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嘛的,地位高嗎?

白話歷史君


小編之前在看《康熙王朝》的時候,發現在陳道明飾演的康熙口中總是說“包衣奴才”這四個字,奴才就是奴才,為什麼還要加包衣這兩個字,包衣奴才又是什麼樣的一類人呢?

“包衣奴才”的含義

其實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官員都自稱自己為奴才,而“包衣奴才”即為家奴的意思。

“包衣”一詞來自於滿語的音譯,意為“家庭的”,所以連在一起就是“家庭的奴隸”,也就是家奴。

在清朝,包衣奴才處於滿族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世代都是奴僕,專門侍奉滿族貴族,所以包衣奴才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所以可以看到當皇帝或者官員生氣時可以大罵包衣奴才,絲毫沒有人身的尊嚴,不過這種現象在清朝也是很常見的,並不侷限於包衣奴才。

“包衣奴才”的來源

包衣奴才主要有三種來源。

  1. 漢人。在清朝,雖然朝廷名義上說各個民族平等,但是漢人還是低人一等,所以大部分的“包衣奴才”還是由漢人擔任。

  1. 滿人。雖然滿人的地位得天獨厚,但是不免有一些滿人因為犯罪被降為奴隸,或者賣身成為奴隸,所以這一類的“包衣奴才”比較較受到歡迎。

  2. 外籍人士。比如我們的鄰國朝鮮,因為戰亂變為奴隸,最後也就成為了包衣奴才。

“包衣奴才”的地位

因為“包衣奴才”負責的都是一些瑣事或者髒活累活,就別談有地位了。“包衣奴才的”子孫後代皆為包衣,其生老病死都由主人決定,所以在清朝包衣是一個很悲慘的職業。

但是包衣奴才也有另一個很好的升遷機會,因為有些“包衣奴才”長期服侍滿族貴族,所以情商高的很容易得到信任。

所以使得“包衣奴才”成為了一個兩面性的產物。一方面他們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受盡了統治階級的凌辱與剝削,另一方面包衣奴才相比於常人可以更加快速的升遷,從而享受榮華富貴,最上等的包衣奴才甚至可以入旗,也就是加入八旗貴族的陣營,這在當時可是不得了的殊榮。


所以包衣奴才是清朝封建制度的產物,是一種非常扭曲人性的職業!


七七談歷史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

嚴格來講 “包衣奴才”的說法是錯誤的,包衣就是包衣,奴才就是奴才,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大部分人認為“包衣”就是“奴隸”,其實不然。

包衣與奴隸的區別: 努爾哈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發展以家族為核心的統治模式,而建立了“主僕關係”明確的八旗制度。換言之,八旗制度等同於清朝的包衣制度,這是學術界的共識。

清代的所謂“奴隸”,多指身份“下賤”的底層漢人,而滿族包衣則是“家僕”,八旗貴族的家奴。

“家僕”與“奴隸”的區別很大,奴隸則只能做太監,做宮女,永遠無法步入仕途。 家僕卻是可以當官兒的,比如和珅。延禧攻略中的令妃他們家也是包衣出身。

包衣的待遇: 包衣與滿清貴族相比,雖然是下等人。但是與普通漢人相比,卻是上等人。(狗仗人勢嘛)

包衣是個鐵飯碗 :

包衣相當於“旗下人”,所以有正規的旗人戶口。 旗人戶口是一個“鐵飯碗”,清政府每個月都會給旗人發放贍養銀子,所以包衣餓不死。

包衣擁有人身自由權 :

不對吧?包衣不是奴才嗎?哪來的自由權? 包衣是奴才不假,但是滿清皇室的奴才,而不是漢人的奴才。包衣有旗人戶口,旗人戶口比漢人戶口高級很多,大清律法明文規定,擁有旗人戶口的滿人,不可以被主人買賣,也就是說,在清朝買賣漢人是合法的,買賣旗人則是違法的,所以包衣擁有人身自由權。

包衣的政治待遇好 :

包衣雖然是滿清皇室的奴才,但是包衣有參加科考步入仕途的權力。漢人當奴才就是沒有科舉權,你見過哪個太監考上過狀元? 所以在清朝,漢臣對皇帝稱“臣”,滿臣對皇帝稱“奴才”。

包衣服務對象,是滿清入關時各旗的旗主。比如包衣出身的和珅,和珅的祖宗是正紅旗旗主代善的包衣,代善是努爾哈赤的二兒子,大清朝的鐵帽子王。換句話說,包衣服務的對象,都是愛新覺羅家的族人,一般非皇族出身的滿人或者漢人,無論權力多大,地位多高,也都無法擁有“包衣”的權力。

