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畫壇“老法師”出手 汪家芳、丁筱芳等為“抗疫”筆墨不停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2月1日報道:晚上十點半,因為疫情的緣故,街上無人走動,上海的夜晚顯得格外安靜。深夜裡,海派畫家汪家芳還在家中創作,看了太多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報道,很多想法在腦中打轉,讓他停不下來。眼前畫紙上的快遞小哥正一點點成型。

這些天,上海的國畫家、油畫家紛紛拿起畫筆,自覺投入創作,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其中就有汪家芳、丁筱芳等畫壇中堅力量。

我想為“快遞小哥”畫像

抗擊疫情,上海美術界在行動。得知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疫情嚴峻起來,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汪家芳果斷退掉了計劃年初五飛往國外的機票,“我經歷過2003年的非典時期,知道這種時候應該堅守在國內。”汪家芳一刻也沒閒著,連日創作了一組國畫,定格抗擊疫情進程中那些值得銘記的人們。

上海畫壇“老法師”出手 汪家芳、丁筱芳等為“抗疫”筆墨不停

汪家芳作品《送溫情》

人民警察、快遞小哥、出租車司機、菜市場工作人員、環衛工人……汪家芳把更多的筆墨留給了平凡的服務性群體。“2020年的春節極不平常,很多人都宅在家中,但有一批人在幫助我們維持著日常生活。”汪家芳說,現在整個社會的關注焦點都在一線醫務人員中,這是應該的,但作為畫家,我也想記錄下雖然沒在一線,“平凡工作不平凡”的另一批人,沒有他們我們就沒有生活來源了,他們沒有豪言壯語,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城市的平穩、正常運行而工作著,值得全社會尊重。正是他們的付出,支撐起我們的信心。我想為他們畫像,為他們點贊。

上海畫壇“老法師”出手 汪家芳、丁筱芳等為“抗疫”筆墨不停

汪家芳作品《責任》

為了能更好的觀察服務群體,汪家芳趁著大年初三人少,“偷偷”開著車出了趟門,開上了滬寧高速,只為近距離看一眼道口執勤人員的工作狀態。“敬佩!敬佩!”汪家芳連連說,那天下著雨,他們在雨中一站8小時,為來往車輛登記、測體溫,這樣的場面親眼見到比在電視上看到還要震撼。

上海畫壇“老法師”出手 汪家芳、丁筱芳等為“抗疫”筆墨不停

汪家芳作品《中華脊樑—鍾南山》

而汪家芳的第一幅畫,畫的是鍾南山院士,畫面中鍾南山院士神情焦慮,緊蹙雙眉,但那堅定的目光投射前方。畫家用毛筆修修改改,整整一天多才完成。“鍾南山的偉大在於他的擔當,他不需要任何背景襯托,簡單的人物肖像就行。”汪家芳說,他就像家庭的大家長,我還把他的一句話寫在了下方,就像這位老人對大家的諄諄叮嚀。這幅作品尺幅雖然不大,但花了最多功夫,方寸之間顯偉岸。

為了讓作品承載資料文獻的作用,汪家芳給它們一一貼上上海的紀念郵票,蓋上當日的郵戳,希望為這一系列作品留下紀實性的印記。“大年初六是一個預示吉祥平安的日子,我帶了幾幅作品和一些未完成的草圖去了趟郵局,蓋上當日郵戳。之後我會陸續創作,新一批的作品會統一正月十五再拿去蓋郵戳。”汪家芳說。

畫壇父子齊上陣 關注“醫療隊”

畫家丁筱芳、丁陽父子雖然在家,但兩人除了吃飯時間能碰上一面,其他時候都在各自房間創作。他們也在加班加點為“抗疫”創作,雖然父子兩一個寫意,一個工筆,但在創作思維上有比較近的地方,常常一起討論,他們的作品把目光聚焦在“一線醫護人員”上。

上海畫壇“老法師”出手 汪家芳、丁筱芳等為“抗疫”筆墨不停

丁筱芳作品《出征》

在丁筱芳創作的《出征》作品中,穿著白大褂戴著口罩的醫護人員,拖著拉桿箱,旁邊停著許多輛醫療車,這是上海首批醫療隊出征支援武漢疫情的情景。那天還是除夕夜,丁筱芳正吃著年夜飯看到新聞報道,被上海醫療隊的擔當感動得熱淚盈眶。“上海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其實就像打戰一樣,而我們畫家也要想辦法儘自己一份力。”丁筱芳說,醫生穿上防護服,就像軍人穿著軍裝,我想通過中國畫的筆墨表現這種不負使命的精神。

上海畫壇“老法師”出手 汪家芳、丁筱芳等為“抗疫”筆墨不停

丁筱芳作品《防疫》

這些天偶爾出門買菜,小區門口有工作人員給進出居民量體溫,上海這座城市快速響應,深入社區的防護工作,讓我創作了《防疫》,全國人們都在齊心協力,做好防護措施。“我現在每天創作1幅,筆墨不停。主要是小幅作品,等到一定程度,會創作一幅大尺幅的。”丁筱芳透露。

上海畫壇“老法師”出手 汪家芳、丁筱芳等為“抗疫”筆墨不停

丁陽作品《不負使命》

與丁筱芳每天一幅的進度不同,兒子丁陽的工筆畫要細細描繪,雖然和父親一樣已經埋頭好幾天了,截至記者發稿,丁陽的第一幅作品《不負使命》終於完成了。畫面中三位醫生,防護服、護目鏡、口罩、鞋套、帽子,全副武裝,中間的醫生穿著衣服寫著“中山”,右邊醫生衣服寫著“華山”,左邊醫生袖子寫著“武漢加油”,手裡還拎著上海疾控的醫療箱。丁陽說,他最終想要表現的,其實一種摧不垮的精神,一種必勝的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