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人不愿再发朋友圈,也不再去看朋友圈?

育儿奶爸


你好,我是小皮老师。今日头条认证职场作者,PPT领域作者,每人可以免费领取1次。 粉丝25万,欢迎关注

微信一开始还是比较纯粹的,但是后面加入越来越多的功能,已经不是单纯的聊天工具,慢慢变成另一个微博了,具备各种社交属性。

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少发朋友圈的人,之前有一段时间更是直接把朋友圈的功能隐藏起来了。

为什么?

一、发个朋友圈真麻烦

我的微信上加了好多人,家人,亲戚,同学,朋友,陌生人等等等,每次发条信息都要想想,要对谁可见,心好累的。

最尴尬的遇到过,发的朋友圈A看到了,跟B说了,然后就尴尬了,因为B没有在那个分组里面。

二、朋友圈就是营销圈

这年代,谁还没有几个做微商的朋友呢?

也不说不好,人家也挺努力的,但是我不爱看那些内容,很多都是卖面膜,化妆品,我一单身狗用得着吗,哼

还有一些特别喜欢嘚瑟的,去哪个国家玩啊,男朋友带去哪里吃啊,跟我有毛关系啊啊~~~

之前屏蔽了一个女性朋友,很不得一天发几十个朋友圈,看着真烦~

三、我是个蛮内向的人

这是实话啊,大家一定要相信。

很多东西我都默默放在心里,我在网上的很多标签,我的朋友几乎没有全部知道的,有人问起再说。

我不是那种在现实中,特别积极主动的人。

发朋友圈,1周3条算多的。很多人还各种修图片,我是基本都是直接发的,比较喜欢真的东西吧~

今日话题——你一周一般发几条朋友圈?


PPT精选


前不久,原来关系挺好的两位同事小林和小山,不再说话了,就这样搞了一个月冷战,现在搞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姿态了。

什么原因呢?芝麻大的小事。

小林给小山朋友圈点赞了,小山没给小林点赞,但同一个时间段,小山却给领导点赞了。小林浑身冰凉,感到受到了侮辱,自己拿热脸贴了别人的冷屁股。

于是小林故意给所有人点赞,偏偏不给小山点赞,小山一气之下拉黑了小林,两人心照不宣,谁也不理谁了。

小林和小山,是三岁小孩吗?不是。小林今年36岁,小山今年34岁。两个成熟男人,就为这点破事“恩断义绝”。

我是从2018年2月关闭朋友圈的,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太浪费时间了。比如,小山和小林这种点赞,我觉得很累。我给你点赞,你不回点,我就吃味。如果循环,一天要浪费几个小时。我干脆关闭了朋友圈,宁愿不关心这些动态,也让耳朵根子清净了。

也许像我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原因也各式各样的,总体有四种情况:

第一,朋友圈已经成为大杂院,人们越来越重视隐私保护。

比如,我前年因为买房,加了一些中介,也懒得去分组,也没有删除。个人的生活信息,不愿意被陌生人看到。

比如,以前朋友圈基本都是朋友,现在“朋友圈”里的“朋友”比重逐步下降,同事、客户、销售、微商、甲方、乙方,等等。认识不认识的一大堆。

有人说,你分组啊。看着上千个微信号,真的懒得分这么清楚,朋友圈又没有实质作用,干脆关闭。

第二,职场关系向朋友圈渗透越来越深,职场人越来越神经过敏。

同事小赵原来挺受领导青睐的,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受冷落了。

后来,领导私下说,小赵发了一张雪景,并配了一首“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小诗。领导刚批评过他,再看到这首小诗,认为小赵这是挑战、蔑视我,于是开始冷落小赵。

小赵挠破头皮都不知道,领导不理他,是这个朋友圈造成的。小赵听说这个原因后,后悔自己手欠,立即关闭了朋友圈。本来无一事,何必惹尘埃呢。

再比如,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你给他点赞,不给我点赞,我认为你对我有意见。我也不给你回赞,你认为我在气你。好端端的关系,就这样被冷淡了。

第三,朋友圈同质化内容越来越垃圾,费眼费时费表情。

朋友圈里都是什么东西呢?无非五大类:

一是朋友(含一面之交的陌生人)的“日常晒”,旅游、美食、萌宠、宝娃,自己的生活压力这么大,哪有这么多闲情逸致关注这些。你自己留着“乐”呗,非要别人点赞,点得手酸,还言不由衷。

二是各种鸡汤、励志、养生、佛语,云山雾罩的,大道理互相还打架,看多了想吐,越看越糊涂,浪费精力。

三是各种社会热点、八卦、财经,题目怎么吓人怎么写。看多了,大同小异,干脆不点开了。

四是各种微商、推销、卖课,都是即时抢购,不买就错失一波良机,后来发现都没啥球用,干脆统统封杀。

五是各种拉票、众筹、砍价,基本都是“友情绑架”,投票了、砍价了,还要把截图发到群里“验明正身”,不知道每天要讨好多少人,不堪其扰。

第四,朋友圈里的各种“装逼晒”,你的开心就是对我的刺激。

有些朋友“晒幸福”,出发点是让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快乐。但有些人“炫富”,动机不纯,出发点就是想刺激别人,你看我过得“高大上”吧,故意让别人羡慕嫉妒恨,自己才觉得爽。

第五,精准社交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聪明人都开始做交际的减法了。

成功学、人脉学,伴随朋友圈的兴起,确实火了几年。现在的人们,开始慢慢醒悟,你自身没有价值,贵人怎么会白白施舍?很多聪明人终于明白了,自己才是自己的“人脉”,你没有“利用价值”,你在朋友圈里就是一个“人名”而已。

现代社会越来越浮躁,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你没有实力就没有高薪,没有高薪生活质量就要下降,任何人都会“无缘无故、没有回报”地帮你。归根到底,靠自己。与其大海撒网,维护那些不靠谱的人脉关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越来越多的聪明人,都开始精简社交、精准社交,减少无效社交、杜绝负面社交,腾出精力,要么锻炼身体,要么精进能力,有的集中精力提职加薪,有的利用业余兼职赚钱。

总之,朋友圈作为当年热门社交载体,也会按照流行事物“抛物线下降”的客观规律发展,盛极而衰,走向落寞,直到新的流行好玩的载体兴起。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明白这种“即时乐趣”吞噬太多时间,少看或关闭朋友圈,防止“奶嘴效应”,发展自己才是王道。


职场火锅


说说我的经历吧……2012年购买了智能手机,开始玩微信,当时还没有习惯发朋友圈,还是愿意在微博和QQ空间里发文字和图片。后来随着玩微信的人越来越多,我发朋友圈的频率也慢慢上升,衣食住行没有不发的,尤其是我的一些摄影作品,每次得到大家的点赞和留言就感觉很牛逼。时间来到了2015年,我开了一家文玩店,开始用朋友圈卖货,每天都发一些货品,同时为了吸引眼球大量的发一些段子或晒自己的生活,从吃饭到睡觉……渐渐地,我发现我发朋友圈已经成了一种病态,不发难受。

2019年四月,我的人生再次发生转变,店破产了,我又开始四处奔波找工作了……有一天,我坐在公交车上看着很多人都在低头玩手机,而我因为手机没电了没有看……就在一瞬间,我脑海里浮现出,一群裸体的人坐在车上,包括我,身上一丝不挂被人围观,已经毫无隐私可言,朋友圈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为什么要让别人围观我的生活?亲者痛,仇者恨,谁在乎你的生活好坏?你只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用你的一言一行去取悦别人。

想到这,我再次掏出手机,用最后余下的那点电量,改了微信昵称,设置了朋友圈权限(朋友三天可见),从那天开始到现在,我不发朋友圈了,偶尔,单位领导要求卖库存车,不得不发时,我才发,但我不会再让任何人围观我的生活了。

如今,偶尔翻翻朋友圈,也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看了,朋友、同学发的,瞟上一眼,礼貌的点个赞!

要说彻底告别手机还不现实,微信不看了,但睡不着觉或闲下来时,今日头条是必看的!