儘管和珅權傾朝野,但是如果和珅敢稱呼自己家的奴才為“包衣”,那便是以下犯上,意圖謀反。

因此,包衣既不是奴隸,也不是奴才,而是專門服務於皇族的旗人。

包衣好比“總統的保鏢”,奴才好比“看門的保安”,兩者的工作性質雖然相同,但是待遇和地位,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白話歷史君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包衣奴才”這個詞是清朝出現,雖然裡面有“奴才”兩個字,我們現代人聽來是個貶義詞,但是在清朝,不是誰想當“奴才”就能當的,很多高官都認為能稱為“奴才”是一件比較光榮的事。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誰有資格自稱“奴才”

有奴才,便有主子,一般漢臣,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包衣奴才”這個詞彙,是被後人簡稱了,或者說是滿語翻譯的不夠準確,完整的翻譯應該是“包衣阿哈”,這個“包衣”滿語的意思就是“家裡的”,“阿哈”則是奴才的意思,加起來就是“家裡的奴才”,這樣一聽,我是皇帝家裡的奴才,是不是瞬間提升一個檔次。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以自稱“奴才”為榮了吧。

地位

包衣奴才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雖然在自己主子面前比較恭恭敬敬,但是到了外面,他們就成了別人的主子,相對其他人,則更容易升官發財。

包衣奴才的來源

首先他們是滿族人,也有家生的奴婢,還有戰俘,戰犯等等,這些人一旦成了奴才,就世世代代是奴才,婚喪嫁娶的事都由主人安排。

不是所有的奴才都是風光的,他們也是有明確的等級劃分的,滿洲分為八旗,上三旗的包衣奴才,可以去宮裡的內務府等機構打工,而下三旗的人則去伺候王宮貴胄。

有人問:和珅是不是包衣奴才,不是,因為和珅是滿洲正紅旗,1769年文生員身份承襲的三等都尉,算是滿洲的貴胄。

說到這裡,包衣奴才有大概的瞭解了吧。

如果有更多其他觀點,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紅纓先生


包衣奴才是具有滿清特色的,他雖然也是奴才,但與其他朝代的奴才是有本質區別的。

最大的特點是他們只服務於滿清的皇室或貴族中的一家,不能轉讓和買賣。包衣奴才只忠於自己的主子,依主子的勢在外面他們可以頤指氣使,取得主子的信任還可以為官,這是其他朝代的奴才無法做到的,所以相較於一般普通奴才,他們的地位要高得多。

有人說包衣奴才都是旗人子弟,這個說法是不客觀的。也有漢人,甚至還有外國戰俘,比如朝鮮人。還有家生奴婢,他們世代為奴,所有婚喪嫁娶生活居住都由主子來安排。

包衣奴才也不是個個都能出頭,他們也是分等級的,主要看主子的權勢大小。只有上三旗的包衣奴才是由內務府管理的,也可以進宮裡打雜。



而下五旗的包衣奴才是沒有這個資格的。他們只能服務於皇室之外的王公貴族。

有些包衣在主子的提攜下官職做得很大。比如曹雪芹的曾祖曹寅是內務府上三旗的包衣,是皇家的家奴,作為康熙的親信長期擔任江南織造府,代管江寧海關,負責監視兩江官員,位高權重。 還有李衛作為原來雍正在潛邸的包衣奴才,後來當到兩江總督和刑部尚書。

但是不管官職有多高,在主子面前你的身份永遠是奴才。永遠要替主子服務。

主子職務的更替直接影響著包衣仕途。比如康熙皇帝死後,雍正皇帝與曹寅的私人關係不如其父,在虧帑無法彌補的情況下,曹家被查抄。嘉慶道光年間顯宦英和的落敗亦是如此。

大臣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但這未必就是包衣,很多人認為和珅就是乾隆的包衣,總是自稱奴才,其實不是。

包衣在滿文裡也就是家奴的意思。總之他還是奴才,只是包衣奴才擁有一定的人生自由,還可以做官。看起來風光無限,但這種畢竟是鳳毛麟角。

大多數的包衣奴才還是過著普通的生活,社會地位也不高。什麼活都要幹,而且世代都脫離不了奴才的命運。

最為重要的是清朝皇帝重用包衣奴才來管理內務,所以避免了宦官專權。


說史聽濤


看《延禧攻略》時,就發現魏瓔珞說自己是包衣奴才出身,好像比其他嬪妃的出身低很多,無權無勢,全靠乾隆皇帝的喜愛才一步步升位分,做到皇貴妃。



事實上包衣奴才的確比出身滿洲貴族的格格小姐的身份差了很多,包衣奴才其實就是家奴,只存在於滿洲八旗中,其中上三旗的包衣服侍皇室;下五旗的包衣服務於下五旗的王公貴族。

