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用户58803258887


有一个成语叫狐假虎威,意思是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对于魏忠贤来说他就是那只狐狸,而老虎就是他身后的皇帝。魏忠贤权力来源于皇帝,并不是他本人,他不过就是一个阉宦而已,除去皇帝给他的权力并没有太多的资本,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魏忠贤不能够谋朝串位,和崇祯可以上位之后马上解决掉他。

政治角度来看扳倒魏忠贤这件事

明代政治体制始创于朱元璋,当时朱元璋解决了一切可以阻碍皇权集中的势力。当时还设有宰相,相权制约皇权,朱元璋就废除了宰相制度;以前有外戚制约皇权,明朝就规定皇家子弟婚配都是寻常百姓人家不再是望族门第之家;以前有军队作乱,朱元璋就将将领和士兵分开,降低军队战斗力等等。但是唯一有瑕疵的事情是朱元璋没有处理好后宫势力,这才导致了后来宦官专权的可能性,虽然他也立了碑“皇宫不得干政,予者斩”的规矩,但到了英宗时期被太监王振毁了这个碑之后,太监专权的事情就屡有发生。

可是太监的权力和皇权终归是没有可比性的,毕竟这群特殊人群是依附于皇宫而存在的,要是没有皇权的保护,太监什么也不是。因而不管太监是专权还是擅政都只是部分或者全部代表了皇权。魏忠贤权力最鼎盛的时期也仅仅是代表明天启皇帝而已,他仅仅就是把自己的意志通过天启皇帝的权力表达出来,其实魏忠贤就是天启皇帝的代言人。

明代皇帝大多都特有个性,有喜欢年纪大的,有喜欢炼丹信道的,有不喜欢见大臣的,有喜欢打架的,而这位天启皇帝也不例外,喜欢木匠,用今天的话来说天启皇帝是一个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可他是个皇帝,他除了木匠其它事情都不要听,于是魏忠贤只要哄好皇帝自己就可以想怎么弄就怎么弄,狐假虎威!他就好比依附在皇帝皮上的毛。等天启驾崩崇祯上位皇帝换了,这个毛要还是不要歧其实也就是皇帝的一句话而已。

崇祯即位对魏忠贤由试探到铲除

虽然魏忠贤在天启皇帝时期势力看起来很大:文臣有“五虎”,武将有“五彪”,另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感觉朝野上下、军队内外都是他的人。然而这一切都在新皇帝即位后即将土崩瓦解。

看看崇祯怎么对付魏忠贤的:首先对于魏忠贤当时组建的净军就是武装起来的太监,当时由涂文辅率领可以算是魏忠贤的亲兵,崇祯是一再安抚,怕他们在宫中生事变,特地放假一个月让他们回去探亲,并照发工资。

上谕阁臣曰:“内系军士皆魏忠贤招来,一朝散去,恐其事变,不如善遣之。”因传旨“内操军士劳苦持甚,着给假一月归家省亲,仍给月粮从优犒赏”众皆欢感。《崇祯遗录》

其次对于魏忠贤,崇祯也是一再赏赐,魏忠贤知道崇祯不会用他,一再请辞,崇祯不许。这是客氏也请辞我想她可能想表面客气一下,没想到崇祯同意了,没办法客氏将天启皇帝头发、指甲在灵前烧了,大哭离去。对于客氏可以说魏忠贤的心上人也是出谋划策之人,一下子离去对魏忠贤来说失去了重要的力量和情感寄托。


在这个过程中魏忠贤和崇祯的较量一直是忽明忽暗,一开始魏忠贤请求辞去东厂的职位,崇祯不允许;后来又请求停止全国各地给他建生祠,崇祯又允许了;再后来魏忠贤又请求辞去职位,皇帝又不答应还亲自召见他,让他好好干。我想崇祯一开始也摸不准魏忠贤是否有谋反的企图或者是否会纠集朝中势力反对他,因而对他还优待有加,时间久了崇祯进一步魏忠贤退一步,这一进一退让崇祯看到魏忠贤心虚的一面,才有了铲除魏忠贤的底气。

《崇祯长编》【丁卯天启七年九月初一】癸亥……东厂太监魏忠贤辞任。温旨不允。
《崇祯长编》【天启七年九月廿九日】辛卯……东厂太监魏忠贤疏请停止建祠。允之。
《崇祯长编》【天启七年十月十一日】甲辰……东厂太监魏忠贤、司礼太监王体乾各疏辞登极覃恩,俱优诏答之。

而崔呈秀事件成为朝廷风向转变的导火索。崔呈秀是魏忠贤的党羽之一,起因是有人弹劾崔呈秀没有丁忧守制,这种特例在明朝也有过像张居正夺情事件都是皇帝特批要求继续工作不要回家丁忧的,这就是夺情。崔呈秀也向崇祯解释当时是天启皇帝要求夺情,并非自己不想回去丁忧守制,但崇祯还是将他打发回去,这件事让朝中大臣看到皇帝想到扳倒魏忠贤的想法。之后弹劾魏忠贤的奏折如同雪片飞到崇祯面前,但这些都没有让崇祯下定决定,直到一个嘉兴贡生攻击魏忠贤的奏折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崇祯却拿出来给魏忠贤看,魏忠贤也认罪了,崇祯就以保护他为由,把他送回凤阳安置。就这样魏忠贤倒台了,没有幻想的血雨腥风,宫廷恶斗,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倒台了。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崇祯才明白魏忠贤其实就是依附在皇权上的一条狗而已,没有了背后的皇权,就是一条丧家之犬。于是崇祯就命令锦衣卫带人去追拿已经在路上的魏忠贤进京,只要回京就是一死,早就得到消息的魏忠贤知道皇帝对他下手了,就自缢而亡。