王沛山


一看到这个 问题,我打开我的朋友圈看了看,发现我上次发朋友圈是过年的时候,在朋友圈时给大家伙拜了个年而已。其它已经一直没发过朋友圈了。

对于朋友圈,我以前一直不知道,有的人爱发朋友圈都到了疯狂的程度了。有一阵子,我因为工作关系,加了一些人当好友,我突然 发现,有些人发朋友圈简直到了“现场直播”“时时刻刻都在直播”的程度了。那发圈的频率,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啦!

所以,我感觉真的是很打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所以我就把他们全都屏蔽了。

这样就很清静了。

微商的全都屏蔽掉;

生了二胎,天天汇报吃喝拉撒的,屏蔽掉;

到处炫幸福和恩爱的,偶尔看看;

天天时时对花伤心,对月伤情的,屏蔽掉 ;

天天给你发心灵鸡汤的,也屏蔽掉;

这样就很安静 了。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天天关注这些没用的事,也真的太打扰精力了。


Longsuixinyuan


朋友圈已不是朋友发圈的净土,早已沦为了集赞、鸡汤文、广告、微商的聚集地。

你还发圈吗?

不发,每天发朋友圈显得我不务正业;

你还发圈吗?

不发,要是被领导看到了好像我过得挺滋润似的;

你还发圈吗?

不发,有好几个谈业务拉合作的我都没有回,发个朋友圈显得我故意不理他们似的,虽然确实是这样。

朋友圈早已不是朋友的圈子,有领导、有同事、有合作方、有微商、有打广告的、有炫富的,大家在朋友圈找到的朋友间的互相交流越来越少,有什么事情拉个群直接聊了

看个朋友圈,点个赞,就有人私信你要不要买刚刚图片里的东西,然后各种拉票、集赞的朋友圈,你说这样的动作天天都在进行,谁还愿意逛朋友圈?

发个朋友圈,朋友之间的点赞互动越来越少,反倒是被领导看到,觉得你工作挺清闲的,多安排点工作吧;经常发朋友圈还被各种软文批成不上进的人,“成熟的人从来不发朋友圈”就是有些自媒体号为吸引眼球发布出来的,我的朋友圈里还真有发朋友圈的老板呢。

发也不行,看也不行,那就索性关了,不看也不发,落个清净!


品牌铲屎官


哈喽!我是沙县小明。

说说我的经验。

我去年大学毕业,毕业以后我朋友圈就越来越少发了。但是会去看,下面我说说为什么。

一、读书的时候为什么发朋友圈?

在读书的时候我的想法比较单纯,接触的人也比较单纯,所以分享下校园生活与个人经历。感觉挺好的。比较有趣,点点赞评论一下。也没有必要屏蔽谁,或者把谁屏蔽。

二、工作以后为什么不发了。

我学的是学前教育,工作以后在幼儿园上班。女人堆,比较八卦。有时候发个朋友圈,第二天去上班就有可能给议论了。当然不是绝对。然后还有就是工作原因,因为身为人名教师要以生作则,怕祸从口出。还有就是没有工作和生活都在同一个号,有家长,发朋友圈有时候会有些情绪,索性就不发了。


3、为什么不看朋友圈了。

感觉现在微信的朋友圈广告太多了,都是点赞或者是砍价,所以感觉没有什么意义看的比较少了。如果你给这个点了,不给那个点,会感觉你这个人做人这么差。索性不看,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了。


沙县小明


我声明:“我从2017年11月之后基本上没有看过朋友圈了”!

虽然微信朋友圈我不看了,但是微信的转账、缴水、电费、充话费、微信视频电话等等好多功能还是非常贴进人们日常生活,非常实用的!