既然是家奴,那麼生的子女也是奴,這個家族就要世代為他的主人服務,上三旗的包衣隸屬於內務府,幫助皇室管理皇家的財產、收入、飲食、器用、玩好、各項日常生活瑣事、各種有關禮儀等等。由於明朝宦官權勢太大,一度是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滿清入主中原後,吸取前代的經驗教訓,削弱太監的權利,成立內務府,取代明代太監的一些職能。



上三旗包衣由於服務於皇室,更接近富貴權利的中心,如果取得主子信任,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官厚祿也有可能。比如曹雪芹的家族,他的祖先很早就入了旗籍,屬於正白旗包衣。祖父曹寅就深受康熙帝信賴,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來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史。在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主政江寧織造達五十八年,有權有勢,極富極貴,是當時南京第一豪門。


再有開頭提到的魏瓔珞,歷史原型是乾隆帝的令皇貴妃,原來是正黃旗包衣,後來被乾隆抬旗入滿洲鑲黃旗。所生皇十五子永琰就是後來的嘉慶帝,追封她為孝儀純皇后。

包衣雖然是家奴,但是由於服務於皇室貴族,所謂狗仗人勢,對外也是頤指氣使的,既是被壓迫被剝削的一類,同時又壓迫剝削比他們弱勢的人。

總之,比普通老百姓地位高多了!


史海撲通


包衣奴才是清王朝的專用語,在滿清時期,包衣奴才指的是包衣阿哈。包衣阿哈是滿洲語的音譯詞,意為“家僕”之意,它是清代八旗滿洲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專門服務於清朝的達官貴人。

在清朝,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隸屬於上三旗的包衣由內務府直接管轄,專門是為皇帝服務的,下五旗的包衣則由下五旗的王公貴族管轄,服務於王公貴族,包衣奴才中的男性叫包衣哈哈,女性叫包衣赫赫,包衣制度是清朝社會統治階級的畸形產物,在王公貴族的眼中,他們是任人宰割的下人,但是到了宮外,他們又有著高人一等的地位,成為壓迫別人的施暴者,因為他們有機會接觸高層社會,所以有更多的機會升官發財,社會地位並不低,很多人通過這條途徑翻身成為達官貴人。例如,雍正皇帝的生身母親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就是正黃旗包衣出身。

雖然歷史上出過不少包衣出人頭地的例子,但是不可否認,絕大多數包衣的命運是悲慘的,他們成為包衣奴,他們的子女出生後仍為奴,他們的生活各方面都是由他的主人一手安排,沒有真正的人身自由,所以從這當面說,他們也是非常可憐的。





美猴王說歷史


包衣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滿洲實錄》之中。最初的起源是女真部族的下層成員、統治家族收養、接納的非血緣關係的家族、氏族成員和部分外戚族眾等。如內府完顏氏就曾因與清太祖努爾哈赤有姻親關係而被編入包衣。

此外,還有許多追隨清太祖起兵之勳戚都隸屬於包衣,八旗定製後也未有變更。他們與統治家族結成的特殊關係,使得他們成為了最獲信賴,也是最忠誠的家臣、家僕、得力助手,甚至是主人的朋友。

滿語“包衣阿哈”。亦簡稱“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隸”。為滿族貴族所佔有,沒有人身自由,被迫從事各種家務勞動和生產勞動。來源有戰俘、罪犯、負債破產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 清 朝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統治後,有因戰功等而置身顯貴的,但對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

清朝實行的是八旗制度。其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歸皇帝親自統領,因此稱為上三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歸各旗主王爺統領,因此稱為下五旗。對於普通旗人來說,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區別並不是很大。但對包衣來說,無論是待遇還是機會,都是天差地別。

上三旗包衣歸內務府管理。內務府是專門管理皇家事務的機構,也是清朝最有油水的部門,沒有之一。內務府包衣伺候的對象是包括皇帝在內的皇室成員,因此就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比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就是出身於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的曾祖母孫氏是康熙皇帝的奶媽,曾祖父曹璽是首任江寧織造郎中。此後六十餘年,江寧織造之職一直由曹家子孫擔任。江寧織造雖然算不上是封疆大吏,但卻是天下第一“肥缺”。《紅樓夢》中的賈家有多少錢,曹家就有多少錢。而且,江寧織造除了本職工作外,還負責向皇帝直接呈送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相當於有著欽差的身份,因此就連兩江總督這樣的高官也不敢輕易將其得罪。

曹家只是眾多內務府包衣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在整個清朝,有不少內務府包衣出身,最終成為封疆大吏的例子。因此上三旗包衣雖然出身卑微,但實際地位並不低,甚至於比許多普通旗人都要牛。即便沒有機會謀得一官半職,但只要被選進內務府中當差,發家致富還是不成問題的。