在开头就说道魏忠贤其实就是狐假虎威,没有背后的皇权,他其实什么也不是。从崇祯处理魏忠贤这件事情来看,其实过程有些复查了,他可以一道圣旨把他打发出去再收拾他,很简单的事情,却绕了好多弯弯在里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崇祯不是一个果断的皇帝。对照后来的一系列事情以及明朝灭亡,都可以看出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


山中茅店


这个问题有意思,也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进行反思。

由于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因此,在一般人印象中,他一定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然而,为什么他却在即位的时候,当机立断,把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全部消灭呢?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才能了解明朝末期政治的复杂性。

魏忠贤的进宫之路:因好色赌博输光家财,最终阉割进宫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必须稍微来了解一下魏忠贤的进宫和晋升之路。

魏忠贤是北直隶河间府肃宁县人,他原名魏进忠,是在天启二年才改名为魏忠贤。

魏忠贤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然而却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在进宫当太监之前,他就在当地与地痞流氓关系非常友好。

年轻的魏忠贤还是一个色鬼,经常进出青楼,还喜欢赌博。自己没钱吧,还一掷千金。就这样,魏忠贤把家底都挥霍干净了。

怎么生活呢?魏忠贤一狠心,就把自己阉割了,入宫去当太监了。当时,魏忠贤才21岁。

魏忠贤如何爬上权力巅峰?联络客氏,忽悠天启皇帝

进宫之后的魏忠贤,因为聪明伶俐,官职一路直升,最终成为天启皇帝(当时该是太子)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典膳太监。王才人死后,又来到李选侍的身边。

可是,这还不够。魏忠贤还需要找更硬的靠山。这时候,他就开始巴结客氏。客氏,原名巴巴,原本是保定府侯巴儿的妻子,十八岁时,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之后,被选入宫中充当朱由校的乳母。

客氏为人妖艳淫荡,在宫中经常有淫秽的传闻。

朱由校估计有恋母情节,等他长大之后,对这位乳母百般依恋,从乳母变成了自己的恋人。最变态的是,朱由校大婚之前,还与她发生了关系。

等到朱由校即皇帝位之后,客氏被封为圣夫人,与天启(也就是朱由校)形影不离。客氏生性嫉妒,由于此时自己无法生育(已经四十多了),后来还偷偷把天启与其他人生的孩子毒死。

魏忠贤为了巴结客氏,花费了五百两银子办了一桌酒席,与她同饮。两人一拍即合,一个想要继续往上爬,一个想要拉外援,形成了狼狈为奸的同盟。后来还有人说,客氏与魏忠贤还“私为夫妇“。

二人联手,为魏忠贤扫清了障碍,魏忠贤一直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最高职位)。此外,二人还进一步笼络朝廷内外的党羽,把持朝政,形成了“阉党”,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

这个天启皇帝也不争气,他不喜欢理朝政,只喜欢做木匠活。魏忠贤抓住了这一机会,每次都是在天启皇帝做得更高兴的时候,魏忠贤前去禀报大事。天启很不耐烦,说你看着办吧。就这样,朝廷内外所有大事都取决于魏忠贤。

后来,魏忠贤甚至还搞起了个人崇拜,全国各地都的官员为了巴结魏忠贤,纷纷给他建立生祠。魏忠贤心里非常受用。

天启临死前想让信王即位,吓坏了魏忠贤

但是好景不长。等到天启五年(1625年),有一天,天启皇帝和乳母客氏和魏忠贤跑到西苑湖上游玩。三个人在船上把酒言欢,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小船翻倒,一起掉落水中。

多亏太监们抢救及时,天启等人才没有被淹死,但天启因为受到过度惊吓,再加上身体不好,开始重病不起。

两年后,天启重病加剧。天启说:“凡是重大朝廷事务全由阁臣与厂臣计议商榷,用心赞襄”。不知道是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天启突然开始关心起朝政。

也许是天启预料到命不久于,随后开始安排后事。由于天启没有子嗣,有的三个,一个早夭,另外两个也被魏忠贤和客氏弄死。因此,天启想让自己的五弟朱由检入承大统。

这一下,魏忠贤和客氏开始慌乱起来。为什么?因为朱由检和他们二人结下了梁子。

话说朱由检的母亲死的早,朱由检很小就由西李选侍抚养,后来由交给了东李选侍。东李对朱由检很好,可是这个人在宫中不苟言笑,刚直不阿,魏忠贤和客氏非常忌惮她,因此就多次栽赃陷害,最终默默死去。

天启皇帝召见朱由检,交待了后事。这个时候,朝廷中人人自危,朱由检也担心随时有可能被魏忠贤害死,于是表现得非常淡然,韬光养晦。天启让他当皇帝,朱由检装作吓得要死的样子,说“臣死罪”,以此麻痹魏忠贤。后来,朱由检索性每天衣冠不整,不见任何人,不说话,也不乐,其目的是消除魏忠贤的疑心。

魏忠贤本来想与锦衣卫都督田而耕和兵部尚书崔呈秀一起搞政变,不让朱由检当皇帝。但是,田而耕和崔呈秀胆小,此事只好做罢。

崇祯即位,先不动声色,等魏忠贤动起来

后来,天启逝世,朱由检顺利继承了皇位,是为崇祯。

崇祯开始进入紫禁城之后,皇嫂张氏甚至悄悄告诉他,不要吃宫中的食物。因此,崇祯自己带着一块麦饼藏在身上,饿了偷偷吃一口。

崇祯入宫的第一天晚上,没有睡觉,手中握着一把剑枯坐。这时候,他看到身边的太监和锦衣卫,决定拉拢收买他们。他命人取来酒肉犒赏他们。

这些人自然满心欢喜,对崇祯产生了好感。

崇祯顺利接班之后,他第一个任务就是想办法消灭魏忠贤和客氏。

魏忠贤也意识到了自己末日临近,开始想办法自保。他给崇祯进献了四个绝色美女,并在四个美女身上涂了一种“迷魂香”,男人闻到都会把持不住。魏忠贤觉得,前几任皇帝都是好色之徒,崇祯也应该如此。

