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骂王郎时,骂到痛处,王郎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

洋哥的传说


《三国演义》中,骂到痛处,王朗说:诸葛村夫,你,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诸葛骂死王朗”是演义中的经典桥段,名儒王朗被活活骂死,堪称千古奇观!王朗被骂得恼羞成怒,村夫二字脱口而出,可见下面不会是什么好话,但他时任御史大夫,安陵亭侯,社会地位很高,其嘴里不可出太过粗鄙的语言。那么王朗到底会说什么呢?那还得从他的上下文中去寻找。

王: (两军阵前,拱手)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扶扇拱手)正是。

——两位都是大儒名仕,当然礼仪为先。

王: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先礼后兵,两者迅速进入角色,抢占道义高度,把自己定位在正义者的角度。王说诸葛为师出无名,相当于侵略者,强盗。诸葛毫不退让,也把对方放在强盗的角色。

王: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点头)

诸葛:(羽扇遥指)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朗首先阐释本方立场,为何自己是代表正义?因为天数有变,有德之人自然受到上天眷顾,亦既本方是天命所归。诸葛在这里没有阐述理由,而是继续强调对方的的贼寇本性。

王: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这里是全篇王朗辩词的核心,也是其逻辑中心。分两个部分,前半段偏保守,具体阐述曹魏两代君主为什么有德,为什么有功于天下苍生。后半部分,反守为攻,请君入瓮,反讽对方虽有才干,却不能明辨是非,逆天而行。最后进行人生攻击,讽刺对方自不量力,是思想腐朽的人,还不如主动投降。这里虽然语言变得锋利,但还算入格,仅是对前段诸葛首先进攻的反击!

诸葛:(狂笑数声,扶扇而答)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清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这里诸葛对前段王朗大篇论述展开驳斥,将同一事件的另一侧面详细展开,论述倒也精彩。但逻辑上不如王朗的严密。诸葛这段的特色在于语言犀利,“粗鄙”“禽兽”“奴颜婢膝”等都是比较重的羞辱词汇。最后一部分,诸葛直接开始揭对方老底,戳对方软肋。可以说,如果前面诸葛的语言还不能伤到王朗的话,这里揭老底的话算是真正找到了王朗的致命要害,而且一击即中!后面王朗之所以失语,这里肯定是最重要的致命伤。

王: (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愤而站立)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王朗在这里直接噎住,失语了!“诸葛村夫”几个字跟他前面的语言风格严重不符,可见是受了致命伤之后阵脚大乱,既想继续阐述道理,又想把对方反击回去,给对方也来一个致命一击。但是被狡猾的诸葛抓住战机,接到话语继续攻击,就像拳击手在对方力有不逮时继续猛攻,最后直至倒地。

所以回到本题,王朗在这里没有说出的话势必也是揭露对方老底,并且比较锋利的语言。

笔者辜妄试续一二:

诸葛村夫,你敢大言不惭!你一南阳小民,乡野陌人。不知时务,空论天下,不过沽名钓誉者尔。遇天下纷扰,鱼鳅得活,混世或可得以喘息,粉末登台则必然贻笑大方。偶遇玄德妄称皇叔者,不过狼狈一窝,欺民盗世,不如萤火而明闪一时。我大魏顺天应人,若皓月于暗夜,挽救天下苍生于危难之间。两相比较之下,其势不啻霄壤之别。而今天兵降临,尔等若不知进退,大军所到之处,则泥沙俱下,况鱼虾呼?!…

狗尾续貂,不过供君一乐罢了。



周周说古今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挥师伐魏,连战告捷。魏文帝曹睿连忙派曹真为都督,王朗为军师,率大军至祁山御敌。

王朗觉得自己资格够老,学问挺多,口才不孬,就在两军阵前劝说诸葛亮。


开始两人都中规中矩的聊天,辩论。

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 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孔明曰:“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朗曰: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


然后王朗开始吹嘘自己领导曹操、曹丕的丰功伟绩,并且还当众招降诸葛亮。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
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亮一听,好你个王朗,真是倚老卖老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吹吹牛逼就算了,竟然还策反我。暗中夹带嘲讽技能,打击我军士气。丫的,今天不能善了了,于是张口开喷。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东海之滨[(bian)一声],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王朗一听,心想好你个诸葛亮,老夫跟你讨论天下大势,举止有度,言语和谐,还顺带夸奖你两句。你这张口就骂,还当众诋毁老夫,一点道德都没有,真实气煞人也。所以就想反驳:

王郎说:“你……诸葛村夫,你敢!”


