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門別類看褶皺

褶皺

褶皺

相信是一個大家都不陌生的構造現象

它是在任何岩石類型、構造背景和深度下都能形成的

最引人注目且具有視覺吸引力的構造

褶皺的形態千姿百態,複雜多樣

褶皺的規模也是千差萬別

小至手標本或顯微鏡下的

大至區域衛星圖像上

都可以觀察到這種構造現象

看上去就是褶來褶去的褶皺

實際上對於揭示一個地區的地質構造

及其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分门别类看褶皱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前後學者通過對阿爾卑斯地層及褶皺的研究

提出了著名的推覆構造理論

褶皺的形態雖然多種多樣

但從單一褶皺面的彎曲看

基本形態有兩種:背斜和向斜

背斜是指褶皺面上凸式彎曲

核部由老地層、翼部由新地層組成

向斜是指褶皺面下凹式彎曲

核部由新地層、翼部由老地層組成

當然也有一些褶皺面

既不上凸也不下凹

而是凸向旁側

分门别类看褶皱

所有褶皺都是由幾大要素組成的

包括:

核——褶皺的中心部分

翼——褶皺中心兩側平弧狀的部分

拐點——褶皺面相反凸向的轉折點

翼間角——正交剖面上兩翼間的內夾角

轉折端——褶皺面從一翼過渡到另一翼的彎曲部分

樞紐——單一褶皺面上最大彎曲點的連線

脊線——同一褶皺面上沿著背形最高點的連線

槽線——沿向形最低點的連線

軸面——各相鄰褶皺面的樞紐連成的面

分门别类看褶皱

褶皺要素示意圖

根據這些構造要素的不同特徵

構造地質學家們將褶皺進行了細分

褶皺在空間的位態取決於軸面和樞紐的產狀

以橫座標表示軸面的傾角

縱座標表示樞紐傾伏角

可將褶皺分成七種類型

分门别类看褶皱

褶皺位態類型圖

分门别类看褶皱

1、直立水平褶皺(Upright

軸面近於直立,樞紐近水平

分门别类看褶皱

2、直立傾伏褶皺(Plunging upright

軸面近於直立,樞紐傾伏角為10-70°

分门别类看褶皱

3、傾豎褶皺(Vertical

軸面近於直立,樞紐傾伏角為70-90°

分门别类看褶皱

4、斜歪水平褶皺(Horizontal inclined

軸面傾角20-80°,樞紐近水平

分门别类看褶皱

5、斜歪傾伏褶皺(Plunging inclined

軸面傾角為20-80°,樞紐傾伏角為10-70°

分门别类看褶皱分门别类看褶皱

6、平臥褶皺(Recumbent

樞紐傾伏角和軸面傾角均為0-20°

分门别类看褶皱分门别类看褶皱

7、斜臥褶皺(Reclined

樞紐和軸面兩者傾向及傾角基本一致

軸面傾角為20-80°,樞紐在軸面上的側伏角為20-70°

蘭姆賽根據褶皺層的相對曲率

提出了一套形態分類

等斜線是褶皺正交剖面上

層的上、下界面的相同傾斜點的連線

分门别类看褶皱

左圖為等斜線(tα)示意圖,右圖為按等斜線的褶皺分類

Class 1A

等斜線向內弧強烈收斂

各線長短差別極大

內弧曲率遠大於外弧曲率

為典型的頂薄褶皺

分门别类看褶皱
分门别类看褶皱

頂薄褶皺

Class 1B

等斜線與褶皺面垂直

各線長短大致相等

褶皺層真厚度不變

為典型的平行褶皺

分门别类看褶皱

平行褶皺

Class 1C

等斜線向內弧輕微收斂

轉折端等斜線比兩翼要略長一些

反映兩翼厚度有變薄的趨勢

內弧曲率略大於外弧曲率

這是平行褶皺向相似褶皺的過渡型式

Class 2

等斜線互相平行且等長

褶皺層的內弧和外弧的曲率相等

即相鄰褶皺面傾斜度基本一致

為典型的相似褶皺

分门别类看褶皱
分门别类看褶皱

相似褶皺

Class 3

等斜線向外弧收斂向內弧撒開

呈倒扇狀

即外弧曲率大於內弧曲率

為典型的頂厚褶皺

分门别类看褶皱

頂厚褶皺

自然界中的多數褶皺都可歸屬上述基本類型之中

但也存在著更為複雜的褶皺類型

在地殼一定區域或一定大地構造單元裡

不同形態、不同規模和不同級次的褶皺

常以一定的組合型式展布

在同一構造運動時期和同一構造應力作用下

在成因上有聯繫的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組成的

具有一定幾何規律的褶皺總體樣式

稱為褶皺的組合型式

這些組合褶皺對進一步探討褶皺發育區的

大地構造屬性、褶皺的形成機制、

區域應變狀態及地殼運動性質等具有重要意義

下面就帶大家瞭解一下幾種典型的褶皺組合型式

分门别类看褶皱

阿爾卑斯造山帶地形圖

阿爾卑斯式褶皺(Alpinotype folds)

