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距离胜利有多近?

勇往直前80973


德国胜利就算了,但由几个关键时刻决策上的失误,也许能改变点局势

1、西线扫平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没有错,但是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撤退时突然陆军停止进攻,这是一大失误。到了英军主力撤回本土之后,想再打败他们是不可能的,空军有先进的喷火式战斗机,而且英军的雷达是全世界最先机的,海军就跟不用说了,德国没有机会打赢这次空战

2、不知道希特勒为什么不派大军攻占土耳其,从而往中东方向进攻,再往南进攻埃及,或者再往东可以进攻印度,同时小日本可以从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一路往西,和德国夹击印度。如果轴心国能拿下中东、印度和埃及,那么对英国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哪些地方是英军的主要补给,英军占领这些地方,资源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印度,沿着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运输到英国本土,而轴心国就是缺资源


枫情201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希特勒在自杀前,对部下说:胜利一度离我们很近,唾手可得。

希特勒并没有瞎说。

当时希特勒入侵苏联,曾经有着非常好的机遇。

在莫斯科会战,德军一直占据上风。

当时德军进攻部队高达170万人,装备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苏军因为一连串的损失,此时只有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



然而,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略,开始坚决防御。

以10月为例,仅仅数日之内,莫斯科方面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60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德军全力进攻,然而伤亡很大,进展缓慢。

此时,老天也帮助了苏联人。

11月开始,莫斯科开始出现暴雪天气,野外积雪厚达1米。

德军没有在严寒条件下作战的经验,一时间部队的进攻速度严重减慢,还出现大量的冻伤冻死。因为严寒的减员,和战斗伤亡差不多。


即便如此,11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51个师仍然在全面攻击。

此时苏军实力仍然是较弱的,如果全面防守未必坚持得住。

然而就在德军全面攻击的时候,苏军突然出人预料的发动反击。

德军仓促中招架不住,败退下去。

此次战机失去后,苏军开始源源不断的增援。德军随后又有突破,但实力已经无法吃掉莫斯科的苏军重兵集团。

由此,莫斯科战役失败了。

当然如果德军能够击中更强的军力,或者妥善准备冬季作战的补给和装备,就很有可能获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



苏联如果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又会损失一百万以上的军队,更导致莫斯科以西所有地区崩盘。

随后德军只要稳住局势,向南进攻,占领斯大林格勒地区,进而突入高加索,就会彻底切断苏军的石油来源。

那么,丢弃了欧洲部分,没有石油的苏军,恐怕只有签订投降条约一条路了。

此时日本很可能来捡便宜,同时攻打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那么,最终苏联就会沦落为西伯利亚地方政府。



苏联覆灭以后,德国等于独霸了欧洲。

整个欧洲的实力,当然不惧怕美国,更别说英国!


萨沙


二战时期,德国只要打败了苏联,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阻拦住德国陆军。说到德国的失败,还是在于德国希特勒的自大。希特勒认为只要集中150万大军,便能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消灭苏军,从而攻占莫斯科让苏联投降。



正是由于如此想法,德军根本就没有准备过冬的装备。那一天冬天无比寒冷,德军只能穿着单薄衣服过冬。即使如此,希特勒依旧不下达撤退命令。他在不停的敦促攻占莫斯科,丝毫没有明白前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面对德军巨大的威胁,斯大林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选择坐镇莫斯科,这也是他高明之处。斯大林的丝毫不退,给予苏军莫大的信心。

倘若希特勒没有轻敌,莫斯科被德军占领,接着苏联投降,那么整个欧洲就会完全被德军占领。然后再回过头集中力量对付英国,英国显然不是德国的对手。在此之后,联合日本法西斯对美作战,那么世界是怎样还真的难说。


麦地传奇


可以肯定的说,德国距离胜利,很远,很远。

一:从经济实力分析

1938年,德国开始吞并奥地利等地区,那么当时的主要列强经济实力如何呢?(占全球gdp百分比例)

美国:28;苏联:18

德国:13;英国:9

法国:5;日本: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德国可以打败法国,英国,但是打苏联就非常吃力了,打美国更加不可能胜利,美国国力是德国2倍多。

