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破"保鏢論"!以劉皇叔識人之明,又豈會虧待常山趙子龍?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於歷史知識的深入瞭解,對於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有了很多大不一樣的看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比如,常山趙子龍!

現在很多人認為趙子龍之所以能夠被成為“五虎將”,難免有吹噓的意味在其中,更把那些力挺子龍之功的人,統一稱之為"雲吹"。

那麼趙子龍在蜀漢時期的地位究竟如何?我們且慢慢道來。

擊破

趙子龍被針砭最多的地方,莫過於究其一生,從未臨陣斬殺大將,從未單獨率兵攻城,也未擔任過任何封疆大吏,別說和其他四虎將相提並論了,就是和後來的魏延相比好像也是相差甚遠!

但究竟是不是這麼回事呢?咱們暫且不論,既然趙子龍最受非議的地方在於他的官職,那麼我們就從他的官職入手,分析他在蜀漢的地位,位列五虎是當之無愧還是徒有虛名?

一、牙門將軍

自古以來,功莫大於救主!

擊破

長坂坡救後主

劉皇叔新於野兵敗後逃亡江夏,曹操率大軍追擊,皇叔人馬被衝散,夫人兒子全都下落不明,而這時,正是趙子龍從長板坡上千軍萬馬之中救回後主劉禪,劉皇叔感激由是任命其為"牙門將軍"。

《三國志 趙雲傳》:“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

“牙門將軍”是個什麼官職呢?

通俗一點說,其實就是個雜號將軍,自然官職不大,但考慮到當時劉皇叔尚無立足之地,能封一個雜號將軍就已經不錯了。

而除此之外呢,關於牙門將軍還有一個需要重點說到的地方,在趙子龍之前,是沒有牙門將軍這個官銜的,牙門將軍是劉皇叔單獨為趙子龍設置的,其含義也很簡單,“牙門”指的是主帥中軍大帳處的大門,其他將軍主對外征戰,而“牙門將軍”則主保衛中央,其職責不可謂不重。

《後漢書·袁紹傳》:“麴義追至界橋 ,瓚斂兵還戰,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

從這裡呢我們可以得出兩個方面的結論:

1、自趙子龍救回後主,劉皇叔就特意為趙子龍設置官職,且表明了對子龍的信任。

2、至此(封牙門將軍後),也就為子龍之後的身份定下了一個大概的基調,提攜中軍,保衛中央!

保衛中央算不算"保鏢"呢?暫且不論,但至少,從這裡可以看出,劉皇叔對於趙雲的信任已經開始建立!

值得一提的是,蜀漢的“牙門將軍”前後有兩人擔任,分別為趙雲和魏延,此二人者,都可以稱得上是劉備心腹之臣。

擊破

二、偏將軍,領桂陽太守

赤壁之戰後,劉皇叔終於正式擁有了自己的地盤,但也不多(荊南四郡,加名義上的南郡最多五郡之地)當然也因此呢,劉皇叔自然會把這些僅有的地盤牢牢掌握在手中。

這時劉皇叔就為手下大臣們進行了一次封賞:封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封張飛為宜都太守、徵虜將軍;封趙雲為偏將軍、桂陽太守;龐統、諸葛亮皆為軍師中郎將。

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劉皇叔封關張趙三人皆為太守之職,但其實,赤壁之戰後的襄陽依舊還在曹操手中,所以關羽的襄陽太守實際上只是“虛領”;而張飛所領的宜都郡雖然在劉備手上,但其下轄也只有三個小縣而已,不能稱之為重鎮。

而唯獨趙雲的桂陽郡,由於是和平從趙範手裡接手的,不管其下轄領地寬廣還是百姓殷實程度,都是要好過於關張二人所領轄的地盤。

由此可見呢,在此時的劉皇叔心中,依然是把趙雲當作“自家兄弟”看待的,才敢放心的讓其執掌一方。

擊破

三、留營司馬

劉皇叔率軍入蜀後,留下原班嫡系人馬鎮守荊州,為何單獨給趙雲升了個“留營司馬”呢?

說來莞爾,趙雲擔任“留營司馬”的主要職責,其實是為了看管劉皇叔的“家眷”!

“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

孫夫人(孫小妹)仗著自己是孫權的妹妹,肆意妄為,不遵法度,其他大臣無法管束,唯獨趙雲能夠管制孫夫人手下的驕兵悍將,為何偏偏是趙雲呢?