我的智能手机是2013年购买的,那个时候刚开始玩微信朋圈,里面都是亲朋好友发的美食图片、旅游风景图片、心灵鸡汤等等,满满的正能量。

从2016年开始,转发送礼品、积赞送礼品成疯,我也转发过很多次,也领过很多次礼品,但那时有“有真有假”,有得转发商家的确给礼品了,有些是欺骗人转发的。那时也有很多好的心灵鸡汤文章,也转发与收藏了不少。

2016年开始,还有“微信群”也非常流行,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进入了一个群,认识、不认识的都开始互相乱加好友(尤其是微商);

到2017年夏天左右,各种微商占据了我的朋友圈,卖家电的、卖烟的、卖化状品的等等,微商在朋友圈一天发一个广告我也认可,也会看,必境是新的信息嘛,看看、了解一下也不错,可是这些微商一发朋友圈都是“刷屏”,发一次朋友圈是都是三、五条信息,还带有图片,哎呀,这还怎么看呀,于是从2017年夏天之后基本上不再看朋友圈了。至2017年11月之后,实在是懒得看朋友圈了,还屏蔽了好多个微商(就是不看他的朋友圈)。原以为“屏蔽”了就看不到广告了,好嘛,这些微商开始群发“私信广告”,行,一天给我发超过二次私信广告的,我直接“拉黑”他!


人在风上走


创业行动家 琳妹观点:

看到这个题目,特意去看我的朋友圈,上一条动态是上个月结婚发的。现在很少发动态了,觉得没意思。

我最开始接触朋友圈是2013年,那时候常常会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也会积极和朋友们互动。那时候流行答题接龙,我每次被点到都会认真答半天。但是渐渐的,

不愿意发朋友圈了,可能是因为对这样的方式感到疲惫,可能是因为微信里越来越多的长辈,不想发东西被他们看到。现在更喜欢发微博,感觉那里更自由更舒服。

我也越来越不愿意看朋友圈,曾经有段时间,朋友圈里微商泛滥,每天刷屏十几条,让人厌烦。后来我看到一个微商就屏蔽一个。现在的朋友圈,常常有一些广告,投票之类的东西。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作为朋友难道只有点赞投票的作用吗?特别是一些几乎不联系的同学,一发消息就是朋友圈点赞,说实话,很烦。

这两年,我总感觉朋友圈的性质变了,不再是单纯的朋友间分享生活,变得功利了。我不再想看到朋友们吹牛,拉票,看他们的朋友圈不如和他们聊聊天实在。朋友圈存在谎言,它花光了我的信任,所以我很少用。

一个软件想要成功就要获得用户信任,微信之所以很多人用就是因为大家相信。但是朋友圈微商,广告,假消息泛滥,想再获得大家的信任很难。


我是创业行动家 琳妹,以上是我的观点,也希望您能够留下您的观点。忠言逆耳利于行。 飞哥团队所答内容,都是多年创业经历留下的创伤。没啥文采,都是干货。你若喜欢,记得分享朋友圈,他日创业路上,兴许用的着。了解飞哥更多创业问答,请订阅《创业行动家》头条问答,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请多多点赞分享。


创业行动家


渐渐地就知道了,别人的生活如何,是惊世是炫丽是丰富,与我无关;别人的朋友圈,是热闹是欢笑是精彩,也都与我无关,我要关照和爱惜的永远是属于自己的生活,属于自己的朋友圈。

而朋友圈的关系并不是点赞评论来维系的。

你到了什么程度,自然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来。喜欢你的与你有缘的,你即便不点赞,你们依然保持着亲密联系;而那些瞧不上你的,即便你每条动态必赞必评,溢美之辞说尽,也换不来半分真心。如此不必要曲意逢迎。

知道这些时,便就看淡了朋友圈。你们在一个圈里,但心是远的,那些真实姓名的备注,又何尝不是网名?只是茫茫网络相遇,并不必在意,便也提不起去看朋友圈的兴趣。

偶尔也会发朋友圈,更多的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录给将来的自己看。也有想与好友分享的心情,看看朋友圈的真实互动还有多少人在,但赞或不赞,评或不评也不必放在心上。也许人正好看到,也许是手滑点了个赞,也许人已放弃朋友圈,也许看到你动态的那一刻,人不想说话……诸多心情不一,但关系远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尺。

不愿再发朋友圈,因为辩识了朋友圈社交中有太多假的那一面,看淡了这样的社交方式;不再去看朋友圈,除了少有真情和时间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微商广告无处不在,随便刷刷都是一波接一波,使朋友圈沦于广告场,让不少人不堪其扰,渐渐地就不看了。

