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通過閱讀改變人生的終點

飛禽走獸,飢知食,渴能飲,又能營巢穴為休息之所。其異者,能為人言。惟不知讀書,故終不如人。人不讀書,則於禽獸何異? ——出自《古巖齋叢稿》

我們無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通過閱讀改變人生的終點

為什麼要讀書?這篇小古文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師:人,餓了就知道吃飯,渴了就知道喝水。

生:飛禽走獸,飢知食,渴能飲。

師:人,會建造房屋作為休息的地方。

生:飛禽走獸,又能營巢穴為休息之所。

師:人,會用語言交流。

生:飛禽走獸,也有自己的語言,"其異者,能為人言"。

師:人,會讀書,積累知識,不斷創新。

生:飛禽走獸,不知讀書。

師:這正是人和禽獸不同的根本所在。飛鳥走獸中更靈異的,還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動,只是因為不知道讀書,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讀書,那麼和禽類獸類有什麼分別?


我們無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通過閱讀改變人生的終點


"人不讀書,則於禽獸何異?"這句話意味深長。

古往今來,流傳了多少讀書的經典故事。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形容的是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的精神;

"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書。"形容的是不怕艱難學習的恆心與毅力;

"晉孫康家貧,冬夜映雪光讀書;晉車胤家貧,夏夜練囊盛螢,借螢火蟲的微光讀書."形容的是夜以繼日,苦學不倦的精神。

在現代也有不少令人動容的讀書故事。

我們熟知的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馬克思也是愛書之人。

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經濟經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

我們無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通過閱讀改變人生的終點


可現如今,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在網絡世界中迷失自己,習慣於拿出手機,打開電腦,在別人的世界中尋找自己。

在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僅11.5%的國民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紙質圖書,而7.1%的國民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電子書,報刊閱讀量持續下滑。

手機和互聯網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紙質書的閱讀時長有所減少。四成以上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較少。

而最值得關注和重視的是,0-17週歲的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有所下降,0-8週歲的兒童圖書閱讀率僅為68%,低於2017年的75.8%。

互聯網時代,吸引我們的事情太多太多,安靜的坐下來讀書和思考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究竟為什麼要讀書呢?於孩子而言,是為了應付考試?於成年人而言,是為了提高技能?於老年人而言,是為了修身養性?似乎對,也不對。

這個假期,當我和孩子都捧起了一本書,帶著這個問題,我思考許久,感觸良多。

我們無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通過閱讀改變人生的終點


一、讀書的意義——我們有意願、有勇氣去改變不公不平

小到個人,我們讀書是為了有遠見,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

對普通的工薪族而言,有遠見,才能更好地規劃生活和人生,不至於出現臨時抱佛腳的困境。

對商場上的老闆而言,有遠見,才能有未來,將事業做大做強,不至於畫地為牢,侷限於眼前利益。

對單位的大領導而言,有遠見,才能在順境中指明方向,在困境中力挽狂瀾,不至於只顧低頭拉車不會抬頭看路。

大到國家,我們讀書是為了中國夢,為了這份責任感。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什麼要讀書?敬愛的周總理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12歲那年離開了家鄉,親眼目睹了帝國主義對祖國母親的欺凌,也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


在校長為問出"請問諸生為什麼讀書?"時,在其他同學"為做官而讀書""為掙錢而讀書.""為明理而讀書"的回答中,敬愛的周總理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顯得尤為堅定而清晰。

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為什麼要讀書?"武漢疫情"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當各大媒體把"武漢疫情"情況公佈於眾的時候,以往熱熱鬧鬧的春節,變成了大門緊閉,昔日喧鬧的街道變得冷冷清清。所以人都巴望著窗外,渴望著疫情早日結束,渴望著醫術高超的救星出現,當鍾南山院士挺身而出的時候,我們彷彿看到一道金光撥開了迷霧。

如果此時孩子再問:"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


我們可以堅定地告訴他:要做一個像鍾教授那樣有知識的人。知識不僅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還能救人於水火。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你不是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識去戰勝危險。

所以究竟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對於普通人而言,這個回答是最貼切的。因為讀書可以拓寬靈魂的廣度和寬度,能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讓我們擁有處變不驚且溫柔安定的內心。

我們無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通過閱讀改變人生的終點


二、讀書的方法——重在心到、難在思考、貴在堅持

1、讀書須有三到——重在心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出自《訓學齋規》

南宋·朱熹這篇文章就揭示了讀書的方法: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隨隨便便地誦讀,絕對記不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用心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用心品味每句話的內涵,將優美的詞句背誦下來,記在心中。這就是朱熹老先生為什麼把"心到"放在了"眼到"和"口到"前面的緣故啊。

