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武則天的乾陵無數次被盜,為何卻完好無損?

鹹瑞柱


我理解題主的意思是,一千三百多年來,有人想盜掘乾陵而沒有成功。但是,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還不能說乾陵完好無損。

大家知道,位於陝西乾縣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在東都洛陽去世。去世前,李治提出要求,希望把自己埋葬在長安城附近。當時以青年才子陳子昂為代表的一批人上書武則天,認為這樣太浪費人力物力,增加國家負擔。而武則天堅持按照丈夫李治的遺願辦事,她安排韋代價負責在陝西乾縣的梁山營陵。梁山東西兩面有涇河、莫谷河流過,主峰海拔近一千五十米,環境優美,地形猶如一位沒人仰臥在渭北大地。

684年八月,唐中宗李顯護送父親李治的靈柩到了乾陵。此後,乾陵的建設一直沒有停止。公元705年,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把女皇武則天拉下了皇帝位置。武則天在離開人世的時候提出:“附廟、歸陵、去帝號”的要求,這就意味著武則天希望自己陪葬在丈夫李治的身邊。706年5月,李顯下令將母親武則天和父親埋在一起。

乾陵經過22年的基本建設,到武則天入葬之後,規模基本形成。乾陵按照唐長安城的格局建設,陵園由皇城、宮城、外郭城構成,周長將近四十公里。周圍陪葬著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等皇親,陪葬著劉仁軌、楊再思、薛元超等初唐名臣。乾陵的禮制建築集中在南北軸線上,寢殿、獻殿、三出闕、雙乳闕、述聖紀碑、無字碑、六十一王賓像等等,很有氣勢。據記載,到了唐德宗李適時代,乾陵的地面建築將近380間。

但是,歷史上,乾陵遭受了多次盜擾。唐代末年,黃巢起義時組織盜墓大軍前來盜掘,因為準備不足而沒有得手。五代時期,耀州節度使溫韜盜掘了其他唐代帝陵之後,準備對乾陵下手,但是因為天氣原因,也沒有成功。民國時期,孫連仲帶領國民黨隊伍前來盜挖,以為找不到墓道口而放手。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老百姓開山時無意中發現了乾陵墓道。

客觀地說,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主陵沒有遭到盜掘。但是,乾陵的陪葬墓歷史上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上世紀六十年代發掘永泰公主墓時,在墓道中發現了盜洞和盜墓者屍體。同時,在時間長河中,乾陵的地面建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現在的六十一王賓像基本上無頭,獻殿、偏房等都不復存在。

所以說,我們不能絕對地說乾陵完好無損。



文蹤旅跡


關於武則天的乾陵無數次被盜卻完好無損,網上解答很多,我就不再重述。我從八卦角度給以解釋:

乾陵總體有睡美人之稱,如圖,後山為唐高宗與皇后武則天合葬之地,恰似美人的頭部,故為乾卦。前面兩山為雙乳峰,就像美人的雙乳,屬艮卦,乾艮正好組成天山遁卦。遁者藏也,若隱若現之意。所以在長達1300多年中,盜墓者就像被矇住了雙眼,就是找不到墓道口在哪裡。可見風水有多大的功力。建國後無意中找到了墓道口,又恰逢好時光,又被埋藏了起來。

我想正是乾陵的遁藏之功,才得意完好無損。


天丌六爻


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梁山主峰上,是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和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修建於大唐盛世,陵園規模宏大,地面建築富麗堂皇,懸宮陪葬珍寶無數,更是有傳言,天下第一書法,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陪葬在乾陵。

所以,乾陵就成了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們垂涎的地方,官盜私盜絡繹不絕,但說來也奇怪,關中唐十八陵,唯有乾陵沒有被盜,其它十七陵悉數被挖掘殆盡。我們先來看看有史書記載的幾起大規模盜掘乾陵的事件。

第一個光顧乾陵的盜墓賊是黃巢,動用四十萬大軍挖掘乾陵,也沒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罷,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黃巢溝”。

第二個打算盜陵的是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溫韜此人,組織軍隊挖掘了其它所有唐代帝陵,但當挖掘乾陵時,一上山便風雨大作,下山便風停雨歇,反反覆覆,竟被嚇跑了,《後唐書》記載,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盜掘古墓成風,前有孫殿英挖清東陵,後有孫連仲用真槍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乾陵倖免於難。

歷史總是這樣,充滿了偶然性,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墓道口。

............

那乾陵為什麼沒有被盜呢?除了有上天護佑之外,還有其它原因嗎?

1.盜墓都在亂世,無法大規模長時間挖掘

中國是一個信奉儒釋道的禮儀之邦,禮儀和孝道深入人心。因此在社會大治穩定時,中央政府都會對前朝歷代皇陵加以保護,地方上也會安排專人祭祀和定期巡查保護。盜掘皇陵是嚴重的犯罪行為,會受到嚴厲懲處,所以在和平時期,大規模盜掘皇陵的事情不可能發生。

回看史書記載的歷次大規模盜掘皇陵,都發生在天下大亂之時,亂軍挖掘皇陵,也都是為了發一筆橫財,充實軍餉。但亂世時局風雲變幻,也許今天還剛剛稱王,明天就成為別人的刀下冤魂,所以盜掘皇陵也都是慌亂緊張中衝忙進行的,一旦不能很快得手,也許就不得不放棄了。

像黃巢就是這樣,佔領長安城還沒幾天,鎮壓起義的官軍就追到屁股後面了,再不跑,命都沒了,那還顧得上繼續盜掘乾陵呢!

