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在古代是很富裕的省份嗎?

青島的快樂生活


秦漢以前江西是不怎麼樣的,那時候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北方,江西那時處於華夏文明核心區域的邊緣地帶,基本還屬於“蠻夷”範疇。

江西真正大發展是從五胡亂華之後的衣冠南渡開始的,江西成了衣冠南渡南方省份的第一站,現在的江西南部地區也開始得到開發。經孫吳、晉朝200年的開發,江西的農業得到大開發,成為江南稻米重點產區。雖不如北方和江東地區,但在南方地區是鶴立雞群了。

唐朝開始,江西開始嶄露頭角,唐玄宗把江南道一分為二,江南西道應運而生,江西由此得名,這裡的江西包括湖北、安徽部分地區和湖南大部分地區。從這時開始,江西的人文也開始興旺起來,至唐後期,江西的進士人數已經全國第三,還出過狀元。要知道,科舉是從隋開始,但實際有人數統計的是唐朝才有的。人文興盛從側面也反應江西的經濟條件是可以的,因為但凡肚子都填不飽是沒有閒心也沒實力去搞人文的。只要懂歷史的都知道,從安史之亂後開始,南方經濟首次超越北方後,南方經濟一直比較好,這時江西扮演了重要角色。

江西之所以能在南方地區首先被開發是源於交通位置好,跟現在一樣,交通條件好的省份經濟自然不會差。長江、江西的贛江成為鏈接嶺南和內陸的重要交通線,加上江西本身已開發有著豐饒的物產,促使江西的商業經濟也開始繁榮。隨著大庾嶺——贛江——鄱陽湖——長江——運河這一黃金水道的暢通,產生了江西曆史上的第一批商業性“大城市”,如洪州、江州、吉州、景德鎮等。唐中後期,江西的茶葉、白銀產量在全國已名列前茅,僅浮樑縣每年稅15餘萬貫,佔全國茶稅三分之一,樂平的銀稅7000兩,佔全國銀稅的一半。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北方經濟重創,但是偏安一隅的江西卻隨著大量人口的湧入反倒經濟獲得快速增長。至唐末,唐王朝對江西的統治也十分重視,委任得力官員管轄江西。江西已經從一個荒蠻落後之地開始變為發達之地了。

而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江西作為南唐的後方享有相對穩定的環境,南昌還短暫的做了一會南唐的國都。這種環境為宋朝江西的大放異彩奠定基礎。

宋朝的江西很繁榮。這個時代的江西,無論是人口總數、糧食產量,還是在科舉考試中及第的人數,都名列全國前三名之內!在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經濟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撐起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半壁江山,留下了一系列值得驕傲的記錄,號稱”兩宋文人半江西”!“宋代科學半江西”等等。

宋代江西是當時人口第一大省。同時江西書院林立,擁有全國最多的書院,高達224所,比第二名高六十多所,這也讓江西產生了大量的人才,兩宋時期江西的進士人數多達5142名,當朝宰相江西籍的也佔了全國的12.5%,王安石、歐陽修、江萬里、文天祥、陸九淵、楊萬里等等,隨便說個人都是如雷貫耳。

宋朝積累的優勢一直延續到元明時期。傳統經濟趨於鼎盛。江西的文化優勢也依舊無可動搖!在官場上,更是出現了“滿朝文武半江西”的局面!這點明粉應該比較清楚。當時江西(不包括婺源)與浙江、江蘇(含上海)同為中國文化最為興盛,出人才和官員最多的地方。這也從側面印證經濟能力強,雖然江西人口到了明朝較浙江稍遜一籌,居全國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納稅糧經常要超過浙江。

