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庸之道?

用戶67482119742


中庸之道,是《中庸》一書提出的,把孔子的“中庸之謂德”的“德”改為“道”。而道與德的概念是不同的。

《論語》子曰:“中庸之謂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去掉了子曰的“之謂德”,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德”改為“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史記孔子世家》有孔子的孫子子思作《中庸》。然而,通行本《中庸》卻是偽作。秦始皇時才有“車同軌,書同文”,《中庸》竟然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文字。


趙日金141


中庸之道是中國儒家的方法論。

《中庸》作者為孔子的孫子子思,《中庸》的學術和思想地位,在宋代達到了頂峰。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思想,其實來自於孔子的過猶不及的思想,子思把這種思想進行了哲學化系統化,將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視中庸這本書的。因為,這本書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學的核心,就是如何踐行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說,中國儒家哲學的所有內涵,就是讓人成聖的學問。也就是說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學問。儒家在道德境界上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那麼,如何才能踐行這些價值觀?中庸給了答案。中庸開宗明義,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裡面有三層意思。“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自然稟賦是天性。“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順著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道的原則去進行修治。

那麼,儒家認為的道,是什麼呢?儒家的道其實是和天聯繫在一起的。儒家認為天道的核心是誠,是真實無妄的狀態。人道要與天道相契合,那也要誠。這個誠不是忠誠老實的意思,用朱熹的話說,就是真實無妄的意思。這一思想,既來自儒家的另一經典大學,也來自孟子。


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所謂“誠者天道”,是說宇宙天體始終遵循一定的軌跡在運行,自然不會說假話,這是“誠”;所以《中庸》第二十四章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反映到人生觀上來說,是自我成就。“誠者,自成也。“所以我們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這就是慎獨的思想。都是要求人們恪守“誠”字,向人們提示人生修持的基本守則。一個人能夠以誠對自己,才能表現真性情,所以《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一個人能夠以誠對他人,才能發生感化的力量,所以《中庸》說:“惟天下至誠,為能化。”

國人智慧的集大成,中庸之道也是中國人對人生對生命對社會的態度,這種態度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態度。


有學者認為,中庸之道包含三種含義,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好玩的國學乾脆再簡單點,中庸之道說白了,就是要理性,不要迷狂,要節制,不要放縱,要不偏不倚,而不要過猶不及。這就是中國儒家修身齊家治天下的方法論。


好玩的國學


所謂中庸之道,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指為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對待萬事萬物。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德、至聖、合內外之道的境界,是儒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當今社會無論是個人為人處世還是社會治理,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是嚴以自律。中庸是人們修養的一種境界,人的修養貴在堅持,貴在嚴以律己,時時處處都要符合誠信仁愛、謙虛謹慎、和諧包容的要求。嚴以律己是中庸的起點,一個人從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發,向內不斷自省,對外持續踐行信念,才有可能達到個人修養的理想境界,即中庸境界。人的慾望和需求只要有節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

其次是至誠至善。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是指人類追循自然規律,並最終達到一種與天同在,與道同存,與萬物同生的思想境界和心靈高度。反映到個人修為上,就是適應自然變化 ,找出自己在自然中的合理定位,而後做到進退有據和行止有度。至於這裡所提到的自然,實際上涵蓋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而追尋自然,是指找出事物規律,然後改變自己去適應它,並最終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

其三是謙虛謹慎。“謙”是中庸之德。中庸之道著力強調君子無論功勞多麼大、能力多麼強、至誠善意多麼純,都必須謙而又謙,只有這樣才能令人信服。聖賢篤誠、謙遜,所以仁人志士對其自願追隨和由衷擁戴。

其四是和諧包容。中庸思想反對貧富兩極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他倡導全民和樂、互敬互愛、去私為公的大同社會。這是社會發展的良性狀態。只有為官者自修向上、展現自律風範,百姓尊重官員、理解仁義之官的艱辛和苦衷,才能達到官民同心同德的理想社會的境界,就能實現社會和睦和諧、國家長治久安。

綜上所述,中庸之道是儒家一種教育人們如何進行自我修身、智慧地為人處世以及如何進行社會治理的方法論,在當今社會無論是對個人自身修養的加強還是為官者更好地治理社會都有著重要的、積極的現實研究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