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朱元璋赐其铁劵免死2次,子1次,为何最终被诛?

型男东海Terry


一、小说中的免死铁券:

在小说《薛仁贵征东》中,李世民梦到在自己危难的时刻,总有一个身穿白袍的小将,救自己于危难之中。李世民把他称为“应梦贤臣“,把它说给徐茂公听。

当然徐茂公能掐会算,他当然知道。李世民按捺不住,想早点见到这个应梦贤臣,但是徐茂公说时机不到,天机不可泄露。否则会给他带来灾难,李世民说那怎么办,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徐茂公摇摇头说本来没有什么办法,但你如果一定要的话,这里有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你先赐给他一道免死诏书,等到他获罪之后,就只会有牢狱之灾,不会有生命危险了,李世民说好,正提笔要写,徐茂公却神色凝重地说这还不行,你必须给他写明谋反也不能杀他,李世民大惊,说谋反可是死罪,徐茂公说,他会谋反吗?李世民说那好吧,于是就把谋反也不杀他写在诏书里了。

这里面的“应梦贤臣”大家应该知道是谁吧?他就是薛仁贵,在辽东战役中,李世民单枪匹马出去,差点被辽东主将抓住。薛仁贵的马当时不听使唤,疯狂咆哮起来。薛仁贵就骑上马,任由马儿而去,结果马儿就把薛仁贵带到了李世民遇险的地方,薛仁贵就把李世民给救了,正应了李世民“应梦贤臣”的梦境。

小说《薛仁贵征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小说里就提到了免死铁券。在历史上,免死铁券也叫丹书铁券,虽然叫法不同,实质上都一样,是一回事,当然,它还有别的称呼,比如丹书铁契、金书铁券等等。

丹书铁券的叫法是因为最早这种铁券是用红笔写的,并且是写在铁制的特殊的牌子上。而金书铁券是因为在唐朝时期,做的免死铁券是直接在铁制的专门的牌子上把字凿刻出来,然后再用黄金在其字迹的表面镶嵌上,所以得名金书铁券。

从材料上看,唐朝时期所制作的免死铁券除去它免死的功能外,其消耗的成本更高,而且收藏价值更高。

二、免死铁券的形状:

1、圆筒状:

顾名思义,这种免死铁券是圆筒状的,在其表面制作好内容,比如刻字,比如镶上金子后,就从中间封为两部分。一部分交给受封赏的大臣,另一部分朝廷封存。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伪,只有两块严格合在一起,才是一块完整的圆筒状的免死铁券。

2、瓦片状

这种免死铁券是瓦片样子的,不会分开保存,只是赏给受封的大臣。那么朝廷如何做呢?朝廷当然是做好记录,比如记录某年某月,某个皇上赏赐给某人免死铁券,以及赏赐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三、免死铁券的内容:

1、日期:免死铁券颁发的日期,就像是我们写信,甚至是写个便签一般,也要有个日期,也就是时间。

2、姓名、官职等:皇上要颁发免死铁券给某人,那么就要写明要颁发给的那个大臣的名字,他是什么官职。

3、功绩(理由):颁发免死铁券肯定是有缘由的,那就是那位大臣立下了不世之功,汗马功劳,值得表彰。于是,就把那位大臣的功绩记录下来,表明皇上做事是有缘由的,也让其他没有得到免死铁券的人能够心服口服。

4、皇帝对受封的官员许下的诺言:这部分内容就是对官员或者其亲属子女免罪或者免死的内容,比如具体什么情况下,其本人或者亲属可以免罪或者免死,以及免罪或者免死的次数。

5、皇帝发誓及其署名,赋予其法律效力,合理合法:这是皇上的一种郑重的承诺,表面皇上的决心,言出必行,而后面是哪个皇上颁发的免死铁券。

四、免死铁券的发展:

最早,丹书铁券出现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他给有功的大臣赐予了丹书铁券,相当于一种荣誉,当时还没有上升到免死的层面。

