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裡,你見過節儉的人節儉到什麼程度?

農友君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舉幾個例子:

1、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時候,我剛上小學,就開始懂得和記得一些事情了。記得我本家的一個爺爺,當時六十多歲,平時生活非常節儉,他家加上兒女共有七口人,但每頓飯定的很嚴格:平時飯食是老三樣:玉米三合面煎餅、玉米地瓜面窩頭、菜粥,乾重體力活的吃煎餅、窩頭,上學的和在家幹家務的只能喝菜粥;所謂的菜:每頓飯鹹菜疙瘩、醃椿芽只上一種。只有過節或有家裡人生日的時候,才炒上一二個菜。而他自己為了體現一家之長,把醃製的鹹雞蛋,用刀一切兩半,每次吃飯時拿下一半,用筷子一點一點的挑著吃,這一半雞蛋可能吃三天,也可能吃五天。小時候不懂事,經常去看他一手端著小酒杯,嘴裡嘖著鹹雞蛋,滿足而享受的樣子.....。實際上他家還真不是生活困難,五個孩子有三個男勞力,在村裡算日子好過的了,就是因為他老人家從小過慣了苦日子,勤儉持家是他的習慣。

2、那時候我們村裡有一個百貨門市部,村裡的王三里酷愛喝酒,他隔三差五的就到門市部支上五分錢,讓服務員用酒提給他打上一些散酒,再給他一塊鹽粒(當時都是食用粗鹽),鹽就酒幾口喝下去既解了乏,也解了饞,也是我們村的一樁美談。但別人都說,王家並不是窮,而是王三里會過日子。

3、那時候,秋種最累的活就是人拉耩子播種。在秋種時節,社員都是自帶乾糧在田間地頭吃。生產隊裡為了激勵這些壯勞力,一般中午每人發一塊豆腐乳。韓大棒家裡有三個正上學的兒子,他和媳婦在生產隊勞動,隊裡每次發的豆腐乳他們都捨不得吃,都是拿回家去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一個季節下來分的二十多塊豆腐乳,他們一家能吃上半年多的時間。

4、我們老家有食用白鱗鹹魚的傳統習慣,這種魚的特點一是特鹹、二是很香。那個年代如果誰家能吃上鹹魚,肯定是富足人家。我的一個同學他父親是生產大隊會計,對老人很孝順。他爺爺就是喜歡每天喝點酒,他父親就買點鹹魚讓他爺爺做下酒菜。雖然兒子不缺他的吃喝,但老爺子非常節儉,每次喝酒不超過三盅(一兩),一條魚的四分之一吃了將近半年還沒吃完。我到同學家玩的時候就曾看到他放在八仙桌上的魚盤,盤面佈滿了灰塵.....。

這都是小時候的記憶,也是那個年代真實的故事。應當說,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的農村與往日已不可同日而語,希望這種近乎悲壯的節儉故事,在我們的今天不再出現。


一格826


農村慘啊,我是80後,出生於浙江農村(別以為浙江就富),小時候,我們村窮得要命,我家更是窮得要命,不得已父母外出打工,我和姐姐跟著爺爺。給大家說幾個事例:

一、有次在家裡突然尿急,我跑出家門,拉開褲子,對著泥牆就是一泡噓噓,拉噓噓不是有聲音嘛,被爺爺聽到了,爺爺趕出來,說:一泡尿也要拉外面去,家裡沒有馬桶給你拉嗎?用來種菜多好。

二、小時候,因為窮,很少吃肉,一年到頭饞得要命,那時爺爺養了幾隻兔子,是用來拔兔毛賣的,有次,爺爺很神秘的來叫我和姐姐(爺爺住的地方離我家幾十米,大伯家住我家隔壁,跟爺爺關係不好,怕他聽到),我問爺爺什麼事,爺爺輕聲說不要問,走來就是。到他家,香噴噴的兔肉,這輩子都忘不了啊!但你們猜,怎麼會有兔肉吃,原來那隻兔子生病快死了,只能殺了吃了。