然而,崇祯并不好色,不为所动。为了不让魏忠贤疑心,笑纳了这四个美女。他立即让人对四个美女搜身,查出了“迷魂香”。魏忠贤的第一次计谋失败了。

崇祯为什么不利用这一机会,直接命人罢免魏忠贤?魏忠贤党羽太多,弄不好狗急跳墙,自己就性命不保。崇祯需要等待时机,让魏忠贤动起来。

果然,魏忠贤决定以退为进。他主动提出要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位。崇祯马上下令,不许辞职!随后,客氏也说,天启皇帝已死,我留在宫中也没有意义,想出宫回到自己家中。这一条,崇祯允准了。其目的是,将魏忠贤和客氏分开。

这时候,大臣们也看出了崇祯想要整治魏忠贤,一个叫杨所修的南京通政使上书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说魏忠贤手下的党羽,父母过世了,还不回去丁忧守孝,和本朝“以孝治天下”的观念不合,应该赶快出宫回家守孝。大臣们的用意就是削弱魏忠贤的力量。

崇祯觉得此时时机未到,不但不同意大臣的建议,还斥责了上书的大臣。

魏忠贤继续试探:决定丢车保帅

这一下把魏忠贤弄迷糊了,崇祯这是要干嘛?有时候,摸不准主子的态度,比知道要整自己更可怕。

魏忠贤要继续试探。他上书崇祯,乞求停止各地给自己建造生祠。崇祯看了之后,说可以,没有建造的就不要建了。这背后的意思其实是,对以前建造的生祠可以既往不咎。

这一下,魏忠贤更迷糊了。魏忠贤继续动作,他命吏科都给事中陈尔翼上书,攻击杨所修是在拨弄是非,是东林党余孽,要进行严查,查处背后的东林党势力。这是企图制造恐怖气氛,把水搅浑。

崇祯自然不会允许,他说,大臣们都是先帝选拔的,都是有道德的大臣,不会被人利用,没必要捕风捉影。但是,这个时候,崇祯还不能让魏忠贤觉得自己要对他下手。怎么办?立即给魏忠贤等人加官晋爵,说他们在自己登基的事情上有贡献,有功劳。

魏忠贤等人开始要进一步动作了,他们要丢车保帅了!一个“阉党”分子杨维垣上书,攻击崔呈秀等人贪污腐败,卖官鬻爵,但是杨维垣并没有提魏忠贤,背后的意思是,朝廷中一切问题都是崔呈秀等人造成的。

崇祯自然不会上钩,他斥责了杨维垣,说他“率意轻诋”,崔呈秀等人任劳任怨,功勋卓著。后来,杨维垣继续上书,揭露了崔呈秀更多恶行并美化魏忠贤。说厂臣都不爱钱,只有崔呈秀贪污腐败等等。

崇祯看到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同意罢免崔呈秀等人官职,让他们归籍守制。

大臣上书弹劾魏忠贤,崇祯觉得时机已到

大臣们看到了崇祯的态度,于是开始纷纷上书揭发魏忠贤及其党羽。崇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大臣们敢于揭发,就不怕找不到搞掉魏忠贤的证据。只不过,这个时候崇祯还不能对大臣们的上书进行表态,先搜集证据。

这个时候,魏忠贤似乎感觉到,崇祯似乎念及天启的恩德,不敢对自己下手。还跑到崇祯面前,哭诉了一番。对此,崇祯没有表明立场,仍旧不动神色。

最后压死魏忠贤这个骆驼的稻草,是海盐县贡生钱嘉徵的奏疏,名为《奏为请清宫府之禁以肃中兴之治以培三百年士气事》,其中揭发了魏忠贤十大罪状:并帝、蔑后、弄兵、无二祖列宗、克削藩封、无圣、滥爵、掩边功、朘民通同关节。

一个没有官职的人揭发魏忠贤,这可以让人们觉得,魏忠贤这是惹怒了全天下。崇祯觉得时机到来了,可以下手了。

魏忠贤先是上书,假意表明要“引疾辞爵”,以退为进。他觉得崇祯会挽留他。然而,崇祯立即同意。随后,命令魏忠贤到凤阳给朱元璋的父母守陵。

接着,又下达御旨,历数魏忠贤和客氏的罪恶,要求“除恶务尽”。最终,魏忠贤和客氏被抄家,给被魏忠贤陷害的大臣们平反。

最终,魏忠贤在去凤阳的路上,上吊自尽。客氏也被押入浣衣局严刑审讯。客氏招出了当年自己如何杀害宫中有身孕的宫女。最终,客氏被活活打死。


消灭了魏忠贤和客氏之后,崇祯开始在全国缉捕阉党。就这样,魏忠贤和他所建立的势力烟消云散了。


兮兮说事儿


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登基后诛魏忠贤是必然的,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

还是从明朝的政治结构来说。

明朝皇权集权程度之高,仅次于清朝,是之前历朝所没有的。但皇帝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明太祖、明成祖这么勤劳,天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实际上,废宰相之后,也就明太祖从头到尾都勤政,明成祖虽然精力充沛,但后期也没那么勤快了。