二:从人口因素

1939年

英国人口4600万,法国人口4200万。 苏联人口1.51亿,美国人口1.31亿,日本人口7900万,德国7200万-8000万,从中可以看出德国比英国和法国都多,但比美国和苏联少,人口甚至只有苏联的一半。1:1条件下,德国是打不过美国和苏联的。



三:从各国面积看,不算殖民地(平方公里)

德国:37万,苏联:2200万

美国:930万,英国:30多万

法国:50多万

从中可见德国的面积很小,战略纵深优势太小,是打不起持久战的

四:从军事实力看

德国巅峰时期1600万,

苏联巅峰时期1200万

美国巅峰时期2000万

英国、法国都在几百万左右,从军队人数看,德国可以碾压英国和法国,但是打苏联优势不大,甚至很吃力,至于打美国,基本没什么胜算,更何况美国和欧洲之间还有大西洋。至于各国的各种武器装备,相差不是不大,因为他们都是列强,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前期,已经打了很多次战争,彼此实力相差不是特别大,可以忽略不计。

从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德国的综合实力比英国、法国强,略优苏联,但比美国差很多,所以,德国可以击败英国法国,会和苏联胶着,会被美国击败,如果遇到英法美苏群殴德国,德国必败无疑,事实结果也是如此。


爱我中华权哥


二战德国离最终胜利就像隔着英吉利海峡,始终无法跨越!

用后世人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德国犯了三个致命失误:一小瞧了英国人的抵抗决心,二低估了苏联红军,三高估了自己。咱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小瞧英国

40天灭亡法国,让希特勒自信到以为很快就能让英国退出战争,如果是张伯伦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德国空军,英国很可能会跟德国和谈,但是希特勒偏偏遇上了抽着雪茄的丘吉尔。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顽强抵抗,不论是大不列颠的空战还是德国的狼群封锁战术都被英国硬抗了过去。这让德国在无法迫使英国投降的情况下,开启了两线作战,失败早已埋下伏笔!

希特勒轰炸英国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没能解决英国的雷达战;二是没有继续轰炸英国飞机场和指挥中心,转而去轰炸伦敦。



二、低估苏联

1939年底爆发的苏芬战争,苏军的“拙劣表演”,让希特勒认为苏军内部已经腐朽、战斗力低下。

我们只需要踢开门,里面腐烂的结构就会垮掉——阿道夫希特勒

在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前,德军对苏联军事实力进行过评估。德军认为苏联红军有6000架飞机,10000辆坦克;而实际上苏军飞机超过15000架,坦克超过25000辆。德军的评估远远小于苏联的实际军力,在开战之前德军就没弄清楚对手的实力。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全面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三路大军齐出。作战初期德军势如破竹,一路呈现碾压的态势。开战头半年,苏联红军损失就超过400万人,这种巨额损失搁在谁身上都得完犊子,可是这对苏联来说只伤筋不动骨。苏联有约2亿人口,兵力充沛,有广袤的土地,极大的战略纵深,充足的战略资源,战争潜力非常恐怖。四年卫国战争苏联动员了超过3000万人,仅在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到1942年4月底就动员了超过1500万人。而反观德军,纵观整个苏德战线,德军一线作战部队总数从没有超过350万人(不包括仆从国)。苏联相对德军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可以用人海战术不计成本的消耗德军。



从装备情报上看,德军在战争发动前,居然不知道苏联有T34这样一款神器,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T34能对三号、四号坦克形成巨大优势。在虎式跟豹式未出来以前,德国的坦克正面刚不过苏军的T34,更让德军绝望的是在1942年T34年产量超过1.2万辆。而等到德军紧急赶制的虎Ⅰ坦克参战时,时间已经到了1942年的12月份,德军在战场上的形式已经发生逆转,最关键的虎式坦克月产量仅有25辆,完全跟不上前线的消耗。

可以说希特勒大大的低估了苏联的实力。

三、高估自己

整个二战,德国几乎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欧洲列强,所谓双拳难敌四手,他太膨胀了!