三、爺爺經常要上山砍柴,因為砍柴的地方很遠,每次都是早上很早,天沒亮四五點鐘起床做飯,順便會做一兩個油餅帶去,雖然只有很少油,餅裡面也基本是梅乾菜,但是我實在太想吃了,為了吃餅,我小小年紀,10歲左右,就跟著爺爺爬山砍柴去了,腳和肩膀都起水泡了。

四、吃飯的時候,爺爺是不允許我們碗裡剩有飯粒的,必須吃的乾乾淨淨,掉在飯桌上的飯粒也必須撿起來吃掉。過年的一盤肉,半個月吃不完,不是不喜歡吃,是捨不得吃,一次只能吃一兩塊肉,吃到最後都要爛起來了。

我想說,農村也沒人真的喜歡節省,就是窮啊,窮得沒辦法,只能省。爺爺是2003年走的,他苦了一輩子,他希望我考上大學,千萬不要當農民,我做到了,希望爺爺在另一個世界可以安詳歡樂。


lege1983


三十年了,第一次回鄉下,我親眼目睹了農村最節儉的人。此人,男,66歲,一兒一女,老婆常年在外打工。他,農忙時在家耕田種地,農閒時打工。房屋內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大大小小不等的六個破凳子,四間小瓦房,三張單人床,一個木櫃子,上面摞了幾雙被子。客廳裡一張小矮方桌。牆角里堆放著農用傢俱。這就是全部的家當。一間破廚房裡,兩個鍋灶臺,用磚頭泥巴支起來的一個小案子,幾雙筷子散落在案子上,七十年代的幾個大瓷碗,碗上外面抓革命、促生產的字跡清晰可見,每個碗上面的瓷都掉了大半。他捨不得用電做飯,柴火堆滿了灶前。並且,柴火也很少燒。每星期只開一次火做飯,就是一星期只蒸一次饅頭。每天早上兩個饅頭,一碗涼水;中午也是兩個饅頭,一碗涼水;晚上,為了省電,天不黑,吃兩個饅頭,一碗涼水。睡覺了事。別人告訴我說:“他這個人太會節儉,幾十年了,都是這樣,做一次飯吃一星期!從來不吃菜,連鹹菜也不吃,有時候啃兩個蒜瓣!嘻嘻!五十年代的人就是會過!不過,他還從來不生病!”這個人不抽菸,不喝酒,為了兒女讀書,苦了自己,你見過這麼節儉的人嗎?他的兒女是否瞭解他父親的苦心呢!


899399505225


我一個農村人生活圈子不大,不知道別人節儉到什麼程度,但我知道我的婆婆非常節儉,至於節儉到什麼程度,且聽我細細說來,這幾件事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第一件事:薄薄的煮菜油

是八七年嫁到婆家的,現在想來都覺得很好笑,婆婆負責在家做一日三餐,我和老公和小姑子三人負責下地幹活,每天我們三人幹活,上午幹到十一點半或者十二點,下午幹到六點,餓了就迫不及待的回家了,回到家扔下工具就是找吃的。


般婆婆總是已經做好飯菜放在桌上等我們了,所謂的菜也就一個自家的青菜或者鹹菜而已,肉是沒有的,油呢?婆婆會去集市上買斤把肥肉回來,切得薄薄的如指頭般大小一條一條切好,然後放進一個事先洗乾淨了的玻璃瓶裡,每次煮菜的時候就用筷子夾一片出來,待鍋燒紅了就放下去用鍋鏟使勁圧著肥肉在鍋裡轉圈圈,等油出來了肉被榨乾了就把菜倒進鍋裡,這樣經水一煮剛剛榨乾了的肉有胖起來了,所以我們三個人每次吃飯看誰先上桌就把那塊唯一的肉偷偷吃了。

第二件事:中午只能吃剩飯

我們山裡有個習俗,就是女兒出嫁的先天晚上,母親會把如何做個好兒媳婦的道理和經驗合盤托出,目的就是讓女兒去到別人家做個人見人誇的好兒媳,我母親也不例外,我出嫁時整整用哭的方式教了一天一夜的禮數。

當然到了婆婆家後就現學現賣了,每天清早起來挑水,還搶著做早中飯,開始婆婆也沒說什麼,這樣過了半個月天天如此,婆婆就憋不住了,於是婉言告訴我說:我們這不比你們山裡,你這樣天天一日三餐做飯吃,別人會說你是好吃婆,我們只有早上和晚上才做飯吃的中午只吃剩飯,以後中午就不用做了,吃剩飯就行了。

