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筷子,其中有什么玄机?

心无止境ghyo


周勃、周亚夫是西汉初期的定海神针,父子俩的经历何其相似!刘邦驾崩之前,将周勃推荐给吕后,周勃为刘汉平定诸吕之乱。汉文帝驾崩之前,又将周亚夫推荐给汉景帝,周亚夫为汉室平定了七国之乱。父子俩虽官至丞相,然仕途失意,皆落得个阶下囚。如果说周勃不善政事,那么周亚夫又是如何得罪了汉景帝呢?

周亚夫为汉文帝推荐,景帝理应高看其三分。后来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力挽狂澜,拯救汉王室于危难之际。因此,景帝非常器重他,于是便将其从太尉提拔到丞相一职。然而,就是这么一次看似不错的升迁,君臣之间的关系开始疏远

好好的君臣关系为何发展至此?

就在周亚夫升任丞相之后,却因三次与景帝意见不和,而导致君臣关系一落千丈。

  • 1)汉景帝要废栗太子,周亚夫坚决不同意。

  • 2)汉景帝想要封王皇后的弟弟王信为侯,周亚夫又搬出了刘邦的祖训“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来劝阻此事。

  • 3)汉景帝想给前来投降的匈奴王徐卢封侯,周亚夫以忠君之道来反驳,景帝不采纳其意见,周亚夫称病辞职。


那么到底孰对孰错?

  • 1)景帝废太子是因为皇后无德,周亚夫保太子是因为不同意废长立幼;

  • 2)景帝分封王信是因为孝敬母亲窦太后,周亚夫不同意是因为不能违背刘邦的祖训;

  • 3)景帝封侯匈奴王是想要离间匈奴,周亚夫不同意是担心汉臣效仿匈奴投降之道。

貌似两人都没有错,那错在哪里?

太尉是军事长官,而丞相是辅佐皇帝管理朝政的官员。周亚夫的为人处世之道明显就是军人的风格,严格按照法令条文或祖宗遗训来办事,对即是对,错就是错,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

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周亚夫如果这般行事,汉景帝的天子之威何在?还能不能有点自己的想法了?

赏赐肉食:景帝给周亚夫的最后一次机会

汉景帝为何再次召见周亚夫?

汉景帝在被周亚夫触了三次逆鳞之后,虽然不喜欢其为人,然而又欣赏他的将才,特别是北境匈奴始终是大汉的一个祸害,尽管当时以和亲为主,但是他知道汉匈将来终有一战。要不然,景帝不会去封侯那几个投降的匈奴王。如果他这辈子不会对匈奴开战,那么,他的儿子就难逃此战。于是,他想效仿汉文帝,为继任者留下优秀的武将。

正因为如此,在周亚夫退隐后,汉景帝又将其唤回,希望君臣能冰释前嫌,并将大事相托。不过,令汉景帝颇为遗憾的是,几年的退养并没有磨去周亚夫任何的棱角

景帝有意交付重任,然而事与愿违

汉景帝在其席上放置了一大块肉,既没有切开,也没有筷子。周亚夫立刻一脸不悦,扭头便要求厨子拿筷子来。景帝心里顿时一凉,笑着说道:“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吗?”周亚夫谢罪离开。

训练有素的厨子能忘了切肉放筷吗?显然是景帝使人故意为之,可惜周亚夫始终不会去参悟圣意。他那急躁的表现让景帝失望之至,看来人这脾气的确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了。这便是汉景帝最后一次考验周亚夫了,周亚夫再度触摸景帝之逆鳞。因此,景帝望着周亚夫的背影,说道:“这个遇事就不满意的人不能任少主的大臣啊!”

后来,周亚夫因殉葬物品而入狱,仍将其行事原则摆在第一位,气得景帝大喊不再任用他,可怜一代名将,最后在狱中吐血而亡。

结语

汉景帝、周亚夫这对昔日惺惺相惜的君臣为何走到这般田地?

是周亚夫居功自傲,还是汉景帝觉得周亚夫功高震主,自己尚且不能驾驭,何况将来的新君?我想,究其原因还是汉景帝错误地将一位武将放在了丞相的位置上,武将素来视军令如山,哪里会懂得弯弯绕绕的侍君之道呢?


