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祕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名將李牧劇照!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曾記載道:“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李牧多為奇陳(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這段話的意思是:“李牧是趙國北部邊境防區的優秀將領……李牧佈下許多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敵軍,大破匈奴十多萬騎兵。而後李牧又消滅了襜襤(與“攙蘭”同音),打敗了東胡,降服了林胡,趕走了匈奴單于。此後十多年間,匈奴都不敢再接近趙國邊境。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趙國名將李牧率領趙軍大破匈奴,迫使其十餘年不敢在接近趙國邊境!

不得不說,趙國大將李牧在戰國後期對匈奴作戰時,他所取得的輝煌勝利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因為李牧不僅是簡單地在戰場上大規模地殺傷了匈奴、東胡、林胡等遊牧民族軍隊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李牧此戰還徹底摧毀了匈奴、東胡、林胡等遊牧部落襲擾趙國的野心和膽量。

一戰之勝利而可以力保國家十餘年的太平,此等戰功即便是後來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霍去病等人也難以匹敵啊!(衛青、霍去病作為抗擊匈奴的代表人物,他們雖然也殺傷了大量匈奴軍隊,但卻無法迫使匈奴放棄襲擾西漢邊境的野心。當然,對於這一點,我們並不能苛責衛青、霍去病作戰不利。事實上,這和匈奴內部組織日益嚴密,整體實力有所增強也有很大關係)。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一戰之勝利而能力保國家十餘年的太平,李牧的戰功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另外,眾所周知,在戰國後期,由於強盛的秦國在不斷地遠交近攻、攻城略地,所以昔日強盛的趙國在當時也早已是日薄西山,接近油盡燈枯的弱國了(李牧大破匈奴事件晚於長平之戰,當時的趙國已經基本淪為二流、甚至三流國家了)。

為什麼僅僅依靠趙國一國的國力支持,大將李牧就能對匈奴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要知道雖然後來秦始皇時期的蒙恬也率領秦軍擊敗了匈奴,並收復了河套地區,但那時蒙恬背後所依靠的可是剛剛兼併六國、統一天下的秦國啊!更不要說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霍去病等人背後所依靠的可是休養生息了六十餘年的西漢帝國啊。

那麼,作為弱國將領的李牧是如何取得對匈奴作戰的輝煌勝利呢?這些戰爭中又有哪些少有人知的策略呢?為什麼後世名將很少效仿李牧呢?這些問題或許都值得我們細細探究、認真品味。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作為弱國將領的李牧是如何取得對匈奴作戰的輝煌勝利?

一、李牧的戰爭策略需要得到君主的絕對信任和鼎力支持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在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下,鎮守邊關、手握重兵的大將和安居京師、執掌天下的皇帝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微妙。

皇帝迫於邊疆地區敵對政權的軍事壓力,他們往往必須要任命一位或多位邊關大將以保障國家安全、王朝穩固。而邊關大將一旦手握重兵,變得日益位高權重後,他們往往又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皇帝的猜忌和懷疑。

古往今來,邊關大將趁亂割據,甚至自立為帝的例子數不勝數,而皇帝猜疑邊關大將而自毀長城的故事則更是不可計數。在這種政治氛圍和政治環境下,邊關大將出於自保的目的往往會主動採取許多額外的措施來主動地表示忠心,哪怕這種行為會有損邊關地區的軍事防禦實力也在所不惜。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邊關大將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十分微妙,雙方常常互相防範、互相防備!

但是李牧執掌趙國北部邊境防區時,卻完全沒有這樣做。他不僅沒有主動地向趙王表示忠心,反而還為了鞏固邊防而不得不做出一些引起君主猜疑的行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道:“歲餘,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彊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過了一年多後,匈奴每次襲擾趙國邊境時,趙軍雖然出戰迎敵,但卻屢戰屢敗,這導致邊境地區的百姓幾乎沒法耕田畜牧。趙王只好再次請求李牧出山。李牧閉門不出,稱疾請辭。趙王強行任命李牧擔任大將。李牧就說:‘大王如果一定要任命臣,那麼臣還會像以前那麼做,大王允許臣這樣做,臣才敢接受任命。’趙王答應了。”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李牧要求趙王同意自己以前的鎮撫政策!