下五旗包衣就要慘很多了。下五旗包衣伺候的對象是各位宗室王爺,他們的糧餉也都是由各府的王公來支付。因此,他們從一出生開始,職業生涯就遭遇了“天花板”。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王府出身的包衣奴才,男的做王府的府官,女的做王府的婢女,一生基本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遁去的一隻羊


說到包衣奴才其實大家也知道的還是挺有意思的,在很多清朝電視劇裡面有見到過,但是小編看來看去的,也發現了這個叫包衣奴才的說得多,但是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那麼有的人問了,這個叫包衣奴才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還有他的地位到底怎麼樣呢?下面就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包衣奴才”的含義

  其實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官員都自稱自己為奴才,而“包衣奴才”即為家奴的意思。

  “包衣”一詞來自於滿語的音譯,意為“家庭的”,所以連在一起就是“家庭的奴隸”,也就是家奴。

  在清朝,包衣奴才處於滿族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世代都是奴僕,專門侍奉滿族貴族,所以包衣奴才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所以可以看到當皇帝或者官員生氣時可以大罵包衣奴才,絲毫沒有人身的尊嚴,不過這種現象在清朝也是很常見的,並不侷限於包衣奴才。

  “包衣奴才”的來源

  包衣奴才主要有三種來源。

  漢人。在清朝,雖然朝廷名義上說各個民族平等,但是漢人還是低人一等,所以大部分的“包衣奴才”還是由漢人擔任。

  滿人。雖然滿人的地位得天獨厚,但是不免有一些滿人因為犯罪被降為奴隸,或者賣身成為奴隸,所以這一類的“包衣奴才”比較較受到歡迎。

  外籍人士。比如我們的鄰國朝鮮,因為戰亂變為奴隸,最後也就成為了包衣奴才。

  “包衣奴才”的地位

  因為“包衣奴才”負責的都是一些瑣事或者髒活累活,就別談有地位了。“包衣奴才的”子孫後代皆為包衣,其生老病死都由主人決定,所以在清朝包衣是一個很悲慘的職業。

  但是包衣奴才也有另一個很好的升遷機會,因為有些“包衣奴才”長期服侍滿族貴族,所以情商高的很容易得到信任。

  所以使得“包衣奴才”成為了一個兩面性的產物。一方面他們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受盡了統治階級的凌辱與剝削,另一方面包衣奴才相比於常人可以更加快速的升遷,從而享受榮華富貴,最上等的包衣奴才甚至可以入旗,也就是加入八旗貴族的陣營,這在當時可是不得了的殊榮。

  所以包衣奴才是清朝封建制度的產物,是一種非常扭曲人性的職業!


孤城影隨


清朝的“包衣奴才”(簡稱包衣)其實就是滿洲貴族的家奴,要說成家僕也未嘗不可,但是要從字面上去理解“家奴”和“家僕”,小編認為,真的錯的太離譜了。

一,許多評論中把“包衣”解釋成為滿洲族的最低層,我認為不行。這不就是滿洲族的奴隸了嗎?許多歷史上的現象根本無法解釋。

比如《雍正王朝》中從雍親王府出去的“包衣奴才”就包括李衛,年羹堯。李衛,年羹堯是最低層的奴隸嗎?滿洲貴族無數,又有幾個人能達到年羹堯,李衛二人的官職和地位了?

而且,歷史發展到康熙朝和雍正朝,許多旗人和包衣奴才的官和地位都已經超出佐領了!當然超出都統不可能,因為滿人的八旗大都由皇帝,親王,郡王,或鐵帽子王統領的。

二,而且,許多“包衣”是許多漢臣投奔皇子以後,或成為門人,或成為“包衣”,他們一旦到外面經過歷練而升職了,地位就十分之高了,根本不能用奴隸來解釋了!比如李衛曾官居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兼兵部尚書。

三,滿洲貴族的“包衣奴才”能否出頭,還是要看他的主子是誰。如果是皇帝,太子,甚至是親王,那麼這些“包衣奴才”靠山夠硬,只要自己有才華,且忠心,爬升很快。年,李二人都是。

還有一種情況,“包衣奴才”中女人就是被皇帝寵幸,生下皇子,格格,一家人也能顯貴無比。如德妃烏雅氏“包衣”出身,但是年輕時特別漂亮,深得康熙寵愛,五十時還被康熙皇帝“翻牌”,並生下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褆,都是出色的皇子。

誰還能用“包衣”眼光來看德妃?尤其是四阿哥胤禛登基,母憑子貴,在康熙的皇后全死了後,也只有德妃被尊為皇太后,身份更加尊貴無比。康熙其他妃子最得寵,也不過就是太妃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