更重要的是,皇权与官僚体系的斗争早晚都要来。每一个朝代开创基业的皇帝权威一般都还比较强大,能够应付官僚体系,不至于被官僚集团挟制。但每个朝代到中后期,都会出现皇权受制于官僚体系的状况。当然,开国的时候就受制于世家大族的西晋和东晋,皇权就没强过,是个例外。即便如此,西晋在司马炎时期,世家大族也还是老实的,不至于凌驾于皇权至上。

所以,皇权在与官僚体系的斗争中,必须要依赖一些常规的官僚体系之外的力量的支持。一般来说,这种力量最强的无非是宗室、宦官、外戚这几个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个朝代都会难以避免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光靠皇帝一个人,赤手空拳,要对付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庞大的官僚体系是不可能的。而且,每个朝代越往后,皇帝都会越缺乏社会经验,处理与官僚体系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每个朝代越往后就会出现越明显的宦官、宗室和外戚的问题。

明朝的问题就在于,宗室在成祖登基后被打压得厉害,也就是能保持个锦衣玉食而已,政治上连自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夹辅王室了。明朝前期的皇帝因为和功臣之家相互联姻,外戚多少还可以给皇帝提供点支持。但到中后期,皇帝的生母出身多数低微,也没有形成有政治影响力的外企家族。

那么,留给皇帝的选择就只有一个了,如果皇帝不信任官僚体系,就只能信任宦官。而且,正如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里说的,明朝几乎每一个有点作为的大臣,都要得到宫内宦官的支持。就因为有宦官在皇帝与大臣中间做中介,皇帝与大臣才能保持相互信任。典型的比如张居正,没有冯保在宫内的支持,张居正也很难施展得开。

对皇帝来说,外戚和宦官自然是最容易得到信任的人。如果外面有外戚,里面有宦官,外戚与宦官之间就会相互制约,不至于外戚或宦官一家独大。而在明朝中后期缺乏有力的外戚支持的情况下,皇帝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宦官了。反过来说,如果宦官从中弄权,皇帝是不大容易发觉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看东林成党的“争国本”问题。

万历跟整个官僚体系关系闹僵,最起初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在立储的问题上。万历想立福王,而整个官僚体系都认为,必须立皇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光宗。两边相持不下,万历就干脆不上朝,官员奏疏也不及时处理,甚至六部大臣空缺长达十年之久。这个问题僵持了差不多三十年,万历和官僚体系都不肯让步。一开始,官僚体系还算是坚持政治原则,也就是所谓的维护祖宗成法,到后面就纯粹是意气之争了,对士大夫来说,就成了个政治正确的事。

其实所谓祖宗成法说的立储立嫡,无嫡立长,用意不难理解,无非是怕皇帝因为私心宠溺,立小儿子为储,造成主少母壮的情况。但就光宗和福王的情况来说,其实只差了两岁,并不用太担心出现这种情况。

一开始,官僚体系是争国本,要求万历立光宗为太子。但光宗无宠,万历显然更喜欢福王,所以,万历后期的官僚体系极力要做的,就是保护光宗,不让福王夺嫡成功。这才有了梃击案。

从后见之明的角度看,梃击案至少在当时来说,要说是郑贵妃指使,证据是不足的。郑贵妃就是傻子,也不可能找一个疯子去光打死光宗。以郑贵妃宠冠后庭的情况来说,宦官争相攀附,郑贵妃如果真的想害死光宗,办法多的是,比如让人给饭里下毒,在操作上要简单多了,何必找个疯子去明火执仗的行凶?反而是主持审讯张差的东林党人锻炼成狱,以牵连郑贵妃乃至福王的嫌疑要大很多。从这个角度说,万历在处理该案的问题上捣糨糊,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东林党人后来又说,光宗之死可能也是郑贵妃害的。但光宗登基的时候身体就不好,崔文升给的泻药究竟是不是郑贵妃指使的,也没什么证据,李可灼的红丸,更不见得就跟郑贵妃有关。至于所谓郑贵妃给光宗送了八个她宫里的宫人,累死了光宗,显然也不可信。光宗从登基到驾崩,总共才一个多月,他不干别的事了,天天就在宫里和八个美女乱搞至死?

反倒是东林党长期坚持反对万历皇帝派宦官外出挖矿和收商税,显得问题很大。现在很多人认为,东林党人多数出身江南,而江南当时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所以,东林党人反对收商税,其实就是保护江南手工业的利益,而不顾朝廷死活。也是因此,才有所谓阉党更顾全大局,而东林党人只是保全家乡利益而已的说法。

东林成党,多数是从所谓言路开始。后来被视为东林的刘 一燝尝言:“任天下事者,惟六官。言路张,则六官无实政。善治天下者,俾六官任事,言路得绳其愆,言官陈事,政府得裁其是,则天下治。”东林之所以能够成党,把持言论,也就是因为万历长期不补充六部长官,都御史也长期无人,所以下下面的大小言官纷纷上疏,或者弹击大臣,或者指斥时政,甚至直接谩骂皇帝,以邀直名。在一些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更是党争不已,不顾大局。

比如杨涟。杨涟确实看上去很悲壮,这没问题,这些年也有不少电影以他作为背景。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杨涟的做法显然过于激愤,没有考虑全局。天启四年的时候,叶向高还在当首辅,魏忠贤并没有完全控制朝廷,但杨涟突然上疏直至魏忠贤,要和魏忠贤决战。

其实魏忠贤也并不见得就容不下东林党。比如他对叶向高,就一直还是比较尊重的,在杨涟上疏之前,并没有对叶向高特别不满。还有朱国桢。他被迫上疏求罢的时候,魏忠贤也没有对他下杀手,反而说 :“此老亦邪人,但不作恶,可令善去。”对孙承宗在辽东的举措,魏忠贤也是比较支持的。虽然派了宦官去前线观察,但并没有真的下杀手。

