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中舊族到吳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動亂中逐漸南遷

唐代著名譜學家柳芳在談論中古南北士族序列的時候,曾把杜氏

作為關中六大“郡姓”之一,而在杜氏一姓內,又有很多郡望之別。“郡望”表示某一地域或範圍內的名門大族,當然郡望之中也是有所區別的,清代學術大師錢大昕曾在《十駕齋養新錄·群望》中描述:“自魏晉以門第取士,單寒之家,屏棄不齒,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因此,主要是士大夫所形成的北方士族也屬於郡望的行列。那麼今天,小呆君試圖從杜氏家族變遷入手,與大家探討一番北方士族遷徙所帶來的時代之變。

從關中舊族到吳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動亂中逐漸南遷

清代學術大師 錢大昕

引言

唐代林寶作《元和姓纂》時,共記載杜氏14郡望,其中杜氏的主體郡望,如京兆、濮陽、洹水等,都集中在北方黃河流域,也就是自魏晉開始的士大夫聚集之地。然而,五代至宋以後,各地割據勢力混戰,動亂頻繁。受此政治、經濟形勢劇烈變動之影響,黃河流域及長江以北地區人口頻繁遷移,杜氏家族諸郡望的舊有格局也不復存在,漢唐以來關中的郡姓之後裔,又逐漸繁衍為享譽吳越的名門望族,這種跨越千年的巨大變故,歷史意蘊是十分豐富的。

從關中舊族到吳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動亂中逐漸南遷

唐末動亂中關中舊族京兆杜氏的沒落

玄宗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中原生靈塗炭,北方士族受到極大打擊,紛紛舉家南遷。戰亂平定後,藩鎮割據格局固化,北方士族的處境亦更加惡劣,軍隊勢力與商賈形成兩大壓迫勢力,導致北方士族地位日益卑下,就如唐代崔偃所說:“衣冠者,民之主也。自艱難以來,軍士得以氣加之,商賈得以財侮之,不能自奮者,多棲於吳土。”北方士族之新一輪移民大潮由此形成。杜氏家族的一些旁系,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南遷,比如德宗貞元年間故世的劉府君杜夫人,就是在“中原盜賊奔突”的情況下,避地東土,以後遂稱“句容人”。又例如《唐代墓誌彙編》中記錄:

“夫人京兆杜陵人也。其先本杜伯之苗裔。夫人以幼齒,遭天寶末年,國有喪亂,至於土地分裂,衣冠淪墜,雖甲族大姓,未知厥所,於是夫人並不記三代官諱。夫人以道自樂,以真自保,雖單孑煢立,而不失閨帷之志”——《唐鄭府君故夫人京兆杜氏墓誌銘並序》

這位出自京兆望族的鄭夫人杜氏,因幼年起就遭遇戰亂,以至於“並不記三代官諱”。其實,像鄭夫人杜氏這樣顛沛流離的甲族大姓並非少見。文獻中曾多有記載,自唐後期開始,屬籍江南的杜氏人物確實逐漸增多,比如杜牧就曾在《杜秋娘》詩中先為藩帥李錡妾、後被沒入皇宮為乳母的金陵杜秋,又或者羅虯詩中沉淪為雕陰營妓的杜紅兒、籍貫京兆後移居浙中,號稱天台人或者括蒼人的道教領袖杜光庭等, 這些人的父祖輩都極有可能是“安史之亂”後遷徙江南的杜氏家族。

從關中舊族到吳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動亂中逐漸南遷

安史之亂 地圖


至於唐末京兆杜氏家族子孫的命運,更加與唐王朝的政治命運息息相關。

唐末僖宗廣明元年至中和三年間,黃巢佔領了首都長安,屠殺了滯留長安的李唐宗室子弟以及宰相豆盧璩等家族。至昭宗期間,宦官擅權,控制朝政,三川地方盡歸藩鎮,淮揚一帶大動干戈、戰亂頻繁,唐王朝已經面臨土崩瓦解之勢。昭宗為了緩和藩鎮兵臨城下的危局,將宰相杜讓能賜死,以求安一時,杜讓能的兄弟及宗族遂成為垂死皇朝的犧牲品。杜讓能之子杜曉,以其父無辜被害,憤然不仕,“沉跡自廢”將近十載。直到天祐元年,朱溫盡毀長安宮室民宅,強行遷昭宗與洛陽,上奏杜曉為巡官兼殿中丞,並以“嵇中散死,子紹埋沒不自顯,山濤以物理勉之,乃仕。吾子忍令杜氏歲時以鋪席祭其先人,同匹庶乎!”來勸勉杜曉,杜曉於是接任了此官職,進入了朱溫的政權勢力之中,跟隨他遷之洛陽。直到乾化二年,朱溫之子友珪弒父自立,宋州嫉妒是袁象先等人起兵討伐友珪,縱兵大掠,杜曉被亂兵所殺。

從關中舊族到吳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動亂中逐漸南遷

朱溫

歷經黃巢、朱溫兩番劫難之後,長安及城南杜氏鄉里一片瘡痍,昔日繁盛之景不復存在,舉目而視看不到舊有之物。詩人韋莊在尋訪長安南郊故里樊川之時,感嘆:“內庫燒成錦繡灰,天街蹋盡公卿骨。”夕陽衰草,滿目淒涼,四鄰凋謝。韋、杜兩族,向有“城南韋杜,離天尺五”之稱,而如今韋曲、杜曲已凋敝至此。

自漢以來,繁衍滋盛近千年的杜氏家族,經過政治變遷劫難衝擊之後,枝葉飄零,又將何去何從呢?

