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的儒家思想有何区别?

朱八戒CC


讨论人本性的善恶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出发点。从这个层面来说,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风格依然


同: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异: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

棟東動


1、不同点:

(1)人性论: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荀子肯定“性恶论”, 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2)教学思想: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3)学与思: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

(4)对待君主态度:孟子提倡“仁政”学说。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君轻民贵”的思想。

2、共同点:

(1)教育作用: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教育目的: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3)教育内容: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4)都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具有儒家学派基本特点:道仁义,明人论以及重教化。


好书共享v免费一书书


孟子和荀子,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关照人性的成长。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就是想要秩序、和谐与稳定,但他们选择了以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情感基调去看待人性。

孟子选择了由内而外的视角,这意味着,想要人们行善,就需要激发性善的潜能,调动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去创造美好世界。人性,确实有着对“善”的本能冲动,正所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此番心念,便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孟子不仅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心念之上,还为其建立了理念框架,即耳熟能详的“仁义礼智信”,以普世的道德要求来引导,以具体的行为互动规范来界定。孟子传承了儒家高贵的主体精神,这是对人性的肯定,更是对道义价值的信任。

但是,人性注定是个矛盾体,无论你如何强调善,恶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不会缺席。面对失序的世界,荀子选择了由外而内的视角来解决问题,夹带了强烈的实用主义精神。他戳破了人类关乎道德的天真幻想,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来惊醒世人。

荀子,是一个“识时务”之人,不仅如此,他还有着大丈夫的意志勇气,提出“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的惊世之言。性恶论,并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一种维度的认知,这种认知关照人的可塑性,重视外在环境的影响,并且试图以这种认知来更好的协调社会生活,稳定天下秩序。


隋洛之


孟子与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以仁治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认为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是天生具有良好的品性和道德,用道德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这是一种传统的继承。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夲恶,主张施仁政的同时重法典、认为以道德约束人不可能使人改恶从善,只有施以法典.进行改造.人才可弃恶从善。这种选择性的传承与创新,无疑是正确的,荀子的创新成就了统治阶级数千年的道德与法理统治。时至今天、道德与法制仍是平衡治理社会的天平。虽随着时代的不但变化,国家的现代治理结构和机制不断完善。但社会道德与社会法制这两驾马车仍是一个国家治理的主要架构。孟子与荀子的儒家思想仍是中国主流社会的传家之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春华中原


孟子和荀子都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伽,但是,孟子主张复古倒退,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在政治方面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在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认为,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

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恶论”,这是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明显区别!


鹏知天下


孟子推崇儒家思想中的谦虚,做事要不遗余力。又有了自己的派系,属于儒家的分支。苟子,是传承于儒家思想,做事属于儒家思想的典范。一个是追求自我改革,一个是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