本来叶向高还想着能够笼络魏忠贤,逐步扭转形势,杨涟的上疏一来,等于提前发动决战,非要一战定生死,叶向高也被逼进死角,无路可退了,只能拜章求罢。叶向高一走,剩下的刘一燝、韩爌更加不是对手,就把朝廷留给了阉党。

从这个意义上说,而是意气之争,乃至卖直求名,党同伐异。

天启帝刚继位,出现了所谓的众正盈朝的情况,结果东林党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辽东局势、财政等重大问题上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不在做事上用力,就在“言路”上用力,把持舆论,在朝廷内部搞斗争,非要和阉党争个你死我活。最后把一些原本并不见得就是阉党的人也推到了阉党那边去。到天启四年魏忠贤把持朝政之后,有心想为国家和朝廷做点事而不只是求名保身的人,也只能依附于阉党。

所谓东林和阉党,本来就是很笼统的说法。当初三党和东林互斗,三党得势,把不肯趋附自己的都归入东林,东林得势,又把不肯趋附自己的都归入三党邪党,魏忠贤为了和东林斗,又拉拢各种反对东林的人。其实两边的逻辑都是一样的,东林这边认为,不是我们的人,就是阉党的人;阉党认为,不是我们的人,就是东林。

崇祯在天启朝岌岌可危,自身难保,对阉党自然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在打倒魏忠贤的时候,不管究竟是什么原因进入阉党的,都一律打倒,结果朝署为之一空。当初为了做点事不得不结交阉党的人,崇祯也不管还能不能用,都一起打倒。而当初反对阉党的人,也不管究竟能力如何,都加以召用。过了几年一看,东林的人也就是夸夸其谈,实际上也靠不住,只好又走回到老路上去,任用宦官。

反过来想想,如果当初官僚体系不要和万历闹僵,就让万历立福王为太子,让福王登基,难道就一定会比光宗当皇帝更糟糕吗?其实也不见得。光宗登基才一个月就驾崩,天启登基时才15岁,要他能有多大作为,自然不太可能。

天启和崇祯都曾在东林和阉党之间摇摆,先引用东林,发现靠不住了,再引用阉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登基的时候年龄都太小了,没有能力驾驭本身已经混乱不堪的朝廷局势。而福王的健康状况要好得多了。如果是福王继承皇位,也许结果并不会比光宗继位更糟糕。


萧武


魏忠贤当时的势力确实相当骇人。文臣有“五虎”,武将有“五彪”,另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可以说,朝野上下、军队内外都是他的人。他不但号称“九千岁”,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当大官,连还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良栋,也被封为东安侯。另一个侄儿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可以说,朱由校后期,他已经完全成为傀儡,大明王朝实际上成为了魏忠贤的天下。

(魏忠贤剧照)

那么,既然这么强悍的一个人,刚刚上位,毫无根基,年纪也只有17岁的崇祯皇帝,说拿下,为何就把魏忠贤拿下了呢?

第一,朱由检识破了魏忠贤想在他身边安插眼线的阴谋。

朱由校是因为溺水生病而去世的。本来,魏忠贤和客氏以为守着一个文盲木匠,又厌倦朝政的皇帝,就可以权倾天下高枕无忧。没想到朱由校这样就死了。在朱由校生病去世前,魏忠贤和客氏刚让张皇后流产而不能生育,朱由校又没有其他子嗣。因此魏忠贤和客氏急急忙忙从民间找一些怀有身孕的女子,冒充宫女,说是朱由校让其怀孕的。祈望孩子生下来,立为太子。没想到朱由校没挺得过来。更没想到朱由校并没有立宫女肚子中的孩子为继承人,而是立弟弟朱由检为继承人。这完全打破了魏忠贤的部署。

可以说,魏忠贤在朱由检身边并没有安插眼线,对朱由检的情况一无所知。

为了掌握朱由检的情况,魏忠贤通过向朱由检进献美女的方式,不但企图麻痹朱由检,让他纵情声色,而且还可以因此在朱由检身边安插眼线。但朱由检对这些美女一点也不碰。这样一来,魏忠贤一时找不到应对办法。

(朱由检剧照)

第二,朱由检通过自己模棱两可的态度,压垮阉党。

魏忠贤实力强劲,党羽遍天下。同时,由于魏忠贤一系列的残酷打击,他的政敌们都被打压得不敢轻易开口。

朱由检当然希望大臣们开口,确实也有大臣包括陆澄原、钱元悫、史躬盛等弹劾魏忠贤。但是朱由检这时候都没有表态。他知道,一表态就意味着打草惊蛇,引起魏忠贤的注意,让他铤而走险,贸然行动。所以,朱由检不但什么也不说,还软语宽慰魏忠贤。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杨所修、杨维垣攻击崔呈秀。

其实这三个人都是魏忠贤党羽。这个举动,是朱由检指使的呢?还是魏忠贤想舍车保帅呢?这个没有历史定论。不过,朱由检指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并不确定这些人就愿意站起来反对魏忠贤的。魏忠贤自己舍车保帅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虽然阉党内部可能有矛盾,但那时候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互相攻击,把火拨开,就不好收场了。

所以,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朱由检模棱两可的态度,让阉党内部崩溃了。大家不敢攻击魏忠贤,就攻击崔呈秀

这时候,朱由检的态度非常关键,他不再客气,重处崔呈秀。

朱由检保护魏忠贤而重处理崔呈秀的做法,让大臣们明白了朱由检的态度,于是,弹劾魏忠贤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了。

(弹劾魏忠贤,图取其意)

