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你豎起大拇指的並不一定是在誇獎你,也許他正默默地向你瞄準。

當一個人向你豎起拇指的時候,你的潛意識裡或許他在向你鼓勁,或者是認同你的某種做法,但你看過量子的這一篇文章之後,或許就不會這樣覺得了。

向你豎起大拇指的並不一定是在誇獎你,也許他正默默地向你瞄準。

看過抗戰片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日軍的迫擊炮手還是我軍的迫擊炮手,在發射炮彈之前都會將大拇指,這一個動作是意味著什麼呢?為了給炮彈加持攻擊力嗎?並不是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軍事技能叫做“跳眼法”,測量目標距離己方的距離。這其實是有一定的數學根據的。初中數學有一張講到相似三角形。

向你豎起大拇指的並不一定是在誇獎你,也許他正默默地向你瞄準。

就是這一張圖。量子今天講講課,也過一下數學老師的癮。來說一下相似三角形有哪些特性,首先如果兩個三角形相互為相似三角形,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的角度完全相同,而且它們的邊長成等比例關係。就是上面這張圖最後一個公式:LR/R'L'=OR/OR',今天這一堂課只需要用這一個公式就可以解決。

再來說一下跳眼法,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跟著一起做。將你的左臂向前伸直,右手握拳,拇指豎直向上,閉上左眼睜開右眼;在右眼的視線裡將右手拇指的邊緣(量子一般都是採用這種方式,當然也可以將整個右手拇指遮蓋住目標)對準你要測量的目標;這個時候保持整個姿勢不要移動,然後閉上右眼睜開左眼,再通過左眼觀察剛才的目標你會發現:剛才在拇指邊緣的目標已經移動到了拇指的左側很大一段距離。通過自己的經驗估算拇指邊緣距離目標的長度(這一個就是圖中的R'L'的長度),將所估算出來的長度乘以10(為什麼會乘以10下面會講到)就是你所測量目標距離自己的距離。

向你豎起大拇指的並不一定是在誇獎你,也許他正默默地向你瞄準。

根據相似三角形理論,知道其中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然後知道另一個三角形所對應的一條邊就可以求出另一個三角形的另一條邊。在上圖中人的拇指、左右眼三條點構成一個三角形,而人的拇指、目標、左眼觀測拇指發生的位移構成另一個三角形,這兩個三角形呈相似三角形。已知的是兩眼之間的距離、人手臂的長度、還知道用左右眼交替觀察時拇指所移動的位移。知道這三個條件,然後再將上述的公式進行變形,就可以得到測量目標距離的公式

向你豎起大拇指的並不一定是在誇獎你,也許他正默默地向你瞄準。

而成年人的臂長大約為60釐米,兩眼之間的距離為6釐米。戰場上為了簡便計算,直接默認這一個比值為10。將大體估量出來拇指移動的距離乘以10,就可以大約計算出距離目標的距離。這就是跳眼法測量距離或者是叫拇指測距法。

所以以後再看到有人向你豎起拇指,他也許並不是在誇獎你,而是在向你瞄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