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靖為什麼駁斥陳壽對諸葛亮軍事能力的評價?

天局


不是誇諸葛亮,當時劉備那種情況,可以說就剩下個劉皇叔這三個字了,但是遇見諸葛亮後,從最弱逐漸變成三足鼎立,要不是關羽自高自大,丟了荊州,要不是奪了益州後,劉備有點故意疏遠諸葛亮,一意孤行伐東吳,可以說蜀漢當時是最強的,難道三國中還有這樣的謀士嗎?曹操、孫策、劉備,可以說單論能力,劉備是最弱的,恰恰說明,謀士中諸葛亮是最強的,只是可惜劉備集團在最好的時候脫離了隆中對的策略,不然歷史真有可能改變。


真理不是靠嘴


李靖之所以駁斥陳壽看低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是因為李靖讀懂了諸葛亮!

李世民和李靖在李衛公問答裡,對諸葛亮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因為這兩人都是善於知兵、用兵的人。李靖更是一代名將,而李世民除了自己帶兵打仗,他還是全局大盤的操盤手。

因為他知道要取得戰略上的勝利,甚至是全局上的勝利。並不能單純靠軍事用兵在某一場戰爭上的勝利。而是要依靠各領域聯合參與發揮作用才能取得最終勝利。

作為一個全盤操盤手,他對政治經濟軍事後勤等等各方面是瞭如指掌的,所以他深知諸葛亮之用心和謀劃,一個舉止佈署用兵是達到軍事目的還是政治或經濟上的目的或其它,看似無用功,明面上是不露痕跡看不出的,但暗裡卻得償所願。

李靖作為征戰沙場的名將,深知兵法。他對諸葛亮的用兵、出戰、佈署的一些謀劃運用是什麼層次,處於某種境地是不是最好的選擇或已是唯一的選懌,他有著更專業的解讀和剖析,不是外行人能懂的。所以他才說陳壽"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跡焉"。

唐朝把諸葛亮列入武廟十哲,尊崇與白起、張良、韓信等同列,是讀懂了諸葛丞相所有的良苦用心!





飛越滄海新史觀


如何評論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確實是一個甚是為難的問題。

劉備在自己走投無路的時候,得到了高人的推薦,先後得到了“臥龍”與“鳳雛”這兩個在漢代後期群雄並起階段極為受人看好的高水平人才。這兩個人確實是表現出了突出的貢獻。首先諸葛亮確實是一個政事家,兼軍事家,且前者比後者的作用更為突出。因為軍事家的作用他受到了識人不明與地域等觀念的限制。因此,在六出祁山的北伐戰爭中只存留了令人感嘆與遺憾的感想。雖然他在一些技戰術方面也做出了許多發明創造,由於在大的心存顧忌與明顯缺陷的影響下,這些技戰術的改良並未能起到了推動作用,只給了閱讀者一個很好的戰略規劃家的印象。如果“鳳雛”這個現實主義的軍事家與法正這個軍事家能夠活得長壽一些,給劉備具有了後方有諸葛亮,前方有鳳雛與法正的話,中興漢朝可能就會實現,遺憾天運使然,人算不天算。

對於諸葛亮的才能用我小時候學泥水匠過程中,聽到的一個故事來比喻是非常貼切的。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我家鄉里有一個非常聰明者,他既學了木匠活計,又學會了泥水匠活計,且這兩樣技術操作也非常好。一天,本地一個精通於木匠技術者來與他論木匠的操作,並當場進行了操作。從雙方各自做出的用具來看,表面上都是上品之作,但精通者建議把兩樣作品置於水中後,精通木匠技術者明顯要高些。後來,也有一個精於泥水匠者提出要與他進行泥水操作競賽。結果還是精通者勝出。於是,此人在佩服兩個精通者的技術後說了一句話:“雖然他們用各自所學的技術勝了我,但我也有勝他們的地方。”從這點來看,就是:諸葛亮正如是一個很好的掌握了木匠與泥瓦匠的技術操作技能,但並沒有精通這兩種技能。這與人的精力有限是相符。

因此,本人認為:諸葛亮是通才,而非專才。這個觀點可能也是陳壽對諸葛亮的人才評價吧,只是他沒有說出來而已。此外,也不排除他支持戰勝者的一貫做法。


用戶上坪農夫


司馬炎曾特令《三國志》作者陳壽,替自己整理《諸葛亮集》,並在閱畢後大讚:「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認為西晉開國滿朝文武,無一人才具能與諸葛亮相比。