2、讀書須有疑——難在思考

從前有個知識老人,他很有學問。他的書房裡有塊匾,上面寫著"學問"兩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知識老人死後,兩個兒子分家,家產一人一半,"學問"兩字的掛匾也鋸成了兩半。

哥哥就照著"學"字行動,拼命地把書讀呀背,背呀讀,不懂從不問人,結果什麼也沒學到,失敗了。弟弟依著"問"字去辦,遇事就請教別人,可是過後從不學習,也失敗了。

後來哥哥和弟弟找到了失敗的原因,立刻把"學"字和"問"字合併,像知識老人那樣勤學好問,他們果然學到了許多本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將學與問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學有所成,讀書亦是如此,淺嘗輒止的讀、流於形式的讀、浮於表面的讀,不是真正的讀書。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出自《訓學齋規》

這就告訴我們,書剛開始讀的時候不覺得會有什麼疑問。但是讀著讀著,慢慢就會出現一些的問題,讀到一半的時候每個小節都會產生疑問。再往下讀的時候,疑問就會慢慢的被解決,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最後所遇的問題都被解決了,這才能稱得上是學習。

我們無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通過閱讀改變人生的終點


3、讀書須堅定——貴在堅持

由於個體因素,每個人讀書的範圍與方法也不會完全相同。然而無論是誰,大凡通過讀書取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都在堅持,在讀書上尤其能夠做到堅持不懈。

從小耳熟能詳的"鐵杵磨針"的故事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凡事只要一心一意地做,多花功夫,肯定能做成。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表達同一觀點,那就是讀書必須堅持,不堅持哪有成功?

所謂的堅持並不是機械地讀書,而是有計劃,用心專一,堅定意志。

比如2020年你是否可以給自己列這樣一個讀書計劃。每週讀兩本書,一年就是104本書,堅持實十年,1040本書,堪比一座小型閱覽室的書籍庫存。我相信那時你會忘了當初自己為什麼要去讀書,而早已愛上讀書這種感覺了。

三、讀書的益處——延緩衰老、增強邏輯思維能力、修身養性

1、讀書可以刺激腦神經——延緩衰老

古人將"讀書義理"列為養生十樂之首。

據《韓詩外傳》載:春秋時,魯國的閔子騫去拜孔子為師。


初到時,他面色乾枯無華,過了一段時間,竟變得面色紅潤。孔子甚奇,乃問之。閔子騫道出了箇中原委:我生活在偏僻鄉下,到老師門下學習做人治國的道理,心裡十分高興,但看到達官顯貴,坐在華麗的車上,前後旌旗飄舞,又很羨慕。兩種情形,相爭於腦海故寢食不安,面色無華。


如今,受老師教化,精讀為人治國之書,日漸明事理,辨是非,知美醜,於"旌旗"之類,不再動心,因而心情和悅,面色也就紅潤起來了。

而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讀書可以促進大腦神經及感官信息運動活躍,有利於腦血管血液流通,促進腦組織新陳代謝,能積極地改善和增強腦功能。所以工作再忙也要在茶餘飯後或者睡覺前擠點時間,看看書。

2、讀書可以進行自我改造和換血——增強邏輯思維能力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讀書可以讓我們不斷地獲取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增強對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從書本上所汲取的營養會給大腦帶來新的信息,你掌握的知識越多,對於將來所面對的挑戰,你就準備的越充分。

對於相同經歷和智力的人來說,看書的人和不看書的人最大的不同,對同樣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能透過表象直達本質,並且善於總結。當流言四起的時候,大多數人選擇了人云亦云,而有頭腦的人選擇了不在流傳,這就是流言止於智者。

3、讀書可以修身養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而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選自《歐陽公事蹟》

這篇小文章描述的是歐陽修苦讀的故事。苦在哪裡?歐陽修是窮人家的孩子,四歲就沒了父親,讀書的條件一場艱苦。沒錢買書,只能借書。借到好書,就用筆抄錄下來,抄的忘記了白天黑夜,忘記了吃飯睡覺。

歐陽修創作的《醉翁亭記》流傳千古,他本人也被後世譽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雖然他仕途崎嶇,人生曲折,三次被貶,可他依然保持豁達的人生態度,在書中汲取營養、熨燙精神,用一種欣賞愛慕美的眼睛與心靈,去對待世界的一切。真正做到心靈上的滿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們無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通過閱讀改變人生的終點


寫在最後:

書雖然不能幫你解決問題,卻能給你一個更好的視角。

我們每天消耗的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的精華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閱讀對心靈的滋養也是如此。

我們無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卻可以通過閱讀改變人生的終點。

現實的問題不要回避,成年人會有靠譜的解決辦法。如果喜歡,請點贊並關注“珺君和”。看職場辣媽,如何解答工作生活中的小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