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免死铁券,它也有了免死的效力。

唐朝、宋朝、金朝的免死铁券一脉相承,基本差不多。而到了明朝则开始分等级了。朱元璋时期,赐给有功的公爵免死铁券的总人数开始是6个,后来涨到了8个。而赐给有功的侯爵的免死铁券的总人数则是28个。当然,公爵的总人数是少于侯爵的总人数的。“公侯伯子男”,这是古代的爵位的高低排列顺利,是最通用的。

五、免死铁券的作用:

皇上颁发的免死铁券最主要的作用是免死或免罪,一般是颁发给皇帝的亲信大臣、开国元勋,或是能臣,许诺本人或子孙免死或免罪。

国家历史博物馆里陈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丹书铁券,来自五代时期。是唐昭宗奖励钱镠讨伐董昌的功劳,上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也就是说,如果犯了罪,钱镠可以免九次死罪,他的子孙可以免三次死罪。钱镠非常出名,他割据一方,中国唐代的吴越王,被百姓称为海龙王。

此丹书铁券的总体形状与古代瓦片相似,长约52厘米,宽2.5厘米,高30厘米,上面刻有楷书金字350个,记录了钱镠讨伐董昌的时间、经过和赐予他铁券的皇帝名号等。

《水浒传》柴进家里就有免死铁券,原来,后周的第一位皇帝名叫郭威,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因为没有儿子,所以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外甥柴荣。柴荣也英年早逝,留下了年幼的儿子,此时朝中大将赵匡胤散布假消息,说契丹来攻,凭借诏令召集兵马,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了皇位。

赵匡胤答应善待柴氏后人,发誓柴氏后人有罪也不加刑,并作为凭据赐给了他们免死铁券。

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徐达等开国功勋的免死铁券上都写有“除谋逆不杀”的字样,最后他们却被朱元璋诛杀。此时,免死铁券也失去了作用,因为他们的罪名都是“谋逆罪”。所以,被朱元璋所杀的那些拥有免死铁券的大臣,想用免死铁券也用不上!

题目中提到的就是李善长,他被朱元璋赐给了免死铁券,他本人免死2次,子1次,但是他想用也用不上。朱元璋说他谋逆,他就谋逆!谋逆是用不上免死铁券的。而朱棣篡位后,也给有拥立之功的大臣发过免死铁券。

而免死铁券真正被派上用场的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当朱棣登基时,一直支持朱允炆的,并率军阻挡过朱棣的徐辉祖并未去迎接朱棣。朱棣欲杀徐辉祖,也就是他的老百姓口中的,朱棣的大舅子,徐辉祖于是拿出了其父徐达的免死铁券。朱棣平静了下来,然后没有杀徐辉祖,而是把他软禁了起来。

综上:

免死铁券就是这样的,其荣誉性更大于实用性,毕竟都是皇上说了算。

参考文献:

《明史》《北大国学课》


历史漫谈君


洪武二十三年,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被杀,全家七十余口一个不留。

李善长是朱元璋起兵时的结义兄弟,两人在一起规划了大明帝国的未来蓝图。朱元璋曾赐丹书铁券给李善长,里面写明了不论何等大罪,李善长可免罪两次,儿子可免罪一次,问题是朱元璋在上面做了一点手脚。


所谓丹书铁券,不过也是一纸空文,皇帝想杀人,就是赐你“与天同寿”都难逃一死

朱元璋参军不久,就在军中结识了有着同样理想的李善长,两人结为生死之交,经常在一起讨论未来的形势:

秦末天下大乱,有能者逐之鹿,汉高祖刘邦起于草莽之中,知人善任,仅五年就一统天下了。现在国家犹如秦末,郭帅起义之地又离汉高祖的龙兴之地沛县不远,山川王气萦绕,霸业可成啊!