哪知刚想往下继续说,就被诸葛亮打断了,并且又被诸葛亮一顿嘲讽,贬骂,气死了。

那么如果没有被打断,王朗会说些什么呢,王朗一看好你个诸葛亮,既然如此不顾形象,老夫也来会会你。

王朗说:“三心二意之人,安敢言忠!汝兄弟三人,一事东吴、一事曹魏、一事蜀汉,何也?禽蛋分框而保乎,族群利益所及乎。再者汝入仕之时,献帝在朝,刘氏正统,汝未入朝而事诸王,其心叵测也!”

王朗再说:“沽名钓誉之徒,自私至极!初刘皇叔面汝,汝三番拒之。何也?乘皇叔之危成己名满天下之欲也!今皇叔新丧,蜀地民贫,乃休养生息之际也,汝劳民伤财,大兴兵事,借蜀汉民生成已向汉之名也!”

王朗又说:“忘恩负义之人,天地难容!刘皇叔于徐州,德义无双,人所共仰。自请于汝,先负刘荆州收留之恩,欲谋恩人之域;又假借孙吴荆州之利,拖期不还;再负刘益州之义,兵夺益州之统。观汝所为,毫无恩义,人所不齿。

王朗最后说:“观汝之作为,乱臣贼子、自私自利、缺恩少义……实乃五德缺失之人也!今汝犯境,莫非查己之过,面向天兵,引颈受戮乎?”



诸葛亮听罢,心中发苦,暗观将士,已有罢旗投诚之意。当即下令鸣金收兵,对王朗说:“王哥,等你死了,我再北伐!”

诸葛亮回到成都,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王朗死后,起兵北伐,一举灭魏!


以史励人


“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何曾变成你刘姓大耳贼的天下?正是你大耳贼及先人酒池肉林,倒行逆施,方致这天下生灵涂炭,日月倒悬,天下百姓生不如死,愤而思变!如今你刘姓大耳贼被天下人赶下皇座,天下安定在即,乾坤终回。你个小小村夫,竟为一己私欲,攀附亡国祸民之徒,在百废待兴之际再起烽烟,将天下人拉回乱世,你个诸葛村夫与那大耳老贼实乃与天下人为敌,天下人当共诛之!”这种骂战,记住几个要素。1,首句要震住场,第一句很重要,要够响亮,够高帽子,不能长。2,道德高点要比对方高,对方站在皇室的角度,那就要站在天下的角度压死他。3,孤立对方,把除了要骂的人以外的所有人,包括对面大将小兵都拉成和自己一个利益团体,以对方与全世界为敌的套路孤立对方。4,大小兼顾,大的方面骂对方与天下为敌,小的地方骂对方挑起此次战事,总之全部都是对方的错。5,国骂不比街骂,街骂旨在恶心对方,得越长越好,最好能骂个7天7夜不重复,国骂旨在占领道德制高点,激励己方士气,打击对方士气,说得对不对不重要,只要将士觉得对,能够嗨起来就ok,趁着嗨使劲干,所以国骂得短而精。当然,诸葛方面也是可以接着骂回去。总之,这种骂战不存在谁对谁错,也不存在骂绝的说法,纯粹是比脸皮子,耍嘴皮子。最后还是得看真刀真枪的干。


奕骑doN千


诸葛: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司徒:诸葛村夫,你家里种了桑树八百棵,不知年收入几何?

诸葛:我……

司徒:哎呀,丞相的四轮车还是手动1.4排量的?该换一辆啦,都这么旧了。

诸葛:你……

司徒:听说洛阳的房价又涨了,一平米五万,成都房价还好吧?

