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有這二個“喜兆”,往往是興旺的開始,就要恭喜了

“學乃興家之兆,忍乃保家之本。”這是袁了凡告誡兒子袁天啟的話。後世很多名門望族都對此非常推崇,曾國藩就把這番話當成家訓,讓家族子弟嚴格奉行,所以給家族帶來了富貴興盛。

子孫好學,以忍持家,一個家庭有這二個“喜兆”,往往是興旺的開始,就要恭喜了。

一個家庭有這二個“喜兆”,往往是興旺的開始,就要恭喜了

一、學乃興家之兆

有人曾經請教南懷瑾大師:“為什麼世上的人,大多數都碌碌無為,一生都很平凡,只有少數人能夠建功立業,取得成功?”南懷瑾唸了一句詩回答他:“策馬前途學努力,莫學龍鍾需嘆息。”

成功的人,知道必須勤學苦讀,人生才能有所成就,所以為了學習而爭分奪秒。只有每天想著坐享其成的人,才到處探求成功的捷徑,卻不肯從小事做起,踏踏實實的努力奮鬥,所以只能看著別人成功而嘆息,甚至怨天尤人。

唐朝的大學問家韓愈曾經說過:“兩家鄰里的孩子,出生時一樣靈巧聰明,幼年時一起玩耍嬉戲,並沒有什麼不同。等到十二三歲,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同,每個人顯露出的氣質和才華就有了差別。到了二十歲,差距就越來越大,猶如汙渠和清渠之別,人生從此截然不同。”

是什麼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差距?韓愈告誡世人:“學與不學歟。”原因就在於勤學與否。俗話說:“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堅持學習的過程的確讓人痛苦,但是熬過去就能有所成就。一個人能夠好學就可以成才,一個家庭有向學的家風就可以代有人才出,這就是家庭開始興旺的喜兆。

一個家庭有這二個“喜兆”,往往是興旺的開始,就要恭喜了

二、忍乃保家之本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所以封侯拜將,名揚天下。司馬遷能忍腐刑之辱,所以著成《史記》,青史流芳。“人言保家之道,莫善於忍。”這就是曾國藩見慣古往今來人世興衰,所總結出的經驗之談。

清朝的張英貴為宰相,有一次他老家的族人向他寫信告狀,原來是老家的鄰居要翻修房屋,佔了張家的宅地,所以鄰里之間因為爭執而結怨。張英就給族人寫了一封信:“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收到張英的告誡之後,張家人就把自己的宅地往後讓了三尺,鄰居也被張英的胸懷感動,於是也把房子往後讓了三尺,這就是“六尺巷”的美談,被後世津津樂道。張英立身處世以忍讓為先的態度,不僅化解了鄰里之間的仇怨,而且也讓家族長盛不衰。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唐朝布袋和尚的一首勸世詩。人生中,有時候退讓並不意味著軟弱,反而是能屈能伸的智慧。一個人家庭中有忍讓的家風,就能給家族帶來和氣,以和為貴,以和為安,還可以家和萬事興,讓家族常保平安。

一個家庭有這二個“喜兆”,往往是興旺的開始,就要恭喜了

子孫向學,家道就可以振興;以忍持家,家庭就能夠安康。這不僅是一個家庭難得的喜兆,而且可以給家庭帶來興旺。如果你家也有,就要恭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