在這裡,李牧以趙王同意自己以前的鎮撫政策為自己接任北部邊防大將的條件,而趙王迫於匈奴的軍事壓力也不得不同意李牧的條件。這雖然有些迫於無奈,但也說明李牧再次鎮撫北部邊境時,他已經得到了趙王的絕對信任和鼎力支持。那麼,李牧之前的做法是怎麼樣的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曾記載道:“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幕)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

這段話的意思是:“李牧是趙國北部邊境地區的優秀將領。曾經長期駐守代地和雁門郡(今山西省北部),防備匈奴。李牧常常自行設置官吏,防區百姓的賦稅收入也都直接輸入李牧的軍府,作為其麾下將士的軍餉。李牧每天都要殺牛犒賞士卒,還常常教導士卒騎射本領,並告誡將士要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十分厚待麾下將士。除此以外,李牧還頒佈軍令道:‘匈奴如果入侵,要立刻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待援,膽敢出戰迎敵者都要斬首示眾。’從此以後,匈奴每次入侵趙國邊境時,李牧都堅壁清野,避而不戰。這樣過了幾年,始終沒有損失什麼物資。”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李牧以前的鎮撫政策相當地離經叛道!

李牧在自己的防區自行設置官吏、將當地百姓的賦稅收入收歸軍府、積極地犒賞士卒、過分地厚待將士等行為和後世唐朝末年的藩鎮頗為類似(唐朝末年的藩鎮節度使們就是這樣厚待自己的軍隊、鎮撫自己的轄區,以便於自己能夠在轄區獨攬大權、割據一方。)而這種做法實在是極度危險的行為,畢竟遠居京師的君主本來就對邊關大將有所猜疑,而李牧這種做法又絕對算得上有叛上作亂之嫌疑了。再加上李牧曾經特地頒佈軍令不允許麾下將士主動出擊匈奴,這難道不會給人一種養寇自重的嫌隙嗎?

面對李牧這種離經叛道的養軍撫民政策,除了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國時期的藩鎮節度使們敢於這麼做,哪朝哪代的名臣大將們又敢這樣做呢?而且說實話,李牧這種自行設置官吏、攔截轄區賦稅收入的做法也確實不可推而廣之,畢竟這是標準的軍閥做法。而任何一個穩定的王朝或國家,基本上都不會允許存在這樣的行為。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幾乎歷朝歷代的名臣大將都不敢效仿李牧的養軍撫民政策!

二、李牧的戰爭策略前期需要堅壁清野,後期需要放棄大量物資以誘敵深入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曾記載過李牧的一道軍令:“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這道軍令的意思是“匈奴入侵後,各地守軍要快速撤回堡壘內,不可出城迎戰,凡有膽敢追擊賊寇者,殺無赦。”

為什麼作為邊關大將的李牧堅決不允許麾下將士迎戰匈奴呢?難道他在故意養寇自重嗎?事實當然並非如此。要想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明白趙國當時的基本國情。

趙國大將李牧鎮撫趙國北部邊境地區時,大概是公元前250年左右,當時的趙國君主是趙孝成王(當時的趙孝成王已經在位十六年了,已近於暮年)。當時的趙國已經經歷了天下聞名的長平之戰,四十餘萬趙軍戰死沙場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已經被極度削弱了。當時的趙國可謂是強弩之末,日薄西山的落魄國家了,已經接近於油盡燈枯。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接近於油盡燈枯!

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北部邊疆地區的百姓因為常常遭受匈奴小股騎兵的襲擾而變得非常恐懼匈奴軍隊,他們往往只願意保護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一畝三分地,而幾乎不願意為臨縣、臨鄉、臨關的百姓而戰。而戰爭往往是需要調動各處資源的行動,眾人只想自保而不願保護他人的後果只會是徹底覆滅。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牧才下令不允許麾下將士迎戰匈奴。這種戰爭策略一方面可以堅壁清野以保全自身實力,另一方面也能積蓄己方對匈奴的怒火,尤其是李牧後來極度厚待麾下將士,以至於全體將士都摩拳擦掌,準備上報國恩,下報私仇。史載:“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原(願)一戰。”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李牧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同時還厚待麾下將士,這使得全體將士皆願意決一死戰!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曾記載道:“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意思是“李牧將大量百姓和牲畜都放在城外(用來誘敵深入)。匈奴小股敵人入侵時,李牧總是佯裝戰敗,故意捨棄數千人馬給匈奴。匈奴單于聽說這個消息後,就率領大部隊前來,準備大肆劫掠一番。”

這同樣也說明李牧並非是養寇自重,而是在韜光養晦。因為李牧等到自己的軍事準備充足後,他就轉而開始誘敵深入,準備將其一舉殲滅了。

李牧為了誘敵深入,就特意將大量物資放在城外以吸引匈奴騎兵。不得不說,匈奴首領也並非愚笨之人,他沒有貿然地大舉入侵,而是先派遣一些小股騎兵劫掠一番以觀察李牧的反應和應對措施。而李牧也將計就計地捨棄部分物資,這果然將匈奴絕大多數主力都吸引來了,而這也就正中了李牧的下懷,

最終李牧得以將其圍而殲之。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李牧誘敵深入,最終將其圍而殲之!