第三,朱由检动作非常干净,不给魏忠贤留下反击的时间和机会。

原本朱由检一直采用宽慰魏忠贤的方式,就算是大臣多次上书,朱由检也不为所动。但是,一个嘉兴贡生攻击魏忠贤的奏折,朱由检却拿出来给魏忠贤看。并以保护他为由,把他送回凤阳安置。朱由检这样做,相当于一下解除了魏忠贤的各种权利。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臣们弹劾的奏折变得异常猛烈,魏忠贤的心理彻底崩溃,终于选择上吊自杀。


张生全精彩历史



明之宦官一开始只是替皇帝分担政务的亲信存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开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借此打压文臣集团,保证皇权的稳固,天启年间,东林党一党独大,严重威胁皇权统治,天启帝表面上昏庸重用魏忠贤,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想通过阉党夺回权利,所以造成魏忠贤的权势滔天,归根结底,宦官只是依附于皇权之下,只能是皇权的影子。

明宦官势力更多是政治上的猖狂,兵权几乎没有,不同于唐中后期的宦官掌守卫京师的神策军,明宦官最多掌东西厂或者锦衣卫其中一部,而边关精锐或守卫京师的三大营,一般情况下除非被皇帝亲派督军,否则根本就没有机会染指。


宦官本身没有太多兵权,一般都是代表皇权与文官集团不死不休,有了皇帝信任还好说,皇帝不信任了,文官集团落井下石不死才怪。

魏忠贤在天启在位的几年间,肆意妄为,做了不少伤天害理之事,也干了不少实事,但彻底与当时一党独大的东林党不死不休了,而魏忠贤并没有跳出传统宦官的限制,依旧没有多少兵权,天启帝信任魏忠贤才成就了他的权势滔天,天启帝无子绝嗣,按“兄终弟及”崇祯帝即位,虽天启帝交代崇祯帝魏忠贤可计大事也,但是很明显魏忠贤飞扬跋扈很不讨崇祯帝喜欢,崇祯帝又是年轻气盛,看不清天启帝交代的真正意图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魏忠贤在崇祯帝即位后也是小动作不断,最后崇祯帝联合东林党自然轻而易举的杀死魏忠贤,但是之后事情就失控了,崇祯帝以为东林党忠心耿耿或者认为可以御东林党为己用,没想到没有魏忠贤制衡后,崇祯帝面对东林党束手无策,不断换首辅换六部尚书也无济于事,朝堂之上,君不似君,臣不似臣,最终明亡。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1.

小魏家住在京城附近的河间地区,他有个手艺人的父亲,还有个哥哥。小魏从小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大家都很喜欢他。

到了小魏七八岁的时候,小魏的父母送他去上学,小魏却死活不肯读,小魏父母也拿他没办法。

成年之后的小魏喜欢游手好闲,常找人喝酒赌博,但是那个时候的小魏家里很穷,根本没有多少钱给他去赌博。

但是小魏偏偏却好这一口,而且他在赌博时的胆量非常大。

结果小魏运气不佳,输得个精光,赌友们只能扒他的衣服和裤子。

小魏回到家中,一想家徒四壁就心事重重。他本想靠赌博来发家致富,却想不到反而输个精光。小魏绞尽脑汁想,终于灵光一闪想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去皇宫里去做公务员,可问题是他既不会文,又不会武,怎么办呢?

有了,去做太监

于是,小魏当晚就拿起一把小刀把小鸡鸡割了。

第二天,小魏的爸妈回来一看,简直吓傻了。但如今已没有后悔药了,没有小鸡鸡的小魏只能去京城里混了。

小魏的伤势康复之后,他告别了父母,开始去京城闯荡。

2.

当时是明朝,虽然公务员体系中太监这种基层职位比较空缺,但因为以前出过大量老百姓挥刀自宫来应聘太监的事情,使得政府不得下令禁止私下自宫的行为。

因为那些自宫的求职者,一旦应聘不上太监,只能去做乞丐。

但太监这种基层职位实在是稀缺,光靠从国外劳务公司招聘(进贡),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到小魏那会儿,虽然政府的有禁令,执行度却很低。

小魏到京城之后,人生地不熟,一时半会儿也没能在皇宫里找到工作。他也倒乐观,先做着乞丐,有时间就帮人挑水做兼职,晚上就住在破庙里,倒也是衣食无忧。

后来他在京城混熟了,就拖关系去了皇宫里工作。

在这里小魏遇到了贵人小朝(魏朝),小朝当时是王局长(王安)的人。

一开始小魏和小朝以及王局长的关系都还不错,只是后来因为三角恋的关系,他把这两个人全都害了。

这就要从客氏说起,这个客氏以前当做总统孙子朱由校的奶妈,她生性浪荡,曾经还哄骗过小朱和她一起睡觉。

在认识小魏之前,客氏已经死了外面的丈夫,由于她常年在皇宫里工作,就只能找太监小朝做一对假夫妻过日子,可是在认识小魏之后,她开始渐渐疏远了小朝,因为这件事,小魏和小朝闹的不开心了。

等到小朱做总统的时候

客氏终于熬出头了客氏的姘头小魏也出了头。

客氏先让小朱答应王局长的辞职请求,而后又和小魏串通起来弄死他。

除去了王局长,小魏和客氏的权利就也来越大了。

……

(中间省略一万字)

3.

