠是最弱的一個國家。但即使是韓國這樣的弱國,也曾有過輝煌的時刻。韓國的弩箭很強,堅不可摧,力大無窮,對敵人的打擊是致命的,韓國之所以能夠自保,強弓勁弩佔了一半功勞,在於強秦對決的過程中,強弓勁弩發揮的作用是無窮的。

韓國處事圓滑,在七國之中最擅合作。

韓國對抗秦國那幾年,前幾年韓國知道了秦國要攻打自己,韓國國君連忙就敢去求饒,因為當時秦國剛剛經歷了邯鄲之戰,國力強盛不再,而且他們戰鬥的重心一直放在趙國身上,韓國得以逃過一劫。

戰國時期,最有能力跟秦國掰腕子的就是趙國了,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上大敗,但也讓秦國元氣大傷,再加上邯鄲保衛戰,戰國更是將秦國的國力大大削弱,於是秦國即使想要進軍,實力也是略顯不足的。

韓國參加過兩次對秦的聯合作戰,一次是邯鄲保衛戰,另一次將秦軍打到了函谷關下,因為聯軍內部矛盾突出,導致了聯軍大敗。但這也足以令強秦存進不得。


在內外的共同努力下,韓國得以延續下來。

秦國內部在那幾年裡,不僅元氣大傷,還經歷了權利的更秩,這才是讓韓國得以苟延殘喘的根本原因。

始皇登基,不僅僅意味著秦國的實力達到了巔峰,更意味著,韓國的末日到了。

強秦有猛將王翦,指揮能力超群,率眾直接擊潰了趙國,沒有了趙國的牽制,戰國七雄中最弱的韓國又靠什麼跟秦國對抗呢?只能去向秦國求和,韓國派出韓非子,妄想秦國饒他一命,談判結果很順利,韓國付出了一半的土地,換來了暫時的苟延殘喘。


秦國怎麼可能容忍韓國擋在自己向東方進軍的道路上呢?於是,在看似抵抗了二十年後,戰國七雄中最弱的韓國也慘遭滅國。

韓國是晉國中分裂出來的一個國家,本身地理位置就差,還跟強秦緊鄰,這一切早已註定了韓國的結果,韓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魏青衣


尷尬的韓國

戰國七雄中,韓國無疑是最為尷尬的一個國家——熟知戰國地圖的朋友可能知道,在戰國格局圖中,韓國的面積姑且不說和秦、楚這樣的大國相比,即便是和燕國相比,韓國的領土也小的可憐。

並且,在後世歷史上,很多割據政權在根據地理位置為自己命定國號的時候,都不曾考慮以“韓”做國號,秦滅亡後,項羽分封六國貴族為諸侯王的時候,唯獨沒有冊封韓國的公子成為王——這些都反應出韓國的虛弱和尷尬。

並且,在秦滅六國前夕的地緣上,韓國和秦國是緊鄰,在戰國地圖上,將韓國形容為強秦嘴邊的一塊肉也不為過。

但即便這樣,韓國依舊獨自抵抗秦國的進攻長達二十年時間,直到秦王政兼併六國的行動開始。

韓國,依靠什麼,獨立抗秦二十年?小編認為:

軍工

在戰國時代,雖然號稱“七雄”,但實際上在七國之外,還有一些較小的國家——比如宋、衛。

韓的面積雖然小,但能躋身“七雄”,是因為韓有著一大過人之處:那就是弓弩的生產工藝。

有軍事學者認為,幾千年來,人類兵器的進化史,可以視為攻擊範圍、射程的擴張史。在先秦時代,弩和戰車,是衡量一個國家武器裝備的硬指標——因此有萬乘之國(形容能武裝起上萬輛戰車)、千乘之國的說法。

韓國的弓弩,曾經領先於其他六國,此外,韓國的刀劍冶煉工藝也曾經居於七雄榜首,因此韓國有“勁韓”之稱。

因此戰國時代,韓國周圍都是強國,導致韓國無力對外擴張,但因為軍工發達,讓韓國在自保方面不存在問題。

間諜活動

當然,韓國軍工發達的同時,秦、楚等國也在日夜研究如何趕超韓的兵器優勢。一旦兵器優勢喪失,韓國覆滅指日可待。這一情況,韓國的君主深深知道。

戰國後期,楚國在遭到秦國的哄騙以及武裝入侵以後,實力大不如前,因此對韓來說,主要的外患來自秦國。

如何防止秦吞併韓?寄希望於正面戰場迎擊無疑不現實,於是韓國想到了間諜活動——即派人去秦國忽悠秦人修鄭國渠,將秦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拖在鄭國渠上面,沒有精力吞併韓。

事實上韓的目的達到了,但卻坑害了其他五國——因為鄭國渠確實拖住了秦吞併韓的腳步,為韓贏得了十六年的喘息時間。

但鄭國渠竣工後,為秦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讓秦可以在吞併韓之後,一舉吞併其他五國,提供了物質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