读春秋思无忌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子!

汉景帝请丞相周亚夫去吃饭,面前给他放了一大块没切开的肉,又没有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让管事拿筷子。汉景帝笑着说:“这么大一块肉,还不够你吃么?”周亚夫被批评,满脸通红,跪地谢恩。汉景帝刚说一个“起”字,周亚夫就站起来,转身怒冲冲走了。汉景帝很不高兴地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放筷子,这事儿有什么玄机?我们一会儿再说。我们先来说一说周亚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亚夫出名,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他一生主要打了两场大仗:一场是和匈奴作战,打败匈奴入侵;一场是用三个月的时间平定“”。而这两场大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它们有多么大的战绩,而是另外一些东西。

第一场大战,让周亚夫出名的,是“细柳阅兵”。去细柳阅兵,周亚夫对汉文帝作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汉文帝,就算是,也得遵守军营的纪律。因为这一点,让他在军中,军队的纪律性非常高。

对军队纪律性的要求都很高,为了强调纪律,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但像周亚夫这样,要求皇帝也要遵守军营纪律的,古今还是他独一个。

第二场大战周亚夫得以出名的,是他严格执行作战计划。叛军对进行猛攻,梁王让周亚夫前往救援,周亚夫却不去救。周亚夫不去救的原因,是他因为他是以十万中央军打五十万地方叛军。如果直接去救,和叛军打消耗战,肯定打不赢。他的策略是先断叛军的粮道,再用“示弱”的方法,让叛军骄傲松懈,最后设伏奇袭叛军。这套策略要能成功,就必须以梁王为棋子,让梁王坚持死守以拖住敌人。但这话不能对梁王说,毕竟人家是王,所以只能那样让梁王误解。最后证明这一套组合连环拳非常有效,因而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周亚夫做的这两件事,虽然做得非常好,让他成为一代名将,为汉朝江山国内外的长治久安,立下了。不过,其实也出现了一些隐忧:一是他让皇帝产生猜疑。汉文帝虽然表扬周亚夫,但是,如果军队连皇帝都不当回事,只听将军的,一旦将军想造反,可就太危险了。所以汉景帝要把周亚夫从将军提为宰相。明在提他,实际上也是剥夺他的兵权。二是他得罪了梁王等皇室成员,让周亚夫在政治上树了敌,这也为他当宰相埋下隐患。

周亚夫当了宰相后,显然他很不适应这个角色,他把在军营里的那一套,严格用在朝堂上,讲规矩,讲纪律。汉景帝要废黜太子,他按规矩坚决反对;窦想封哥哥为侯,他按规矩坚决反对;汉景帝想拉拢分化匈奴,封投降过来的五人为侯,他按规矩坚决反对。最后,汉景帝实在受不了了,所以才有上面咱们讲到的,请周亚夫吃饭不给筷子的事件。

汉景帝做这件事,是想告诉周亚夫什么呢?

我认为,汉景帝是想告诉周亚夫,你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荣耀(一块大肉),都是我们皇家给你的。你既然得到这份荣耀,就要按咱们皇家的规矩来办。不错,传统吃饭的方法是要有筷子,是要切了吃。但是我当皇帝偏不按这样的规矩,我就要你这样吃,而且是手拿着吃。你要是听我的规矩,你就拿起来啃着吃吧。周亚夫最后没有明白汉景帝的打的哑谜,他只是感觉汉景帝是在羞辱他,所以,一谢恩,站起来就走。

那么,汉景帝为什么又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因为这个少主刘彻是汉景帝立的,是周亚夫反对的。既然周亚夫反对,一心只按规矩办事的周亚夫,肯定会看刘彻不顺眼,他当然不会尽心辅佐他了。

汉景帝决定不用周亚夫,也不能留着他。毕竟他在军队的威望太高了,所以找了个理由(周亚夫儿子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今亚夫葬礼上用),把他下狱。当周亚夫解释说“这些都是葬礼用的东西,不可能造反”时,廷尉竟然说,那是你准备到阴间去造反。这种荒唐的理由说明,廷尉是明白汉景帝心思的,所以一心要定周亚夫的罪。结果气得周亚夫自杀。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其实,周亚夫是做得一点儿也没错的。后世也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都为他设庙。破坏规矩的是汉景帝。不过在人治的皇权社会,怎么可能有周亚夫存在的空间呢?