诸葛:我……

司徒:丞相天天加班,也要多关心一下子女教育呀。我家那几个后辈都报了玄学补习班,听说以后进太学要考,成都是不是也开了这个班啊哈哈哈

诸葛:这……

司徒:咱们做公务员的,工资不高,也就是请假方便一些。丞相今年年休有几天呢?老夫工龄长,一年能休十五天,今年还去了趟辽东。

诸葛:你给我……

司徒:还是政协好啊,多清闲。你看你这个办公室主任有啥当头,忙的要死。也别急,再熬个十头八年,就能退二线了。

诸葛:住……

司徒:好了到点了,我要准时下班,有事明天说。曹嘟嘟,晚上喝酒去。

诸葛吐血而亡。


三国故事666



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件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三回。王朗跟随曹真,过渭河之西下寨。在与曹真等人商量退兵之策时,王朗信誓旦旦的说,只要自己几句话就可以使诸葛亮拱手而降。但是到了其与诸葛亮会话之时,刚开始王司徒还心气平和的问"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可诸葛亮却不吃这一套。他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大声责骂王朗背叛汉室,实为汉贼。一下子就戳到了王朗的痛处,说道"诸葛村夫,你……"可却被诸葛亮打断。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又会说什么呢?一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诸葛亮骂王朗具体骂了什么。

众所周知,诸葛亮才华横溢,嘴皮子功夫也是十分的了得。而武乡侯骂死王朗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辩论赛之一了。一开始时,两人便争夺道德的制高点和各自政权的合理性。王司徒可谓是准备充分,说道:“天数有变,神器更易,此乃自然之理。”用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曹魏政权篡汉自立的罪名变成了合乎天理人情的作为。但是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即使王朗能够舌灿莲花,但是诸葛亮就咬定一点,你王朗就是汉室的叛徒,是魏贼的走狗。


紧接着,诸葛亮就对王朗开骂了。说王朗"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将一顶大大的篡汉谋逆的帽子盖到了王朗的头上。惹得王朗心中恼怒,又无话可说。后来诸葛亮更是直接骂王朗,说他皓首匹夫,如此叛逆正统,助曹为虐,实在是一条断了脊梁的狗,厚颜无耻至极。这时,又给王朗加了个无耻老贼的称号,更让王朗觉得心中郁愤,怒极气血攻心而死。


第二,王朗当时或许想说"诸葛村夫,你安敢如此。"等咒骂诸葛亮的话。

因为上文也曾提到,王朗算是汉朝的老臣。当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时,不少汉臣就明白,这中原的天或许该变了。而此时像王朗这样的阿谀奉承之人,为求自保,自然会尽力和曹操进行接触。曹操又视蜀汉为死敌,曹操经常说的话,王朗自然是烂熟于胸。再加上诸葛亮对王朗的"老夫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的痛骂,王朗自然会气急败坏,对于咒骂诸葛亮的话,肯定是信手拈来。


所以我们就不难想象,以王朗此时已经气急败坏的样子,绝对是会百般咒骂诸葛亮的。但他在曹营中舒服日子过惯了,突然被诸葛亮骂的不成样子,又被诸葛亮信口雌黄,安上了一个篡汉谋逆的罪名,任谁不会恼羞成怒呢?要知道王朗生平为官,虽然确实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投向曹操,但是他也并不是就是篡逆啊!最多只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罢了。况且此时王朗已经七十六岁了,突然一个帽子扣下来,岂不是晚节不保?只是当时王朗急火攻心,只说了"诸葛村夫"几个字就死了。


第三王朗当时或许还想说"诸葛村夫,你休要再讲。"等反省自己的话。

据《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记载: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

王朗是举孝廉入仕的,而其又精通儒家经典。作为一个深受儒家经典熏陶的人,面对诸葛亮的"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的反问,极可能会产生愧对天下的想法。


由于本身王朗投魏之后,就难以避免自己心中有愧。而此时面对诸葛亮涛涛不绝的批评,王朗的文人儒士的羞耻心自然会发挥作用,让得其有一定的醒悟。况且,若真的如诸葛亮所言,王朗是个厚颜无耻之人,那又怎么会被诸葛亮的三言两语而弄的心绪难平,急火攻心而死呢?王朗恼怒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十分重视自身的声誉,而面对诸葛亮的咒骂,他或许会有几分醒悟。

由这些我们不难知道,当王朗与诸葛亮对骂时,如果王朗没有被诸葛亮打断,他想说的话或许是继续咒骂诸葛亮,也或许是骤然醒悟。但无论哪种,都是个人猜测的结果。在正史中,王朗与诸葛亮并没有什么正面的接触。王朗也不是诸葛亮骂的那样,是个"厚颜无耻之人"。

