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断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左传心理学


我个人觉得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没有中断过,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人都有祭祖的传统,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相当于国外人的信仰来对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一直以来的文化传承,以书等媒介来延续中华的历史!通过这样方式,我们中华文明一直源远流长,延续不断!身为华夏子民感到骄傲!



花梨之木


1丶古巴比伦(位于西亚,今伊拉克);

2、古埃及(位于北非,今埃及);

3、古印度(位于南亚,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4、中国(位于东亚,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传承是“文字”,其次中国还有独特的帝王传承文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要有机遇,有能力,人人都能做皇帝,即使外来人能征服人民,也征服不了人民的精神!且虽中国也受到很多外来民族的侵袭.但他们的文化很快被中国文明同化了.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匈奴、氐、羯、羌、鲜卑先后进入中原.只过了两百年,他们就完全被中国文明吸引,融入汉族.而他们自己的文化却消失了,民族也不存在了.

同化在社会学中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

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同化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融合的过程。被同化的群体起初并未意识到同化群体文化的优越,只是后来迫于外力而不自觉地模仿。同化速度开始比较缓慢,被同化群体一旦意识到所接受的文化优于原来的主体文化,就主动放弃自己的文化模式与传统,积极学习同化者的文化,整个同化进程即可加快。

同样,蒙古人可以征服中原,但征服不了中国文明.当时“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出现了民族的融合 ,融合的结果,大部分融入了汉族.满族人后来也进入中原,建立清朝,过了两百多年,他们甚至连满族的文字都不认识了.也被同化了.

故而中国是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所有侵入中国的外族,无一列外被中国文化同化了。


逗你玩儿小破儿孩


中华文明没有中断,最根本的原因是虽然历经了朝代更迭,但中华名族从来没有灭亡过,文化、礼仪、思想传承没有中断过,每个王朝都继承或发扬了传统文化思想,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也在积极推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说中国文明世界历史上传承最久、底蕴最深、也是最厚重的!包括思想、文化、礼仪、风俗、传统等各个方面!个人认为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明的连续性!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过,是一条完整的传承线!不管哪个朝代,哪个时期,文明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秦汉时期,黄老之学盛行,到了汉以后,儒家思想为历朝历代所奉行!虽然中间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元清王朝,但中华名族没有覆灭,而是同化了其他名族,成就了今天的民族大融合,但主导还是汉文明!

二、中国文明的厚重,上古神话时期,远古文明,近古、近代,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文化特色!从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周定礼仪,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绽放,汉尊儒术,中国文化厚重,科技文明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三、文字!文字是文明的承载工具,任何文明的传承需要文字来记载,汉字的发明、实用和演化,记载了文明的夜传承了文明!从文字来说,汉字优于任何一种文字,更便于文明的传承!

四、中华名族是典型的农耕名族,农耕名族的特性实际上比较偏软弱一点,中国各个思想学派的主张,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还是其他,都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思想观念一是礼仪二是仁爱,再这样的思想熏陶下,中华民族以礼仪定邦,以仁爱治国,以谦卑相处!

所以,中国文明一直传承至今,我们从中取出精华,来为新时代所用,而对于不符合时代的,则不取使用,取其精华,迫其糟糠!

文明的传承有很多的因素,个人的一点意见,欢迎留言评论!相互交流!


小任谈史


中国几千年文明,哪怕朝代多次变迁,为何没有中断,我觉得主要分以下几方面:

第一:种族,中国人都是以黄种人为主,物以群居 人以类聚,同一个种族,各方面的融合与传承比较容易,国外很多大战都是种族之战,如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相互歧视,很容易导致文化断流。



第二:历史传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炎黄子孙等理念的从古至今灌输,哪怕朝代更换,大家尊重的与接受还是相同的文化,让文化可以延续,最主要的就是汉文化的影响,像元朝与清朝,虽然不是汉人建的朝代,但是都融入了汉文化,尤其在清朝,尊重汉俗,汉人入官,满汉一家等,让汉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当然,历史上两晋后的五胡乱华差点就断送了汉文化。

第三:宗教文化的包容,很多国家文明会断,就是宗教信仰不一样导致几百上千年的战争,当年的犹太人被杀就与宗教信仰有关,而中国的宗教信仰包融很强,很多都是一山不容二虎,但中国很多名山都是道佛共存,很多皇帝在位是推行佛教,但也不反对道教,这种共存的方式使文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使的各民族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我要说的就是这三点,欢迎大家补充。


忆苦思田


我们都知道,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只有中国的文化没有出现中断,其他三国的文明都出现了中断,即他们现在的文化已经不是其古文明的传承了。