咱们通过数据对比一下,以1940年为例:德国经济总量561亿美金,人口7000万(包括奥地利和捷克),面积55万平方公里,钢产量2100多万吨;苏联经济433美金,人口1.91亿(包括波兰),面积2200多万平方公里,钢产量1800多万吨;美国经济总量1000亿,人口1.3亿,面积930万平方公里,钢产量6000多万吨。整个二战德国生产了4.6万辆坦克,美国生产了8.8万辆坦克,苏联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其中有7万多辆被摧毁。如果德国有7万辆坦克被摧毁,它能生产回来吗!怪就怪德国的空军是一支战术空军,缺乏远程战略轰炸机,没能力对苏联后方的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也说明希特勒并没有认清自身的实力。



二战德军能够纵横欧洲,主要依靠超前的战术理念——闪电战。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运用“闪电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然而随着德军装甲部队的深入,战线逐渐拉长,后勤补给跟不上,前方的装甲部队往往要在原地等待三四天,后方的石油以及步兵师才能跟上来。闪电战没有石油怎么行,装甲部队没有步兵配合怎么玩!显然战线越长,“闪电战”越乏力。很多人说二战德军已经实现机械化,实际上德军达到机械化的仅仅是担任“闪电战”的装甲部队,后方的步兵师还都是“骡马化”。可想而知,这行军的速度。如果遇上苏联的雨季,那漫长的战线就成了德军无法跨越的洪沟,大后方的物资遥不可及。再加上斯大林在西线实行焦土政策,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通通焚烧,不听从的直接枪毙。德军很难再从占领地获得一丝补给,“闪电战”已经名存实亡。德军最大的战术优势已经终结,进入持久战的德军必输。



所以二战德国离胜利遥不可及,就如那无法跨越的英吉利海峡一样遥远!

我是铁血军史1927,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补充!同时欢迎各位战友关注我!


铁血战史1927


您好,作为一个二战研究者,非常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二战初期,德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内以“闪击战”迅速横扫大半个欧洲,令世界目瞪口呆。在战争中,德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一度非常接近最终的胜利,但是德军最终在莫斯科城下折戟沉沙,失去了赢得欧洲战争胜利的希望。

那么,在二战中,德国到底距离胜利有多近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确定一下胜利的标准:

胜利标准一:称霸中西欧

胜利标准二:称霸全欧洲

首先来看胜利的标准一:称霸中西欧

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德国扫平西欧大陆,只剩下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在继续抵抗。如果能够降服英国,德国就能完全取得中西欧霸权。同时也解除了东进苏联时两线作战的风险。1940年7月,法国战役刚一结束,希特勒就启动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具体计划是首先消灭英国空军,取得制空权,然后由空军掩护陆军越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进行登陆作战,最终占领英伦三岛。

此时的英国,军事力量非常弱小。经过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远征军丢失了所有的武器装备,到“海狮计划”启动时,英国全国只剩下500门大炮、200辆坦克,轻武器也极度缺乏,新组织起来的部队甚至只能装备木棍。空军也只剩下1300架飞机,其中战斗机只有700架,飞行员也极度稀缺。再看此时的德军,兵锋正盛、士气高昂。为了征服英伦三岛,德军准备了近2700架飞机和13个精锐的陆军师,168艘运输舰、1910艘驳船、419艘拖船,1600艘汽艇的运输船队,力量远远超英国。

此时,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主要盟友法国已经投降,德国掌控了北起挪威、南至西班牙的所有海岸线,英国不可能从欧洲大陆获得任何援助,而且美国的援助还没有到来,英国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丘吉尔唯一的指望就是那支已经遭到重创的空军。1940年7月,不列颠空战正式打响。德国空军以极高的强度持续对英国展开攻击,首先是空袭英国机场,以求消灭英国空军,英国空军疲于迎战,损失惨重。后来德军又开始攻击英国的飞机制造厂,使英国飞机生产及维修能力遭到严重破坏。在前两个阶段的空战中,虽然英国空军誓死奋战,令德国空军损失惨重,但是自身也也付出了极高的代价,损失大量飞机及优秀飞行员,当时英国空军全部人员包括飞行员、维修、地勤、指挥、通信只剩下不到3000人,几乎陷入了绝境!

