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大爺造出2600年前“魯班凳”,驚豔國內外

朱光潛先生曾說:“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匠人,另一半是詩人。”

功食道爺爺雖不是藝術家,但身為匠人的他,早在廣西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生活過成了詩,雖至暮年,卻仍趣意盎然。

尋常的木頭能玩出什麼花樣?

61歲的功食道爺爺給出的答案,令人驚歎。

一塊整木,經過鋸、鑽、鑿、摳。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再經過打磨、上油。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不費一釘一卯,在滿是歲月痕跡的一雙巧手下,幻化為一張巧奪天工的魯班凳。

木凳看似結構鬆散,卻又處處相連,開合自如,千變萬化盡在方寸之間。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這代代相傳,歷經2600年曆史的古老技藝,如今掌握者已是寥寥。

除去魯班凳,老爺子也可以用一塊方木製成精緻玲瓏的魯班鎖蘋果。

14個組件,榫卯相扣,看似簡單卻處處暗藏玄機。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老爺子高超的技藝不僅圈粉了國人,更牢牢抓住了世界的目光,在國外引起一片驚歎。甚至有外國網友懷疑他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巧妙的作品,是因為利用了先進的CAD建模技術。

但也有內行評論:“我就是木工出身,但要我去做這個真做不了。說白了就是基本功不過硬。可能一拿鋸這塊料就廢了,老爺子功底不是一般人能及。”

人們都說功食道爺爺是魯班再世,也有人說這工藝日後難求。但老人只是默默做著手裡的活,用鋸條與木料擦出柔和的沙沙聲,給人們留出一段靜好歲月,溫柔時光。

很少有人知道老爺子究竟來自哪裡,姓甚名誰,只知道他從半個世紀前,便開始學習木工手藝,與木頭幾乎打了一輩子交道。

其實最初,功食道爺爺學藝是為了生存。

幼年喪父,加之母親身體不好,年少的他選擇用自己的手藝扛起整個家庭。

木工是一門苦差,這些年裡,功食道爺爺在做活兒時受過許多傷,也曾被機器切斷手指。但他只是笑笑說:“我們做木工的受傷是常事,不用在意,生活就是先苦後甜,有苦有甜才叫生活。”

在老人心中,“生活固然有許多磨難,但只要認真執著,咬一咬牙也就過去了”,而當下的一切,才最值得珍惜。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如今,無需再為生活奔忙的他,隨孩子定居廣西,昔日討生活的手藝,成了閒來無事的消遣。

就如木心先生所言:“現在能做的事,是長途跋涉後的返璞歸真。”

為鄰居造些生活用具,給孫子做幾個小玩具,再將過程錄成視頻,發到視頻平臺,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的古老手藝,是他最大的樂趣。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幾塊邊角料,幾張玻璃紙,打磨、鑽孔,添上流蘇和一支紅燭,造成一盞六角宮燈,讓火光為小村夜幕染上一團暖黃;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一把木工刀,幾節新竹,繫上紅色布條迎風而立,做出一個自動驅鳥器,為鄉親的生活添上幾分便利......

人們都說,世上就沒什麼東西是老爺子不會做的。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老爺子手藝了得,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專注與匠心。

的確,種種傳統物件的製作,從結構組合原理到工具,無一處不需費心。

許多木工圖紙早已失傳,功食道爺爺必須一次次試驗摸索。

市面上買不到的工具,他也得親自制作。當時為做魯班凳,老人家曾手工磨出一根鋸片,最細的部分,只有0.3毫米。

但這一切,對早已把木匠手藝融入生命的他而言,卻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而在諸多工藝裡,功食道爺爺最愛的,是榫卯。

因為在他心中,一榫一卯,一轉一折,暗藏奇妙玄機;一凸一凹,一陰一陽,彰顯平衡共生。這一近乎失傳的工藝,可以賦予木頭最美的靈魂。

老人家曾用一個微縮中國館,把榫卯之美髮揮到了極致。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眾所周知,卯榫是木件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極其複雜,對尺寸的精準度要求極其苛刻。毫釐之差,都會對最後的成品產生極大的影響。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製造中國館模型所需的42根榫卯稜、4個榫卯柱,1個榫卯基,27道鎖.......筷子粗細的木條,指甲蓋大小的卯件,都靠功食道爺爺純手工慢慢打造。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極精緻,盡專注,巴掌大的中國館,他做了整整5天,卻未曾有一絲一毫的不耐煩。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兒時拿起木工刀時,或許沒有人告訴過他要做到“擇一事,終一生”,但功食道爺爺卻憑一把鋸、一支尺、一條線、一塊木,懷著不為繁華所易的匠人初心,用一生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

