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挺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巨浪一號”總師黃緯祿:

“假如還有來生,我還要搞導彈!”

他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1970年調任“巨浪一號”總設計師,決心要搞出中國自己的“爭氣彈”。

1982年10月,中國第一枚潛地導彈“巨浪一號”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潛艇水下發射核導彈能力的國家。

他,挺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黃 緯 祿

中國著名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中國首枚潛地導彈總設計師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副總設計師

知名導彈專家,被譽為"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航天老總"

……

8年前的今天

“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離世

緬懷,致敬!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羅布泊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雲,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舉國上下一片歡騰,但西方卻開始了對中國“有彈無槍”的嘲笑。當時我國雖然已經成功發射了第一枚仿製導彈“東風一號”和第一枚自主研製導彈“東風二號”,但其射程尚不足以投送核彈頭。

他,挺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西方斷言:五年內中國不會擁有運載核武器的工具!令世界震驚的是,僅僅兩年後,我國就實現了原子彈和導彈的“兩彈”合璧——“東風二號甲”導彈成功運載原子彈在預定地點爆炸!外電驚呼“這像神話一樣不可思議”。

因為,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發射載有核彈頭的導彈,美國用了十三年,蘇聯用了六年!而締造這個“神話”的關鍵人物之一,是我國固體導彈研製的鼻祖,著名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

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爭氣彈”!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愛有多深,責任就有多重!誰曾想一支竹蜻蜓幾十年後會化作一枚劃破長空的導彈,一飛沖天,震驚世界!它讓人感嘆:竹蜻蜓雖小,但同樣可以作為民族脊樑的支撐!

1916年12月18日,黃緯祿出生在安徽蕪湖一個普通教師的家庭。上小學時,黃緯祿最喜歡和同學們玩竹蜻蜓,看著一隻只飛向空中的竹蜻蜓,

黃緯祿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把許多竹蜻蜓組裝在一起,底下放個炸彈,不就可以飛到敵人的陣地上去了嗎?

1936年,黃緯祿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盧溝橋事變後隨校遷往重慶,戰爭的凌辱讓黃緯祿埋下了科學救國的心願。

1943年,英國工業協會到中國招收實習生,黃緯祿有幸被選中,兩年後又考入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無線電系,攻讀研究生。

他,挺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在英國留學期間,黃緯祿親眼目睹德國V1、V2導彈對倫敦的轟炸,見證了導彈的威力。在這期間,黃緯祿有機會參觀了英國繳獲的一枚德國V2導彈,成為較早見到導彈的中國人之一。看著眼前這個大傢伙,黃緯祿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個念頭,要是中國擁有了導彈,日本帝國主義就不敢再侵犯我們了!

1957年,黃緯祿和戰友們遵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鐵律,走進剛剛成立一年的中國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五院,開始了共和國導彈研製的征程。

中國導彈的研製是從仿製開始的。正當仿製工作進入關鍵時刻,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了全部專家,給中國的導彈科研工作造成了無法想象的困難。黃緯祿和他的戰友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爭氣彈”!

作為導彈控制系統的負責人,面對巨大的困難和挑戰,黃緯祿如飢似渴地利用一切時間從基礎學起,常常挑燈夜戰。

他,挺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連續攻克了導彈飛行中彈體彈性振動等系列技術難關,參與了我國“八年四彈”等重大規劃的制訂,為我國導彈事業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我國涉及導彈與火箭技術的眾多學科和技術領域都還處於空白的狀態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仿製關、自行設計關,相繼解決了遠程和多級導彈的液體晃動、級間分離及各種制導、穩定方案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他,挺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1960年11月,中國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實現了我國軍事裝備史上導彈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

1964年6月,“東風二號”取得圓滿成功,翻開了我國導彈發展史上自主研製的新一頁!

1966年10月27日,中國首次由導彈運載發射的原子彈在核試驗預定地點成功爆炸,震驚了世界!

10年時間,黃緯祿和戰友們發揚自力更生和勇於登攀的精神,讓中國導彈事業取得了被外電評論為“像神話一樣不可思議”的巨大進步。

崢嶸歲月撐起民族脊樑

信念堅定,步伐就會更堅定;膽識驚人,成功就會更驚人。黃緯祿的信念和膽識凝聚成一個新目標:一定要把中國的潛地固體戰略導彈搞出來!鑄中華神劍,壯民族之膽!

天有不測風雲。在“文革”中,黃緯祿和其他長期工作在一線的技術領導一樣,被扣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被迫“靠邊站”。

但他始終放不下自己熱愛的導彈事業,為鼓勵自己,他把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抄錄在筆記本上:“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我也不願離開我的祖國。縱使我的祖國在恥辱中,我還是喜歡、熱愛、祝福我的祖國”。

他,挺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1970年,黃緯祿臨危受命,擔綱我國第一型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巨浪一號”的總設計師

研製初期,面臨起點高、難度大、無資料、無圖紙、無仿製樣品等許多困難,黃緯祿用技術實力和人格魅力組建並帶領年輕的團隊,勇敢地向困難發起挑戰,大大加快了“巨浪一號”的研製進度。