在此关键时刻,德国统帅部却突然决定把空袭的目标转向英国主要城市,原因是英国空袭了德国城市,希特勒要报复,同时也想以高强度的空袭瓦解英国民众的抵抗意志,这个绝对是开战以来希特勒所做出的第一个致命错误。正在德国空军轰炸英国城市之际,英国空军得到了喘息机会。随着美国援助的陆续到来,英国空军度过了最艰难时刻并逐渐恢复了元气。至此,德国彻底失去了消灭英国空军的最佳时机。到1940年10月,德国空袭英国的战果越来越小,损失越来越大,希特勒被迫中止了“海狮计划”。

英国空军拯救了英国!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此曾经说过:“在人类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依靠如此之少的人而获得生的机会!”

在此战中,德国一度非常非常接近胜利。如果德国能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空战以消灭英国空军为目的,毕其功于一役,可能英国空军连一周都坚持不了就会被消灭,如此德军即可实施登陆作战,依靠强大的陆军征服英伦三岛,届时,德国将彻底称霸中西欧,东进苏联再无后顾之忧。

再来看胜利的标准二:称霸全欧洲

进攻英国的计划遭受挫折后,希特勒将目标转向了东方的苏联。他深知德国战略资源储备不足,无法与英国长期相持,要想最终打败英美,必须要获得苏联丰富的人力及战略资源。早在不列颠开战之初,对苏作战就已经被提上日程,并制定出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确定进攻苏联的时间为1941年5月,但是由于不争气的盟友意大利搞不定巴尔干的小国希腊,希特勒不得不首先去帮助他那无能的盟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德军轻松的驯服了整个巴尔干,但是却导致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被推迟了一个多月。后续的战事证明,时间上的耽搁对于战争的进程造成了致命的影响。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终于被付诸实施,苏德战争爆发,在开战的前两三个月内,德军以强大的突击集群快速穿插、包围、歼灭了大量的苏军重兵集团,苏联大片国土沦陷,人员、技术装备、财产损失极其惨重。特别是1941年8月-9月的基辅战役,德军歼灭苏军70万人,成就了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歼灭作战。德军虽然赢得了战役,但却失去了最宝贵的时间,还消耗了大量战争资源。与此同时,苏联则利用这段时间大大加强了莫斯科方面的防御力量。

1941年9月底,德军重新将进攻方向转向莫斯科,10月2日“台风”行动终于实施。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集中的兵力达180万,包括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及1400架飞机。苏军在莫斯科方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集中了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共计125万兵员,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从兵力及装备来看德军超过苏军,但是“天时地利人和”却都在苏联一方,俄罗斯秋雨连绵的季节到来了,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而且苏联人早已把公路破坏殆尽,德军无路可走,技术装备陷入一片泥泞之中,大大限制了德国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

到1941年11月,德军付出重大伤亡后,终于抵达莫斯科城下,惊心动魄的莫斯科会战开始了。德军不顾一切的对莫斯科发起攻击,而另一方则拼死抵抗,双方激烈拼杀,伤亡惨重。起初德军志在必得,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甚至指示在报纸上留存位置,用以报道德军攻占莫斯科的重大消息。然而,继上次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以后,天气再次眷顾了俄罗斯人。莫斯科的气温已经下降到了历史上罕见的水平,缺乏冬季装备的德军被大量冻死冻伤,装备也被冻的无法使用,作战能力大为下降。而此时的苏军防御却更加顽强,甚至频频组织反突击,德国逐渐支持不住。11月30日,德军的一支小部队突进到莫斯科的郊外,并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塔顶。这是德国军队第一次看到克里姆林宫,也是最后一次看到。此时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再也没有力量发起新的进攻。而苏军却从远东调来大量生力军,投入到对德军的强力反击之中,德军终于开始败退。至此,德军攻占莫斯科的企图终于破灭。