小魏逐渐丧失了良知,他为了权势可以不择手段,期间搞死了不少人,很多都是大明的忠良。

但小朱却偏偏偏袒小魏。小朱的态度,让小魏更加大胆放手地去干了。谁要是不听话,就弄死谁。除此之外,就连京城的保安队锦衣卫也听小魏的命令。

因为死了太多的忠良,还有小朱又不管不问,让大臣们比较寒心了,敢怒不敢言,还是保住自己小命重要。

但是这种权利只能是一时的,还没等小魏退休,支持小魏的小朱就先死了。

话说,这也得怪小魏。

那年三月,小魏陪小朱在湖面上游玩,小魏为了让小朱高兴,弄了很大的阵势,小朱一高兴就大赏四方,他们一连玩到太阳下山,在下船登岸的时候,那些下人们下船下的没轻没重,导致小船摇摆不定,我们的小朱不幸掉到了水里。

自从小朱掉到水里之后,小朱就病倒了,不久之后,小朱就死了。

4.

新上任总统的小朱朱(朱由检)其实对小魏的作为早就看在了眼里。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一些原本默不作声的局长、科长们开始勇敢站起来了,他们开始在小朱朱面前进行试探。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只把矛头指向那个小魏的帮凶小B。

小朱朱没有像小朱那样袒护小魏,相反他依法把小魏的那个帮凶小B给办了。

小魏的其余帮凶一看是这个情况,立即改变了想法,个个都到小朱朱面前请求辞职,小朱朱一一签字批准。

由于小朱朱的态度,局长和科长们逐步敢于将矛头指到小魏身上了。

小朱朱也因此找小魏谈了几次话。

小魏一看大事已去,很怕小朱朱弄死他。

于是,他与客氏商量准备主动提出辞职,同时还贿赂小朱朱的助理太监小徐,请他帮忙说好话。

小徐和小魏以前关系就不错,加上这次贿赂,他也很乐意帮忙,可他哪里知道小朱朱其实早已经下定了决心。

小徐因此被开除了公务员太监助理的职位,外调地方做看陵临时工。同时,对小魏的发落也下来了,让他去凤阳去做看陵临时工。

因为不用死,小魏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高兴,他收拾了所有的珍宝高调地从京城出发了,还带了自己强悍的警卫队,小魏万万也没有想到他的高调性格反而害死了他。

就当小魏离开京城之后不久,就有人告发他带了珍宝和警卫队的不良行为,小朱朱一恼火,就下令再将他抓回来治罪。

小魏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京城,他也料想到自己的死期到了,就在那一晚,他喝了很多的酒,然后唱起悲伤的歌上吊了。

小朱朱知道小魏死了之后,觉得这样的死太便宜他了,他命令将小魏的尸体进行千刀万剐,把小魏的头割下来挂在他家乡来做警告。

写了这么多字,求帮忙点赞。O(∩_∩)O哈哈~


牛在看你


魏忠贤是历史上一类复杂人物的“杰出”代表,他权势熏天,号称“九千九百岁”,在明熹宗一朝,党徒众多,可以说除了“东林党”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唯他的马首是瞻。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对熹宗是“忠心耿耿”,竟然没有丝毫簒逆之心。

魏忠贤掌控的“阉党”内部,不乏具有超凡政治眼光的聪明之人,他们在魏忠贤权势强盛之时,就已经看到了魏忠贤权力基础的弱点,那就是魏氏非常依赖皇帝。如果皇帝去世,那么魏氏王朝必将土崩瓦解。

这些人就向魏忠贤献策,趁势力全盛之时,代君自立,只有这样子,才能确保魏氏集团的长远利益。纵观历史,向来是一朝皇帝一朝臣,建议是没错的。

但是,魏忠贤不听,不肯废掉熹宗自立,而是以“忠臣”自诩。当熹宗病重时,魏忠贤显出了忠仆本色,亲自伺候熹宗的起居,并试图用仙方“灵露饮”来挽救熹宗的性命。

不过呢,熹宗短命,让魏忠贤始料未及。在熹宗即将崩逝之时,魏忠贤还是感觉到了一丝丝恐惧。他找来锦衣卫都督田尔耕,说天要变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宫廷内做点事情了,就是暗示田尔耕发动宫廷政变。田尔耕装迟钝,啊,你说啥,大声点,马什么梅?

魏忠贤一看,好吧,你就装吧。他又找来了兵部尚书崔呈秀谈话。崔呈秀也是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前言不搭后语,有一句没一句的跟魏忠贤扯,最后逼急了:“恐外有义兵。”然后闪了。

这时候,满大明朝廷,那些坚持正义与真理,倔强的“东林党”中坚,已经被魏大太监给清除干净了,剩下的多数是墙头草。而阉党,除了飘飘然的九千岁“魏傻子”之外,其他人也都明白的很。你不要动我的奶酪,否则,就跟你拼命。现在东林已灭,没人动我的奶酪了,你想让我帮你干活,那你就得给我奶酪。但你魏公公的大势即将逝去,凭什么还要帮你呀。

残酷把,这就是阉党集团的真相,除了利益、虚荣,还有阿谀奉承之外,仅仅是一堆毫无信仰和理想的散沙罢了。

东林党的中坚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东林七贤,至少是有理想,有信仰,有抱负之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大明。而阉党呢?打击异己的目的是给自己捞取更多的金钱、土地。他们找到了朝廷弊端,想的不是革除弊政,而是利用这些漏洞给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这是什么呢?社会蛀虫而已。说“阉党”可以救大明的,只是看到了他们可以捞钱的表面而已,他们捞钱可并不是为了大明朝,而是为了自己。

到这里,魏忠贤不可能斗过崇祯的原因已经明了了。魏忠贤缺乏远见,缺少强有力的支持,就是魏忠贤失败的原因。此时的九千岁魏忠贤,完全就是纸老虎了。

魏忠贤作为纸老虎,最后还是可以拼死一搏的。杀了朱由检,随便找个乳儿宗室,胁迫张皇后,将其立为新帝,可以继续把持朝政。要不就完全支持朱由检,装可怜,去哭去求饶,把家财全部捐出,支持朱由检用兵。朱由检面对如此可怜听话之人,也许会一念之仁,放魏忠贤一条活路。