其实发与不发,看与不看,自己觉得舒服就行。


一秒关注我,一直成长中。原创分享,我说的不一定对,但一定是真诚用心的,欢迎交流……

天天陪伴


01

前几天我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忽然想发张自拍,看着苹果手机前置摄像头里那张憔悴而又油腻的脸,实在是没有勇气按下快门键。没办法只能默默的打开了美颜相机,感觉头发没吹好,看起来有点出戏,于是又从柜子里把帽子翻出来,带在头上,这才舒服点。

之后就是自我陶醉于好几度磨皮下那张白皙精致的脸,360度每个角度都试了一下,终于选出一个最好的姿势。再配上几句不知所云的文字,屏蔽了导师后轻描淡写的发在了朋友圈,隔几分钟看看评论,整整一下午全搭在这张照片上了。

有个朋友私信我说:看我P的图,好不习惯,还是喜欢我原来的样子。我又点开那张照片,看起来还是干净白皙,白的一点血色都没有,眼角那几道伴随我好多年鱼尾纹也不见了,精致的完全像另外一个人。

在朋友圈里,我总是假装很阳光,很有自己的想法,努力的把想象中的自己搬到了朋友圈,在虚拟的社交体系中小心翼翼的保持自己的人设。但在现实中我就是一个每天被课题搞得头大,在食堂、实验室和寝室三点一线穿梭的苦逼工科穷学生。

忽然发现我在朋友圈里努力经营的样子,真丑。

02

其实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扮演着另外一个角色,那个到处换着定位的旅游达人,可能每天都在家里吹着空调P图;那个每天都在网红奶茶点打卡的学妹,好像每张照片的手都不太一样;那个做PPT到深夜的同事,只是半夜起床上厕所的时候发现电脑没关。

美国天普大学学者曾做过一份关于 Facebook 中的身份构建的研究报告,报告称人们在 Facebook 上呈现的是他们期望的自我而不是真实的自我。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展现自己时突出甚至夸张了更希望展示的部分,例如精致的面庞、不平凡的经历、出众的能力等;又有意的隐藏或弱化了在社交网络中不愿意展示的自我,例如那些肥胖邋遢、无聊平奇或是失败挫折。

我们在朋友圈里如同神话中临水照影的美少年那喀索斯一样,沉浸在照片里的样子;乐此不疲的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来寻求他人的认同,想尽办法呈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来获取最大的存在感。

这本就是人性使然,但总会有些人演的太用力,搞砸了自己人设。

03

有学者就“你认为他人在朋友圈中晒出的自拍形象与现实生活中形象的一致性”问题做了深度访问,有近 6 成的被访者认为他们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好友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并不完全相符。

在深度访谈中,有9位被访者表示如果遇到在朋友圈中呈现形象和现实生活中反差极大的情况,会考虑把该好友拉入黑名单。

Q: 有没有看到过别人美化图片或者发的状态和现实不符?你会拉黑吗?

“没太见与现实相差太大的,但差别肯定是有。比如一个小胖子照的很瘦啊这种~个人觉得人家开心就好,也不算太过分。但是有遇到那种直接盗图,说自己也去了哪里吃饭,哪里玩的,或者和现实生活中发差极大的,我会直接拉黑。”

(ZY,学生,26 岁,硕士)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在朋友圈里过度美化自己形象的人,只有 40.28%的人认为“美化自我形象很正常”,剩余 54.16%的人对此表达了相对反感的态度,其中包括“认为这个人很自恋”,“感到厌烦,果断屏蔽”。

也许你辛辛苦苦的选址,精挑细选的造型,搜索了好久的金句,在朋友圈营造出的过度美化的表演,很可能像小白一样,引起了部分“观众”的无视,甚至是反感。

我们都希望呈现给他人的是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比起去营造一个不真实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去接受现在的自己,要知道只有真实才会被人喜欢。

早上收拾好自己出门,迎面而来的台风毫不留情的吹乱了你涂满发胶的发型,一不小心踩到了正在施工的地下管道,一瘸一拐的在风雨中支起毫无作用的小伞,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