历史的影子


周勃、周亚夫父子分别辅佐文景两帝,而且都是建立了盖世奇功的。周勃协助文帝平定诸吕之乱,为文帝奠定了坐稳天下的基础,周亚夫帮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也才让景帝能够保住江山。

如此盖世奇功,而且出自世代两父子,不用说位列王侯了,起码也应该是一个国家柱石匹配的位置才对,但是,父子二人均没有好下场。

到底是鸟尽弓藏还是骄傲自大?其实都源于性格因素。

周勃父子二人,都是武将出生,所谓孔武有力、性格直率,做事直来直去,不知道曲折迂回和变通。而这种性格的人,功劳越大,越会让皇帝不适应。

倘若当个小官还好,皇帝会以为只是性格耿直没有坏心,但是位列大将军、宰辅之位,又曾立大功,不得不让人以为是居功自傲,有轻慢甚至反叛帝王之心。

周亚夫就是犯了这个毛病,说话口无遮拦,还与景帝拗脾性,景帝已经身弱,而刘彻还未长成。主少国疑,为继承人安全计,不论周亚夫有错无错,都需予以打压。

景帝亲自出席的宴会召见周亚夫参加,他居然漫不经心的迟到了,这种事情一万种理由都不能解决景帝对他轻慢之心的疑虑,所以命人撤了他的餐具。但是周亚夫没有感觉到危机和检讨自己,居然当着汉景帝的面大吵大闹,这就是作死。

所以最后汉景帝当着群臣的面,没有给他面子,让他灰溜溜的离开了宴席。汉景帝借着这一件小事来故意小题大做的玄机是:

一、让所有大臣都看到了周亚夫的骄横无度、轻慢君上,而君上还以颜色,就是要告诉大家,对这类行为不会容忍;

二、要消灭这样一个建立过盖世奇功,又性格激烈的大将军,总得有一个由头,就从这件小事开始来升级打压,最后达到夺权去位,为幼帝清道的目的;

三、周亚夫虽然功高位重,但是已经不得圣心,要拿他杀一儆百。

果然事后对周亚夫的进一步全面打压开始了,但是周亚夫的性格是宁折不弯型的,还屡有不敬、不忿之语。这些肯定都会传到景帝耳朵里,最后周亚夫被下大狱,活活饿死。


谢金澎


周亚夫,和汉高祖刘邦同为沛县人,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以军纪严明在部队著称,但是太过于严苛,甚至于他连皇帝也不放过,只要在军队中,他就是老大,毫无任何商量的余地,本来历史上关于君臣权利的问题,始终都存在争议,显然,周亚夫如此之举,对于汉景帝来说,那可就极为尴尬了。

从周景帝的角度来看,当然不可能任由周亚夫如此肆意妄为的

毕竟将来他要是不起兵造反还好说,但要是真出现问题,那汉景帝脑袋相当于放在了周亚夫裤腰带上,那这怎么可以,所以汉景帝也就有了自己的应对之策。

话说有一天,周亚夫应汉景帝之约,到朝廷赴宴,可是周亚夫到了才发现,汉景帝这顿饭确实有点让自己难以接受,就给了一大块肉,连筷子等餐具也没有,难道就要抱起来啃吗?这在周亚夫看来,简直就是对他极大的侮辱,看汉景帝的意思,也迟迟没有叫人给周亚夫切肉,给筷子,本来周亚夫还以为汉景帝忘了,所以就叫人拿,哪里想到汉景帝开口了。

汉景帝笑着对周亚夫说:“难道这么大一块肉,还不够爱卿吃么 ?”听起来略带调侃的意思,而此时的周亚夫当然更加郁闷了,所以只能吃个哑巴亏,但是还不得不跪地谢恩,属实有点憋屈,好歹也是国之宰相,岂能被如此戏耍呢?所以也就在汉景帝让周亚夫起来之后,周亚夫也去意已决。扭头就走,就连桌上的肉看都不看一眼。