这是为什么呢?在说中国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三国。首先,古印度文明发展不平衡,内部分裂,此后又遭遇外族入侵,文化的载体语言以及文字的灭亡使得印度文明无法传承。

而古埃及中断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发展不够强大,后又遭到周围崛起的罗马、波斯等强大帝国的不断入侵,导致埃及文明被破坏中断。古巴比伦文明中断的主要原因则与自身有关,古巴比人常年对外征战,不仅屠戮敌人,更肆意破坏敌人的土地,对内则贪图享受,将财富挥霍一空,导致后期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外敌入侵时根本无法阻挡,文明中断。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三国文明中断的共同特点,首先地理位置不够优越,敌人容易入侵,其次自身文明不够强大,往往不是被灭亡就是被其他文明同化,使得自身文明无法延续。

而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边界多为是高原和山脉,地势险峻,不易进攻,东部又是海洋,在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其他文明的入侵十分困难。中国文明自身发展强大,历史上亦有不少的少数民族进攻中原,但他们自身的文明落后于中原文明,无法更好的统治中原,只能采取民族融合政策,间接的延续了汉文化。

喜欢的朋友欢迎评论和转发!



马力斯


因为,像其他文明古国一度都被外来殖民者所占领。文化相继改变。像印度雅利安化过。埃及希腊化过,罗马化过。巴比伦现在已经没这个国家了。中国虽然,也受外来侵略。元还有清。但是,这些都被我们同化了。元。清还是使用汉语为官方语言。《全球通史》对此解释说是因为统治者的人数远远要少于被统治者的人数。还有,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国文化渊源流长的标志。



国学紫薇


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是史学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广泛流传的一种观点。

“众口铄金”“积非成是”是中国古谚,意思是说,一种观念或见解一旦众口相传,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强大力量,即使是明显的谬见,也会迫使人们当作正确的事物而接受。与所谓“谬误重复千遍变成真理”庶几近似。这种现象在历史学上最显著的例证,莫过于流传甚广的“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的说法。

冯友兰《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云:“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这里需要注意,所谓“唯独中国屹立不倒”“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是就“文明”“文化”(civilization, culture)延存而言,并非指“政权”(state)意义上的“国家”或“王朝”的存续,否则,就中国历史上频繁的王朝更替与少数民族入侵而言,“屹立不倒”“亘古亘今”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冯友兰为彼一时代之硕学鸿儒,其观点可代表前辈学人之史学常识。

在我国学术界,与世界古文明研究相关的“四大文明”说曾一度非常流行。近些年“四大文明”说虽已不太流行,但与之相关的“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的传统说法,却仍被很多人坚持,尤其是在国学界,似仍被奉为不易之论,频繁见于众多史学著作,包括一些著名史学家的著述。

这里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族群征服”与“文明中断”的关系。一般而言,造成文明中断与消失的原因,不外自然灾难与族群征服。就目前所知,在世界古文明(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等)中,中断与消失了的文明,多缘于族群入侵与征服。但就历史实际而言,族群征服可以造成一种文明的暂时中断,但并不一定造成永久毁灭与消失。因此,在判断一种文明是否中断与消失时,不能简单地将“族群征服”与“文明中断”混为一谈。这是我们在讨论各文明是否中断与消失时应首先注意的。

实际上,中国文明“未曾中断(消失)”说乃基于两点:一是排除了少数民族入侵与征服造成的传统政权中断,二是排除了文化传统的暂时断裂。否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入主中原,金对中原腹地的占领,尤其是蒙元、满清的统治,就不能说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究其实,中国文明“未曾中断”说是就几个事实而言:其一,少数民族入侵虽然带来中原文明的间歇,但并没有导致中原民族主体语言——汉语言——的根本改变或消失;其二,以传统汉语言写成的古典文献延绵不绝,保存至今;其三,由于传统语言及古典文献的保存,其所承载的传统价值观得以保存、延续。

以此标准衡量,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无疑是“有古而无今”的中断(消失)的文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古埃及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进入“希腊化”时代,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古埃及语言文字受到的影响逐渐扩大。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罗马征服埃及后,埃及古文献在罗马内战中大部被毁,拉丁语的推行更挤压了古埃及语的存在空间,尤其是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帝国官方宗教后,对古埃及语言文化影响重大的多神教受到压制。529年查士丁尼皇帝关闭了所有多神教与世俗文化中心,古埃及文化更加式微。644年埃及被新兴的阿拉伯势力征服,居民改用阿拉伯语言,改信伊斯兰教,古文献再次遭到毁坏,最终荡然无存。语言与文献的消失,使得以语言与文献为载体的传统信仰与价值观念随之消失;伊斯兰教的确立更使得埃及成为穆斯林世界的一部分,古埃及文明遗产所承载的信仰与价值观不复存在。它在一千余年后为人所知,只是缘于一个偶然事件: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波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但古埃及文明只是作为历史遗迹存在,与现在的伊斯兰世界的埃及社会已经没有联系,现在的埃及人(专门研究者除外)已对古埃及语言、文献及价值观完全隔膜,茫然不解。古巴比伦文明的情形大致相似,19世纪中叶欧洲学术界解读楔形文字获得成功,并开展考古发掘,这个古老文明才逐渐为人所认识。但它同样只是作为过往的存在为人所知,与现今存在的文明没有任何实际联系。