但是,魏忠贤却自己选择了“温水煮青蛙”的死法。而朝廷的众多大臣,自然也都倒向了崇祯,那么魏忠贤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了。


奕天读历史


崇祯皇帝最大的败笔就是杀魏忠贤。魏忠贤的权势滔天是皇帝赋予的,他是朝局中平衡文官势力的重要力量,他在,文官不能只手遮天,朝局还能稳定,税赋还能基本正常。崇祯被东林党人迷惑,上任就杀魏忠贤,魏忠贤不过是皇家豢养的一只狗,杀来简单,可是朝局自此失衡,文官势力独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税赋不能正常征收运转,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财政崩溃,流民四起。历史是文人写的,东林党正是大明文人的主要力量,受魏忠贤压迫多年的东林党自然要不惜笔墨在史册中写尽魏的不堪,何况魏本身也是行不正站不直呢?翻阅大明史料,有时候会想,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会不会多挺几年?可见,帝王的平衡术还是很有用的,可惜崇祯没有学会。补一句,读史书可以参考不可尽信,首先,史是文人编撰的,文人是一个阶级,这说明史书不过是仅仅代表一个阶级的说法而已,其次,司马迁等等,抛开个人品性不说,其写史也只是一家之言,局限性很大,难免偏颇,第三,史是由统治阶级主持编撰的,自然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清朝编撰的明史中朱元璋的画像很丑,为什么岳飞死了,秦桧成了千古罪人,赵构却没有任何责任,所以,崇祯杀了魏忠贤,魏忠贤理所当然就是一个万恶之人,不过一个偶然得势的阉人,在史官的笔下,文人的口中,哪里会有一丁点儿的好?


草原纪事


明史丑化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其实并不昏愦,对政局扲得门儿清,朝廷里文官集团互相扯皮撕逼已严重影响到了政体运行,东林党一枝独大趋于独裁,魏忠贤本质就一傻子,能迅速坐大其实就是朱由校有意而为。朱由检不明就里,没遵从哥哥的遗嘱拿掉了魏,致使政局失衡,最终不可收拾,明朝也就走向了灭亡。


覃仕勇说史


真实的历史不一定就是历史书写的那样,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书上的历史可称得上是第二历史了。魏忠贤是宦官,应该是属于皇室走狗之类的人物,东林党人可算是大地主,南方大财阀之类的文人代表,东林党人和皇室并不是一条心的。魏忠贤在世的时候,明朝的财政没出现什么大问题,也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反而在魏忠贤死了后,明朝皇室的财政却出了大问题,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件很奇怪的事。魏忠贤号称收刮民脂民膏,那时的老百姓的负担应该很重才对,反而没有什么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样就可以认为,魏忠贤收刮的钱财并不是来自普通的老百姓,而是东林党人代表的大地主、南方那些大财阀之类的人物。自然东林党人恨魏忠贤入骨,欲除之后快了。崇祯是属于志大才疏的人,东林党人是文人也玩嘴皮子行家,忽悠年纪才17岁的崇祯是很容易的事,崇祯代表皇室,皇室自然是很有实力的,魏忠贤是属于皇室的人,东林党人自己是动不了魏忠贤的,东林党人也是很有谋略的,鼓动崇祯去动魏忠贤,那就是皇室内部的事了。魏忠贤其实就是皇室的走狗,走狗在怎么狂也还是走狗,皇室是能控制的,特别是在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宦官的政策下,但崇祯那时年纪太小,并不懂这些道理。崇祯听从了东林党人的忽悠,把魏忠贤给弄死了。魏忠贤的作用其实是代表皇室去地方收刮钱财的。崇祯他不知道这些啊,他把魏忠贤弄死了,自然皇室的财政就会出问题。崇祯就像东林党人讨教对策,东林党人代表大地主大财阀们的利益,不愿动自己的奶酪,就叫崇祯对普通的老百姓加税,来增加皇室的收入。财富有种很特别的特性,就二八现象,十分之二的人掌握十分之八的财富,即使这十分之二之中也还是这样,十分之二掌握其中的十分之八,以此类推。财富在没外力的干扰下,就是这样。财富正常情况下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魏忠贤可能是知道财富在哪的,是在那些大地主大财阀手中。东林党人叫崇祯给普通老百姓加税,普通老百姓哪有什么钱,又遇上了灾害,对老百姓就是灭顶之灾,自然就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中国老百姓其实是很老实的,不是被逼到绝路是不会起义的,毕竟人都是怕死的。东林党人为了掌握权利,可称得上不择手段。满人其实就是东林党人养大的,对满人采取养寇自重的政策。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就是以袁崇焕代表的东林党人,还有就是代表皇室的毛人龙。后果是东林党人赢了,毛人龙被杀。明朝讨伐满人怎么都赢不了,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有东林党人这些内奸在,能赢倒是件奇怪的事。其实满人开始根本就没多少兵力,满人没粮草了,运些粮草放那给满人抢,四路大军,分兵不说了,见满人兵力不够,投降一路。满人居然能绕道攻北京,也不怕老家被端后路被截。当时领兵的正是东林党人的代表袁崇焕。崇祯后来反应过来,把袁崇焕杀了。但已经晚了,关内农民起义,关外满人作大。崇祯就是发军饷都没钱了,想向东林党人要钱发军饷,东林党人不理崇祯的那一套,崇祯根本要不到钱。因为明朝皇室的实力给东林党人耗干了,代表大地主南方大财阀的东林党人根本不怕皇帝了。崇祯最后只能自杀,还发出感慨,他没误国,是臣子误国,这些臣子其实就是代表大地方大财阀利益的东林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