朱光潛先生曾說:“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匠人,另一半是詩人。”

功食道爺爺雖不是藝術家,但身為匠人的他,在廣西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生活過成了詩,雖至暮年,卻仍趣意盎然。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如果有活兒要做,老爺子會著一身藍布衫,戴一頂舊草帽,攜一副繩規尺墨,在山野林間,用木料製出一套套榫卯陰陽。

而閒暇時,尋常人或許會在村頭老樹下放幾把竹椅,支一張小桌,呼朋喚友下幾盤棋,喝幾杯茶。

但功食道爺爺卻更樂得用竹子制一架水車,或扎一段花籬,再用隨手可得的食材做出幾道美食。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一塊溪巖充案板,一葉青芭蕉做盛器,讓楊梅叫花雞在火焰的炙烤下滋滋冒油,看新捕的魚在黑色鑄鐵鍋中把湯漸漸染得雪白,為冰糖葫蘆熬製的糖漿在氤氳的熱氣中翻湧沸騰......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人們可以讀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的詩意。

居於鄉野,溪中垂釣,殺雞烹鵝是常事,可功食道爺爺卻偏要把最平常不過的事,變出許多花樣。

他用“無影掌”飛柴刀,使“棗核釘”捉兔子,再發內力震飛河中水鱉,還與老友在曠野中用一道辣子雞,一條清蒸魚,一番刀光劍影,上演一場食神大對決......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簡單的動作,配上無厘頭的特效,最後呈現出的,卻是另人垂涎的終極美味。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在一番“鬥爭”之後,再和著江邊清風,山中朗月,來上一壺老酒,與好友在此間暢敘幽情。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網友評論道:“愜意人生樂享受,快活恩仇兩相忘。老爺子的日子就像一首田園詩。”言辭中滿是羨慕。

的確,在海德格爾的定義中,所謂詩意,其實就是創造。這種創造,是以一種適意的狀態,去面對周圍的世界,而世界也會向人們綻放出一種如詩般的意味。

在工作時,他有專注之享、收穫之樂。而閒暇間,功食道爺爺又用最簡單的一蔬一飯,一杯一箸,詮釋了無數人求而不得的詩意棲居。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而今,又添了小孫子常繞膝下,老爺子的生活,更是加上了幾分純粹而溫暖的快樂。

2017年,功食道爺爺的小孫子出生了。

為生活操勞了一輩子的他終於得以含飴弄孫。看著小嬰兒一點點長大,咿咿呀呀地學說話,老人滿心歡喜。

從前謀生計的手藝,也漸漸開始為小孫子服務。

幾根木頭,一塊軟布,做出一個簡易學步車,老爺子就守在孩子身旁,護他蹣跚學步。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看著他一點點長大,一點點進步,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小孫子再大些,功食道爺爺牽著他出門,遇見隔壁的孩子在玩撥浪鼓,還炫耀地向他說:“你沒有吧,就不給你玩。”

見孫子受了委屈,爺爺當即找來一根竹木,十幾分鐘的功夫,就變出一隻青綠色的撥浪鼓,這是老人為孫子做的第一個玩具。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在此之後,功食道爺爺用幾段木料,一根細繩,變出會“做體操”的小人兒。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一抽繩便會飛上天空的竹蜻蜓。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再用幾節竹筒做出手搖泡泡機。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甚至是會走的小袋鼠,凡是小孫子想要的,功食道爺爺都能做。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而一隻竹木雕出的小船,是小孫子的最愛。

“那時我為他做出一隻小船,我們一起把船放在小溪裡,他樂得咯咯直笑,站在水裡都不想上岸了。”

老人羞於表達,但一件件細細打磨的玩具中,談及孫子的語氣神情裡,都是掩不住的溫柔與疼愛。

功食道爺爺的作品彷彿有魔力一般,視頻中從不講話的爺爺,尚還不會表達的小孫子,枯燥乏味的木工活兒,卻能讓人安安靜靜地看上許久。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老爺子用他的生活,向人們詮釋著從容恬淡的生活美學,向掙扎在快節奏生活裡的人們展示,將一生付諸到一件事上究竟會有怎樣幸福的體驗。

61岁大爷造出2600年前“鲁班凳”,惊艳国内外

雖然其中也有波折,也有痛苦,但就如老人所說:

“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換一個行業都要從零開始,換來換去一輩子很快就會過去。所以,幹一行就要愛一行,要對這行感興趣。但是感興趣不代表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從一而終,也會使你的人生獲得巨大成功。”

而孩子乾淨的笑聲,爺爺純粹的匠心,對於浮躁社會中的人們,更是莫大的安慰。

是不是回到了童年記憶?想起自己的爺爺了!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