然而,很难说印度也属于这种情形。印度的历史虽充满了外族入侵,尤其是莫卧儿入侵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更以时间漫长著称,但印度的传统文化并未消失。印度是不重视历史的国度,没有记载历史的传统,马克思甚至说:“印度人没有历史”。印度没有像中国那样留下成系统的古典文献,所以谈不上古代典籍消失的问题。但其经典作品《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一直绵延流传,至今仍被印度人视为不可侵犯的圣典,是解决宗教、哲学和道德等问题争论的指南;至于被视为印度独特产物的种姓制度更是至今犹存,实实在在地为人所感知。有人以当今印度人识梵文的人数不多,断言印度文明已经消亡,其实没有多少道理。作为学术工具的梵文,现代人通晓者不多,实属自然之理。李慎之先生在《与杜维明先生的对话》一文中特别提到,过去认为印度文明中断,可能是因为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关系。他曾就此问题请教季羡林教授,得到的答复是印度文明没有中断(消失)。

任继愈先生是大学者,但他也接受“中国是唯一文明未曾中断的文明”的观点。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提到古希腊文明的“中断”:“中华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持续不断地前进,与时俱进。这一点很特殊,只此一家。你看希腊,它持续了一个时期,然后罗马人来了,希腊文明就中断了。”这显然是将“族群征服”与“文明中断”混为一谈了。为了说明自己的看法,任先生提到一件事:中国人在雅典读柏拉图的书,旁边的一位希腊人不以为然;他以此事证明希腊的“古代文化中断了”。这样的看法令人费解。中国人对外国人阅读《易经》《道德经》之类的中国典籍,恐怕也会不以为意;即使在当今中国人中,除了相关研究者阅读此类古典书籍,其他阅读者不会很多,我们能否据此断言中国古文明已经中断消亡了呢?

如果实际考察一下希腊历史,情况将更加清晰。不断遭受外族征服确为希腊历史显著特点之一。公元前2世纪初希腊被罗马所征服,但罗马人并没有强迫希腊人放弃自己的语言。而且,正如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武力征服的落后民族最终在文化上被征服的情形一样,罗马人震惊于希腊文化的高度发达,许多贵族家庭将希腊人请来做老师,为孩子们授课,其结果是,希腊文明非但没有消失,更以其内在魅力征服了罗马人,扩展了其影响范围。认为罗马征服希腊造成希腊文明的中断与消失,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从文化上,罗马帝国分为两个部分:西部的拉丁文化区与东部的希腊文化区。5世纪末西罗马覆亡于北方的蛮族入侵之后,地中海东部希腊文化圈演化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继续保持繁荣。希腊语不仅是民众日常使用的语言,而且也逐渐超越拉丁语,成为从事文学、教育、神学、法学活动的官方语言。准确地用希腊语阅读、写作、演讲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养。在东罗马帝国存在的千余年中,古希腊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从未中断,举凡重要历史文献几乎都以希腊语写就,其系统性与丰富性为世人所公认。1453年以后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征服,众多希腊学者携带古希腊抄本逃亡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大诱因,古希腊文化的光彩再次展现在西欧各国人民眼前。在希腊本土,自首都沦陷到1821年宣布独立的近四百年间,希腊文化的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希腊语作为民众语言没有中断,东正教会在各地兴办了许多秘密学校,向儿童们传授希腊文化,希腊语字典与语法书以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诗人品达的作品在各地出版。希腊语的民间文学、民歌、诗歌获得发展。

希腊民族虽历经磨难,但他们的语言保持了连续性,没有被外族语言所淹没,沦为历史陈迹。现代希腊语系由民间希腊语(相当于汉语的白话文)发展而来。自18世纪中叶以后,究竟采用民间希腊语还是古希腊语作为全国统一语言,曾出现过激烈的争论,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但民间希腊语为希腊人民最终接受,成为通用的现代希腊语。这一过程与现代中国接受白话文的曲折历程十分相似,其结果也很相似: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现代希腊人阅读古老的《荷马史诗》,在难度上不会大于中国人阅读《论语》等古典作品。