與此同時,明朝出現的“江西填湖廣”促進了歷史上十大商幫之一的江右商幫的形成。元末明初的江西和湖廣地區是戰爭的主戰場,生靈塗炭,加上朝廷對江西的賦稅非常重,導致大量江西人的移民,奏響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運動,同時,大量江西人出走,一個包袱一把傘,走遍天下做老闆,成就了江右商幫。1500多座江西會館和萬壽宮遍佈全國各地。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清朝前期,由於清前期僅廣州開埠,江西所處的大運河—長江—贛江—大庾—廣州通道變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重要的交通線。這也延續了江西的繁榮。但世界總會變,工業革命後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沿海通商口岸的陸續打開,江西的交通優勢不再,甚至隨著湖南近代的給力發展,中國最早的鐵路走了湖南,江西終於走向了沒落,不僅落後於沿海江浙,甚至落後於湖南等內陸省份。江西人只能告訴人們:咱祖上也闊過,僅此而已。


xiaoyi900417


看到這個問題,飛揚心中一震,中國古代,其他時期不說,宋明時代,江西絕對是一個逆天的存在,“富裕”這兩個字都不足以形容其突出地位。

飛揚認為,“富裕”不單單隻能用經濟來衡量,其實更多的要看文化(包括教育、人才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軟實力表現。下面,飛揚就帶大家來看一看被譽為“人傑地靈之地”、“文章節義之邦”的江西,在宋明時期有著何等耀眼的表現。


江西景德鎮的精美陶瓷

人才噴湧、教育興盛

第一、科舉人才名列前茅

俗話說:學而優則仕,古代人最重要的晉升途徑之一就是參加科舉考試,一個地區如果能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那麼必定會人才井噴。

江西在科舉中表現如何呢?請看下錶:



看完表大家可能會感到驚詫,在宋明時代,江西的科舉考試數據真的讓人震驚:

江西在宋代和明代分別產生了進士5861 名和 3338 名,佔同期全國進士數的13.8%和13.4%,而且其中,還有30名狀元。這一數據,遙遙領先於其他省,僅次於江浙集團,均列在全國第2位。



在明代前期,江西的科舉更是達到了極盛,據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 》統計,明朝立國的273年間共舉行 89 次科舉考試,共錄取進士 24898 名,而其中江西產生了 3338 名,佔13. 4%。尤其是以洪武四年到成化二年 ( 1371 -1466) ,這一階段全國共進行科舉 29 科,錄取進士 5406 名,江西為 1054 名, 佔全國 19. 5%,其中有 13 科超過 20%。永樂十九年辛丑科,江西籍進士 72 名,佔全國的 35. 8%。

佔比1/5甚至1/3的數據,或許令很多人都難以想象,那個時候這個“吳頭楚尾、粵戶閩庭”的江西,人才之興盛竟然達到了如此地步。

第二、書院教育蓬勃發展

人才的興盛與教育的發達絕對是分不開的,書院教育一直是江西古代的一個特色,其興盛程度更是一度達到了傲視全國的地步。

從數量上看,宋明時期江西的書院數量以絕對優勢佔據全國第一,佔比為 20 - 30%。兩宋時全國共有書院 515 所,江西就有 170 所,而名列第二的浙江只有86 所。


從質量上看,宋朝江西三大書院 ( 鵝湖書院、白鹿洞書院、白鷺洲書院) 皆著稱於世,白鹿洞書院也一直被譽為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白鷺洲書院曾經一屆科考 ( 1256 年) ,出了 一名狀元、40 名進士,一座書院的進士數超過全國的九分之一,聲震朝野。



如果古代的書院可以視作現在的大學,那麼在宋明時代,江西絕對是要比現在的北京還要重要的高等學府集中地,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傲視全國的存在。

教育和人才,在如今的時代,可以說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富裕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宋明時代的江西在這方面突出耀眼的表現,足以堪稱是全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名人迭起,引領風騷

宋明時代,江西涌現了一大批名人,他們上至朝堂、下至民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引領了時代的發展,也可以作為江西省富裕程度的一個代表。

政治上:

宋朝一代,江西人官至至副宰相以上者2 7 人 , 宋史列 傳人物達 1 4 3人 , 可謂人才濟濟。單例舉兩人,就足以彪炳史冊—— 既是唐宋八大家又推行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的王安石,誓死盡忠、留下了千古名篇《正氣歌》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在明朝,江西出現了宰輔 18 人、部屬大臣50 餘人。以解縉、楊士奇、李孜省、嚴嵩、張位五位士人為突出代表,可見江西名人之盛。




王安石

文學上,唐宋八大家江西獨佔了三家(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有黃庭堅、楊萬里、江萬里、解縉等詩壇或文壇領袖,還有被稱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戲劇家湯顯祖;在哲學上,宋朝儒學集大成朱熹、宋明兩代 “心學”的開山之祖陸九淵,也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技方面,也有創作了不朽鉅著《天工開物》的宋應星;在軍事上,也有北宋軍事家李覯,明朝抗倭名將譚倫、鄧子龍。

上述很多人的名字,相信身處現代的我們,都不止一次的聽到或看到,甚至很多人都在歷史教科書上被多次提及。人才的興盛,名人的湧現,引領風騷,把握時代,這何嘗又不是江西古代富裕的表現呢?