兩個原因:一則有足夠高的威望,二則深得劉備信任。威望不高不足以制約違法之事,信任不足不會交託如此敏感之事。

而“留營司馬”這個職位呢,其來歷同樣不簡單,因為它也是劉皇叔為趙雲首創的,至此,可能大家都有發現,雖然趙雲所擔任過的官職都不大,但卻都是劉皇叔專門為趙雲創建的。

而當其時,各類雜號將軍名目眾多,如果劉皇叔不重視趙雲,又何必枉費心機每一次都為趙雲創立職稱呢?一次兩次都能夠理解,但偏偏,劉皇叔時期,趙雲所擔任過的大多數官職,皆為劉皇叔所親自創建,這其中深意,自然不可言語。

擊破

四、翊軍將軍

劉皇叔自立漢中王后定都成都,大封群臣,這也是劉備期間最後一次為趙雲升職,所以也是趙雲被質疑最多的地方。

《三國志 趙雲傳》記載: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

五虎將其四,分別封為前後左右將軍,唯獨趙子龍領了一個翊軍將軍,和其他四人相比著實遜色不少,於是就有不少人認為,在劉備時期,趙雲根本就沒有得到重用,其頂峰期也不過是一個翊軍將軍的雜號將軍而已,而同時期的魏延已是一方封疆大吏(漢中太守)。

而我們要重點說的也是這個“翊軍將軍”!

在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中,說翊軍將軍坐鎮中央統帥中軍,地位更高於四方將軍,當然是有過吹噓之疑的,但亦不可小看了翊軍將軍這個職位。

這裡有一個問題,雜號將軍就一定是不受重用的嗎?

擊破

公子劉封在劉備立漢中王的時候被封為“副軍將軍”,雖然也是雜號將軍,但"副軍"兩個字不可小看,彼時劉封坐鎮上庸三郡不可謂不是大權在握,雖然身為雜號將軍,但其身份地位不可同日而語;還有諸葛亮在這之前也是被封為"軍師將軍"的,也是雜號將軍,但蜀漢內部不管是誰見著了諸葛亮都會禮讓三分,也從未見有誰輕視了諸葛亮。

而縱觀劉封的"副軍將軍"和諸葛亮的"軍師將軍",以及子龍之前擔任過的"牙門將軍",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這些將軍名號都出自劉備之手的,而且其名號都有實際的指代意義,劉封身為劉備義子,本來是當作接班人培養的,所以封為"副軍",意為全軍副統帥矣,而諸葛亮的"軍師將軍"也不用多說了,名為將軍,實為軍師也。

那麼趙子龍後來勝任的"翊軍將軍"又有什麼不同呢?

很巧的是,翊軍將軍同樣為劉備親創,翊同"翼",三國志中有“輔佐、幫助”的意思,輔佐誰呢?幫助誰呢?答案接下來即可見分曉。

《說文解字》中,"翊"字解釋為“飛貌”,起飛的樣子,"翊"又通"翼"。

《三國志》中同時有"翊贊季興"和"翼贊王室"的記載,這裡的 "翊"又引申為"輔佐"的意思。

後世太平天國分封五王,分別為東、南、西、北、翼王,此處“翼王”實際已和四方將軍同級,見龍卸甲中說翊軍將軍統帥中軍其實也並非空穴來風。

此後十年,劉備期間趙雲再無勝任紀錄,但是呢,緊隨而來的,就是趙雲的官位巔峰期。

五、中護軍,徵南將軍

擊破

公元223年(建興元年),後主劉禪繼位,第一件事就是大封群臣,趙雲正式升任為執掌中央軍的中護軍!

《三國志 趙雲傳》: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中護軍”又是什麼官職呢?護軍之官,總統諸將,主武官選。

中護軍有兩個最重要的職責:一是統領禁軍護衛皇室安全,二是負責選拔武官且有監督之權。中護軍官職不大,但縱觀各朝各代,非皇帝心腹之人不足以擔當此任,畢竟,誰也不會把自己的安全交給一個不放心的人。

這實際上就可以和上面所說的“翊軍將軍”的含義相符合了,但這還沒完,趙雲不僅擔任了中護軍,還升任了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

