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怎样理解?

55e4680


不请自来,读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诸君请览。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是: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字面意思很容易让人理解,用白话文可以翻译为:看它看不见的,名字叫做“夷”;听它听不到的,名字叫做“希”;摸它摸不着的,名字叫做“微”。这三种事物无法用确凿彻底的语言描述出来,因此它是混合一体的。那么,老子为什么这样说?他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道,无色无声无形

历史上,注解《道德经》(原名《老子》)的有诸多学者。

其中,最著名的河上公在他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中这样注解:

“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

“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同一个物体,即是感官无法捕捉而真实存在的“道”。老子在书中多处阐述一种观点,“道”无形无色无声,无法捉摸,无法描述,神秘玄妙。

因为道是没有形状的,所以它当然也没有颜色,没有声音。形而上者的道和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不同,它无形却可化万形,微而不显却包含万物。因此,老子才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紧接着老子又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都是在说明道是我们用感官无法认识的,道是一种超然的存在。

于是,老子感慨不可致诘。不可致诘就是不可思议。

老子阐述道无形的方法很特殊。现实世界中我们认识一种事物常用的方法就是先凭感官,再总结经验,最后得出对这一事物的定论。因此,现实世界也可叫做经验世界。而老子去经验世界的概念描述道,然后在逐个否定其适用性,从反面显示出道对经验世界的限制。我们如果想要真正了解道到底是什么,必须要突破所处世界的限制。可能从高维度空间能看到真相。


解国学经典,品人生百味。我是读耕,喜欢请关注吧!


读耕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讲: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为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其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解释如下:

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言

一,无颜色,不可看而见之,

一,无声音,不可听而闻之,

一,无形体,不可抟而得之。

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者,因一无色无声无形,用口不能言,书不传,只能虚静而得之。故合于夷希微三者名之为一。 这德一之能量就称为先天一气,就是道之子,就是德。

这德一之气,在上不会攸然不见,在下不会突然消失,寻思來寻思去,无法给它命名,只能重新复归于天地之始一道无状态。

一充满虚无,充满天地之间,似乎存在,但又无形无象,一本体虽然无形无象,但一能为万物造形象,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

德一为人感官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德一能创生万物,为万物设形象。

德一它惚惚恍恍,若有若无,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你想在它前面去德一,根本看不到它头,你想在它后面跟着它,你也看不它的尾。人如能修道除情去欲,杳冥昏默,德一自归之。

只有修道之圣人,才能道贯古今,以德一而显道,道创生宇宙天地,德一给万物以生机。

所以,修道之圣人,应该执守亘古不变之道,道生德一而御当今之有,有者,人身也。

人能知上古本始之道无,.而能生德一之有,才能称得上知道了道之纲纪之人。


逍遥谷逍遥


我们知道一个人说话都是有目的的,哪怕是讲笑话,也是如此。老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目的的,道家说话的目的性非常强。所以不能断章取义,否则根本就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道德经》原本就是一本帝王书,核心就是安民平天下。当然研究明白了后,用去管理企业,经营家庭,那都是大炮轰蚊子,牛刀杀鸡,大材小用了。

老子生活在周朝衰微,诸侯争霸混乱的环境下,希望天下重新回到有序状态,他知道天下所有的乱都是有源头的,就像一根丝线,下面在风中摇摆,源头是不动的,这叫做“纪”,一大把丝线,乱糟糟的纠缠不清,但是源头都是有序的,这叫“统”。所以他希望有诸侯王能够回到“古道”,也就是尧舜之道,但是个人认为老子的所谓“古道”,更多的是指“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为政之道

”,周家是以那样的德政,从商纣王手上取得江山的,当然也可以也可以以那样的“古道”,来扭转当今混乱的局面。

第十四章的原文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表面是在讲尽管道是“无色,无声,无形”的存在,你也别问为什么,问了我也讲不清楚,但是他就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尽管我们现在看不到“道”的源头了,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又若隐若现,稍纵即逝,所以老子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其实是想说,要想解决当今问题,你不能从当今问题着手,要从导致当今纷乱的源头着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天的混乱局面?那就像是一根摇摆的丝线,要找出它的“纪”来,也就是源头,一大把丝线,乱的一团糟,只要找到丝的源头,就可以把它理清楚。

周朝刚开始得天下的原因就是周国施行德政,让自己的老百姓富足,安居乐业。周文王,周武王没有搞劳民伤财的事,把周家的百姓都当成自己的家人去爱,去保护。所以百姓拥戴他们。但是到了周幽王的时候,已经不能“厚百姓之得”了,天下大变,“百姓不再拥护周家”了。不能厚百姓之得,就是失道。导致人人自危,各顾己利,所以天下大乱。

作为周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又没有掌握军权,一介文人看到了问题本源,也是无力去改变,真话又不能说,结果出关的时候被关令“尹喜”软磨硬缠,还是把真话说出来了,所以最终一走了之。

老子为什么要走?从他教训孔子的话中可以略见一斑:“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他认为自己说了真话,就是“发人之恶”,而且“发的还是自己主人家的恶”,不走是不行了。


妖风肆启


《道德经》第14章教训//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盲目举措看到的是人们的鄙视!

固执己见听到的是人们的异议!