莫斯科战役的失败是德国陆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德军人员及装备的损失无法弥补,德军的进攻实力大大削弱。德军原本是非常有可能拿下莫斯科的 ,但是由于进攻巴尔干及进行基辅战役,德国失去了3个月的宝贵时间,这不得不说是希特勒的又一次重大失误。


我有观点


德国不可能打赢二战,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德国距离胜利要多近有多远。

很多对二战有一些了解的朋友,都会好奇当初德国的错误决定:如果敦刻尔克的时候坚持进攻呢?如果在攻打苏联之前先登陆英国呢?如果提前在苏联入冬之前准备棉衣呢?如果希特勒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军提前在诺曼底部署防御呢?这些选择如果选对了,德国能不能打赢二战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希特勒就算这些决定都做对了,德国也还是不可能打赢二战。

很多朋友想的都是,德国二战战败,是不是因为运气太差,做了太多错误决定呢?

其实你反过来想想,德国能把战局扩大到二战那个规模,不是因为德国运气太差,恰恰是因为德国运气太好!

如果在希特勒刚刚崛起的时候,英法就按照巴黎条约的规定严格打压德国的话,希特勒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如果在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和其他邻国的时候,英法不是采取绥靖政策而是坚决打击德国,德国也是没有机会的。

如果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英法没有打一场“静坐战争”,而是主动给希特勒一记背刺,德国也是没有机会的。

如果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斯大林没有出现战略误判,过晚估计希特勒进攻的事件的话,早早进行全面总动员,苏联根本不会给德国留下一点机会。

德军能够在二战中把战争扩大到整个欧洲,一次次的军事冒险能够成功,主要是拜盟军阵营一次次的优柔寡断和战略误判所赐。如果盟军阵营能够一直对局势有着清醒的判断,德国根本不可能撑到1945年!



但是我们还是要讨论上面的几个问题,如果希特勒几次判断都准了,德国能赢吗?

德军在敦刻尔克坚持进攻的话,英国会投降吗?

答案是否定的,丘吉尔后来所说的“如果敦刻尔克的人没撤回来,我们只能用童子军保卫英国”,这句话更多是对自己功劳的吹嘘,敦刻尔克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实际上,仅仅是英国,就在二战中前后动员了超过一千万人,巅峰时期在役兵力超过六百万人,而敦刻尔克的英军,只有三十多万人而已。

对于当时尚未完成动员的英国来说,敦刻尔克很重要,但是对于整个战局而言,敦刻尔克还没有重要到影响大趋势的地步。尤其是丘吉尔抵抗意志非常坚决,敦刻尔克的英军就算被全歼了,英国也不可能投降。

如果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前先登陆英国呢?

这个不是希特勒做不做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德国来说,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英吉利海峡虽然不宽,但也还是要坐船的。而德国想要登陆英国,缺乏最重要的工具——海军!

德国并非没有海军,而是德国海军跟英国海军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整个二战中,德国海军一直被人嘲笑为“存在舰队”,它的意义就只是存在在港口里。曾经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一出海就被英军围殴击沉,德国战舰在二战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只能靠潜艇刷一刷战绩。

而潜艇显然是不能帮助陆军登陆的,希特勒曾经想要用空军消灭英国海军,但在空战中证明没有战略空军的德国完全做不到,所以德国想要登陆英国是不可能的。

如果德军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国给士兵配发棉衣呢?

客观的讲,德国的台风计划和巴巴罗萨计划,从战术上看,的确是非常优秀的。各种机动穿插,包抄围歼,的确是战术杰作。

但德军的错误在于,过于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过于低估苏联的战斗力,也过于高估的苏联境内的交通条件。

德国的进攻计划基于一个设想:开战六到八周,苏联就会丧失大规模抵抗的能力,所以德军的后勤部门也只做了这样的计划。他们根本没想到后面会发生什么。

希特勒没想到苏联会死不投降,于是战线越拉越长,而苏联境内的交通条件又非常差,德国的补给部队还是骡马化部队,到莫斯科保卫战时期,德军已经完全供给不了前线部队了。

苏联入冬时,德国并不是没有棉衣,对于一个如此富裕的国家,准备几百万件棉衣不算什么。但前线糟糕的后勤让德军根本无法把这些棉衣发到每个士兵手里。

整个1941年的冬天,德军的非战斗减员也只有十万人左右,对于前线几百万德军来说,这个损失并不算伤筋动骨。冬天对战事有影响,但并没有到决定胜负的程度。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坚定的战斗意志拯救了莫斯科,德国就是准备棉衣也没用,就是集中进攻莫斯科也没用!