魚米之鄉,陶瓷之都

江西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自古為“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素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美稱。在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江西的農業經濟發達、人民富裕自然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江西還有另一個聞名於世的存在——“瓷都”景德鎮。



江西景德鎮這個名字,相信一般人都不會陌生,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朝廷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在宋代,江西景德鎮就已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設“御窯廠”,其時鎮內官窯有58座,民窯達數百座,“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足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宏大。



陶瓷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工業中最令世界矚目的代表性產品,陶瓷的生產也為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而江西,有景德鎮“瓷都”的存在,宋明時代江西的富裕程度就可見一斑了。

飛揚有言

滄海桑田,時代變遷,與宋明時代的無比耀眼、興盛富裕相比,如今的江西似乎已經沉默低調、不再富裕。然而在飛揚看來,經濟上的富裕可能只是一時的,但文化上的富裕卻是持久的,江西的古人先輩們留在江西人血脈中的富裕文化一定會使江西人在時代的發展中再一次崛起,成為那個耀眼的存在。

作為一個與江西人有著血脈聯繫(明朝歷史上的江西填湖廣,包括我在內,很多湖南人的族譜都追溯到江西)的湖南伢子,飛揚在此衷心地祝願,江西的老表們能憑藉其勤奮刻苦的傳統,再一次實現家鄉的富裕繁榮。

參考文獻:

《宋明時期江西進士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分析》劉遵海,《宋明時期江西人才盛況及其原因探討》崔 正 德

我是飛揚,一個愛歷史的理工男,願把我所讀的變成有趣的故事說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

歷史飛揚


江西自唐代梅關古驛道開鑿後,又有贛江水運的加持,可深入山區腹地,水路四通八達,通江達海,形成了興盛九百年的江右商幫,只是到了近現代,因戰爭(太平天國,國內二次革命)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無鐵路交通閉塞,官員思想僵化,腐敗,剝脫多而給予少,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江西的發展,造成了先天既不足,後天又摧殘。幸好江西老表聰明,四出創業,地方政府GDP數字雖不漂亮,但老表還是有錢的,看著房價就知道。






老張3151


在古代富不富裕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江西嫁女兒的聘禮真是天價一般的高。


畫畫6748198


江西富個蛋蛋,如果不是因為高彩禮報告江西各種社會問題有誰知道這個靠彩禮維持生活的5省!!!


南寧汽車電蓄電池批發


江西是窮省,贛州是窮區。我這個家族是從福建遷過來的。從小孩到大,江西兩字只是地址開頭的兩個字,無論其富還是窮,對我而言沒有任何意義。福建每年祭祖,心有所屬,有生之年,我定要離開這裡


阿阿a賊zei


本來對江西印象一直很好,特別是南昌,自從後來看見南昌大學和南昌電網掐架之後。。。簡直驚了個呆好吧,南昌大學江西唯一211,被南昌電網斷電,這待遇,還有一個是,新聞裡看到不少江西的彩禮問題,動不動幾十萬,嚇人


打不過就退隊


過去中國最窮的省就是江西,貴州,四川,雲南,廣西,山西,陝西,改革開放以來他們都過上了好日子


光頭揚


江西在古代是瓷器之都,魚米之鄉,革命搖籃,有江西填湖廣之說,雖說不富裕,但是人民安居樂業,地廣田豐,人丁興旺,江西人民是全國人民的老表,絕對好地方!