你是如何看待王朗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真实历史上并无诸葛亮骂死王朗一事,这属于罗贯中脑洞大开的文学杜撰。不过我觉得基于小说的描写上做些想象也挺有意思的。我觉得王朗老同志大概可能会有文的武的两种说法。

01

文说

王朗:“诸葛村夫,你主刘备出身低微,虽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刘胜奢侈淫乐,不尽藩臣之职,刘备为其后裔,粗陋不堪,也敢妄称正统!诸葛村夫你潜伏隆中之际,当时汉帝尚在朝堂,你不思报效汉室,反倒匿藏山野,大言炎炎,实乃假仁假义之人也!”

王朗乃当时著名经学家、魏国司徒,这文说属于正常发挥,先从刘备出身低下,祖上不堪说起,骂刘备老子反动儿混蛋,不配当皇帝。再从诸葛亮在隆中时不报效汉室,只会吹牛,骂诸葛亮假正经。一顿嘴炮和诸葛亮打个平手。


02

武说

王朗:“诸葛村夫,你不过徒逞口舌之快,且看老夫手段!”于是持矛纵马,蜀军猝不及防,王朗于万军中刺亮于轮椅下。《三国演义》全剧终。

这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按《三国演义》第十五回,王朗在早年间当会稽太守,领兵抵抗过孙策:

1.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听,杀出助战。

2.周瑜与程普引军刺斜杀来,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与白虎、周听杀条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桥,坚闭城门。

太史慈什么人?这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猛将啊,就连在下玩《三国志》游戏时也爱用太史慈当主力。而王朗能和太史慈打成平手,只是在周瑜和程普打了后路才寡不敌众跑路,这妥妥一武力值很高的猛人啊!


书读得少君评说:真实历史上没有诸葛亮骂死王朗一事,也没有早年王朗单挑太史慈一事,但王朗在担任会稽太守时,曾经领兵抵抗过孙策是史实,只是被打败了而已。由此看来,王朗他老人家可算得上是文武双全的新时代人才了。最后,诸葛亮镇楼。


长史如歌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中,魏国的司徒王朗毛遂自荐跟着大都督曹真一起出征抵御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王朗自以为是的认为可以凭三寸不烂之舌而使诸葛亮退军,却没想到被诸葛亮骂死在了两军阵前,武乡侯骂死王朗成为一个经典。

笔者反复观看过此桥段,认为这是三国演义中最搞笑的桥段之一。

王朗被诸葛亮骂到痛处时,王朗说:“诸葛村夫,你……”的时候,一直到跌落马下七绝而死。都没有在说过一句话,其实笔者认为王朗当时最想说的可能是曹操曾经经常说过的那句话:“诸葛村夫,安敢如此!”,这样的一句话承载了曹操对诸葛亮的愤怒和无奈。

在同样的条件之下,王朗被诸葛亮臭骂一顿,又没有办法用词语回应诸葛亮的说辞,可以说是又气又急,到了一种气急败坏的额程度,他会不会也像曹操评价诸葛亮一样说出一样的话呢?对于此问题的答案,下面笔者就给大家分析一下王朗当时想对诸葛亮说什么。

先回放一下当时的桥段,感受两人字字珠玑的口诛笔伐是多么的精彩,堪称是骂架不带脏字诋毁不涉及他人。先看看二人的对话:

“王: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诸葛: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在这一段对话当中,可以看出在儒家道义和刚理伦常上,诸葛亮是占据上风的主动地位,而王朗说的不过都是胡搅蛮缠的话,首先就把曹操集团是汉贼的身份给定义了,言外之意王朗就是贼臣了,还大言不惭的说什么有德之人,一下就被诸葛亮给否定了。

这是两人舌战热身赛的第一回合,诸葛亮得一分。

在下来王朗就就开始搬历史了,流水账一样的叙事方式来赞美曹操的丰功伟绩和卓越成就,以此来和刘备的成就做比较,还不知羞耻的劝说诸葛亮投降后,还能在魏国做个一官半职,几乎是在恶心诸葛亮,看看王朗是怎么说的:

“王: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这样的话说给一心想要克服中原复兴匡扶汉室的诸葛亮,几乎是自找挨骂。王朗用之前的国家动乱,贼臣弄权的时候,是曹操的出现才稳定了国家局势,又大肆赞美曹丕篡汉。诸葛亮是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外交家,面对王朗的这些反动话语,诸葛亮马上就开始发言对应。

诸葛: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清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王: 你……诸葛村夫,你敢……

在这个时候,舌战进入白热化了,诸葛亮的回应之辞,已经让王朗说不出话来了,因为这些事情对王朗来说都是历历在目的,说到了王朗的痛处了。王朗是举孝廉入仕的,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但是他帮助曹丕篡汉又做了违背自己道德的事情,诸葛亮的一番话等于就是把王朗这一生的名誉给扒拉的是体无完肤。这一切又都是事实,王朗到了无话可说,想说又不敢说的一种地步。

在这个半决赛中,诸葛亮又胜了一局,王朗刚刚要说什么,又说不出来就被诸葛亮打断了。诸葛: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接下来的结局也是大家都知道的,王朗跌落马下,气绝而死。总决赛中,诸葛亮一下就KO了对手王朗。

回到问题的本身,当时的王朗被诸葛亮一顿臭骂,诸葛亮就没有给王朗说话的机会,因为王朗是帮助曹丕篡汉的主谋之一,诸葛亮是深恶痛绝的,也许他也不知道会把王朗给骂死,以至于王朗最后到底想说什么我们也不知道。笔者认为不外乎想说的是话会有两种:

第一、王朗可能说曹操说诸葛亮一样说:诸葛村夫,安敢如此。王朗算是汉朝的老臣,从曹操把献帝接到许都,像王朗这样的谄谀之人,应该是没少和曹操接触,曹操经常说的话,对于喜欢咬文嚼字的王朗肯定是耳熟能详,加上当时气急败坏的心情,对于咒骂诸葛亮的话肯定是拈手即来,只是当时急火攻心,之说了诸葛村夫几个字就再也说不出来了

第二、王朗可能会说:诸葛村夫,你不要再说了。因为诸葛亮把王朗生平的所作所为都说出来了,王朗是举孝廉入仕,是汉朝的老臣,在后来的国家动乱中无所作为,只是曹丕篡汉的时候和华歆一起大有作为。诸葛亮把他的经历都说出来的时候,作为一个具有儒家思想的人,可能会产生羞愧的想法,面对涛涛不绝的批评,王朗会有一定的醒悟。

这些不过都是笔者个人的推测,也许就是罗贯中先生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大家,诸葛亮骂死王朗,实在是很精彩的,诸葛亮充足的底气和王朗巧舌如簧的狡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也给所有谄谀变节之人都上了一课,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是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随意的去背叛和阿谀奉承,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那么下场永远都是不会好。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周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蔡公子讲历史


如果诸葛亮不打断王朗说话,我想他应该是想说:“诸葛村夫,你平日素以管仲乐毅自居,然却无管仲乐毅之才,徒有三寸之舌,萤火之光安能比皓月之明?我视君为贤德之人,未料竟粗鄙之极,枉读圣贤之书。况君自视甚高,平日里自命不凡,以大才自居,实不知有真才实学否?昔日刘备三顾草庐方请得先生下山,吾恐刘备未有识人之明也,恐误信人言也。尔常以大才自居,然却不识时务,不辨明主。今天下三分,强者属魏,蜀吴均处下风。先生不顾实力强弱与否以弱蜀而伐强魏,实属以软击石实乃不智之举。况刘备乃市井织席贩履之徒,谎称为汉室宗亲之后,无可稽考,实不知先生因何被其所惑。若先生能倒戈以降,为吾主效力,何愁天下不定,届时封侯拜相,岂不美哉?若先生执意与魏为敌,如若战败,先生一世之英名尽毁,又有何颜面以大贤自居,恐为天下耻笑耳,我话已至此,先生乃明智之人,权衡利弊,望君三思。”




品电影话人生


虽然三国争雄的烽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却早已深入人心。罗贯中以近似神话的笔法将诸葛亮定位成千古名相,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到"水面偏能用火攻",从"长明灯延寿"到"死孔明吓跑活仲达"……深谋远虑的大局观也好,出谋划策的能力也罢,这些只是当时名相的基本素养,能从本质上体现三国谋士特殊能力的还属"舌辩"。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就曾为我们上演过一场诸葛亮与王朗的高端"舌辩",虽然如本章回所言,最终的结果是王朗被骂死,但却不影响我们重拾经典,再度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诸葛亮不打断王朗,他想说什么?