說實在話,我當時真的很不理解為什麼要吃剩飯,煮了也是吃,剩飯也是吃,煮新鮮的不行嗎?當然這只是心裡嘀咕而已,嘴上沒說,然後我就一直觀察看到底是為什麼。

經過幾天觀察,婆婆是這樣做的,比方一家人一餐要是能吃兩斤米,婆婆就會早上一次煮三斤米,那我們早餐吃掉兩斤的話,剩下一斤的量就中午吃,不夠的話大家相互省著點就可以對付一餐了,這樣原本兩餐要四斤米按這種方法兩餐就只要三斤米了,是不是每天就要節省一斤米了?


原來如此,這樣節省的例子還有很多,婆婆實在是窮怕了才這麼節儉,實在不能用小氣二字貶低婆婆。

我是果農肖大姐,每天帶你瞭解三農,希望我的回答會得到你的認同,有不同見解的朋友歡迎評論區討論。


瑤鄉肖大姐


在農村裡,我確實見過節儉的人,有一次去一個遠方親戚家玩,路有點遠,晚上沒回來,農村都是大院子,廁所好遠,快睡覺了我去上廁所天太黑找不到路,我路燈在哪裡,親戚說不好意思沒路燈,我就納悶了,睡覺時拉燈不亮,害得我衣服沒脫就睡覺,早上起來早要趕公交車,吃飯怎麼辦親戚說坐到火爐子跟前說,火爐子的火光能看到吃飯,我說你們那邊都有電,你家有燈不亮怎麼回事,親戚說我家燈就是做樣子給別人看,我家從來不買電費的,因為是冬天新疆要生火爐子


秋水伊人蘭幽香


今天我和朋友的說一個真實沒有任何虛構的真實事情,就發生在我村的一位老婆婆身上的真實一生生活方式。

他解放前是我村一個大商人的二太太,可以說享壽進了人生的富貴。生有一子,當時在西安落戶,她的丈夫去世後,正房兒子己經成人撐管家業,單是對她母子的厚愛也很深,特別是他的一夫同弟也是疼愛又加,是一個和睦的家庭。解放後她帶著她的親生子,回到了老的家鄉,我們的村莊,因兒子小還得需要照養從此過上了堅難的生活。但是在他的兒子成業後,可以說在我地也算名人,在城市發展,但她沒有進城和兒子一塊生活,兒子也是孝子,經多方人說合也不去,在家住的是三間破瓦房,給她修她不願,每天到外面拾柴火燒,做一頓飯吃幾頓,一根盛菜都不會扔,吃麵條掉地上再拾起來吃了。把兒子兒媳氣的沒有辦法,她去年才去世,活了近一百零五歲,臨去世前還在外面拾柴燒,身體硬的很,最後去世是摔傷引起,作為一個富有家庭的老婆婆這樣一生的生活不知道說明了什麼原因,在我心中永遠是個迷團。因她的兒子也近六十多歲的人,誰敢罵他的媽一個字,他給你對命幹,他說他媽一輩子太苦了。為什麼後半生在自己兒子事業有成時還那麼艱苦過日子。


純正農家蜂蜜


農村人確實節儉,可以說大部分農村人的光景是省出來的。城市人攀比的是消費,討論的是一年到頭某個方面消費了多少,而農村人羨慕的是會節省的人,街頭巷尾討論的是某某家今年又攢了多少錢。

農村我見過很多過光景節儉的人,其中我的一家鄰居是我認為最節儉的,老倆口生了四個兒子,完全是憑辛苦節儉下的錢加上自己的苦力為兒子們修了四處院落,娶了媳婦。



老兩口平時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老兩口吃穿用上要節儉到什麼程度呢?一年到頭很少吃肉,過年時才捨得買點肉,也不會超過五斤,吃的蔬菜完全是自己地裡產的,地裡長下什麼吃什麼,從來不去商店買,地裡的蔬菜除去少部分吃的,大部分都要賣出去,為的是掙個零花錢。有一次我看見她買豆腐,她說這是今年第一次買豆腐,當時已經是農曆十一月。晚上幾乎不開燈,晚飯都是在天黑之前就吃完了,只有回去睡覺時才開一會燈,他們家的電費一個月突不破十位數,穿著方面更是不講究,一身衣服能穿好幾年。