这算得上是大明朝最早的建国纲领了,而作为朱元璋最亲密的战友,李善长和一众大将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实在无愧于朱元璋。

然而,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二十三年后,李善长被杀,李家全家七十余人全部斩首于街市。除了长子李祺,因为是朱元璋女婿而幸免于难,但日子也不好过,全家被朱元璋赶出南京。


至于朱元璋开国之后,特意赐予李善长的那份丹书铁券,为什么就保护不了李善长一家呢?这其实是朱元璋耍的一点手段。

在这“免死金牌”上面,写得十分清楚的是:无论何等大罪,李善长免死两次,李祺免死一次。PS:谋反除外。

这就十分尴尬了,朱元璋能赦免李善长一切大罪,唯独谋反罪不能赦免,而李善长可能到死都想不到:他最后被满门抄斩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伙同前丞相胡惟庸谋反。

不过朱元璋亲手揭开胡惟庸谋反是在洪武十三年正月,而李善长因谋反被杀则是洪武二十三年五月,这时间间隔十年之久,李善长谋反一事又从何说来。再者朱元璋在丹书铁券上已经写得很明白了:“谋反除外”,那李善长又怎么可能糊涂到亲自去触碰朱元璋的底线呢?

丹书铁券的内容是真,李善长谋反却是假,朱元璋是不愿意赦免李善长的,所以才会给他安上这一“谋反”大罪。既保证了自己的承诺,又铲除了李善长这位大明功臣,一举两得。




一贰一橙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拥有2块免死铁券(己用俩次,子1次)说的就是开国元勋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明朝开国功臣,年少时聪慧爱读书又足智多谋,后来投靠朱元璋,跟随其征战四方,出生入死,战功赫赫。洪武初年任职左丞相。



可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党至李善长满门处死,年七十六岁。


朱元璋,草根出身,在众多农民起义军中一路征战,到最后建立大明朝。生性多疑,建立大明朝后,基本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建国功臣都没有善始善终。一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朱元璋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发挥到了极致。


李善长官至丞相,在朝官倾朝野,朱元璋怕其势力过大,又御史中丞涂节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谋杀刘基,接着再告胡惟庸谋反。很快,在朱元璋的示意下,审查结果出来了,胡惟庸“谋反属实”,同时,御史中丞涂节和御史大夫陈宁作为胡党嫡系难辞其咎,一并问斩。朱元璋借题发挥,不断扩大胡惟庸案,直至1390年,牵扯到胡惟庸案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其中连坐、死罪、黥面、流放的人有数万人之多,朝中文官几乎洗劫一空。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胡惟庸案。李善长和胡惟庸是亲家,受牵连,朱元璋伺机认为其有造反的倾向,以谋逆罪处满门抄斩。


免死铁券为什么不用,因为在这之前拥有免死铁券的开国功臣同样是被处死了。一句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至于为什么死,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死。


昵称就是昵称吧


朱元璋建国,分封爵位之后,大量颁发了免死铁劵。所谓免死铁劵,就是当事人作为开国功臣,在犯罪之后可以免死两次,自己的儿子犯死罪可以免死一次,这是皇帝对他们天大的恩典。但是,在朱元璋时代,被杀的功臣可不止一个两个,其中有免死铁劵的就包括大明开国第一谋士李善长,悍将蓝玉。

题主所说的第一功臣就是李善长,被胡惟庸案件牵连而被满门抄斩。再此之前,笔者想要先说一下蓝玉,以此来为大家讲一讲老朱家的免死铁劵。

蓝玉案

蓝玉是朱元璋掀起的大案之一,牵连数万人。

抛开《明史》添油加醋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将蓝玉的罪名总结为:桀骜不驯的性格、口出佞言的抱怨、结党营私的行为。

蓝玉在北方军中收养的义子数量和朱元璋有的一拼,这不得不让朱元璋起疑心。外加蓝玉处事桀骜不驯、恃功自专、常常口出佞言,抨击朝政,指责君王。最后终于让朱元璋逮住机会,统统杀光。这也就是骇人听闻的蓝玉案。

蓝玉在临死之前也拿出了老朱家的免死铁劵,企图保自己一命,但是他想多了。

朱元璋是这样回答他的:“吾给你们天大的恩典,你们不知感恩,殊不知图谋造反罪无可恕!”