如果德军提前在诺曼底部署防御呢?

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虽然德军将领们都认为盟军会在加莱登陆。但希特勒本人却以一种惊人的直觉,认为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不过他后来没有扭过将领们的观点,导致德国没有把防御重点放在诺曼底。

但是诺曼底登陆时,德国已经完全没有了制空权,没有制空权的德军,就算是重点防御诺曼底,在给盟军更多杀伤之外,真的能够组织盟军登陆吗?要知道,在登陆当天,除了奥马哈海滩之外,其他海滩的盟军伤亡都非常少,几十几百人而已。

在退一步说,就算盟军诺曼底登陆失败了,也只不过是盟军不能在1944年6月登陆而已。难道盟军就从此老老实实当乖孩子了?盟军早晚要在西线登陆,随着德国在东线节节败退,灭亡是早晚的事,时间问题而已。

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就是德国实力跟盟军阵营差距太大!

在二战刚开始的时候,各国的GDP是这样的:

德国 561亿美元 八千万人口

苏联 433亿美元 一亿两千万人口

英国 380亿美元 本土四千万人口

法国 390亿美元 人口近五千万

美国 超两千亿美元 人口超过一亿三千万

从这些硬实力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德国除了对法国和英国略有优势外,对苏美并没有什么优势。

而且德国虽然从GDP上看优于苏联,但由于体制问题,苏联的动员能力和集中生产能力远远强于德国,希特勒由于是民选政府,一直不敢总动员,到1943年才开始总动员,导致德国的生产力一直远逊于苏联。至于美国这个怪兽,就更没有可比性了。

从实力上讲,英、法、苏、美,单独拿出来哪个,都可以跟德国打一个风生水起。如果只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单挑的话,德国还有胜利的希望,可是加上苏联美国两个怪兽,还四个一起打,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回来了。

如果说德国唯一的希望,大概是提前搞出原子弹吧,可是德国没有战略投送能力,能不能吓住盟军也很难说哦~


小约翰


1939年9月26日。德国的军备规划局在柏林筹建了铀协会,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原子弹,不过当时整个德国的物资储备还不足以进行原子弹的生产。1940年5月,德国军队进去挪威和比利时,由此接管了当时欧洲唯一一家工业规模生产重水的维蒙克工厂。

在滚滚洪流中,德国的原子弹制造发展很快,不久就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研究性的原子反应堆,并且掌握了金属铀的提炼技术。

当时这个情报被盟军得知以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为根据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汇报,原子弹会是一个具有战略决定性的武器。为了阻止德国迅速制造出原子弹,英国决定进行破坏行动。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维蒙克工厂的重水储备,道理很简单,摧毁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料,原子弹的生产就无从可谈。可惜的是,英国军情六处第一次的“新手”计划因为经验不足,宣告失败。

为此英国很快就又设计了第二个计划,取名为“炮手”。1943年2月26日,6名特工被安排到了韦蒙克工厂附近,实施爆破,德军生产重水的设备和一吨重水被摧毁。虽然在德军努力之下,仅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德国就恢复了对中水的生产,但毫无疑问这一次的行动还是为盟军最后的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国际战场的拓宽和更多国家的介入德国。军队的颓势逐渐显露出了。这期间虽然萌德国认识它的名字,它的重要性架设对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然而当时战争环境的恶化使得德国对维蒙克工场的掌握越来越缺乏力度。