看着周亚夫如此傲气,汉景帝当然也忍不住吐槽了一句:此人怎么能够辅佐少主呢?其实这也算是对于刚才周亚夫举动,表达了极大地不满,其实本来按照汉景帝的意思,无非就是想告诉周亚夫,在他的地盘里,也应该按照他的规矩办事,不给筷子,无非就是想让周亚夫用简单粗暴地方式,直接抱起啃就得了,但是这深层的含义,当时的周亚夫哪里有那闲工夫考虑。

其实汉景帝与周亚夫的矛盾,也由来已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周亚夫在军队纪律严明,确实是好事,能够严格按照标准办事,但是他同样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不懂得变通,同样也不喜欢别人和他开玩笑,就拿汉景帝不给周亚夫筷子一事,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就是因为周亚夫眼里揉不得半颗沙子,所以就用极端的态度,回敬了汉景帝。

君臣关系就是如此,正是因为周亚夫太过于强势,反而让汉景帝感到担忧

所以也就无奈出此下策,本来想测试一下周亚夫,这下可好,搞得双方都不愉快,更加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本来周亚夫在军队中,大将军当的好好的,但是汉景帝为了能够削弱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就想让他出任宰相,在政治斗争中磨练 ,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周亚夫实际上对于复杂的政治斗争,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

按规矩办事,这才是周亚夫应有的风格

但要是处处受人掣肘,而且需要不断地溜须拍马,涉及人情礼仪,这就让周亚夫有点尴尬了,周亚夫公然在汉景帝面前,讲起自己的道理规矩,显然汉景帝也不会好受,而且当时在立储君之时,周亚夫干涉有点过度了,对于汉景帝的决定,表示反对不说,当然也对少主刘彻并没有什么好脸色,这就尴尬了,即使汉景帝能够放过他,到刘彻继位,想必周亚夫定然不会好过。

果不然,最终周亚夫被治罪,纯粹也就是被冤枉诬陷,但是没有办法,恰好周亚夫的儿子给周亚夫买了死后陪葬的甲胄,但是却被以造反的名义论处,确实就有点过于严苛了,但是既然周亚夫与汉景帝合不来,君要臣死,臣又有什么反驳的理由呢?


历史红尘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就是一场政治考验,若是这个考验成功了,汉景帝就会让周亚夫辅佐自己的儿子汉武帝。

但是,若是考验失败了,周亚夫也只有死路一条了。

毕竟周亚夫是一个武将,武将若是不能为己所用的话,只有除掉了,也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来。

皇家做事情,历来都是这样做的。

那么,周亚夫到底通过考验了吗?

下面我们先说一下,汉景帝是如何考验周亚夫的吧?

那时候周亚夫被汉景帝赶回家好多年了,周亚夫一直在家待业。突然有一天周亚夫收到汉景帝的邀请,说汉景帝要请他吃饭。

这时候周亚夫想的就是,是不是汉景帝又开始要重新用自己了。

他急急忙忙地来到了汉景帝的家里。

当时,汉景帝准备的是大块的肉,让周亚夫来吃。

但是,这个肉是一整块的,没有刀叉,也没有筷子。周亚夫看到汉景帝也没有让人拿刀叉的意思,很显然没有刀叉,自己是吃不到肉的。

于是,周亚夫就自己做主了,他自己向汉景帝的下人要了刀叉和筷子。

这一举动让汉景帝十分的不满,汉景帝说,我请你吃肉难道你还不满足吗?

周亚夫一听汉景帝的语气不好,他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看来周亚夫还是像之前一样傲慢。之前汉景帝把他赶回家,就是因为他经常和汉景帝对着干。

周亚夫走了,汉景帝十分气愤地说道,此人绝不是辅佐少主的人。

那么汉景帝不给周亚夫刀叉,又请人家吃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汉景帝就是想让周亚夫告诉汉景帝,求陛下赐我刀叉,要不臣下没法吃肉。也就是说,周亚夫若是想要做一件事,必须要经过汉景帝的同意。只有汉景帝,才能让他做成任何一件想要做的事情。