冲动行径遭人唾弃!

盲目固执冲动乃人生之大忌,情绪不控视作生存大患。大忌应制止,大患应避免。毫无目的的举措,则事无可为,不如静观其变。偏于一隅的己见,则无以服众。莫名其妙的行径,终致得不尝失。前人之经验和教训后人足以引起警醒,有过立改无则加勉,善莫大焉。

(注:道纪~渡己。受到教训而后得悟大道至理是谓“渡己”)


55e4680


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第十四章)


注 释

① 致诘:意为追问、究问、反问。⓶ 一:指“道之本”,“道生一”的“一”,宇宙万物的本原。③ 皦:清白、清晰、光明。 ④ 昧:阴暗。⑤ 绳绳不可名:无头无绪、延绵不绝不可称名,无限无体不可称具体的名。 ⑥ 惚恍:无形无体。 ⑦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指无限无体(无质量)的“阴阳者之一”的“道”生化至今的有限有体的“阴阳者之多”的“道”,即“一”和“多”的哲学关系,或一个绝对的“性”解释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关系。⑧ 古始:宇宙开始产生的初始,或“道之谷神”。⑨ 道纪:道的行为规律或道之谷神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

解译

老子说:看它看不见,叫作“夷”;听它听不到,叫作“希”;摸它摸不着,叫作“微”。这三者无法再追究下去,故原始的道是浑朴状态的一。它上面不显得光明,下面也不显得昏暗,渺茫幽远不可名状;回归到无形的状态,这就叫作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称之为“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由至古无限无体的“阴阳者之一”的“道”生化至今的有限有体的“阴阳者之多”的“道”。能够认识到“古始”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就叫做道的行为规律。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这句话出自——老子

简单翻译过来:

  1. 用眼睛去看而看不见的状态,称之为“夷”;

  2. 用耳朵去听而听不见的声音,称之为“希”;

  3. 用手去握取而不能获得的任何实物,称之为“微”。

这三种状态形成一个整体之“道”,是一体的,不能简单区分。

其一,道如果作为一个具体之物,它的上端是不明亮的,它的下端是不晦暗的。

其二,它是连续的状态,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名号去称谓它,最终又回归到一种不是具体之物件的状态。

因此,道是没有一种固定形状的、固定物件的因而从人的认知角度看称之为恍惚不定。如果我们从正面去看它,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去看它,看不见它的尾巴。

笃守天地开端之前的远古之道,可以统御当下的社会现实。如果一个人能够理解远古时代的开端这层道理,就算是把握了道的根本精神。


粒子橙


这两句话出现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告诉我们道的特性,是看不到,听不到也抓不到的(搏之不得,名为微)。老子本章内容就是告诉我们,仅仅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的感官刺激,是无法真正能够了悟道之本性的。我们经常说眼见为实,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被眼睛所欺骗。比如我们所认为的空,就是真的没有。但现代科技已经证明虚空之中依然有暗物质,能量的存在。不能因为我们感官无法察觉,从而否定道,否定宇宙的实相。很多人一生都在寻找道,认为道在深山中,在遥远的某位大师道场中,其实这跟一条河里的鱼在寻找水一样可笑,如果用清净的心灵去感悟,就会知道道就像空气,水一样遍一切处,但我们一直用后天的知见,用自以为真实的感官刺激去寻找道,最后只能“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了。



边缘隐士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而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此是老子道德經十四章中的文字。此段文字充分肯定了“夷,希,微”,充分肯定了三者的混合作用或联合作为就是“为一”。肯定“视而不见”在于消除人眼外感的副面影响或副作用,因为眼视所产生的外感最易产生假象,同样,听觉也是虚的外观,也即听觉是不可靠的;语言文化都是来自于说和听,所以,语言文化是不可靠,不可信的。夷者,希者,都是不信不靠见听外在文化的,而是坚守的获取事物的内在本质文化。什么可靠可信?只有人手探索得出的东西才是可靠可信的。“抟”字就是形容的专门专一提手,也即付出提高生产技术的努力才是最可靠最值得的。虽然“抟”不容易做到,也即“抟之不得”,但总有一些微小的积累和进展,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取得效果。最显著的效果就是“为一”,也即前所未有生产技术创新的作为,只有长期坚持才总有实现的。“此三者”就是言探索创新的“抟”者均是去皮取内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彼取此的;只有长期坚持这种文化取向,就可以联合起来,为“为一”做出贡献,就可以实现科技“一”的创新突破。取此有利于“为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作用是不容致诘质疑的,这种作用是完全可靠的。


魏永臣550


道德经是古文,理解其意而不能仅限于翻译。

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说的啥?

老子花大量笔墨都在说道,道是宇宙的本源,道又在宇宙中运行。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但道的运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看、听、抓是从人的感官认识出发的,这就是说,仅以感官出发是不能把握道的本质的。科学正是发明了许多探索性的仪器,对宏观微观的认识才逐渐明晰的。


太极拳玄机


我的答案可能另类,我是这样理解的:没看见就是没看见,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不能妄下定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无论什么事情,不能糊糊涂涂,不懂裝懂,只有了解其原因,才能知道其结果,做事打仗也是如此知其知彼百战不殆。做人做事不能违背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