在三千年历史中,希腊文明虽历经磨难,但所具有的持久影响力并未中断、消失,而在近代似乎则更趋发扬光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感”;英国诗人雪莱则称:“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源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我们现在还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说:“希腊文明仍然活着;它走进我们心智方面的每一次呼吸中,希腊的遗产太多,我们之中没有任何人能终其一生去完全吸收。”(《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下卷,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873页)希腊文明以其绵延不绝的影响,证明了它属于“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文化范畴。

既然印度、希腊的文明也没有中断,那么,所谓“世界上唯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的说法就不能成立。这一见解在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似已演化为一种不证自明的(self-evident)“历史常识”,甚至出现于很多学者包括一些著名学者的著述中,被当成中国文化“独特论”的历史证据,但它毕竟是一种谬见伪识,现在是应该改正的时候了。


灯光下的历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三皇五帝的故事,到尧舜禹的结绳记事,到夏商周,再到大秦帝国…中华民族一步步走来的足迹,都非常清晰,曾经发生并影响中华文明的一桩桩历史事件,世世代代传承至今,生生不息。而且,不断被考古发现,不断的事实印证着。

从西周制定礼乐,大秦帝国统一汉字,文明沿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未间断,直到今天。从始至终都有清晰的文字记载,中华民族清楚的知道自己从那里来,走过了怎样的艰辛历程,有哪些值得后世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有哪些值得后世骄傲的祖先,有哪些影响世界的发明……。中华文明,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从未间断。

虽然,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外族入侵,但是,中华文明如同汪洋大海,总能同化并稀释外来文明,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无一例外被“汉化”。事实证明,无论什么民族,只要进入中原,就完全被中华文明所吸引,并且主动学习,自觉融入进来。

因为,文明的选择是优胜劣汰,选择最优秀的文化作为统治工具,是每一个统治阶级明智之举,他们要想统治基础牢固,就会明白“抱残守缺”只有灭亡,不想灭亡就要放下身段,学习同化者的文化。满族人进入中原不过300年,那些王公贝勒哪里去了?哪些人还用满语呢?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虽然在历史上我们也曾经被很多外族入侵过,但是他们的文明很快就被中国文明同化掉了,像是十六国,南北朝,匈奴,鲜卑等等,只要进入了中原地区,不过200年,就完全被中华文明所吸引并且开始融入进来。

原因很简单,文明的自我发展以及选择性会让那些一旦觉得所接受的文化优于自己之前的主体文化的之后,那么就会主动放弃自己自己的文化模式以及传统,学习同化者的文化。清朝进入中国不超过300年,现在还有多少认识满语的人呢?重要的是中华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融合性!所以延绵五千年不断!



大彻大悟4850


文明中断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为什么我们国家在历史长河的浩荡走势当中没有出现文化断层?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的文化魅力!我们独有的人格感召!

去杭州,当然要去逛西湖,去年去西湖逛,看到一个看起来蛮老的建筑,写着文澜阁,就随便进去看了看,进去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藏四库的七阁之一。

这个时候原本当做一般景点的我已经开始敬畏了,然后走进去以后,才真正被震撼到,原来文澜阁当年在太平天国时遭受破坏,整库尽毁,然而丁申、丁丙兄弟发现残纸,于是沿着西溪一路捡拾,并且收购失散文书。

那是在1861年的初冬,太平军攻入杭州,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避难于杭州西溪。次年正月,丁氏兄弟在街市闲逛,突然发现小摊贩用于花生、瓜子的包装纸竟全是《四库全书》的散页,二人大惊失色,急查看店主的包装纸堆,竟分拣出数十册被污损的《四库全书》,不堪入眼。丁氏兄弟深知《四库全书》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眼见《四库全书》已从文澜阁流入街市,深感事态严重,决定冒险施救。他们趁夜色潜入西湖孤山脚下的文澜阁旁,见文澜阁四周满地残籍,库书已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兄弟俩指挥家人收捡残籍,背负肩挑,运往西溪风木庵藏起来。

然而,许多典籍已经流落民间,如何将市民手中的典籍重新收集起来?杭州民间有着“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丁氏兄弟便雇人每日沿街收购书本、散纸。6个月中,丁氏兄弟从街市收购回文澜阁书8689册,使得1/3左右的库书得以劫后余生。但兄弟俩深知这一典籍已成残籍,因而萌发了补齐这部典籍的念头。他们招募了百余人,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及长沙袁氏卧雪庐、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楼”等处,搜觅精善之本进行抄写,耗时11年,共抄书26000余册。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曾将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借此将其收录补齐,并归还文澜阁。

如果你问为什么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我想就是这个理由,总有人愿意用尽全力保存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