汉景帝给你你就拿着,不给你你就受着。

但是,周亚夫没有明白汉景帝的意思,他的意思就是我不通过你汉景帝,自己讨要刀叉也是可以吃肉的。

这样汉景帝当然不高兴了。

但是,若是周亚夫这样说,求陛下赐刀叉,汉景帝肯定也就给他了。这说明他的眼里是有皇帝的。

这样周亚夫也算是通过了考验。但是,事实上周亚夫并没有这样做。

所以,周亚夫没有通过汉景帝的考验。最后汉景帝找了一个借口,就把周亚夫给抓到了监狱里,然后周亚夫就被冤枉致死了。


汉史趣闻


吃饭向来是个大问题,不仅是要解决温饱的问题,更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手段。特别是国人,许多事是在饭桌上进行的。多年不来往的朋友,说请你吃个饭,是不是需要好好掂量一下呢?

史上著名的饭局有很多,如鸿门宴、单刀赴会、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等等,不仅是规矩很多,关键是学问还很大。有人想杀你,还要请你吃个饭;知道是个鸿门宴,不去还不行,这是很有意思的事。

这不,汉景帝请周亚夫吃了个饭,也就有了经典的故事。

周亚夫(前199~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汉族,沛郡(今江苏丰县)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

周亚夫可是个牛人,汉文帝时命他驻守细柳营,他发明创造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典故。不仅将在外,就是皇帝在眼前,他也视若无睹。文帝很欣赏,临终时交代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将来国家有难,周亚夫可以担当大任。”

景帝继位后,爆发了“七国之乱”。周亚夫带兵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由此得到景帝的器重。

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职,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

周亚夫为人个性耿直、不善于阿谀权贵,不懂政治策略,逐步被景帝疏远。周亚夫还耍起了小性子,就托病辞职,景帝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过了一段时间,景帝把周亚夫召进宫中,想请他吃个饭,试探一下他的脾气是不是改掉了。

帝王请吃饭,一定很丰盛,但少了一样东西,就是没有给周亚夫面前放筷子。周亚夫一看不高兴了,就向管事的要。

景帝笑着说:“莫非这些东西,还不能让你满意吗?”

周亚夫羞愤不已,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一个“起”,周亚夫就马上站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扭头就走了。

景帝叹息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此事刚过去不久,周亚夫的儿子看到他年龄大了,就购买了五百套甲盾,准备将来他去世发丧时用。结果被人揭发,私自购买国家禁止买卖的甲盾,意图谋反。

景帝下令追查,周亚夫不堪忍受此屈辱,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虽然是一个饭局,事关国家、个人的命运,但周亚夫没有细心品味,依然率性而为。景帝采用这样一个很温馨的方式,想跟周亚夫沟通一下,缓和一下紧张的关系,试探一下周亚夫是否有所反思、脾气有所收敛。

但周亚夫缺乏政治策略,我行我素。周亚夫功高盖主,而且飞扬跋扈,正如景帝所言,的确不适合辅佐年幼的少主。一旦景帝有个三长两短,让周亚夫这样的人参预朝政,不仅少主成为了傀儡,任何大臣都会失去话语权,这对刘氏江山是很危险的。

不管周亚夫有多大的能耐,有多大的功劳,都不能留在世上啦。

没有筷子,可以用手抓着吃;这点委屈都受不了,那就只能让你把嘴闭上,永远别再吃饭,也就不会再有麻烦了。

伴君如伴虎,吃吃喝喝绝不是一件小事,里面学问很大。在自己家里如何吃饭,倒还问题不大,在外面吃饭,不懂规矩,只盯着盘子里面的东西下手,不是明智之举。要想在江湖上立脚,不会吃饭是不行的。



豹眼看历史


汉景帝与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筷子,其中有什么玄机?这还早从汉景帝刘启与周亚夫的关系说起。

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即位之后,在晁错等人的撺掇下,一改汉文帝刘恒“温水煮青蛙”式的削藩策略,开始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削弱刘姓诸侯王的实力,动辄削去几个县、甚至整郡地削除诸侯国的封地!更重要的是,汉景帝在这一粗暴削藩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一碗水不端平”——将主要目标设定为了小宗旁支之后,对于自己的亲弟弟梁孝王刘武,汉景帝非但没有削弱,还在适当加强他的实力。后来刘武能够作为“人肉盾牌”、为汉景帝抵挡吴楚联军的第一波强大攻势,与此不无关系。