五代宋初浙中杜氏的興起

幾乎與北方京兆杜氏沒落的同時,杜稜一之開始興起於浙東一地,成為唐宋之際吳越新望

杜稜,字騰雲,新城人。關於杜稜的出身與家族,在《十國春秋》中曾記載:

“杜自漢御史大夫延年起家。迨唐,胤為永嘉太守,五子分適他郡,少子朋居錢塘,遂為錢塘人。後有仲明,仕誰部員外郎,實生稜。”

據此可知,杜稜一支實為唐朝永嘉太守杜胤之後,但是因為杜稜之父祖輩杜胤南遷任職永嘉太守,杜稜的祖父、杜胤之子杜冊定居錢塘,所以導致了這一支杜氏完全脫離了舊籍關中之地,從此定居江南。而杜稜一支為何能夠成為吳越新望呢,這要從他與他後代在政治與文化上取得的顯著成就說起了。

從關中舊族到吳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動亂中逐漸南遷


杜稜在僖宗時期曾為錢鏐所部“杭州八都”的新登都的頭目,而在乾寧二年當上了吳越潤州刺史一職,官職地位在吳越當地都有所名望。而杜稜之子杜建徽就更為出色,其“代為武安都將”,後為左丞相、諸軍節度使,歷仕吳越四主,父子二人所取得的政治成就為吳越杜氏成為浙東望宗打下了一個牢固的基礎。

而杜稜後裔昭達、仲達、必達和邦達四子分處越州、台州、金華等地,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杜氏後裔。例如越州的杜衍,成為了北宋的宰相;台州的杜範,成為了南宋的宰相,慈溪杜醇開創邑中文風之盛。

從關中舊族到吳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動亂中逐漸南遷

吳越之地


我們先來說說在北宋政治成就最為顯著的越州杜衍。杜衍因為父親早年去世,繼父“不之容”,被迫出走,在孟洛之間往來,非常貧困,並“傭書以自資”。後被濟源符號鄉里氏看中,把女兒許配給他,而杜衍進考科舉高中進士,被朝廷任職為秘書省著作佐郎,也因

“善為詩,正書、行、草皆有法。”被仁宗看中,位至宰相,是北宋杜氏一族仕途走到最高的一位。

金華杜範在南宋也是聲名顯赫的政治家。杜範從祖杜燁,進士及第,師事朱熹十餘年,號南胡先生,有《南胡文集》行於世間。而杜範也與祖輩一樣舉進士,著作富贍,有《進故事》五卷、《經筵講義》三卷等,都收錄在其撰寫的《清獻集》之中。

此外,慈溪人杜醇,“隱約不求知,孝友稱於鄉里,耕桑釣牧,以養其親,經明行修,學者以為模楷”。北宋慶曆中,慈溪開始建學,縣令王安石請杜醇為之師,杜醇“談《詩》《書》不倦,為詩質而清,當時謂學行宜為人師者也。”世人皆稱邑中文風之盛自醇始。

從關中舊族到吳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動亂中逐漸南遷

杜醇

除了浙江外,常州無錫杜稿也是一個文化世家,這支杜氏本是出自京兆杜黃裳家族,根據宋儒韓元吉撰寫的《右通直郎知袁州萬載縣杜君墓誌銘》所記載的“元和宰相宣獻公”就是憲宗朝的宰相杜黃裳,其子杜勝,曾經做官揚州租庸使,此後遂定居永正,從此京兆杜氏杜黃裳的後裔改變了自己的籍貫,遷徙南方。而杜勝後人三代都出仕南唐,杜稿等人都活躍於宋初太宗、真宗朝,成為宋後吳越地區又一個名門望族。杜稿博貫經史,自宋太宗即位後,江左舊儒很多都舉薦其能,杜稿被提拔為國子監丞,也在某個方面上提高了吳越地區杜氏家族的聲望

總之,自唐中葉至五代宋初,在長達兩百餘年的社會動盪中,黃河流域及長江以北地區人口遷移頻繁,原有的經濟文化割據和社會結構變動加劇,而在相對和平的江浙吳越地區,有許多來自中原世家大族蟄伏避難得以保全,而杜稜這一支南遷的杜氏家族也因為這平和的發展環境開始自我發展,至北宋中葉,吳越諸杜已聲譽鵲起,杜氏卓然成為江浙地區的名門望族,以南遷來延續發展曾經的關中杜氏家族。

結語

伴隨著唐末士族的南遷,唐宋之際的世家大族杜氏的後人,得以在新的社會文化土壤中重新繁榮滋長。宋明以來,浙江地區杜氏人物輩出,僅金華杜氏“自宋南渡後”,用才學起家、以文武舉中進士的人,就有十餘人,浙江杜氏聲名顯赫,蔚為東南望宗。由此可見,秦漢以來,世家大族的遷徙流動,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訊息,為流動遷徙各地帶來了文化傳統的更替、地緣文化的轉變,政治力量的消長,促進了時代格局的轉變。

從關中舊族到吳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動亂中逐漸南遷


參考書籍:《新唐書》《舊五代史》《資治通鑑》《宋史》《文忠集》《十國春秋》等

【本文原創首發,請勿轉載!!!因小呆君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