又稱全形褶皺

其基本特點是

一系列線狀褶皺呈帶狀展布

所有褶皺的走向基本上

與構造帶的延伸方向一致

整個帶內的背斜和向斜呈連續波狀

基本同等發育,佈滿全區

不同級別的褶皺往往組合成

巨大的復背斜和復向斜

並伴有疊瓦狀斷層

分门别类看褶皱

阿爾卑斯整體構造格架

復背斜和復向斜

是一個兩翼被一系列次級褶皺所複雜化的

大型褶皺構造

在平面上觀察

如其中央部位的次級褶皺的組成地層

老於兩側次級褶皺的地層,則為復背斜

反之

如其中央部位的次級褶皺組成的地層

新於兩側次級褶皺組成的地層,則為復向斜

分门别类看褶皱
分门别类看褶皱

扇形復背斜(A)和扇形復向斜(B)示意圖

組成復背斜或復向斜的

次級褶皺大多是比較緊閉的

自復背斜核部趨向兩翼常由直立褶皺變為

斜歪、倒轉褶皺甚至為平臥褶皺

所以,次級褶皺的軸面常呈有規律的排列

復背斜的次級褶皺軸面如果向核部收斂

則構成扇形復背斜

復向斜中次級褶皺的軸面向核部收斂

則構成倒扇形復向斜

自然界中以扇形復背斜和倒扇形復向斜最為常見

分门别类看褶皱

阿爾卑斯山

這些次級褶皺的

延伸方向與主體褶皺一致

但樞紐時有起伏

並且會因次級褶皺的傾伏或揚起

岀現次級褶皺的分叉和歸併現象

褶皺轉折端處的次級褶皺多為

對稱的“M”型或“W”型

若兩翼常發育次級從屬褶皺

由一翼長一翼短的不對稱褶皺組成

則褶皺的形態從長翼至短翼的變化

呈現出“S” 型 或 “Z” 型

分门别类看褶皱

復背斜和復向斜形成於地殼運動強烈地區

是造山帶褶皺構造的主要樣式

一般認為是垂直褶皺方向強烈擠壓的結果

在我國南崑崙、天山等造山帶中均有發育

分门别类看褶皱

復背斜形成機制

分门别类看褶皱

俯視侏羅山

侏羅山式褶皺(Jura-type folds

又稱過渡型褶皺

侏羅山式褶皺的代表性構造是

隔檔式與隔槽式褶皺

隔檔式褶皺又稱梳狀褶皺

由一系列平行褶皺組成

其特徵是背斜緊閉,發育完整

而兩個背斜之間的向斜平緩開闊

我國四川東部一系列NNE向的褶皺

就是這類褶皺的典型實例

分门别类看褶皱

四川盆地東部隔檔式褶皺

隔槽式褶皺與前者相反

特徵是向斜緊閉且發育完整

而兩個向斜之間的

背斜平緩開闊,常呈箱狀

我國黔北—湘西一帶發育了

較典型的隔槽式褶皺

分门别类看褶皱

貴州正安一帶隔槽式褶皺

這兩類組合褶皺的共同特點是

背斜和向斜應變積累差異導致變形程度不同

較緊閉的褶皺和較開闊的褶皺相間並列

這兩類褶皺尤其是隔檔式褶皺

在歐洲侏羅山發育完善

所以通稱侏羅山式褶皺

關於其成因,現在一般認為是沉積蓋層

沿剛性基底上的軟弱層滑脫變形

或薄皮式滑脫的結果

這類構造主要產出於造山帶前陸

分门别类看褶皱
分门别类看褶皱

侏羅山構造剖面

需要指出的是

箱狀褶皺與隔檔式和隔槽式褶皺

在組合上也可能為同一構造

只不過是由於地表被剝蝕的程度不同

而露出的部位不相同而已

分门别类看褶皱

箱狀褶皺與隔檔式褶皺和隔槽式褶皺組合關係剖面示意圖

IIIIII不同的水平面上出露的構造類型不同

當然,我們在野外觀測的褶皺型式

遠遠不止如此

許多先形成的褶皺

還會受到後期構造作用的影響

形成疊加褶皺

而只有將這些褶皺現象與

地層學、岩石學、年代學等

多方面的證據相結合

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一個地區

乃至全球尺度的構造運動過程

朱志澄,2008,構造地質學

Haakon Fossen, 2010, Structural Geology

END

美編:杜欣雨

校對:陶 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