汉高祖刘邦的侄儿吴王刘濞一看,这还得了?你先一棋盘砸死了我儿子,这会儿又要来削我的封地,这是想要我的老命啊!与其等你来杀,倒不如先下手为强——要想不被欺负,只有当欺负人的那位!于是,刘濞纠集了自己叔叔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堂弟齐悼惠王刘肥的一些后代,顺带着捎上了另一位堂弟赵幽王刘友的儿子,总共八个刘姓诸侯国共同举起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汉廷!

汉景帝为了争取准备时间,牺牲了晁错、将其腰斩于市。但刘濞是冲着皇位而来,哪里肯就此罢兵?好在汉景帝削藩期间没有对自己的胞弟梁孝王刘武下手,作为关中屏障的梁国为汉景帝充当了“人肉盾牌”、阻滞了吴楚联军的第一波强势进攻,最终为汉景帝赢得了几个月的宝贵准备时间。后来,在周亚夫的带领下,汉军转守为攻、一举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也因为“挽狂澜于既倒”,建立了不世功勋!

不知进退的周亚夫

周亚夫这个人在军事上是一个天才,但在政治上,差不多等同于一个“白痴”!有他父亲周勃的前车之鉴,周亚夫居然还没有吸取教训。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丞相陶青“病退”,学当年汉文帝对待周亚夫的父亲周勃那样、玩了一出明升暗降,将周亚夫任命为丞相,继而收回了他手中的兵权。在此之后,汉景帝对周亚夫还是相当尊重的,如果周亚夫能够“激流勇退”、哪怕是当一尊庙堂里的泥菩萨,汉景帝多半都不会太为难周亚夫。

只可惜,周亚夫根本不识趣。汉景帝要废黜皇太子刘荣,周亚夫表示了激烈反对!窦太后想让汉景帝封继后王氏(汉武帝刘彻生母)的哥哥王信为列侯,周亚夫也表示了反对!汉景帝想封匈奴降将为列侯,周亚夫同样表示了反对!总之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违逆汉景帝的意思。这样一个人身处丞相之位,又在军中根基深厚,试问汉景帝还如何容得下他?

如果仅仅如此,汉景帝或许还会觉得周亚夫只是一心为公而已。可就在汉景帝批评了周亚夫几句,自己直接将几个匈奴降将封为列侯之后,周亚夫的“大少爷脾气”却上来了,索性撂挑子不干了!向汉景帝请辞,汉景帝一看,这人还能留吗?索性免去了他的丞相之职,让他回去养老了。

筷子事件

不久之后,著名的“筷子事件”发生了。与其说这是汉景帝在故意刁难周亚夫,倒不如说是汉景帝在给周亚夫最后的机会。周亚夫“大少爷脾气”上来,连汉景帝的脸子也照甩不误!试想,如果汉景帝去世了,新皇帝还能镇得住他吗?彼时的汉景帝身体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他必须为自己的身后之事作出一些安排了,而“筷子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本来周亚夫已经被“退休”了,这场宴会汉景帝完全可以不请他。但汉景帝请了,实际上这就是汉景帝刻意为之。而且,汉景帝刻意命人没有在周亚夫的餐桌上放筷子。周亚夫一见这待遇,顿时火冒三丈、找侍者要筷子。汉景帝见状,语带双关地表示:“难道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言外之意,我对你已经仁至义尽了,难道这样你还不满意吗?)周亚夫听闻后,颇不情愿地跪地谢罪。汉景帝刚说了一个“起”,话还没完周亚夫便起身扬长而去!自此,汉景帝对周亚夫彻底“绝望”了,默默说了句:“这样的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从汉景帝这句话也能看得出,汉景帝的这场宴会实际上就是在给周亚夫最后的机会。如果周亚夫经历了之前的事情,收拾锋芒、摆出一副“人畜无害”的谦卑姿态,即便汉景帝忌惮他在军中的影响力不再重用他,但起码不会丢掉性命。只可惜,周亚夫遗传了他父亲周勃的智商,却没有遗传周勃的情商!周勃直到服软、知道示弱,甚至不惜行贿汉文帝的亲娘舅,但周亚夫不知道,他一味地与汉景帝硬刚,最终只能说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个人甚至认为,汉景帝甚至还有挫平周亚夫棱角、留给儿子继续用的打算。但是,经过“筷子事件”后,这一切都成了泡影,汉景帝只能牺牲周亚夫了。以他在军中的影响力和这样的性格,将来儿子根本镇不住他!

