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告訴我們,知識是否可以改變命運?

《人生七年》告訴我們,知識是否可以改變命運?

人生七年,通過這部紀錄片探索:一個人出生的社會階級,將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他的未來。

7歲,有人計劃讀牛津。有人卻不知道大學是什麼。“你可以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我覺得任何國家都像英國一樣,社會階級劃分如此清晰。”

精英階層有一條代代相傳的“傳輸帶”,能讓孩子從私立學校一路穩步進入精英大學,最後成為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這條“傳輸帶”一直延續至今。

他們的人生軌跡,無一例外都受到了所屬階層和教育的影響。在這部紀錄片中,有一個特別明顯的規律就是,“孩子承襲父母的事業”。經濟學家橘木俊詔也指出,日本的社會流動性正在減小,父母職業決定子女職業的比重在上升,“政治家的孩子是議員,醫生的孩子還是醫生”幾乎成為了社會定律。

更荒謬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一組悖論:“想要實現階層流動,關鍵是教育。”但另一方面,“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無論在哪個國家,教育都理應是彌合階級鴻溝的橋樑,但如果教育成為高價商品,那它起的作用就會相反,成為富人固化本階級優勢的黃金天梯,窮人只能望梯興嘆。”

我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知識當然能夠改變命運,但影片中同樣提到,做“第一個人”意味著沒人能給你建議,犯錯的概率高,容錯的資本少。

沒有讀過大學甚至從來沒有上過學的父母,他們幾乎無法在讀書、就業等事情上給你恰當的建議。

當然,人生的成敗和意義,不是全部由大學決定的。不知道大學是什麼的男孩,曾和妻子開車環遊世界,如今考取了木匠執照,有穩定的工作。

無論貧窮與富貴,他們每個人都收穫了豐富的人生。隨著年齡增長,觀眾聚焦的不再限於影片最初想探討的階級固化問題,而是這部片子所展示的人生本質的短暫、脆弱和珍貴。

這部紀錄片想表達的主題,應該是:受過教育的人顯然會獲得更多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