说白了就是,最终解释权归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的说法也很明确,什么罪都可以赦免,但是图谋造反是万劫不复的大罪,施赦免不了的。

李善长案

说完蓝玉案,我们再来看看大明第一谋士李善长的案件。

李善长与蓝玉不一样,李善长起码是谋士出生,懂得什么叫做急流勇退。所以,在朱元璋动了心思的时候,李善长就主动请辞回家养老去了。

朱元璋处死李善长全家的理由是与胡惟庸私通,是胡惟庸余党。但是,胡惟庸案件与李善长案之间相隔时间太久,早就有史学家提出,这是朱元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确,在李善长全家被杀之后,朝廷中就有人为李善长鸣不平,结果是朱元璋装作听不见,蒙混过关。

如果李善长真的是因为是胡惟庸案受到牵连,那么朱元璋应该是理直气壮才对,怎么在关键时候心虚了呢?

关于李善长的死因,易中天教授的意思是李善长成为了朱元璋废黜中书省,中央集权的最后障碍,所以他必死无疑。笔者很认同这个观点,除此之外,李善长这个人虽然退居二线了,但是和一线的当朝者关系没有理清,时常暗相往来,这也是朱元璋痛下杀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善长被满门抄斩,自然不会主动拿出免死铁劵。为何?

首先是有了前车之鉴,蓝玉案的时候,免死铁劵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使得蓝玉落下了一个求生欲极强的弱者形象。李善长自然不会故意拿出来碰一鼻子灰。

其次,李善长可不是蓝玉,他太了解朱元璋了。就在朱元璋下令满门抄斩的那一刻,李善长就明白已经没有任何退让的地步。朱元璋为了能让李善长完完全全凉透,给他加的罪名是胡惟庸余党。为什么?因为胡惟庸结党营私,意图谋反,要想顺利的除掉李善长,就得让他“图谋造反”,怎么让他图谋造反呢?那就让他成为胡惟庸一党吧!

历史,其实就这么简单。朱元璋的小心思也就是这样的鲜明、赤裸。

其实话说回来,免死铁劵本来就是皇帝对他们的恩典,这一份恩情直接来自于皇帝。既然皇帝有能力给你恩典,自然有能力收回恩典。只不过贵为天子的朱元璋不好意思伸手要,至于臣子,当然是要吃一堑长一智,好好琢磨自己今后应该怎么做。

结束语:朱元璋一生杀了很多人,不过笔者要在这里澄清的一点是,朱元璋杀戮的人贪官、悍将居多,对百姓更是秋毫无犯。至于李善长,笔者想这应该是大明第一冤案,因为权力的过渡而不得不成为朱元璋政治制度革新的工具,是指暗示可悲。既然君要臣死,一块免死铁劵又有什么用呢?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所谓丹书铁卷,一般都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不得不赏,但又找不到可赏的。所以美其名曰赐下的免死金牌。

但是。同样还有一个问题。这个东西又不像网络里的特殊道具一样。可以自带无敌保护罩。很直白的说。他就是块铁板,然后皇帝说。你这次立下大功。我赐你丹书铁卷,宫廷留号。若之后你犯下大错。拿着他可以免一死。真的是这样吗?

至少我感觉,你可以相信一个人是好皇帝。但绝对不可以相信一个皇帝一定讲信誉。不可否认。他说那句免死的时候可能是真心真意。但人心总是会变的。特别是开国帝王。杀伐果断。所以。李善长死的一点不冤。重点不是皇帝说免几次死。而是想不想让你死

/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