周亚夫的结局

有人说是汉景帝杀了周亚夫,其实不然。汉景帝给周亚夫的待遇基本上就是汉文帝当年对周勃的翻版。借助小事发难,以“谋逆罪”下廷尉狱,几乎如出一辙。谁又能说,这不是汉景帝在再一次给周亚夫机会呢?毕竟他的父亲周勃最终活着走出了牢狱,不是吗?

周亚夫到底不是他那吹鼓手出身的父亲,列侯家少爷从小养尊处优的生活造就了周亚夫宁折不弯的性格。周勃可以想办法疏通一切关系,甚至连狱吏都花钱打点,但周亚夫却一脸不买账,死不服软!为了表达内心的不满,周亚夫居然玩起了绝食。自此,汉景帝留给周亚夫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没有了……五天之后,周亚夫吐血身亡。一代名将就这样憋屈地死了,到底怪谁呢?恐怕只能怪周亚夫自己了。

综上所述,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筷子,看似是一件小事,但确是汉景帝刻意下的一步棋,为的就是试探周亚夫有无收敛锋芒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在给周亚夫最后的机会。但周亚夫的表现显然让汉景帝非常失望,一个在军中影响力深厚的将军、一副桀骜不驯的性格,将来一旦与自己的儿子意见相左,儿子还能镇得住他吗?恐怕很难!身体已经越来越差的汉景帝不得不提前除害。这不是汉景帝刻薄寡恩,而是时势使然,换了任何一位皇帝,恐怕都很难容得下周亚夫,周亚夫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在此次吃饭前,周亚夫已经辞官在家了,而辞官的原因是他太过于坚持原则。

周亚夫辞官原因

1、反对皇后的兄长封侯

景帝要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在与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刘邦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不高兴,但又无法反驳。

2、反对匈奴降将封侯

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但周亚夫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以后我们如何处罚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高兴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并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筷子的原因

过了一段时间,景帝召周亚夫回宫,并设宴招待。在席上,给了周亚夫一大块肉,但没有给他筷子。

汉景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试探周亚夫执拗的性格是否已改变,如果周亚夫要筷子吃饭,那就是没改变。如果他用手抓肉吃,就表明他已经改变了。

结果,周亚夫向管事的人要筷子。至此,景帝知道周亚夫的性格并没有改变,所以发出了:“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的叹息。


扬生解史


人的一生,可能真正影响到你的结局的,就是那一次选择。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的那次饭,就是一次试探,其结果影响了周亚夫一生的结局。

    在这次吃饭事件之前,周亚夫是非常风光的,风光得有点让皇帝不痛快。细柳军营,手下的都尉公然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不让文帝进军营,幸好文帝是个明白人,对周亚夫青眼有加,临终还对景帝说周亚夫是个有变故可以统帅军队的人;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在外统兵,不肯奉景帝的诏支援梁王;做丞相时,跟景帝争辩废立太子、立外戚为侯、立匈奴降人为侯的事,到处讲规矩、顶撞皇帝,还因为皇帝没按他的思路去做,而称病辞官。

    汉景帝不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没当上皇帝时候就因为争辩棋路、对方不恭敬,用棋盘打死了吴王的儿子;当上皇帝后,还因为废立太子的事,试探过自己老婆栗姬,一次试探后就决定废太子,冷落栗姬到死。这样的人,面对一个杠精,“仗着老资格”一直反对自己的丞相,在最大的矛盾爆发、周亚夫称病辞官后,进行试探一次,决定对周亚夫的政策路线,非常合理,非常符合他的习惯。