2.乾陵依山為陵,難以挖掘

當初,唐太宗李世民決定不沿用秦漢以來皇陵“壘土為陵”的制度,一是為了勤儉節約的考慮。修建地宮和地面陵園工程浩大,需要動用大量勞動力和建築材料,勞民傷財,而依山為陵,懸宮建在山腹中,需要動用的勞力和材料相對較少,常常幾年就可以完工。

但最重要的其實是為了防盜考慮。從來都沒有什麼萬世的江山,秦始皇想傳帝位於萬世,僅僅二世就亡國了,近在咸陽原上的漢代帝陵,全部被盜,為了吸取教訓,防止人亡政息后皇陵被盜,從唐代宗昭陵開始,唐代帝陵“依山為陵”就成為了制度。

依山為陵,墓室建在山腹中,只有一條墓道和外界相連,如果不能找到墓道口,想挖開皇陵,簡直比登天還難,而且乾陵所在的梁山還是一座石頭山,黃巢動用四十萬軍隊也沒有挖開乾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還留下了一條“黃巢溝”。

3.乾陵修在大唐盛世,堅固無比

乾陵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修建才基本完工,《舊唐書.嚴善思傳》記載“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

乾陵墓道呈斜坡形,墓道長63.1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每個石條重約兩噸,層層疊放在墓道口至墓門的甬道上,共39層,估算石條約四千多塊。石條之間用鐵栓板栓拉,每3層上下用鐵棍穿聯,再用錫鐵熔化灌縫,和整個梁山渾然一體。

修建乾陵的時間正是處於大唐國力強盛的階段,才能修建如此固若金湯的皇陵,所以就是找到墓道入口,想要進入懸宮,也是比登天還難呀!


吐糟生活


武則天的乾陵為何到現在都挖不動?這可是一塊風水寶地!

古往今來,知名度高的皇帝,多是生前自己折騰,死後被人折騰。自己折騰,也就是生前做了不少和別的皇帝不一樣的事,謎團太多,蓋得了棺,定不了論。於是後人跟隨,破解謎團。不客氣地說,就是接著折騰他們,讓他們死後都不得安寧。

乾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佈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沒有被盜的一座。所以幽宮重啟之日,必有珍貴文物重放異彩,使世人以飽眼福。乾陵地宮的隧道(即斜坡道)口位於陵園某處,鑿在自然石層之間。在棺撐放進之後,用大小不同的約l一2噸的石塊疊砌閉塞,石塊上面再用夯土填實。隧道剖面呈斜坡形,南面寬,北面窄,實側全長為63.10米,一般寬3.9米。由隧道南部向北21米處,寬4米。由隧道北端向南13.1米處,寬僅為2.8米。隧道除用石條砌成外,其上部全部用土夯實,十分堅硬。

唐朝末年,黃巢揭竿而起,反抗唐朝統治。為了籌措戰爭經費,黃巢打起了乾陵的主意。據稱,黃巢一度動用40萬大軍盜掘乾陵,幾乎把乾陵挖了個底朝天,在梁山主峰西側挖出了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的入口,只好悻然作罷。這一條深溝保留至今,被稱為“黃巢溝”。溫韜,也就是大家在動漫《不良人》中看到的那個身手敏捷的盜墓賊。他是歷史上五代時期節度使。他也打過武則天乾陵的主意,但是挖掘的途中遇到了暴風雨,這是不祥之兆,他不得不停止了這項工程。

史書記載,歷次盜乾陵,皆有怪異發生,匪夷所思。民國時,蔣氏下屬,孫氏連仲者,不信傳言,效仿本家殿英,欲發橫財。連仲遣工兵,炸開墓道三層石。忽刮龍捲風,霎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驟雨瓢潑……官兵六神無主,紛紛退後,就此罷手。待天晴,修復墓道。從此,乾陵風平浪靜。

搶首贊

相關問題全部


saybyesala


簡單說就是它的選址非常好,在山中直接開鑿的山洞,這種形式對於盜墓者來說是非常困難的,首先不能採用大型工具來挖掘,其次不能明目張膽的去挖掘。畢竟在中國不管是在什麼朝代都對盜墓的行為管控得都很到位,盜墓者也都是偷偷摸摸的一種行為,對這種皇陵來說特別是像乾陵這樣在山中直接開鑿的陵墓,幾個人的小型盜墓團隊是沒有機會盜墓成功的,所以才能保持完好。


天下007


早先漢唐時期的帝陵都是封土的,雖然封土比較堅硬,但還是可以挖開的

然而乾陵是在山裡面開鑿的,除非找到墓道口,否則根本進不去

而且乾陵在建造的時候,開鑿出來碎石都是運了很遠才丟棄的,所以沒有墓道口的蛛絲馬跡

不管是黃巢還是後來,來過好幾撥人,都沒找到墓道口,尤其是黃巢比較厲害,搞了好多人挖,乾陵山體上許多溝都是他挖出來的,但還是沒找到

解放後,當地農民無意挖到一個開鑿出來的石壁的樣子,後來考古人員確認應當是墓道口,當時正好國家發掘了萬曆的定陵,發掘出來的東西,沒有保護措施,瞬間就壞了,於是決定不理郭沫若的要求,堅決不開挖,就回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