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諸葛亮故居祭祀,祭文雲:【推子八陳,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齊甃,又何秘要!】高度讚揚了諸葛亮的眾多軍事貢獻。

到了唐朝,開國軍神李靖李衛公,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更是無上推崇,完全推翻了陳壽著《三國志》關於“奇謀非長、將略為短”的結論。

李靖批點諸葛亮用兵之術的要點,「戎卒欲輯,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豈可速而犯之耶」,其軍隊的戰鬥力可與秦國軍神白起麾下的虎狼之師相提並論。

而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不戰據守,正如廉頗拒守白起一樣,“蓄盈待竭,避其鋒勢”,是兵法唯一抗拒這種強兵的對策。

這也正和李世民在《晉書·宣帝紀》裡評價司馬懿“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遙相呼應。兩大戰神級人物的一致共識:不是宣王不給力,而是對手太強大。

【兵之情雖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敵將多謀,戎卒欲輯,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豈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則當卷跡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之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頗之拒白起,守而不戰;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進,是也。】——《通典·李衛公兵法》。李世民和李靖的問答被輯錄成書,被北宋官方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的《唐李問對》,同樣對諸葛亮的用兵之術推崇備至,贊其“戰必勝,守必固”。

【靖曰:「武侯有所激云爾。《孫子》曰:‘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自古亂軍引勝,不可勝紀。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閱無古法也;吏卒無常者,言將臣權任無久職也;亂軍引勝者,言己自潰敗,非敵勝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雖庸將未敗;若兵卒自亂,雖賢將危之,又何疑焉?」靖曰:「觀其文,跡其事,亦可差別矣。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爾乎?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察天時地利,安能爾乎?其次王猛之保秦,謝安之守晉,非任將擇才,繕完自固,安能爾乎?故習兵之學,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則漸而深矣。不然,則垂空言,徒記誦,無足取也。」】——《武經七書·唐李問對》

唐肅宗時期,朝廷官方設置武廟,以呂尚為武聖,張良為亞聖,諸葛亮與孫武、吳起、樂毅、司馬穰苴、白起、韓信、李靖、李勣等著名軍事家同列“武廟十哲”。宋朝時對“武廟十哲”人選有所更易,而諸葛亮依舊位列其中。

杜牧在《注孫子序》中評點從西周至唐末的古今二十名將,也將諸葛亮名列其中,認為他們皆是「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之人。

【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杜預),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杜牧《注孫子序》


汐水柔情


陳壽本身就是蜀漢人,他偏向於蜀漢,說關羽和張飛是萬人敵,他至孫堅何在?關羽和張飛是萬人敵,那麼孫堅就是億人敵,從這點可以看出,陳壽的確偏向於蜀漢。而且,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沒有設立專門記載事件的史官,可以說,陳壽對於蜀漢的瞭解主要來自於老輩人的口述,三人成市虎,口述的事件經過三個人口述就變成了另一件事了,尤其是一個人對於自己喜歡的人,口述時會加入自己的感情,誇大一些事情。我對於陳壽的三國志蜀漢的記載,我一直持懷疑態度


用戶52157040082


李衛公問對是不是出自李靖本人,都是可疑的事,勿論什麼李靖如何評價諸葛亮和陳壽。


沉140769451


陳壽是晉臣,說諸葛亮軍事多好就是間接貶低司馬懿!所以用評價諸葛亮只能用司馬懿對諸葛的評價做定論!不過文中有隱筆,司馬懿曰:真乃天下之奇才也!這不是我陳壽說諸葛亮多麼多麼好,這是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說的!所以司馬炎看過三國志後讓陳壽去整理諸葛文集


三葉草31415926


陳壽的爺爺還是老爸是被孔明殺的,整部三國志對孔明評價不高甚至是貶低的,而且陳壽是晉朝官三國志也是以魏為正統寫的,再說一個文人去評價別人的軍事能力,李靖是什麼人,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難道李靖打仗不如陳壽一支筆


斯高菲爾


職業高手下棋以不出漏著為幸,業餘低手以偶出巧手為喜。孔明與李靖可謂英雄識英雄。至於陳壽,不僅于軍事一無所知,且亦賣國諂媚之徒,不值一論。


逍遙遊ing


陳壽是譙周的學生,譙周是誰?阻姜維北伐,力勸劉禪降魏之人。你說陳壽“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會高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