研製進程

1.提出了“臺、筒、艇”三步發射的試驗程序,省去了投資巨大的水池,大大簡化了試驗設施,節約了大量研製經費和時間,開創了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試驗程序。

2.出“奇招”解決模型彈重量大、起吊困難、不便於投入水中測試等問題,順利開展模型彈投入水中入水深度的試驗,並獲取了大量的有效數據。

3.帶領年輕的研製團隊,勇敢地向困難發起挑戰,克服了研製起點高、技術難度大、既無資料和圖紙又無仿製樣品、缺乏預先研究等許多困難,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創造性地進行條件建設,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展了大量的各類試驗驗證,反覆修正設計,終於取得了固體導彈技術和潛射技術的重大突破。


1982年10月12日,渤海的海面上,一條噴火的蛟龍躍出水面,以極快的速度直飛藍天,在海天之間繪出一幅壯麗的景觀……第一代固體潛地導彈終於研製成功了。試驗的成功震驚了世界,標誌著我國成為具有自行研製潛地導彈和水下發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中國擁有了二次核打擊能力

“導彈醫生”的“剜肉補彈”

黃緯祿對各種獎勵總是“退避三舍”,他說:我雖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績,但不是我個人的。航天工程不是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成績面前,要儘量考慮別人的貢獻,失敗了,要儘量考慮自己的責任。

他創造性地提出“有問題共同商量、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的“四共同”理念,並將之作為管理之道、為人之道把責任和風險留給自己,把餘量和榮譽讓給他人。這是黃緯祿處理棘手技術問題的方法,最終也成為

航天科研戰線解決協調問題的“金科玉律”

他,挺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黃老不僅提出瞭解決問題的原則與方法,他更有一套解決問題的妙招:在腦中畫出故障樹,從根到梢逐步判斷,甄別一個解放一片……此法屢戰屢勝,液體型號技術人員評價他是“故障分析一個準”的導彈醫生。

一般情況下但凡名醫,大都深諳養生之道,愛惜身體,規律生活。可是“導彈醫生”黃緯祿卻並非如此。一位名醫,他剜下自己的血肉,補在了導彈和火箭上……

1982年,黃緯祿主持研製的新型潛地導彈發射成功。成功的背後,頂著巨大壓力的黃老忍受著病痛折磨。到醫院檢查時,醫生十分詫異,這個消瘦的人到底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會落得一身的病: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輸尿管結石、心臟病……

那一年,66歲的黃緯祿體重減了11公斤。人們說,黃老是剜下自己的血肉,補在導彈上了!

而黃老自己卻說:“11公斤相對於動輒以噸計算的導彈來說算不了什麼,但是將這血肉‘補’在導彈上,成就的卻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和驕傲!”

品德比技術更重要

黃緯祿雖是一位長期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的老專家,但卻時時處處以普通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身正為範。

他,挺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在成績面前,儘量考慮別人的貢獻”。黃緯祿對各種獎勵總是“退避三舍”,他說:我雖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績,但不是我個人的,航天工程不是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成績面前,儘量考慮別人的貢獻,失敗了,儘量考慮自己的責任。

“我的人生格言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黃緯祿始終將“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作為人生格言。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黃緯祿年事已高在家養病時,家裡就像一個課堂,航天系統的技術專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企事業單位的團員青年、試驗基地的軍官士兵、附近學校的老師學生、外地慕名的求學人士絡繹不絕……每次他們來黃緯祿都悉心教導,毫無保留地講述導彈研製的歷史,傳授自己的知識,詳細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他“

品德比技術更重要”的諄諄教誨始終銘記在年輕人心中,這些年輕一代已經成長為各個領域的中堅力量。

作為航天人、作為導彈型號研製的總師,黃緯祿明白,屬於自己的時間實在太少,肩上的責任實在太重,而人生似乎過短。躺在病榻上的他還依然掛念著航天、惦記著導彈……

他,挺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在回首自己的過去時,黃緯祿說道:

我把我的一生都交給了導彈事業,我無怨無悔。

“如果有來生,我還願意搞導彈研究。”2011年11月23日,帶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熱愛,帶著對導彈事業和家人的無限眷戀,黃緯祿走完了自己的導彈人生。

今天是2019年11月23日,是黃老逝世8週年。

就在前幾日,2019年11月17日,同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逝世1週年。



他,挺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

今天,中國之所以強大、中華民族的銅牆鐵壁之所以堅固,正是有千千萬萬個像黃緯祿、程開甲一樣的大國脊樑,他們默默無聞奉獻,他們挺起中國人的腰桿!

他們,已經做了能為自己的祖國和民族所能做到的一切。而我們,最應該做的事就是讓世人銘記他們的名字、銘記他們的功勳,像他們那樣勤奮工作、精忠報國,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不懈奮鬥!

請歷史記住他們!

三火娃寄語:

想想當年我們搞“兩彈一星”時走過的路:當時的條件極其惡劣,沒有計算機,就用算盤打,靠一張張草稿紙,我們依然造出了原子彈。永遠不要小覷了中國人的毅力和能力,只要我們想做,並用心做,就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得了我們中國人前進的步伐。

---End---

|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

|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