香脆小堅果


秦漢以前江西是不怎麼樣的,那時候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北方,江西那時處於華夏文明核心區域的邊緣地帶,基本還屬於“蠻夷”範疇。

江西真正大發展是從五胡亂華之後的衣冠南渡開始的,江西成了衣冠南渡南方省份的第一站,現在的江西南部地區也開始得到開發。經孫吳、晉朝200年的開發,江西的農業得到大開發,成為江南稻米重點產區。雖不如北方和江東地區,但在南方地區是鶴立雞群了。

唐朝開始,江西開始嶄露頭角,唐玄宗把江南道一分為二,江南西道應運而生,江西由此得名,這裡的江西包括湖北、安徽部分地區和湖南大部分地區。從這時開始,江西的人文也開始興旺起來,至唐後期,江西的進士人數已經全國第三,還出過狀元。要知道,科舉是從隋開始,但實際有人數統計的是唐朝才有的。人文興盛從側面也反應江西的經濟條件是可以的,因為但凡肚子都填不飽是沒有閒心也沒實力去搞人文的。只要懂歷史的都知道,從安史之亂後開始,南方經濟首次超越北方後,南方經濟一直比較好,這時江西扮演了重要角色。

江西之所以能在南方地區首先被開發是源於交通位置好,跟現在一樣,交通條件好的省份經濟自然不會差。長江、江西的贛江成為鏈接嶺南和內陸的重要交通線,加上江西本身已開發有著豐饒的物產,促使江西的商業經濟也開始繁榮。隨著大庾嶺——贛江——鄱陽湖——長江——運河這一黃金水道的暢通,產生了江西曆史上的第一批商業性“大城市”,如洪州、江州、吉州、景德鎮等。唐中後期,江西的茶葉、白銀產量在全國已名列前茅,僅浮樑縣每年稅15餘萬貫,佔全國茶稅三分之一,樂平的銀稅7000兩,佔全國銀稅的一半。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北方經濟重創,但是偏安一隅的江西卻隨著大量人口的湧入反倒經濟獲得快速增長。至唐末,唐王朝對江西的統治也十分重視,委任得力官員管轄江西。江西已經從一個荒蠻落後之地開始變為發達之地了。

而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江西作為南唐的後方享有相對穩定的環境,南昌還短暫的做了一會南唐的國都。這種環境為宋朝江西的大放異彩奠定基礎。

宋朝的江西很繁榮。這個時代的江西,無論是人口總數、糧食產量,還是在科舉考試中及第的人數,都名列全國前三名之內!在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經濟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撐起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半壁江山,留下了一系列值得驕傲的記錄,號稱”兩宋文人半江西”!“宋代科學半江西”等等。

宋代江西是當時人口第一大省。同時江西書院林立,擁有全國最多的書院,高達224所,比第二名高六十多所,這也讓江西產生了大量的人才,兩宋時期江西的進士人數多達5142名,當朝宰相江西籍的也佔了全國的12.5%,王安石、歐陽修、江萬里、文天祥、陸九淵、楊萬里等等,隨便說個人都是如雷貫耳。

宋朝積累的優勢一直延續到元明時期。傳統經濟趨於鼎盛。江西的文化優勢也依舊無可動搖!在官場上,更是出現了“滿朝文武半江西”的局面!這點明粉應該比較清楚。當時江西(不包括婺源)與浙江、江蘇(含上海)同為中國文化最為興盛,出人才和官員最多的地方。這也從側面印證經濟能力強,雖然江西人口到了明朝較浙江稍遜一籌,居全國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納稅糧經常要超過浙江。

與此同時,明朝出現的“江西填湖廣”促進了歷史上十大商幫之一的江右商幫的形成。元末明初的江西和湖廣地區是戰爭的主戰場,生靈塗炭,加上朝廷對江西的賦稅非常重,導致大量江西人的移民,奏響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運動,同時,大量江西人出走,一個包袱一把傘,走遍天下做老闆,成就了江右商幫。1500多座江西會館和萬壽宮遍佈全國各地。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清朝前期,由於清前期僅廣州開埠,江西所處的大運河—長江—贛江—大庾—廣州通道變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重要的交通線。這也延續了江西的繁榮。但世界總會變,工業革命後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沿海通商口岸的陸續打開,江西的交通優勢不再,甚至隨著湖南近代的給力發展,中國最早的鐵路走了湖南,江西終於走向了沒落,不僅落後於沿海江浙,甚至落後於湖南等內陸省份。江西人只能告訴人們:咱祖上也闊過,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