在此之前,不妨让我们再熟悉一下这段王者局的"舌辩":

从两军阵前二人"拱手问答"、"有幸相会"这一细节就不难发现,相对于武将上来自报家门后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场景,文臣们在"礼教"的约束下,打招呼的方式就显得格外井井有条、温恭谦良。

紧接着,王朗就直截了当地抨击诸葛亮为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将这场由蜀魏两国引起的生灵涂炭直接甩锅给蜀方。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他这是"奉诏讨贼",有理有据。

听到自己的主子被人说成"贼",作为三朝元老的王朗自然不乐意,又开始和孔明讲起道理:"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听得一旁的曹真连连点头。

在我看来王朗的这句话在乱世三国是很有道理的,就算是放在现代也是极度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论思想。

但王朗的话音未落,就被诸葛亮抓住了反制的机会,他单凭曹操"挟天子,霸汉室"的损招就将其德行彻底否定。

听到这儿,王朗也没办法,既然世人只知晓曹氏的污点,那他只能充当文史官来给诸葛亮普及一下曹氏的辉煌事迹了。王朗先陈述了"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的时局,接着开始舔曹操"扫清六合,席卷八荒"的伟大事迹;而后又开始谈及治国理政,夸曹丕"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

当然二者的所做所为的结果都是万姓倾心,四方仰德。直接否定了诸葛亮的片面说辞。

而后,王朗开始了本次"舌辩"最本质的目的——"以礼来降"。

他开始说服诸葛亮,妄图让他倒戈卸甲,归顺曹营,以达到国安民乐的目的。但诸葛亮的为人我们都知道,"归顺"这一次词他到死都没想过,于是他开始反击。

这一次诸葛亮在还原当年那段"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的时代真实写照后,直接将抨击矛头指向王朗本人,一口粗鄙之语把王朗骂得个狗血淋头。

而王朗被怼得欲言又止,止言又欲的画面恰好出现在这一时间点,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我倒觉得他可能会说出以下的话:

王朗(屏气凝神片刻):诸葛村夫,你!吾本以为被世人冠以"卧龙"尊称的诸葛孔明会有何高见,竟想不到也是得理不饶人,满口尽是粗鄙之语,实属有损世人口中"卧龙"真诚谦恭的高洁品格。

汝三番五次否认我主无德无能,却倒也不看看汝主到底又何德何能?前主刘备虽为中山靖王之后,而今乱世,仗着这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凭何揭竿而起?借讨伐黄巾之名,打着匡扶汉室的幌子,无非是想谋权篡位,实为不忠!

再说说他对兄弟妻儿如何,时年关云长从失守荆州到败走麦城的三个月间,他刘玄德未增援一兵一卒,何故?因为他怕如今和他平起平坐的关羽会对儿子的统治造成障碍,所以才借孙权之手巧杀关羽,实为不义!再观其早年,每每征战,都是丢妻落子的,置至亲于水火,实为不仁!

如此不忠不仁不义之人,何以平天下?纵观汉室命运,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

所以求之,失其道也,匡扶这般汉室,无异于荼毒生灵。没想到你诸葛孔明不以为诫,反助刘为猖,实属荒唐可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这个理,你诸葛丞相不会不懂吧?

(假如诸葛亮沉默)王朗继续:"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你诸葛亮倒好,位居丞相,却做着一国之君该做的事。谁不知蜀国上下的事都是你凡事亲力亲为,带兵打仗暂且不说,这是你的强项,众人皆知;可朝中事无巨细你也要亲自打理,你这是置后主刘禅于何处?莫非真想架空皇权,逼宫退位,亲自作这蜀国的皇帝?吾大魏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岂又像你寄国运于己身,使无数有才之士埋没于草莽之中。如此,蜀军如何敌我大魏百万之师?”