1943年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命令美国驻欧洲的空军轰炸了该厂,这一次的轰炸使德国丧失了制造重水的能力。本来德国人想将秘密储藏的重视和设备带回德国继续研究,可惜的是情报被盟军得知,盟军还搞到了德国人运送重水的路线。盟军秘密派出特工在德国运输船经过的位置放好了定时炸弹,德国轮船经过的时候,炸弹爆炸了,德国人视作最后希望的原子弹制造设备全部葬身海底。


围知历史


德国人确实离胜利只有一步……emmm……或许两步,也可能三步之遥吧,总之就是差这么点。

德国的第一个失误,就是敦刻尔克了,放走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也迟滞了德国陆军的进攻节奏,而且也没能以此围城打援,消耗英国人,这就有点悲剧了。

第二个失误,就是在进攻英国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计划就贸然行动,结果大大消耗了自己的实力,很多人认为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或者是莫斯科,但我一直认为,不列颠空战才是真正的二战转折点,如果希特勒的手下还有眼光长远的将领,他们就应该告诉希特勒,战争已经输了。

如果当时希特勒消灭了敦刻尔克的33万人,以德军当时的实力,复制克里特岛空降,问题不大,此时的德国空降兵还是巅峰,克里特岛之后才下滑的。

至于攻打苏联,时机和战略问题都不大,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不足,包括士兵的冬装、机油等等,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攻打战略纵深这么大的国家,就算不阻拦让你开着坦克跑,你还得用多长时间才能跑遍东西纵横的距离,更不要说在作战时期了,日本打中国为什么敢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因为中国当时的军队素质跟日本不在一个档次,而希特勒敢打苏联,我认为很大一个因素是大清洗,另一个新区是苏芬战争。

如果说此时德国人已经清醒,那么德国人至少在诺曼底还有一博之力,可惜,又被盟军耍了。

所以你说德国人离胜利有多远,嗯没错就是这么远。




语文老师28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莫过去1941年,这一年德军在对苏联的作战中先头部队已进入莫斯科郊区,距离胜利也仅一步之遥。

古德里安指挥装甲军团长驱直入,不给苏联军队喘息机会

装甲专家古德里安认为对苏作战中最终要的要使苏联人都在跑个不停,即不容许他们有重新整顿的机会。他深信若不浪费时间,则他一定可以到达莫斯科,而这样一刀刺在斯大林权力的神经中枢上,即可以使整个苏联的抵抗都随之瘫痪。霍特的意见与他相同,而包克也赞成他们两人的主张。希特勒从中央包克集团军中抽出装甲部队,把他们分配到两翼上去,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团向南回旋,帮助攻打在乌克兰的红军;而霍特装甲军队则向北回旋,帮助勒勃进攻列宁格勒。

装甲军队快速推进,基辅包围战打响。基辅包围战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功,并且也引起乐观的期盼。古德里安由上向下打击红军的后背,而克莱斯特由下向上攻击红军正面,两个钳头在基辅以东150英里的地方会合。

按照德国人公布的数字,一共包围了60万人以上的红军。但是因为恶劣的天气和泥泞的道路阻碍了包围行动的速度,直到9月下旬才结束了这场会战。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德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由于浪费了夏季中宝贵的两个月,对于到达莫斯科的目标也就构成了致命伤。

大包围战略成效显著,60万苏联军队被包了饺子

1941年9月底德军开始再度向莫斯科前进,当包克的大军在维亚兹马附近又用大包围的战术捕获了60万苏联红军时,前途也就显得非常光明了。现在德军通向莫斯科的道路上几乎是畅通无阻了。但是包克耗时一个月才彻底吃掉被包围的红军,“时间贵如油”,此时的德军已经疲惫不堪,由于天气越来越坏,原野已经变成泥潭,德军进攻的速度又降了下来,而苏联方面的生力军又已出现在莫斯科的前面,不得不说苏联动员国民的能力令德军感到恐慌。

大部分德军都希望停止进攻,采取一条适当的“冬季战线”。上个世纪拿皮仑大军的遭遇在他们脑海中仍然历历在目,许多人开始重新阅读高兰考特对1812年俄国严寒的记载。希特勒对入侵苏联日益增加的困难和冬季的情况已经感受到有一点动摇。