說到這裡,就難免有些隱隱揣測了,劉備在時,趙雲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沒有加官進職,而後主劉禪一上位就立馬封侯拜將,這是否又是劉備的故意而為呢?我們不知道,只能憑後世來揣度其中深意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趙雲領中護軍之後就開始真正執掌蜀漢中央軍,這一支軍隊很少外出征戰,但卻需要保護主公的安全,其責任不可謂不大,但這因為少了外出征戰的紀錄,使得趙雲一直以來都有被輕視的現象出現。

六、鎮軍將軍

擊破

三國志中最後一次記載趙雲官職變化的,很遺憾是貶職,時當諸葛丞相北伐,馬謖失街亭,大軍潰敗,丞相自貶三級,作為隨軍大將,趙雲因此也同樣受到牽連,從徵南將軍降為了鎮軍將軍。

雖然是降職,但三國志中對於這一次的降職有特殊的肯定,大軍潰敗而逃,唯獨趙雲斂眾固守,不至大敗,這其實也從側面肯定了趙雲的統帥能力。

《三國志 趙雲傳》: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當然了,至此,趙雲身前的官職就停留在這兒了,後世認為趙雲徒有虛名的多數原因普遍也是在這兒,最高官職不過徵西將軍,最後官職僅僅為鎮軍將軍,放在名將如流水的三國時代,這份成績貌似真的很難有說服力。

但實際上大家可以縱觀趙雲整個官職變化,雖然有高有低,但其基本含義是一直沒有變的,那就是護衛中央,從最開始的“牙門將軍”,到北伐之前的“中護軍”,不管是劉備還是劉禪,貌似都非常樂意將自己的安危交給子龍,我不相信會有人將身邊的嫡系部隊交給一個沒有能力的人。

至於說,鎮守中央統帥中軍就是“保鏢”的言論,那恕我直言,也未免太高估保鏢的身份了。


擊破

除此之外呢,還可以用來佐證趙雲之所以位列“五虎”,而非"保鏢"之說的證據還有兩點。

其一、自古後世臣子為前朝作傳,都是帝王一傳,臣子一傳,而臣子很多,則需分門別類,作為標準呢就是將同等級、於朝代貢獻相當的分為一列,由此可以得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證明是,陳壽在寫三國志時,本就將“關張馬黃趙”看作是同等級的大將,故而將其放在一列,這就是對趙雲身份最好的說明!

試想一下,後世臣子做傳的時候,會將一個“保鏢”和各自坐鎮一方的大將名帥放在一列嗎?顯然不會的。(有對比性的是曹操護衛許褚,虎侯之名威震一時,但也並未和五子良將放在一列)

至於說很多提到談的魏延,如果他沒有後來的"反叛"事蹟,也許他也能加入這個傳記,但也只是加入而已,而不是頂替誰,如果真是那樣,或許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六虎將”了。

其二、蜀漢開朝43年,不長,但也不能說太短,歷史上二世而忘的朝代也有,而就是這43年的時間呢,蜀漢獲得諡號的大臣只有12位,趙雲之名亦在其中!

何為諡號呢?《逸周書·諡法解》中解釋為:“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

說通俗一點,獲諡號者皆為大功大罪者,對王朝產生了很大影響的才會被追加諡號。

蜀漢獲追諡號者12人,分別為:法正、諡號翼侯(也是劉備時期唯一獲得諡號的大臣,其餘為後主追諡);諸葛亮、忠武侯;蔣琬、恭侯;費禕、敬侯;陳祗、忠侯;夏侯霸(未記載詳情);關羽、壯繆;張飛、桓侯;馬超、威侯;龐統、靖侯;黃忠、剛侯;趙雲、順平侯。

人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但只需要說明一點,除開所有常規意義上的文臣外(如忠武侯乃武諡),剛好就還剩下五人,而這五人,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五虎將”的五人!

擊破

後世有非議,但史書早已下定論!

說到這裡呢,相信大家心裡對於趙子龍也都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或許,歷史上的趙子龍並沒有演義中的那種精彩,但也絕對不能以“保鏢”相稱,如果非要說他不能位列五虎也能夠接受,因為五虎本來就是後世文學藝術產生的作品。

但如果你既承認“五虎將”的存在,那麼趙雲的上榜就該是當之無愧了!

再說了,以劉皇叔識人之明,又豈會虧待常山趙子龍?

參考書籍:

《三國志》

《後漢書》

《三國志·趙雲傳》

《說文解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