……

作为东汉末年士大夫阶层代表的王朗,他说出这样的话也不是没有理论依据。

和当代的读书人类似的是,汉代在推行察举制以后,能够沉下心来治学的人却并不多。汉光武帝刘秀在赴长安学习《尚书》时,所思所愿只有当大官、娶美女,忙里偷闲做点买卖,导致的学习成绩也是"略通大义"。

皇族的理念尚是如此,更别提下层跟风的百姓了。王朗"初举孝廉入仕",虽不能和同期的建安七子相比,但也可谓是浊世的一眼清流。

可惜,他却无力改变社会观念,只好恁凭自己追名逐利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这种直观的欲望诉求是当时全民的共同理想,却成为诸葛亮口中王朗"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的胡话。要知道在帝制社会中,无权无势的底层人民只能任人鱼肉,要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非拼命往上爬不可,这也正是王朗毕生的政治诉求。

也正因为如此,王朗才试图用"以礼来降"的特殊方式来劝诫诸葛亮,以期化敌为友,巧立头功,从而实现自己稳坐钓鱼台的目的。也就是说,按照王朗的人设,是万万不会发生打断别人讲话的粗俗无礼之举,从而成功骂死诸葛亮的。

奈何演义中并没有给王朗说出后面一段话的机会,这位七十有六的三朝元老就这样死在了诸葛亮的嘴炮下,确实挺惋惜的。

不过演义归演义,这段著名的"舌辩"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后人们闲话三国的话题,不必理会真假。


历来现实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除此之外,他还有一项超级技能,骂人。众所周知,他气死了周瑜,其实,他还现场骂死了位列魏国三公的王朗。

虽然正史上诸葛亮和王朗素未谋面,那为何大作家罗贯中先生加了两人对话的桥段呢?有人认为他纯属胡说八道,但我们应该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去思考罗贯中内心深处的想法。

既然后人觉得还不过瘾,那么姑且试着将这个桥段多加一两句。

诸葛亮说道:“……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王朗怒斥:“诸葛村夫,汝安敢血口喷人!亏汝自比管仲!当初管仲侍奉公子纠,一箭射向公子小白,齐桓公深明大义,既往不咎,拜管仲为卿,管仲为何弃暗投明?汝妄为读书人,不过一不知变通的竖儒耳!”

孔明哈哈大笑,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齐桓公亦为齐僖公之子,何为不能继承大统?今我先主亦为大汉之后,与齐桓公同出一辙,故我自比管仲,有何异议哉!汝世代食汉室之禄,做佞臣之事,阿谀曹贼,敢问曹贼为大汉之后乎?”

王朗闻之,眼前一黑,稍定身,驳道:“既如此,乐毅既为魏人,何为侍奉燕君灭齐焉?不过图利耳。汝厌倦农作之辛,成日故弄玄虚,骗得刘备三顾茅庐,不为荣华富贵,又为那般?”

孔明仰天长叹,正色道:“我敬乐毅,以其兵法。况乐毅伐齐,不也报了昔日齐国伐魏之仇哉!王朗老匹夫,吾敬汝年岁已高,汝却得寸进尺,没完没了。昔日你我先祖俱为大汉臣子,今我侍奉景帝之后,欲重振大汉河山。汝号称熟读《春秋》、《孝经》,却不行忠君之事,伙同华歆,威逼献帝退位,拥立曹贼为帝。此等卖主求荣,有辱尔先祖,汝有何颜面去见先祖哉?向使我儿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当杖毙之,也难解我心头之恨!忘恩负义至此,安敢著书留名哉?王家列祖列宗皆哭于地下,汝后人皆以汝为耻。吾自问饱读群书,纵横天下,然未曾见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闻此,气急攻心,坠下马而亡。

这段台词的背后,其实就是我对罗贯中刻意安排两人对话的一点分析。

诸葛亮和王朗两人祖上皆世代为汉室之臣,而面对着汉室末年动荡不安的局势,两人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王朗选择了效忠曹操,凭借着自己的学识,逼迫献帝退位,而美其名曰“禅让”。而诸葛亮少年丧父,寄居于叔父处,叔父死后宁躬耕田野也不愿侍奉群贼,直到汉室正统刘备三顾茅庐,即使刘备死后,仍不忘光复大汉之江山,直至病死沙场。

罗贯中通过两位汉末有影响力代表人物的言语对比,描写了汉朝末年臣子的众生相。抨击了以王朗为代表的那种见风使舵、卖主求荣还自我标榜为忠臣的佞臣。同时,褒扬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