11月9日,希特勒郑重的说:“双方如果都承认无法消灭对方,结果就可以获得一种妥协的和平。”

这时包克力主德军应继续进攻。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也同意他的见解,哈尔德认为苏联的抵抗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趁势而为时不我待抓住战机攻下莫斯科。

德军先头部队已渗入到莫斯科郊区,莫斯科近在咫尺

包克、勃劳希契以及哈尔德当初劝希特勒应不顾一切向莫斯科进攻,不要贪图小便宜追着南面的敌人打,所以在此时他们三个人自然不愿意叫停德军进攻的步伐。11月15日天气暂时好转时,遂命令德军立即向莫斯科挺近。经过两个星期在泥地雪天的战斗,终于停止在距离莫斯科还有20英里远的地方。

甚至于包克也都开始怀疑继续向莫斯科推进的意义,虽然前不久他还宣传“这是最后的一战将决定胜负。”而勃劳希契本人在远在后方不清楚这时德军战事的残酷依然坚持主张不惜一切继续推进。勃劳希契已经是一个病夫,希特勒对战果太差大发雷霆,勃劳希契感受深深的压力陷入异常的苦恼中。

12月2日,德军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有些德军支队已经渗入到莫斯科的郊区,而整个大部队被阻在莫斯科前面的森林。

德军已经看到了莫斯科的克林姆宫,德军距离胜利近在咫尺。

胜利似乎已经来到抛物线的高点,随后向下坠去。

朱可夫指挥苏联红军大规模反击,德军退而防守

苏军针对保卫首都莫斯科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击,这次反击由朱可夫指导。朱可夫击溃了筋疲力竭的德军,并对德军的侧翼造成了巨大威胁。反观德军方面,自将官以下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了拿破仑从莫斯科退出的恐怖幻觉。在这个紧急关头,除了最短距离的局部性调整以外,希特勒毅然禁止了任何撤退,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的决定是正确的。

希特勒的决定也使德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德军缺乏冬季作战中所必需的被服和装备。

德军不知道从苏联的大后方斯大林可以动员那么多的预备兵力。就这一方面而言,德国总参谋部和情报机构都难辞其咎。

哈尔德元帅的日记中曾这样记述“我们把苏联人估计得太低了,我们以为只有200个师,但现在已经发现了360个师”。

如果按照最开始德军预估的苏联兵力来说,德军已经取得了完胜。

苏联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把德军初期惊人的成就大致抵消掉了,德军不仅不能歼灭前进道路上的所有守军,还要不停的应付赶到战场的苏联生力军。在德国鞭长莫及的地区中,苏联的巨大动员机构可以顺利的开展工作,从1941年冬季起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经常处于数量上的劣势。德国人的技术和训练都远较优良,所以才能在一连串的大包围战中歼灭了大量苏军,后来陷入秋季泥泞中他们本身已经太困乏,无力向目标奋斗了。

隆美尔率德军开入非洲,英军连连败退

再看非洲战场,1941年在隆美尔将军的率领之下,德军开入了非洲。仅仅在德军开入非洲的两个月后,英军被逐出了昔兰尼加。

在非洲大沙漠中,隆美尔可以任意选择前进路线和攻击目标,使英军感到不知所措,而英军自己的能力却不适宜作这样的灵活运动。在以后的时间里,隆美尔根本不让英军有喘息的机会,英军丧失了绝大部分的坦克。

隆美尔来到非洲不到一周,英军已经从昔兰尼加的西部边境上退回了200多英里。两个星期,他们撤退了400英里。这样迅速地溃败,动摇了英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信心,也让远在英国的丘吉尔倍感焦虑。

总结与反思

1941年是德军鼎盛的时期,在各个战场上均取得了硕大的战果,但是由于被侵略国的英勇反抗,德军精锐部队的逐渐耗尽、供给能力的有限、严寒天气的到来,德军的辉煌未能持续,随后进入艰难的防守和痛苦的撤退中。毛主席在抗日战争中所著的《论持久战》,放在德国身上同样适用,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高瞻远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