類似這種情況的在農村數不勝數,農村人就是這樣可憐巴巴的過光景的,農村人很知足,很樸實,很辛苦。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三農張老師


九四年,哥哥上一些舊貨服裝,那時市場已經飽和,讓我去一趟農村看怎樣行情,在偏遠農村我嫂子有一位老姨,我去了以後,吃完晚飯農村生活單一,我在車上買的小報我又開始翻看,農村房子是東西屋,我和姨的兒子睡一屋,晚上十點左右聽西屋有哭聲,當時也沒在意,第二天問老弟,老弟不好意思說,我媽是看你太費電了,我瞅了一眼燈炮,才十瓦,像個瑩火蟲式的,第三天正趕上有集,正好順便看服裝好賣嗎,到集市後買了兩瓶汽水,老弟喝了一口後倒掉了,我當時心裡挺不是心思,含蓄問他,怎麼倒了,他說汽水壞了,我說你喝我的吧,他喝一口說你那也壞了,我問他你喝過汽水嗎,他說從小到十八歲從來沒喝過汽水,不知汽水的滋味,到下午準備回家挑了一個大西瓜,到家後孃倆切開開吃,吃的是西瓜紅色部分一點沒剩,剩下白色部分又做了湯喝,哎太省了。


擁有你的天地


我老姑和我家住鄰居,一兒一女都已成家,又都各自的院子。我從小也是在老姑的眼前長大的,在自己慢慢長大的過程當中發現老姑原來是一個節儉、扣到家的人。

每當吃飯時間,我家裡做好飯了,我老姑就會準時的從她家端著碗筷就過來了,當然每次都會讓老姑坐在桌前再吃點菜,時間一長老姑基本上都是熬點稀飯端過來,帶著饅頭就過來了,我們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畢竟是自家親戚。

到了晚上了,我們一般都在門前坐上一會,聊聊天,差不多的時候各回各家,我老姑也會跟著我們到家,一直隨著我們看完兩集電視後才回家,到家以後就直接睡覺了,也不怎麼開燈或者看電視。所以我老姑一個月的電費最低的時候只有2塊錢,很是省錢。

一年到頭了過年總該穿個新衣服、家裡置辦一些新物件吧!沒有的,我老姑把我姑給她買的新衣服都放在箱子裡,捨不得穿,一直到老姑去世床底下壓滿了新衣服,都沒有穿過。可能老年人都是這樣吧,年齡越大對自己越不捨得。總想著能省就省,能湊合就湊合。

老姑已經離開5年時間了,也很想念,只是希望天下的老人都能健康長壽,父母的節儉是對兒女的愛,不想給兒女增加經濟負擔。做兒女的也應該多回家看看父母,其實父母要的不是你買的衣服、補品等東西,要的就是365天當中幾天的身邊陪伴!常回家看看!愛父母,愛家!




我比佩奇多個ang


我的婆婆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節約的人,我公公,每年臘月24過生日要辦4桌酒席,辦完酒席以後剩下的菜我婆婆全部打包放冰箱,每次煮飯就煮幾斤米一吃就吃好幾天,然後每餐就是蒸打包剩下來的菜,過完大年了,都還有剩菜。大年三十也就自己重新煮一兩個菜,就算是青菜也是今天吃不完的留著明天吃,明天吃不完後天大後天繼續吃,那個青菜每次都變得黃黃的了,餿味了都捨不得扔掉。如果我們當著她的面倒掉的話,他還會生氣。平常我們回家看到我婆婆就是吃煮的一碗老南瓜一碗紅苕,那個南瓜和紅苕吧,就是不削皮的,最多隻是把爛掉的削掉。跟我以前在老家餵豬吃的食物一樣。她穿的衣服吧,還是他以前結婚時做的衣服。四十幾年了都,我給他買他還不要。我們結婚時買的被套什麼的,他也收起來每次回老家,他就拿那些舊舊的被套給我們用。我真的是特反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