李牧這種前期避戰,只是堅壁清野的舉措往往也會引起封建君主的猜忌和懷疑,這也是後世名將不敢效仿李牧的原因之一。昔日長平之戰時期的廉頗不就是因為堅壁清野、避戰秦軍而被趙孝成王免職了嗎?事實上,面對敵軍氣勢洶洶的進攻,防守方以避戰和堅壁清野的方式進行防禦往往是十分有效的戰爭策略。

但是很可惜,迫於國內外各方面的壓力,古往今來,歷史上從來不缺乏因為君主督促作戰而最終導致全軍覆沒的事例。秦二世時期的名將章邯因為秦二世的督促作戰而屢戰屢敗,最終不得不投降項羽;唐玄宗時期的名將哥舒翰因為唐玄宗的催促而不得不打開潼關,出關迎戰安史叛軍,最終兵敗,從此以後關中地區門戶大開,首都長安迅速淪陷;明崇禎時期的名臣孫傳庭因為崇禎皇帝的催促而不得不率領最後的明軍倉促地與李自成的農民軍決戰,最終戰死沙場,而大明王朝也喪失了王朝中興的最後時機。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明崇禎時期的孫傳庭迫於壓力,倉促地與農民軍決戰,最終戰死沙場!

三、李牧的戰爭策略要求各個兵種之間訓練有素、配合默契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曾記載道:“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戰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

這段話的意思是:“李牧於是挑選戰車一千三百輛,騎兵一萬三千名,精銳步兵五萬人,善射之士十萬人,積極地教導他們熟悉戰鬥。”

在戰國時期,雖然笨重的戰車已經基本被簡便的騎兵所取代了,但是在廣闊的平原地帶,戰車的正面衝擊力相較於騎兵而言,並不算弱,甚至可以說超過了騎兵部隊(戰國時期的騎兵部隊以輕騎兵為主,當時輕騎兵的主要戰術是襲擾,騎射,而非正面衝鋒)。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李牧對匈奴作戰時,還重用了車兵!

眾所周知,匈奴軍隊主要是由騎兵組成的,受限於騎兵力量不足,李牧肯定無法組成精銳的騎兵部隊和匈奴硬碰硬地廝殺,所以李牧肯定需要以多兵種的默契配合來彌補自身騎兵力量不足的劣勢。

從李牧所挑選的兵種就不難推測,李牧當時的戰術應該是這樣的。首先,以千餘輛戰車結成正面衝鋒軍團以反制匈奴騎兵的衝鋒;其次,以萬餘騎兵作為機動力量,分別處於戰場兩翼,隨時準備切割戰場並在戰場外圍以弓弩殺傷敵人;再次,以五萬精銳步兵結成正面軍陣以穩固陣型;最後,十萬善射之士就是李牧的主要火力輸出點了。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李牧多兵種配合,最終大破匈奴!

以上推測雖然看起來詳略得當,互相呼應,但實際上,這種多兵種配合作戰的戰場極度考驗最高指揮官的軍事指揮才能,畢竟對手不是愚笨之人,匈奴軍隊同樣也會使用軍事計策。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時候下令正面衝鋒?什麼時候下令結陣防禦?什麼時候下令趁勝追擊?什麼時候下令鳴鑼收兵?這都極度考驗最高指揮官的指揮才能,很顯然,名將李牧做到了!

(如果大家想體驗這種多兵種配合作戰的難度,那麼可以拿《紅警》這款遊戲作為入門級難度。眾所周知,在玩家對戰中,《紅警》高手都是坦克和狗群集體衝鋒,以狗群吸引火力,以坦克提供火力。在我看來,要想指揮這兩個兵種以達到默契配合的程度就已經很難了。而李牧則是同時指揮四個兵種,其難度可想而知)。

冷知識:趙國大將李牧以弱勝強,大破匈奴的奧秘都隱藏在這些事中

李牧指揮多兵種配合作戰,大獲全勝!

結語

總而言之,李牧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在戰國後期對匈奴作戰時,所取得的輝煌勝利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單單這份戰績就足以令李牧名標青史、萬古流芳了,更不要說李牧還有“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的輝煌戰績了。

雖然李牧戰績輝煌,但是後世名將卻很少效仿他,這或許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首先,李牧的戰爭策略需要得到君主的絕對信任和鼎力支持;其次,李牧的戰爭策略前期需要堅壁清野,後期需要放棄大量物資以誘敵深入;最後,李牧的戰爭策略還要求各個兵種之間訓練有素、配合默契。

這些因素看起來雖然很少,但其實它不僅要求廟堂之上的君主和大臣們鼎力支持邊關大將,而且也需要邊關大將自身軍事素質過硬,軍事指揮才能出眾,或許只有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封建王朝才能做到這些吧!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