    吃饭不给筷子,就是故意试探周亚夫对自己的态度,对皇权的态度。在当时,周亚夫表现得愤愤不平,回头要筷子;在谢罪、皇帝起身后,趁机就走了。从皇帝的角度看,这个人都敢于在自己面前流露出这种神态,并且用行动来表示不满,内心里对自己皇权的不恭敬甚至怨恨,昭然若揭。用是肯定不能用了,如果继续留着,以周亚夫在军队的威望和用兵能力,对自己、对继位的皇帝,也是一个巨大威胁。因此在他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的时候,应该就已决定,让周亚夫无论如何也当不了后继者的臣。此后的诬陷谋反、逼死周亚夫,都是这次吃饭顺理成章的后果罢了。

    这还真应了大张伟的话,认怂才能保平安啊。


今晚聊历史


周亚夫乃是西汉名将,此人治军有方,领兵打仗更是了得。所以汉文帝刘恒临终前,就把汉景帝刘启叫到身边,叮嘱汉景帝: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大意是说,如果遇到什么紧急情况,你大可重用周亚夫,让他领兵打仗。而周亚夫也果然没有辜负汉文帝的厚望,后来帮助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也稳定了大汉江山。


于是乎,汉景帝也学汉文帝,想让周亚夫辅佐自己的儿子。只是,后来周亚夫某些不妥当的做法,却渐渐改变了汉景帝的想法。

例如,在周亚夫担任丞相一职时,汉景帝曾打算废掉太子刘荣(刘荣乃栗姬所生,所以刘荣也叫栗太子),但周亚夫对此却强烈反对。历来干涉皇室内务的大臣都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所以周亚夫的反对,也让汉景帝开始疏远周亚夫。如果光是这件事,汉景帝或许心中不喜,但还是会重用周亚夫。


只是,周亚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惹汉景帝生气,这就注定了周亚夫的悲剧结局。除了反对汉景帝废掉栗太子刘荣外,后来还有几件事也间接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

比如窦太后劝说汉景帝,想让汉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犹豫不决,就找朝中大臣商量,岂料,又遭到周亚夫的强烈反对,所以汉景帝就放弃了封王信为侯。

还有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汉景帝高兴之下,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匈奴人也归顺汉朝。可周亚夫却再一次表示反对,而且反对的理由也比较奇葩,说:

“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周亚夫反对的理由完全出于军人的逻辑,他认为军人的气节比什么都重要,投降则是军人最不齿之事,从军人的角度看,周亚夫的态度存在一定合理性。然而,汉景帝可不是军人,也理解不了周亚夫的军人式思维。

汉景帝只知道,自己封匈奴的降将为侯,主要是想让其他匈奴人也归顺汉朝,可周亚夫却认为自己在鼓励他国的人臣变节。

所以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态度十分不满,直接一句话顶了回去:“丞相议不可用。”

即便如此,周亚夫依旧坚持反对。

汉景帝一怒之下,就宣布退朝。第二天,周亚夫就上书托病辞职,汉景帝批准了周亚夫的要求,于是乎,周亚夫就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过上了安静闲适的退休生活。

这一待,就是四年时间。


四年之后,汉景帝想看看周亚夫的脾气有没有改,能不能让自己的儿子放心使用。所以汉景帝就在宫中设宴召见周亚夫,而在周亚夫的桌子上,却只有一整块大肉,并没有切碎的小块肉食,更没有筷子之类的餐具。汉景帝想借此看看周亚夫的反应,看看这四年时间,有没有让周亚夫的脾气收敛。

也就是说,这是汉景帝对周亚夫的试探。

但周亚夫并不开窍,当他看到桌上没有筷子等餐具,竟露出不满之色,还让管理宴席的官员给他拿双筷子。一直注意周亚夫的汉景帝,看到这一幕连连摇头,对周亚夫说:

此非不足君所乎?”

这难道还不能满足你吗?


周亚夫听完,也慢慢琢磨过来。于是就连忙跪地谢罪,汉景帝觉得周亚夫总算没有让自己失望,可当汉景帝让周亚夫起来时,周亚夫却借着这句话快步走出了宫殿。

这让汉景帝侧底失望,史书记载:

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后来,周亚夫就因私藏盔甲盾牌,被汉景帝打入牢狱,最终绝食五天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